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永嘉大师禅学思想 >

第4节

永嘉大师禅学思想-第4节

小说: 永嘉大师禅学思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珠,是无价之宝,只可惜众生迷惑不能好好认识,若能会此家当,将用之不尽。法身、报身、应身三身自现,又何劳弃凡入圣?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自圆,又何用转识成智;上等根机,一旦悟入,一悟一切悟,这即是明心见性,纯一大乘家当。你若能如此自信得及,息得念念驰求之心,便与祖佛无二无别,凡圣等一。而小根机之人,往往不信这真心本具,本来是佛,顿悟见性的简便法门,而是骑驴觅驴。所以终是徒劳。若说有修有证,也只是八种解脱,六种神通,终不能见性。虽可自解怀中垢衣,也只能独善其身而不能广度有缘。 
  大师的歌词,不象后期祖师们的机锋对答,令人如坠五里云雾,而是通俗易懂,使人一看就知。大师所说的这几组歌词实际上就是大师的心性解脱论,是不借修证的顿悟成佛说。只要你相信佛性天然本具,真心现成,能够直下承当,不从佛外更求于佛,不舍却自佛而求他佛,无凡无圣,无垢无净,无大无小,无方无圆,无漏无为,不起诸见,不染一法。是如此,非如此,又是如此。一念如是,当下即是顿悟见性成佛。净智妙圆即刻无二无别,所以黄檗希运禅师云:“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粱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一念离真,皆为妄想,不可以心更求于心,不可以佛更求于佛,不可以法更求于法,学道人直下无心,默契而已。”①祖师说“心即是佛”无非就是要我们识心达本,明白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真心本具,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当体一念清净之心,就是真心,就是佛。迷与悟,缚与解,但依你这当下一念之心,如六祖讲的“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②心性的解脱,只是一刹那的功夫,看你是否敢直下承当,大师的观念中,上等根机的禅者,就是敢于直下承当。在现实中自我解脱,直契真心本具。突然冷灰豆爆,枯木开花,当旁观者惊愕之际,他已是大彻大悟,万事了达。这种心性解脱的境界即是“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一切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业。”⑧大师是大彻大悟的过来人,把“上士一决一切了”的境界说出来,也即是把他自己的禅心体验说出来,无非就是要人相信心性的解脱,不借修证,只须会得自己本来面目即可。若有缘者看到此歌词,不仿也去会会你的本来面目,看看娘生你的鼻子到底是直的否? 
  三、取舍皆病无明实性即佛性 
  真心本具,清净圆妙,不借修证是历代禅法的出发点。永嘉大师,也一样把这种思想作为自己的禅体宗旨理论来阐发他的禅学观点。如《证道歌》中云:“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伪,学人不了用修行,真成认贼将为子。”众生心本清净,自性佛现成本具,所以有什么“妄”可除,又有什么“真”可求呢?参禅之人,要明心见性,就必须没有心时,才能真正见本性,若以心来见性,此心定是妄心。要没有妄念可除,没有真心可明,没有自性可见,才是真正的排除妄念,明心见性。所以大师讲,若有妄念可舍,真心可求,那就是巧伪之心,是病态之心。真妄、取舍乃是对等之法,而心性的东西,离一切相,所以佛学讲,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参学之人,若不在此处着眼,不了此义,以有相的对待法修行,终是徒劳。永嘉大师呵斥这种学人是“认贼将为子”。修行人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否则用功再多,也是盲修瞎练。所以黄檗希运禅师也讲“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着相修行,皆是 恶法,非菩提道”。① 



永嘉玄觉禅师证道歌义理初探 
   

一、前言

  永嘉玄觉禅师与六祖慧能同时,指月录将他列为六祖旁出法嗣,他与六祖的渊源,详见于六祖坛经:

   永嘉玄觉禅师,少习经论,精天台止观法门,阅维摩经发明心地。后遇左豁朗禅师激励,与东阳策禅师同诣曹溪。初到,振锡绕祖三匝,卓然而立。祖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来,生大我慢。」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祖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祖曰:「如是如是。」于时大众无不愕然。然觉方具威仪参礼,须臾告辞,祖曰:「返太速乎!」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祖曰:「谁知非动。」曰:「仁者自生分别。」祖曰:「汝甚得无生之意。」曰:「无生岂有意耶?」祖曰:「无意谁当分别。」曰:「分别亦非意。」祖叹曰:「善哉!」少留一宿,时谓一宿觉。

    永嘉玄觉禅师与六祖的关系,应该是亦师亦友,彼此在领悟境界上相互印证,六祖赞道「如是如是」与「善哉」,皆赞许玄觉禅师悟证的境界。由于六祖是悟道的长老,玄觉由六祖处得到悟道的印证,领悟六祖的悟境,也相印了自我领悟,于是具备威仪向六祖礼拜,其师生的关系即建立在自性的修证,是心灵世界的相互交感。

  永嘉玄觉禅师于唐睿宗先天二年十月十七日圆寂,其留传后世的作品有证道歌与禅宗悟修圆旨。庆州刺史魏静,将其作品编集名为「永嘉集」或称「永嘉大师禅宗集」,已收入大藏经。禅宗悟修圆旨,是教诫学生立志修道之法,建立观心十门法要。证道歌则以韵语形式表达证道禅理,语言浅白易解,禅机由浅入深,直识本心,发挥证道妙用,堪称禅宗绝世佳作。

    证道歌是一首乐府体的诗歌,长达一千八百余字,比五言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多出一百多字,算是七言哲理诗中少有的长诗杰作;在内容上,证道歌将佛理深入浅出,以证道的境界阐述佛理的奥妙,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在文采上,证道歌文笔斐然,文思敏捷,畅所欲言如行云流水,也是难以多得的文学作品。然而在文学上、思想上,此篇作品一直未受重视,未得到适当的价值评价。本文基于此一遗憾,采用宋代彦琪、延寿、法泉、知讷与元代永盛等人的注本(收入续藏经)与今人南亭大师的证道歌述解(收入禅宗典籍研究),参研证道歌的丰富禅理,兼述文学风格,挖掘此块纯属禅宗文学的瑰宝。

    二、证道的意义

 

    禅宗重顿悟,务求顿悟真如本性,此真如本性即是自性,也是佛性,是一种本来智慧的流露,然而此一本性的顿悟,是得道的证验,然而如何顿悟呢?尽管后来禅宗公案有数百数千种顿悟的实例,顿悟仍是一种难以语言表达的工夫。六祖惠能不识字,由顿悟而得道,故说法时最喜拈出一「悟」字,例如:「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一念悟时,众生是佛。」「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坛经中「悟」字随时可见,但是如何才算是真体悟,体悟之后的人生境界如何呢?永嘉禅师的证道歌,即是将个人彻悟的证道历程提供给后代证悟禅机的修道人做为参考,于是一开头即针对禅宗顿悟的本质上立说: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绝学无为闲道人」一句将禅宗顿悟的修持的精神表达出来,「绝学」去除世间的一切俗学,「无为」不作有为的修持,如此则为一个安闲自在的「闲道人」,而这样的修道人是不必重视外在形式,于是不在外在形式的修道上苦下功夫,所谓「不除妄想不求真」,即是告诫修道人不要迷惑于外在的形式,而要当下自证本性,故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一般求道人以为道是实有之物,经常求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以求心灵的实有满足,而事实上这种追寻都是假象,故六祖的悟道偈语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以重视内在本性破神秀的外在修持,深合大乘起信论上说:「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  重视内在本体的解悟,反对一切有为的修持,于是「无为」似乎是永嘉禅师证道的本体,要破除一切生住异灭之相,于是在歌词上说:觉即了,不施功,一切有为法不同。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此段歌词中,有为与无为相对,以射箭比喻有为法的外在的限制,极富文学譬喻效果,彰显无为法的福德智慧与神通光明,顿然了悟自性。  于是证道的意义在于「觉即了」,以无为达成顿悟之功,而不在于人世间的有为施化,故「不施功」的无为,实是证道歌所宣化的主题,证道歌上说:

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心镜明,鉴无碍,廓然莹彻周沙界。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光非内外。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弃有着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大。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伪。学人不了用修行,真成认贼将为子。

    以上四段歌词,进一步说明「无为」的真义,无为不是不去作为,或者故意不去做为,如果是这样,将如王阳明的末学,造成满街都是圣人的弊端,故玄觉禅师感叹着说:「学人不了用修行,真成认贼将为子。」将无为也视为一种修为法,则取舍之间已失无为真谛,到头来仍是一个认贼作父的妄人。将无为也视为修成法,仍生对待法,故「了知二法空无相」是要破除一切假象,进而「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心经上说:「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指的是色受想行识,是一个人的意识活动,要使人的意识活动皆空无,但是执着「空」也是假象,无空无不空是一种纯粹的超越。协调有无,以至真空,故云:「弃有着空病亦然。」执有是迷,执无也是迷,故所谓的「无为」是不执着的真正无为。  由「无为」进而体验本种之空无实性,是证道的主要目的,以为众生自性,是无始无生,法尔如是,如歌词上说:

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不可毁、不可赞,体若虚空无涯岸。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

    所谓四大,是指地水火风,是血肉身躯的四种原素,由此四个原素造成个人血肉身,因个人身躯是实有的,于是人以我为中心,执着实有,拘束于一身,珍贵一己的生命,但是人若能放下四大所造成的我身,体悟「诸行无常一切空」,知道一切实有都是生灭的,生灭是无常的,是苦的,尤其是空的。由于己身是假象,于是一切毁赞,又何必认真呢?在佛学上有所谓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紧跟着肉身而来,是烦恼的根源,若要舍去烦恼,务必「体若虚空无涯岸」,体得此「虚空」义是由「妙性本空」、「自性真空」变化而来,慧能的坛经里屡言虚空的妙用:「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瞋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剎土,尽同虚空。」「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  在六祖的思想理念,是以虚空来推论自性,所谓的明心见性,即是直证本心的空性,也唯有虚空,才能证真如,超越一切有为法,体悟自性的本自清净,本自具足,又能产生万法。永嘉玄觉禅师的证道,即是由明心见性处,发挥有为与无为的辩证,以虚空的妙用,破除执有的假象,了解证道的意义及其内涵。

     三、证道的境界与妙用


   顿悟证道是要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境界与妙用,是不可言说,非文字语言所能诠释,故谓教外别传。然而证道歌撰写的目的,是想借音韵性、通俗说的歌谣,表达禅宗顿悟的奥义,以有立无,本意仍在无上,希望后学者能得意忘言,得鱼忘筌,深深体会言外之意,于是屡言证道的境界与妙用,见其歌词: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非但我今独达了,恒沙诸佛体皆同。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几回生,几回死,生死悠悠无定止。自从顿悟了无生,于诸荣辱何忧喜。有生定有死,生老病死是生命存在的无奈,是众生的最大的苦恼,于是了脱生死是凡人悟道修道的目标,但是证道歌却言:「了知生死不相关」,证道的结果发现生死与我是两不相关,何必为生死苦苦烦恼。修道人若能定慧圆明,发现恒河沙数诸佛与我皆同,生死也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