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寺院名录-第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称“旃檀禅林”,位于化城寺西南,背倚一琵琶形山峰。据旧志载,初建寺时伐琵琶形古树,木质坚硬,纹络纤细,异香浓烈,僧人喻之为佛家珍品──旃檀树,谓琵琶形似佛经中记述的南印度牛头山(以盛产旃檀树闻名);又因该寺属禅宗,故名“旃檀禅林。”该寺始建年代不详,清康熙时为化城寺寮房,光绪二十二年(1896)由重建。
旃檀林主要建筑有山门、三圣殿、弥勒殿、韦驮殿、大雄宝殿、禅堂等。
1983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慧居寺
座落在天台山西麓,始建于清代,原名“慧庆庵”。民国二十七年(1938)由当时的主持僧普明募化扩建,初具丛林规模,易名为“慧居禅寺。”
寺主要建筑为大雄宝殿、地藏殿、观音楼等。
1983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上禅堂
位于地藏塔下,原名景德堂,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六年(1667)由玉琳国师弟子宗衍和尚重新扩建,改用今名。咸丰年间毁于兵燹。同治初年(1862)重修。
上禅堂建筑有山门殿、大雄宝殿、韦驮殿、客堂、寮房等。
上禅堂旁侧有金沙泉,水质清沥。据传唐时还曾植有数株金钱树,大诗人李白用金沙泉水酿金钱树叶为酒,味极甘醉,被后世传为佳话。
1983年,上禅堂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明教寺
位于合肥市内古教弩台(俗称曹操点将台)上,原名铁佛寺。明教寺历史悠久,建筑雄伟。在清代,居合肥城众寺之冠。
该寺始建于南朝梁时,至隋末,寺院荒废。唐大历年间(766—779)在废墟中掘得铁佛一尊,庐州刺史裴绢上奏朝廷,准奏重建,定名为“明教院”。明代改称“明教寺”。后迭经兴废。至清咸丰三年(1853),复毁于战火。光绪年间重建。1937年冬,寺院部分建筑被日军飞机炸毁。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有关部门多次拨款修缮。1983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明教寺现存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客堂、寮房等。
迎江寺
座落在安庆市内城东江滨。相传该寺始建于北宋开宝七年(974),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重修,光宗御书“护国永昌禅寺”。清顺治七年(1650)重建后改称“敕建迎江寺”。此后多次扩建、修缮。咸丰三年(1853),寺院毁于战乱。同治九年(1870),安徽巡抚吴坤修与安庆赵田匀奉命同修迎江寺、振风塔。此后,寺僧无凡于光绪十八年(1892)募化白银万余两,大修寺、塔。
迎江寺雄踞于长江岸边,建筑宏伟,气势巍峨。寺内建筑主要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振风塔、毗卢殿、藏经楼、放生池、大士阁、慈云阁、广慈殿、迎江楼等。
1983年,迎江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乾元禅寺
原名山谷寺,又称三祖寺,位于安徽省潜山县天柱山风景区。
乾元寺建于南朝梁天蓝六年(507),武帝萧衍(号佛心天子)赐名“山谷寺”。隋大业二年(606),禅宗三祖僧璨在此向四众弘法时立化,并葬于寺后。唐天宝四年(745),舒州别驾李常在此得五色舍利,建塔奉之。肃宗元年(756),赐寺名“三祖山谷乾元禅寺”。代宗大历七年(772)册谥舍利塔曰“觉寂”。此后,寺、塔几经兴废。元末,寺遭兵燹,唯塔独存。明清时重建。
乾元寺座落在风景秀丽的天柱山中,为苍峰环绕、万翠环抱,确是灵山圣地。寺院周围有许多名胜,如宝公洞、三高亭、立化亭、锡杖井等。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觉寂塔(俗称“三祖寺塔”)、藏经楼等。
1979年,政府有关部门拨款整修了觉寂塔。1982年修复了藏经楼。1983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琅琊寺
位于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原名“宝应寺”、“开化寺”,因寺建于琅琊山上,又称“琅琊寺”。
琅琊寺创建于唐大历年间(766—779),唐代宗赐名为“宝应寺”。北宋乾德二年(964)宋太祖命在寺内修建“御书阁”,珍藏“四朝御书”。太平兴国三年(978),宋太宗易寺名为“开化禅寺”。北宋庆历六年(1046),智仙和尚为滁州知州欧阳修在寺北兴建醉翁亭。元末毁于兵燹。明代重建。至清代太平天国时部分被毁;光绪三十年(1904)后重修。
琅琊寺在宋代属禅宗。清嘉庆年间,皓清法师任住持,改为律宗。
琅琊寺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藏经楼、悟经堂、念佛楼、地藏殿、韦驮殿、明月池(放生池)、明月桥、明月观、酴酉糜轩、上客堂、揽秀堂、清风亭、三友亭、环翠亭、翠微亭、无梁殿、香积厨等。
1983年,该寺被列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庙。
广济寺
初名永清寺,位于安徽省芜湖市赭山西南麓,为江城芜湖“四大古寺”之冠,世称“小九华”、“九华行宫”。
唐开元七年(719),金乔觉渡海来华,先在芜湖赭山结庐驻锡。唐昭宗乾宁年间(894—897),在驻锡旧址修建“永清寺”。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更名为“广济寺”。明景泰年间(1450—1456)重修。清乾隆、嘉庆年间均有修葺;咸丰年间焚于战火,光绪时又重建。
广济寺主要建筑为天王殿、药师殿、大雄宝殿、地藏殿、赭塔、藏经楼、禅堂、客堂、方丈堂、斋堂等。
1983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四川佛教名刹一览
峨眉山佛教圣地
峨眉山古称牙门山,又称蛾眉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四川省峨眉县西南。
峨眉山晋代时创建白水普贤寺,为峨眉山兴建佛寺之始。以后历代续有增修。唐、宋以后佛教日趋兴盛,至明、清臻于极盛,一时梵宇琳宫,大小寺院近百座,为普贤菩萨应化道场。《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说:“世人若行若立,吟诵此经,此尊当乘六牙白象前来现身”。普贤菩萨崇尚行愿,以十大行愿度众生,故称为大行普贤王菩萨。山上万年寺塑有六牙白象,象上有尊座,普贤菩萨端坐莲台。登上金顶可以看到佛光、圣灯等奇景。《华严经》中说:“善财童子立妙高峰上,观此山如满月,大放光明”,故此山亦称“大光明山”。
峨眉山寺院几经兴废,现有大小寺庙二十余座,其中著名的有:
报国寺
原名会宗堂,建于明万历末,供奉普贤菩萨、广成子和楚狂陆通牌位,取佛、道、儒三教合一之义。清康熙时重修并改今名。
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弥勒殿、大雄殿、七佛殿和藏经楼等。
1983年,报国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万年寺
初建于晋,名普贤寺。唐末改称白水寺,北宋初改名白水普贤寺,明神宗赐名“圣寿万年寺”,是峨眉山中有名的最大寺院。宋太宗曾赐经书、袈裟、七宝冠、宝环等物,并赠金三千两购买赤铜,铸造普贤骑象像。明代被焚毁。万历二十八年(1600)重修。1946年又失火被毁。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拨款进行重修。
寺内现有建筑为山门、钟鼓楼、弥勒殿、大雄宝殿、毗卢殿、般若堂、行愿楼、斋堂等。
1983年,万年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伏虎寺
位于报国寺西约一公里,建于晋代,初名药师殿,曾改称“龙神堂”、“虎溪禅林”、“虎溪精舍”。因山形如卧虎,遂将寺定名为“伏虎寺”,又相传林中多有虎患,遂建“尊胜幢”,形制如塔,上刻梵咒,镇于无量殿前。寺内建筑,几度兴废。清顺治八年(1651)重修。
现在,全山比丘尼都集中于伏虎寺居住,该寺随之成为我国较大的比丘尼道场之一。
洪椿坪
洪椿坪古称千佛庵,位于天池峰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清初遭火后,曾屡次修建。
寺内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客房等。
1983年,洪椿坪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洗象池
洗象池又名天花禅院。明代称初喜庵,又称欢喜亭。清康熙时扩建成寺,实际上是供旅游者休息的地方。因寺前有一很小的六边形池塘,相传为普贤菩萨沐象之处,于是寺亦得名。
寺内建筑有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客堂、斋堂等。
1983年,洗象池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金顶
金顶是峨眉山顶峰名,明代时建有寺庙,后毁于火,近年修建有华藏寺。金顶上还有一卧云庵,建于明代,后经几次大火,虽有修复,但较简陋。
金顶是唯一可以看到佛光的地方,所以朝山进香的佛教徒及旅游者都必到此处。
1983年,金顶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文殊院
座落在四川省成都市西北校场一侧。
文殊院创建于南朝(581—589),初名信相寺。南宋时增建。明末毁于兵燹。清康熙时重建,始改今名。康熙四十一年(1702)颁赐《药师经》、《金刚经》,御书“空林”匾额,故又名“空林堂”。明代两次翻修,改建各主要殿堂,奠定了现有规模。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多次拔款整修。1988年,新建千佛和平塔。
文殊院主要建筑为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念佛堂、寮房等。
1983年,文殊院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昭觉寺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北郊。
昭觉寺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旧名建元。宣宗(847—859)时更名为昭觉寺。五代时改建为宣华苑。北宋初年(960—963)更名为六祖寺。徽宗崇宁年间(约104年前后)复名昭觉寺。明崇祯十七年(1644)毁于兵火。清康熙二年(1663)重建。“文革”期间,主要殿堂大部被毁或改建。1985年后,得到重建和修葺。
寺院现存主要建筑有山门殿、八角亭、天王殿、大雄宝殿、先觉堂、观音阁、大师殿(御书楼)、石佛殿(涅槃堂)、藏经楼以及圆悟禅师墓园、普同塔院等。
1983年,昭觉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宝光寺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县。
宝光寺始建于东汉,隋代名大石寺。唐广明元年(881),僖宗李儇为躲避农民起义军,曾驻此寺中。一夜忽见寺内舍利塔放光,即命侍从发掘,得一石函,内藏舍利十三颗,认为是吉祥之兆,遂命重修庙宇,建塔供奉舍利,并易“宝光”为寺名。宋时曾一度更名大觉寺,明末崇祯年间(1640—1644),毁于兵燹。清康熙九年(1670),开始重建。
宝光寺山门、钟鼓楼、牌坊、天王殿、舍利塔、七佛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方丈室等。
1983年,宝光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乌尤寺
位于四川省乐山市乌尤山。
乌尤寺原名正觉寺,创建于盛唐。宋代,乌尤寺规模宏备。南宋时寺遭兵燹。明代景泰、成化年间(1540-1587),先后重建。明末清兵入川,又遭毁坏。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重建。咸丰时,再遭浩劫。至同治年间(1862-1874)渐复旧观。光绪中重建如来殿、天王殿。宣统元年(1909),扩建罗汉堂,塑五百罗汉像。民国七年(1918)后,相继新建了弥陀殿、藏经楼、观音殿、普同塔、青衣精舍、大雄宝殿等殿宇。
乌尤寺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弥陀宝殿、弥勒殿、大雄宝殿、如来殿(藏经楼)、客堂、观堂、禅堂、丈室、观音殿等。
1983年,乌尤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罗汉寺
位于四川省重庆市。
罗汉寺创建于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6),初名治平寺。清光绪十一年(1885),仿新都宝光寺建罗汉堂一座,始易今名,属临济宗道场。近千年来,罗汉寺历经沧桑,几经兴废,数易寺名。宋治平元年(1064)名治平寺;明宣德元年(1426)名古佛岩;明成化元年(1465)名罗汉寺;明正德元年(1506)名藏经阁;明崇祯元年(1628)名西湖禅院;清乾隆十七年(1752)名龙神池;清光绪十二年(1886)复称罗汉寺,沿用至今。明末寺遭兵燹。清康熙五年(1666)重修。1940年遭日机轰炸被毁,后曾重修,但未完成。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拨款进行修缮。十年动乱中,又遭毁坏。落实宗教政策后,政府又陆续拨款进行了修复。
罗汉寺主要建筑有牌坊、山门、明碑亭、古佛岩(又名罗汉硐)、罗汉堂、大雄宝殿、藏经楼、客堂等。
1983年,罗汉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慈云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