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俱舍问答 >

第15节

俱舍问答-第15节

小说: 俱舍问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缘无色界一:舍受缘一法境。
无色界:唯空无边处未至定可以缘第四禅境。
(1)空无边处未至定:四舍受
缘四禅四:舍受缘四境;
缘无色界四正行及三未至定一:舍受缘一法境。
(2)四正行及三未至定:四根本不缘下地、三未至定不缘色,唯缘无色一:舍受缘一法境。

310、 烦恼、业、事由哪几种比喻来如何说明?
答:(1)烦恼:如种子,龙,树根,树木,糠秕。
如种子:种子生出茎、叶、果,同样,烦恼中生烦恼、业、事;
如龙:有龙在,大海不会干涸,同样有烦恼在,三有大海不会干涸等;
如树根:树根未断除,就会长出树叶,同样,烦恼之根未断,就会产生轮回;
如树木:树木中复生叶等,同样,烦恼中能再度产生业与事;
如糠秕:具糠秕之果实中,能产生出苗芽,同样,具烦恼之业中能生果实。
(《自释》:如糠秕米,能生芽等,非独能生,惑得裹业能感余生非独能感。)
(2)业:如糠秕之果、药、花:
如糠秕:具糠秕之米能生苗芽,同样,业由烦恼包裹才能生果;
如药:如药只能发生一次性作用,同样,业也只能产生一次异熟果;
如花:花是果之近因,同样,业是事之近因。
(3)事:如烹好之饮食。如煮好之饮食是所享用的,享用完了就没了。同样,七事也是所享用的,而不会再产生其他异熟果。

311、 什么是四有?它们的本体是什么?在三界都有吗?
答:  生有:结生刹那之五蕴    本体是烦恼性
本有:生有、死有之间的五蕴
死有:死时之最后刹那的五蕴  具善、不善、无记三性
中有:死有、生有之间的五蕴
欲、色界具四有,无色界具三有,而无中有。

312、 食有几种?为什么叫食?
答:食有四种:即段食、触食、思食、识食。能资益有情身心,并令在世间生存之法叫做食。
313、 解释四食之含义?
答:段食:以香味触为本性,依鼻舌身一口一口吞下之食物,故而得名,欲界有,色界、无色界无。
触食:根境识三聚合之外,另有实法名触,其中可意之触可以资益身心,是触食,触食为有漏。
思食:有漏之思,随着对可爱境界的欲求而转,能起到相当于食的作用。(思谓意业,见《自释》。)
识食:有漏识执持此身心,由生至死而不舍,从其能资益延续有情生命说,也起到相当于食的作用。(识谓识蕴,见《自释》。)

314、 色处为什么不叫段食?
答:(1)色处不能资益眼根(凡食当能资益自根)。凡段食以香味触为体,此香味触,吃下去后必先利益其所对之自根大种后利益余根。而色处为眼根对境,把色处吃喝下去,如把一个绿色吃下去,并不能资益眼根大种,更不要说别的根了 (眼根见它而生喜乐,是触食的作用非色为食)。
(2)色处不能利于解脱者:离欲圣者(不还者及阿罗汉),见饮食的颜色而无贪,无贪则色境并无益,于此身心。虽于香味触亦无贪,然而食之可益于身。

315、 《自释》中思食有何不同的观点?你是怎么认识的?
答:《自释》中:《集异门足论》说:大海中有一种大的众生(应是乌龟),母亲上岸在沙滩上生卵,又回到大海中。母生卵于岸,母亲若思念卵,卵则不坏,不思念则卵就会坏掉了;
论主说:此不应理,这违反了食的意义,怎么可以说别人的思食却能持自身,实际上应当说,卵常思念母亲而不会烂坏。
由此可见,思食亦是可以令生命延续的。

316、 中有有哪些不同名称?
答:中有亦名意成、求生者、寻香、中阴、现成(起)。

317、 四食对今生来世起何作用?
答:段食:能资益增长心、心所的所依,即包括根在内的身体。
触食:能增上能依的心、心所;主要是为了生在此世间而宣说段触二食。
思食:能引后世。
识食:识由业力牵引而形成后世,这是识食,主要从产生世间而宣说了后二识。

318、 断善根等识属意识或根识?为什么?
答:断善根、续正见,入定、出定、死生之心皆是意识。因为这些多数是分别念,所以属意识,而于根识中不存在分别念,所以不属根识。

319、 生心死心为何为等舍心?一缘心、无心为何无有?
答:(1)死心生心不明了,所以依舍心;
(2)死心生心不会于一缘中产生:死心不会于一缘等持中,因死堕害于心,而一缘等持益于心;生心不于一缘中,因为生有烦恼性,等持是善性;
(3)死心生心不会于无心位中具有:因为在无心位时,命一定不会有损,若要趋入死亡,必然先起心之后命终;在受生的时候也不会无心,因为受生必须要有因,无心则无因,所以说受生一定是先起烦恼心,否则不会受生。

320、 六道众生、阿罗汉死时心灭何处?《大乘阿毗达磨》有何不同观点?
答:化生,顿死者:意与身根同时灭尽;
转三恶趣者:于足下识最后灭尽;
转人天者:于脐间;
转阿罗汉者:于心间意识迁移。
《大乘阿毗达磨》:
若转善趣:根识由下向上收,于上方离开;
若转生恶趣:根识由上方向下收,于下方离开。

321、 造五无间罪者与圣者死后趋于何处?余众生呢?有何教证?
答:造五无间罪者,死后堕地狱。
圣者死后获无余涅槃。
一般众生所趋不定。
教证:《四百论》:“由于诸人类,多持不善品,以是诸异生,多堕于恶趣。”

322、 风轮、水轮、金轮如何形成?
答:风轮:下方之基最初时是虚空,形成世界前微风四起,多年之中狂风不断,从而形成金刚亦无法摧毁之风轮。
水轮:风轮上方,雨流宛如车的主轴一般降下,依之形成具金子精华的水轮。
金轮:在水轮上方,依靠风搅拌这些水,致使变得极为坚硬,依此而形成金刚大地。

323、 七大金山是哪些?何故如是得名?
答:      持双山:山顶美观如见而生喜之车轭
持轴山:如金轴般
担木山:有沉香林严饰
七大金山  善见山:山顶有见而生喜之饰
马耳山:如马耳形状
象鼻山:山顶形如象鼻
持边山:山顶状如轮辐
324、 九大山由何元素组成?如何存在?
答:七金山由金子组成;
铁围山由铁组成;
须弥山四种珍宝组成:东方:由银子组成;南方:由琉璃组成,所以南赡部洲的天空为蓝色;西方:由红宝石组成;北方:由金子组成。
中间是须弥山,七金山环绕须弥山,之外是四大洲,洲之外是铁围山。

325、 九座山的高度是多少?
答:九山均有八万由旬没于水中,依金刚大地。
九山露出水面上方的高度分别是:
须弥山:八万由旬; 持双山:四万由旬;
持轴山:二万由旬; 担木山:一万由旬;
善见山:五千由旬; 马耳山:二千五百由旬;
象鼻山:一千二百五十由旬; 持边山:六百二十五由旬;
铁围山:三百一十二点五由旬。
八山高度由内向外,较须弥山一半一半地递减。

326、 内海宽度、深度多少?内外海的差别是什么?
答:须弥山至持双山乃至持边山之间的七个间隔处是七香海,称内海。第一个间隔须弥山至持双山之间的宽度为八万由旬。持双山东西两岸是其海面宽度的三倍,即二十四万由旬。持双山至持轴山乃至象鼻山至持边山之间的海面宽度半半递减。四万、二万、一万、五千、二千五百、一千二百五十由旬。此六海的东西等四边后后较前前越来越远。持边山至铁围山之间所有的水即是外大海,宽三十二万由旬。周边有三亿六十万七百五十由旬。此外海水充满盐味,而内海水具凉、柔、轻、香、澄、无臭、饮时不伤喉、饮已不伤腹八种功德。

327、 什么叫南赡部洲等四洲?并说明它的形状与位置。
答:四洲皆处于外海,其外是铁围山。
南赡部洲:因赡部树果落入海中发出“赡部”的响声,故称赡部。是边缘为水环绕的洲,故称南赡部洲。
位置:位于须弥山南部。
形状:如马车形或肩甲骨形。
(注:三边各二千由旬,最小边为三点五由旬。)
西牛货洲:享用如意牛与珍宝(以如意牛做交易)。
位置:位于须弥山的西面。
形状:圆形。直径二千五百由旬。周长七千五百由旬。
北俱卢洲(声不美洲):此洲的众生死时七日前出现难听的声音,因而称为声不美洲。
位置:位于须弥山的北面。
形状:四方形。各边等各为二千由旬。周长八千由旬。
东胜身洲:位于此洲的人的身量超过南赡部洲人的两倍,因此称为东胜身洲。
位置:位于须弥山的东面。
形状:如半月形。半圆形的边各二千由旬,最小边三百五十由旬。

328、 八小洲分别为哪些?位置与《大圆满前行》中有何不同?
答:四大洲每个洲分别有两个附属洲,共八小洲。
附属南赡部洲之二小洲:拂洲与妙拂洲。
附属西牛货洲之二小洲:行洲与胜道行洲。
附属北俱卢洲之二小洲:声不美洲与声不美月洲。
附属东胜身洲之二小洲:身洲与胜身洲。
四大洲与八小洲,皆是人类居住的地方,其中拂洲乃以罗刹居住,称罗刹国,但也有人居住。
《大圆满前行》中供曼茶时,四大洲中以东方作为自己一方或供养对境的方向,各大洲附属的二小洲皆在大洲的两边,与大洲同样的方向面向须弥山,背对铁围山。而《俱舍论》中,靠自己一方是南方,对面是北方,其他并无不同。

329、 关于“无热恼海”是否是“马蓬应措湖”的观点,萨迦、噶举各有何不同观点?
答:米拉日巴尊者有些文集中说:“我所住的山就是《俱舍论》所说的雪山。前面的‘马蓬应措湖’就是‘无热恼海’。”(“马蓬应措湖”在藏地靠近拉萨与阿里处,一个长形的湖;雪山就是岗底斯山,有些人说这就是《俱舍论》中所说的由印度金刚座向北越过九个黑山后所出现的那个雪山,而萨迦班智达却对米拉日巴尊者的说法进行了批驳:
既然说岗底斯雪山是《俱舍论》中所说的雪山,那么由印度金刚座向北越过九个黑山,出现这个雪山,但这九个黑山又是什么?《俱舍论》中提到的“无热恼海”是边长五十由旬的正方形海,而现在这个“马蓬应措湖”都是长方形的,怎么会是“无热恼海”?所以说不符合教理和逻辑。
对于这样的批驳,噶举派的噶玛巴尊者对米拉日巴尊者的密意进行了解释说:尊者所说的很可能是瑜伽士境界中的一种描述,不一定就是指《俱舍论》中的“无热恼海”和雪山。即使指的是论中的“无热恼海”和雪山,也是可以的,因为依靠众生业力显现,现量可见的雪山和“马蓬应措湖”,而对其进行修饰也不是不可以的。也不必完全符合论中所说的形状和距离,如:印度的“灵鹫山”,有些佛经中说是珍宝组成的,有千万由旬,非常高大,但现在所见的“灵鹫山”并非珍宝组成,也不是很高大,只是一座平凡的山,所以说佛经中有一些说法有一定密意,因此对尊者的说法一味进行否定,也不一定合理。
另外,民间传说中也有将“马蓬应措湖”说为“无热恼海”,岗底斯雪山说为是《俱舍论》中的雪山,这些说法是有的。由此可见,尊者的说法也有可能是站在民间的说法上,而不一定要完全符合论典。
对于以上辩论的意义,可以做这样的理解:
有些说法,是论典中宣说的;有些是民间的说法;有些是对不同根基众生的描述;有些也许是诗学上的夸张描述,所以说一种说法,可能并不完全符合其他说法。

330、 八热地狱、八寒地狱有哪些?
答:八热地狱:
无间地狱:转生此处的众生无间感受无量痛苦,故称无间地狱。
位置:南赡部洲下方二万由旬有无间地狱的房顶。高度与广度各两万由旬。
其上才有七地狱:复活地狱、黑绳地狱、众合地狱、嚎叫地狱、大嚎叫地狱、烧热地狱、极热地狱。
八热地狱周围有十六个从属地狱:煻煨坑、尸粪泥、利刃原、剑叶林(每边都有四个)。
(铁柱山、无滩河、剑叶林是一类,算一个。)
八寒地狱:具疱地狱、疱裂地狱、紧牙地狱、阿啾啾地狱、呼呼地狱、裂如青莲花地狱、裂如红莲花地狱、裂如大莲花地狱。

331、 《俱舍论》之观点,地狱、饿鬼主要位于何处?大乘有何观点?
答:按《俱舍论》的观点,八热地狱、八寒地狱皆位于南赡部洲之下,饿鬼的根本住处是王舍城,位于南赡部洲下间隔五百由旬处,饿鬼有三十六种,可归纳为外障、内障、食障三种,天界、人界亦存在散居饿鬼,在地狱中有阎罗法王。
以《俱舍论》观点,阎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