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萧克回忆录 >

第48节

萧克回忆录-第48节

小说: 萧克回忆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层干部和战士,教学内容一般以班排战术和技术训练为主。华北军大则以培
养营、团指挥员及炮、工、参谋、政治工作等专业干部为主,教学内容除本
级战术外,还有合同战术,而且更理论化了。这样由原来各学校来的教员的
教学水平和教学经验,都感到不够。教与学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有的学员感
到学的还是老一套,没有什么可学的;有的怕学的东西到前线用不上,急于
想走出校门参战;有的教员用来说明原理原则的事例,与学员经历的作战经
验不一致,等等。

针对教学中出现的这些矛盾,叶剑英提出教学要走群众路线和教学民
主。教员教什么,如何教,要征求学员的意见。学校教育小组的同志,要深
入课堂和训练现场,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集中群众中的好意见、好经验,
加以推广。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总结,重点抓了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

一是教学准备阶段。教员在授课前,深入调查学员的实际水平,听取学
员对所授课目的意见和要求,然后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拟定授课提纲。提
纲写好后,召开有学员代表参加的教育准备会进行试讲,然后讨论、修改授
课提纲。

二是教学实施阶段。上课时,规定教学组的教员要全部参加,主讲教员
讲完后,其他教员可以补充,学员可以质疑。这样,有利于教员把握教学的
重点和难点,把教材和教法有机地统一起来,这一阶段,还规定营团两级学
员,每人准备一份自己指挥或亲自参加的典型战例,待教学进度到某一问题
时,教员只作启发诱导,由学员来讲战例。这时,学员成为教员,教员也是
学员。采取这种方法,使原理原则与实战经验结合起来,弥补了无实战经验
教员的不足,取长补短,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三是教学检查阶段。主要是通过定期召开教育检讨会和学员代表座谈
会,对全校的教学计划、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保障工作进行检讨,
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及时改进教学工作。随后,不论是军事科目,还是政
治科目,都实行期中和年终考试(考核),以检查教学效果。

为了加强教员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我们要求全校干部和教员,加
强自身的学习。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主动接收新鲜事物,不断提高自己的


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提出教员要当专家,要精通一两门业务。叶剑英提出
的“不学而教是谓害之”的警句深入人心,使干部和教员都认识到学习的重
要性和迫切性。叶帅反复强调要虚心好学,号召教员与教员、教员与学员、
学员与学员之间,要相互学习,相互为师。他说,每个人都要有不耻相师的
精神,不论对方身份如何,级别高纸,年龄大小,只要“闻道在先”在某一
方面比自己懂得多,就应当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向他学习。这样,才能做到
在任何地方都有老师,在什么场合都可获得学问。

叶剑英还要求大队以上领导干部,每个人都要结合业务选学一门课程,
并力求精通;要进一步提高领导思想,改进工作作风,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
能力;要充分认识到学习是党赋予的光荣任务,是时代对于部提出的迫切要
求。

在全校开展的学习热潮中,叶剑英以身作则,他不仅受过正规军事和政
治学校的教育,而且长期从事革命战争,有丰富的工作和战争经验。最使我
敬仰的是他爱读书。在华北军大与他共事的时间不长,这方面感受最深。有
一次,他对我说,列宁对恩格斯写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这本
书评价很高,对他写作这本书非常敬佩。我想列宁都敬佩的著作,我也应该
读。就在这个期间,认真地读完了这本书。80 年代,中国大百科全书和军事
百科全书要我写《战争》条目,我又再读这本书,受益不浅。叶剑英这种认
真读书的精神,使我受到不少启发和教益。使华北军大出现了浓厚的读书的
空气。也使我能坚持“手不释卷”的习惯,以及更注意读马列的著作。

北平和平解放前夕,叶剑英奉命前往北平当军管会主任,次年春,我也
调离军大,随第四野战军南下。


第二十三章进军中南

1948 年11 月23 日,刚刚进行完辽沈战役的东北野战军主力,取捷径隐
蔽地挥师入关,紧接着,在华北野战军的配合下,又取得了平津战役的胜利,
至此,国民党政府在长江以北的力量已全线崩溃。1949 年1 月15 日,根据
军委决定,人民解放军各野战军番号改为按序数排列,东北野战军改称第四
野战军,当时安阳、新乡还有一部分国民党正规军驻守,第四野战军于2 月
底派出两个军先行南下,为进军中南扫清道路。

1949 年4 月,我由华北军区调到四野任参谋长。当时,正值国共开始和
谈。我党为了早日结束战争,实现真正的和平,与国民党举行谈判;而国民
党政府并不甘心失败,企惕利用和谈,争取时间卷土重来,或“划江而治”、
“守江谋和”。毛泽东早在1948 年底为新华社写的《新年献词》中就发出了
“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所以,我到四野时,四野正在厉兵秣马,准备
大举南下。

进军中南,是中央军委赋予第四野战军的光荣任务,也是夺取全国胜利
的伟大进军。我在接到通知后,就从石家庄赶到北京,四野司令部就设在北
京饭店,我见到了罗荣桓政委,当时他兼任总政治部主任,已决定留在北京。
罗荣桓对我说,四野的两个副参谋长(陈光、聂鹤亭)都是资格较老的同志,
你到四野来,能团结他们一道工作。四野及各兵团的领导人,多为我的老战
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在一起打过仗,现在又到一起了,我想,在夺取全
国胜利的进军中,我们一定会更好地团结协作,打好仗。

当时与我同到四野任参谋长的还有赵尔陆(称第二参谋长),我主要管
军事工作,他则主管大军南下的后勤工作。因北方人马向南方进军,供应问
题十分复杂和艰巨,林、罗就建议调他来负责此项工作。

4 月11 日,四野主力自平、津地区分三路南下。开始进军很顺利。13
兵团先出发的部队,消灭了驻安阳的敌人两个军约1。4 万人,又和平改编新
乡守军1。6 万余人,胜利结束了安(阳)新(乡)战役,这时河南已全部解
放,以邓子恢为书记的中原局正积极准备,迎接四野大军的到来,以便解放
江南、江西、两湖和两广诸省。

我们很快进至当时中原局所在地开封。4 月20 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
和平协定上签字,第二、第三野战军强渡长江,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
23 日解放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宣告灭亡。

5 月,中央决定以中原局为基础组成华中局;将中原军区领导机关与四
野领导机关合并,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以林彪任华
中局第一书记、华中军区司令员,罗荣桓任华中局第二书记、华中军区政治
委员,邓子恢任华中局第三书记、华中军区第二政治委员,统一领导中南地
区党政军工作。

我们到开封后,华中局领导人聚会在一起,分析研究了敌情和我情,认
为四野进军中南,争取胜利的条件是优越的。

第一,国民党大势已去。三大战役以后,国民党的统治已经走向崩溃,
其在长江中下游防线已被突破;西北战场、华北战场的防御体系,也已彻底
崩溃;尚存150 万兵力,分布在福建、台湾以及西北、西南、东南诸省,军
事上难于联系和协同。四野当面之敌,主要是盘踞在中南地区的白崇禧和余
汉谋两大集团及国民党划归他们指挥的军队,共28 个军73 个师,总兵力约


40 余万人,由敌华中军政长官公署主任白崇禧统率。这些敌人中,白崇禧嫡
系第7 军、第46 军、第48 军等少数部队尚有一定的战斗力。素有“小诸葛”
之称的白崇禧,自退出武汉后,图谋在五岭以北取得若干战术上的胜利,以
求控制湘南,确保两广。他的嫡系部队,熟悉五岭南北的地形、风俗和人情,
习惯山地河川作战,轻捷善走,常欲伺机一逞。但是,他所指挥的部队,有
些是被我歼灭或遭受严重打击之后重新组建的,内部派系复杂,湘桂系之间,
白崇禧与宋希濂之间,矛盾重重。他们虽然从宜昌、沙市到广东北部沿线布
置了几道防线,企图阻止我军南进,不过,这些防线大部分是不坚固的,部
队战斗力并不强。

第二,人民军队兵强马壮。全国解放军此时已达400 多万人,主力210
万人编为4 个野战军,战斗力强。第四野战军约70 万人,多来自东北地区。
自4 年前中央决定收复东北时起,各方面、各战略区都选派了优秀的党政军
干部去东北,使这支部队人才济济。四野各部门、各兵团、各军师的领导大
部分是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的将领,多属能征惯战之将;抗战时期培育的干
部,多属各兄弟部队转来的进步分子或揭竿而起的英雄,他们带着队伍进至
东北,经过一时期的整顿和大兵团的作战,也出类拔萃。他们是我党20 多年
来武装斗争的精华,而且大都出生于中南6 省,曾经在这些地区打过仗,风
土人情较为熟悉。两三年前国共合谈时撤到华东的两广纵队,这时也从华东
来河南,与四野会合南下,两广纵队本产生于两广,对那里的情况更熟悉,
会合后增大了四野的声势。

士兵大都是北方人,多属翻身农民,即使是解放来的士兵,也大都是贫
苦出身,经过教育和训练,特别经过辽沈、平津两大战役,不仅在思想上有
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在军事技术上也有很大提高。四野在出发前,首先
从思想教育入手,进行了新区政策教育和以反对无组织无纪律为主要内容的
教育,使新战士完成了从老百姓到军人的转变,老兵更为老练;其次,按照
中央军委的计划,对部队进行了整编,组建了兵团,补充了兵员,并针对南
方地形气候特点,开展了水网稻田地区作战的训练。可谓兵是精兵,将是强
将。

第三,战区条件有利于我。中南6 省,大部位于长江以南,面积广大,
气候温暖,农村绝大部分是自然经济。平原丘陵地带,为鱼米之乡;山地多
森林,物产丰富。人口约1。5 亿,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有现代工
商业的大城市武汉、广州,工矿业虽比不上东北、华东,但高于西北、西南
地区。这些,都有利于大兵团的运动和军队给养装备的补充。不仅如此,这
6 个省,在中国近代、现代,都是革命发展的地区。太平天国、辛亥革命、
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等,都在这些地区产生过深远影响。大革命时期,
这里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也是最活跃的农民运动,北伐军从广东打到河南,影
响很大。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若干次大起义都发生在这里,并创造了许多著
名的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一开始,在这里坚持斗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或编
人新四军开赴前线,或就地坚持武装斗争。五指山的红旗一直飘扬到解放战
争;粤赣湘边纵队、粤桂边纵队、粤中纵队、闽粤赣边纵队、桂滇黔边纵队
等也在这些地区长期坚持斗争,人数达8 万余人,这些武装,在打倒蒋介石
的口号下行动起来,同人民群众一起迎接大军南下。

但是,我们也估计到了南下作战的若干困难,主要是自然条件。大别山
及豫西以南直到五指山,大部分是崇山峻岭,道路崎岖,不利于大兵团行动。


夏季炎热多雨,秋季阴凉、多雾,空气潮湿,蚊蝇虫蚁滋生,容易传染疾病,
北来人马,可能一时不服水上。还有少数民族多,社会情况与北方有很大差
别,各地区语言复杂,交往有不少困难。其它如饮食、洗澡等生活问题,北
方人马,都要经过一个时期,才能适应。

我们继续南进,直到鄂北边境广大地区,除有敌残余据点,须在进军中
扫除外,大部地区都已为友军解放。5 月14 日,四野先遣兵团在湖北团风至
武穴(今广济)地段横渡长江。 16 日和17 日,解放武汉三镇。

在这期间,国民党军第19 兵团2 万余人,由兵团司令官张轸率领,在湖
北金口、贺胜桥一带起义。张轸是国民党元老程潜系统的人,我们通过李明
灏事先做了他的工作。李原是国民党驻重庆的一个军长,他有眼光,看到国
民党大势已去,就辞了军长,到华北解放区来了。他与张轸在北伐时期同在
程潜的第6 军任职,又都是日本留学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