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萧克回忆录 >

第47节

萧克回忆录-第47节

小说: 萧克回忆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古代有一句军事名言:“以不教而战,是谓弃之”。当时叶剑英把这句
古语加以展开,提出“不教而战,是谓弃之,不学而教,是谓害之”的警句,
激励干部安心办校,动员大家努力学习,他认为军队一定要有教育,要经过
严格的训练。如果把不经过教育与训练的部队拉出去打仗,那就是等于让部
队去作无谓的牺牲。我们的军队一向重视教育和训练,无论在前方还是在后
方,只要有一点时间,就抓紧进行军事、政治教育。创办华北军大,就是为
了适应新的形势,加速为我军培养干部、造就人才。确实,取得全国政权后
要办更多学校,办学校就要准备教育人材。人们提出:“教育者应先受教育。”

根据当时对战争形势和发展前景的分析和预测,军委确定华北军大的教
育任务是:尽快培养团级干部500 名,营级干部1000 名,炮兵、工兵、摩托、
参谋、政工干部约2000 名;还要培训一批旅级以上的高级干部。随后,朱德
总司令来校视察,又指示要培养军事教员500 名,为战争结束后将要创办高
级军事学校准备师资。这样,共约收学员四、五千名。我们当时还没有正规
营房,任何干部和学员都住老百姓家。

学校成立初期,学员文化程度、工作经历各不相同,从旅团级干部到战
士都如此。他们之中有军事指挥员、政工干部、后勤和地方武委会干部,还
有刚解放过来的青年军官。学员和学校工作人员,当时的思想情况也比较复
杂。不少人认为,华北军大的成立,不过是精兵简政,合并几个单位而已。
有些机关干部,不安心学校工作,想到前方去;有些学员有种种个人考虑,
不安心学习,其中一些工农出身的学员,又担心文化程度低学不好。还有一
些旧军官,对革命形势认识不清,思想不稳定,等等。

针对学校中存在的各种消极思想,开学前后,我们召开了一系列党政会
议,进行思想和纪律整顿。说明我军正向着大规模正规作战的方向迈进,中
央军委和华北局要求部队与学校教育,必须严格正规,强调纪律、集中与统
一,反对无政府主义、无纪律现象,反对游击习气。号召全校同志要认清战
争的大好形势,认清自己的职责,克服不利于工作、学习,不利于团结的各
种消极情绪,愉快地接受党赋予培养干部和来学校学习的光荣任务。要求教
员和各级领导,要从政治上、军事上以及科学文化知识上帮助学员,使他们
经过短时期的训练,奔赴战场,当好指挥员。

针对学员中有些人怕南下的思想,我专门作了一次以《打到全国去》为
题的讲话。那时三大战役正在胜利进行,整个华北即将全面解放,人人都意
识到我们就要统一全国,要南下过长江。华北军政大学的学员绝大部分为华
北籍,不少人怕毕业后南下,主要是怕南方的气候热,怕吃不惯大米。他们
这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多是从历史上的战例和传说中(如曹操南下不服水土
等)推测而来的。也有的人怕家里无人照顾等等。我很注意他们的这些思想
情绪,在讲话中特别强调人民解放军是全国人民的军队,敌人退到哪里,我
们就要追到哪里,即便天涯海角,也要跟踪追击。如今南方尚未解放,我们
在北方能睡得着觉吗?我说,南方确实比北方热,但也和北方比南方冷一样。
长征时期,红军大都是南方人,但到了北方照样能打。吃大米也是如此,很
多南方人到了北方,多年吃馍、吃小米、吃包谷,也一样打仗。生活习惯问


题可以逐渐适应,最主要的是精神上不要泄气。使学员既安心学习,又随时
准备行动。

为了保证学校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还要求各部门制定党政工作制度。
同时,还通过创办《华北军大》校刊,组织开展竞赛、立功创模和各种文体
活动,使学校各项工作进行得生动活泼,激发了学员的学习热情。

叶剑英校长对当时迅速发展的革命形势,了解得快而准确。这是因为他
对国际国内军政情况知道得多,又具有卓越的分析能力。这对军大领导和工
作安排很有好处。中央军委和华北局认为,华北军大第一期毕业将是1949
年的秋天,那时革命战争可能在江南山区、水网地区以及西南、东南山区进
行。要求华北军大的教学应着重进行山地、水阿地作战的战术技术训练,还
应当加强攻坚战的战术技术和各兵种合同战术的教育。据此,华北军大提出
的教学方针是:培养成千上万的政治上坚定、能掌握与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
进行正规建军和正规作战的军政干部,以适应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

开学后不久,由于学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工作经历不同的特点,对学
员进行了考试和分科编队。然后召开有各大队领导参加的校党委扩大会,公
布考试成绩和编队名单。全校学员共7238 人,编成8 个大队和3 个直属队。
即两个营级干部大队,还有团级干部、炮兵、工兵、政工、参谋、预科学员
各编1 个大队,以及台湾、华南、高干等3 个直属队,军大还附设一所步兵
学校,这时有学员4948 人,两校合计,共有12186 人。

为了既考虑当时战场的需要,又着眼于未来战争发展的要求,我们确定
教学的基本内容是:军事教育讲授“战术概则”,包括进攻战、山地战、水
网河川地作战的战术及各种合同战术。在技术上,着重训练炮兵和工兵。炮
兵以山炮为重点:工兵以爆破和架桥为主;其次进行坑道作业与筑城训练。
当时还打算成立摩托化训练班,准备建立摩托化部队。政治教育,除学习马
列主义基本理论、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等专门课程外,特别强调党的政策
教育,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总政策、土地政策、城市工商业政策、
新区政策、俘虏政策等。部队管理教育,主要学习人民解放军的建军原则及
管理部队的方式方法。

建校之初,没有现成的教材,就把国内外军事学校的基本教材收集起来,
然后按照军大的教学要求,组织力量,自己编写。经过半年的努力,全校有
计划地编译了30 多种通俗的军事教材,编写了20 余种政治教材。为充实教
学内容,我们还抽出一部分有军事理论又有文化的教员组成参战组,先后参
加了太原和济南战役,收集作战经验和有关资料,回来帮助教员和学员及时
了解前线的最新情况,以战教战,使学校教育与战场实际紧密结合,也就是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华北军大建校后,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根据我们对教员队伍状况的调查,
当时几个单位合并起来,能够担负教学任务的只有30 余人。按教学单位计
算,军事教员就缺四分之三。我们当时曾提出解决教员不足的两个方案:一
是向上级请调,补足缺额;二是开办训练班,培养新教员。但前者不现实,
后者一时办不到。

怎么办?叶剑英当时明确地提出:“在那些脱离敌人营垒的旧军官和被
我们俘虏过来的人中,吸收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来学校任教。”他称之为“搬
师请贤”。这件事缘起于朱老总的指示。在我到军大之前,朱老总有一次到
学校来,他对叶剑英说:“我们很快就要胜利了,但许多同志过去没有时间


学习,有文化的不多。战争结束后,我们还要准备办个高等军事学府,招聘
一些起义军官来任教。”叶剑英把朱老总的指示和他的想法告诉我,我觉得
朱老总对今后培养高级军事干部很有远见,积极拥护。我们除了在我军中挑
选一些有文化、有知识、有实战经验的干部来当教员外,还挑选有文化和军
事知识的俘虏和起义人员。不仅在晋察冀范围内挑选,还派人到就近解放区
去挑。学校陆续接受了许多军事人才,他们有自愿来报考的、有起义的、有
解放过来的。对来到华北军大这个华北当时最高的军事学府并准备当教员,
非常高兴。到校后的第一个春节,有的还把家属接来。过春节那天,我们设
宴与他们一起欢度节日。席间,猜拳行令,都很融洽。

对于使用旧军事人才,开始有的同志不大理解,曾有过一些议论。个别
学员甚至说:“常败将军教常胜将军,这是给自己抹黑!”有的老教员也说:
“过去没有他们,我们也一样办教育。”

听到这些反映,我们及时做思想工作。叶剑英还在校党委会上专题讲了
这个问题。他说:“争取、团结、改造、使用旧军队和旧军官问题,在党的
‘七大’文件中,已有明确的论述。中国的旧军队、旧军官,有几百万人,
不能简单地对待,必须争取、改造和使用他们。因为这不是少数人的问题,
我们的眼睛要看到几百万。”

叶剑英在讲到争取、改造旧军官的可能条件时,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他
引用了《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在阶级斗争接近决战的时期,统治阶
级内部的、整个旧社会内部的瓦解过程,就达到非常强烈、非常尖锐的程度,
甚至使得统治阶级中的一小部分人脱离统治阶级而归附于革命的阶级,即掌
握着未来的阶级。。特别是已经提高到从理论上认识整个历史运动这一水平
的一部分资产阶级思想家,转到无产阶级方面来了。”叶剑英以马克思、恩
格斯的思想来统一大家的认识,并要求学校各级党的领导人及有关同志,对
旧军官要做到思想上重视,态度上诚恳,政治上平等,生活上关心。因此,
这些旧知识分子都能心悦诚服地接受帮助、教育,政治思想水平不断提高,
在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如曾任傅作义的中将参谋长郭宗汾,是个工兵专
家,根据他的表现和能力,我们还让他当了军大的工兵主任。曾经当过国民
党广西整编军军长的韩练成(后来加入共产党,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已病故)
原在国民党陆军大学教过战略课,到军大后我们安排他教统帅(战略)课程。
他们亲身感受到人民军队对他们的信任,积极发挥自己的专长,做好教学工
作。

在争取、改造、团结旧军官中,叶剑英的言传身教,起了好作用。他早
年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尔后在黄埔军校执教,参加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
后,是广州起义主要领导者之一。后又去苏联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回国
后,到中央苏区任军委参谋长、红军学校校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参谋
长,又搞过多年统战工作,军事政治、外交,行行俱能。旧军官出身的教员,
虽然大都出自于中外各种军事学校,但在叶剑英面前,多属晚辈。他们敬佩
叶帅,听从他的教诲。如当时有些教员,一时还放不下过去的“官架子”。
叶帅就诚恳地对他们说,我和你们一样,都是从旧社会过来的,旧军队那个
样子再拿到革命队伍中来,有多大意思呢?人过来了,架子也要放下来;架
子放下来,才能从思想上站过来。他的话很有份量,能启发人。叶剑英不以
云南讲武堂和黄埔的老资格和留学生自居,而是以诚相待,使一些原来对共
产党有成见的人,逐渐消除了成见。记得有一位姓周的教授,资格老,水平


较高,在同行中有一定威信,人皆呼之为周老。叶帅尊重他,常同他商量教
学中的问题,并通过他做旧军官的思想工作,效果较好。

在华北军大任教的旧军官,经过革命思想的教育和薰陶,成为我军建设
的有用之材。1950 年3 月我到军委军训部工作,将这三百多人一分为三:大
部分去刚创办的南京军事学院当教员;有一小部分约20 名较年轻的到北京参
加军训部工作;一部分仍留华北军大(改为训练中、高级干部)任教。过去
我就赞成使用旧军人中有知识、有技术的人为革命做工作。但对争取旧军人
的思想认识还不高,经过叶剑英的言传身教,思想提高了,方法也改进了。
在华北军大我又读了列宁的《青年团的任务》,更认识到华北军大对旧军人
的使用和信任,是列宁主义作风。

过去我办学校,全为适应游击战、运动战。这次到华北军大,意识到我
们即将夺取全国政权,现在打仗,消灭敌人,缴获的多为美日现代化的装备。
将来有全国政权和经济基础的时候,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必然会提到我军面
前,因此,我们就开始考虑夺取全国政权的条件下军队训练的问题。

原来的晋冀鲁豫和晋察冀军区的学校,培养的对象主要是连、排、班基
层干部和战士,教学内容一般以班排战术和技术训练为主。华北军大则以培
养营、团指挥员及炮、工、参谋、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