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萧克回忆录 >

第14节

萧克回忆录-第14节

小说: 萧克回忆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话,何挺颖说他是好军长,我们都高兴。在那四周都是白色恐怖时期,多一
个好军长,怎么不高兴!1 月4 日至7 日,湘赣边界特委和红4 军、5 军军委


柏露召开会议,正式决定留5 军守山,4 军打出外线。为了加强井冈山
的守备力量,在下山前成立了一所红军学校,由彭德怀兼任校长,从每个连
调4 名学员,当时全军有20 个连,这样就抽调80 人,组成了一个连。红4
军离开井冈山时,这所学校的学员全部编到5 军。这年4 月,我们在于都与
红5 军会合,当时我营有三四个原红军学校的学员跑来找我,要求回4 军,
我就到军部找毛泽东,请求批准他们回来。毛泽东说:“5 军正缺人,哪能
把他们调回来呢?我们不能只想自己的部队,要有全局观念。”

1929 年 1 月14 日,毛泽东和朱德率红4 军军部、28 团、31 团及特务营、
独立营,共3600 余人,从茨坪地区出发下井冈山,向赣南进军。

当我们离开这座战斗了近一年的大山时,都想着很快就会回来的,不料
一别竟是几十年。


第七章闽赣路上

下井冈山前两天,我营营长王展程调红军学校当教员,我由营党代表改
任营长。下山时,调原29 团3 营营长陈俊来我营当党代表。陈
俊是湖南宜章人,第三师范学校学生,比我大两三岁,是一位忠诚而谦和的
同志。

我军从茨坪附近的土岭出发,从小行洲西南下山,走的是一条比较隐蔽
的小路,绕过黄坳,经大汾、左安、营前、杰坝、崇义,一直向南。每天行
军五六十里,同时还做群众工作。沿途经过许多村庄、集镇,老百姓生活十
分困苦。当时,我们的经济也很困难,缺吃少穿,但大家严格遵守群众纪律,
不给穷苦的百姓增加负担。

走了大约两个星期,来到大余。大余旧称南安府,是个不小的城镇,有
两三万人口,还有几个外国教堂。部队在大余住下来,打土豪筹款,改善生
活。

我们下山后,赣敌李文彬21 旅(辖41 团、42 团另加一个归他指挥的68
团)和刘士毅的独立15 旅(由独立7 师改编,辖29 团、30 团)从遂川向我
尾追。到大余后,我们估计敌人会来进攻,打还是不打?军委在天主堂开了
个党的活动分子会,朱德、毛泽东、陈毅、林彪、何挺颖都参加了。会上有
两种意见,多数人主张打, 28 团团长林彪、党代表何挺颖是主张打的,特
别是何挺颖,态度十分坚决。少数人认为不能打,但在这种气氛下,也不好
十分反对,军委就决定迎战李文彬。

这个决定是仓促作的。当时,既没有摸清敌人进攻的方向,也没有搞清
敌人进攻的时间。第二天侦察员突然跑来报告,说敌人追来了。队伍立即拉
出在来路迎敌,红28 团担任主攻。由于林彪事先连地形都没看,队伍拉出离
大余县城四五里地就和敌人接触了。李文彬是朱培德的部队,有战斗力,兵
力和装备又强,我们冲来冲去,一直打到下午三四点钟,终不支而溃退。部
队失去指挥,建制打乱了,很多人乱跑,军部、团部都不知在哪里。

我营退下后还保持着没乱,其他机关和失去建制单位的零散人员跑到我
这里,要往队伍里插。我想:如果把建制插乱,部队就无法作战了,便下命
令:不是2 营的人,临时编队,跟在后面走,任何人不许插到2 营队伍中。
这样时走时停,到天亮,林彪带着团部和其他部队陆续到了。上午, 28 团
集合起来,一看,团党代表何挺颖负了重伤,1 营党代表熊寿棋和在31 团工
作的黄益善都负了伤。

林彪让我营走在前面,1、3 营在后,向南往梅岭走。到了梅岭又向东去。
第二天下午,走着走着,又听到左边10 多里的地方打起来了,后来知道是
31 团与敌人接了火。第3 天,军部、31 团与我们汇合,又沿着九连山北麓向
东急行。那一带都是崇山峻岭,偶有村寨,也是些少数民族。时值数九寒冬,
部队在冰冻寒天中行走,很多人衣着单薄,大部分人穿草鞋。群众没有受红
军的影响,有的逃跑,即不跑,对我们也是怀疑的。地主武装还来骚扰。我
们既要对付后面穷追不舍的敌人,又要克服自然界的重重困难。这一段行军
很危险,也很艰苦。

有一天行军,我营担任全军的后卫,一股敌人追上来。我们把其先头部
队打退,抓了两个俘虏,经审问,知道是广东军阀王应榆的部队。我看过一
本书,上面说在遭遇战中常常敌情不明,一发现敌人,就要“争取先机之利”。


我根据这个原则,遇到这种情况,给他一个冲锋,因为他走前面的是尖兵排、
连,人数不多,你自己虽然也不能多集中兵力,但以不大的兵力突然冲击敌
人不大的兵力,只要打退敌人的先头,多半可以抓住几个敌人,至少收容敌
方几个伤兵,敌情就明白了。等到敌大部队赶到,我或打或掩护撤退都行。
这个原则给我很大启示,在指挥作战中,我常用这个方法。

有一天走了20 多里,天快黑了,我们就在一个村子住下。离住地四五里
的村庄,有个党支部。快半夜时,几个党员来报告,说敌人天黑后到了他们
村里,情况十分紧急,我们立即起床,悄悄出发了。若不是地方党的同志来
报告,第二天拂晓我们就有可能受敌袭击。毛泽东后来曾以此例来说明军队
做群众工作、建立地方党组织的重要性。

在寻邬孔田圩,归李文彬指挥的68 团准备侧击我军,幸被我前卫便衣侦
察发现。我们马上转了个弯,避开这股敌人。但到吉潭,终于还是遭到敌人
的袭击。

在吉潭宿营的第二天拂晓,敌人分3 路袭击我军宿营地。我们还没起床,
部队给打乱了。陈毅险些被俘虏,朱德军长带着3 个卫兵杀出一条血路才冲
出来。我营的党代表陈俊也给打散了。

从吉潭出来走了十几里路,遇到一条河,我带着两个连到河对面占领河
岸阵地阻击敌人,坚持了两个小时,军部才从我左边里把路过了河。我们赶
紧撤退,跟随大部队向东转移。这一次又避开一个大危险。

从吉潭退到了罗福嶂,这是一个四面环山的隐蔽的村庄。我们在这里休
息了一下,前委开会研究下一步行动,并对部队进行了整编。28 团改为1 纵
队,原来的3 个营分别改成1、2、3 支队,特务营改为4 支队,林彪任纵队
长,陈毅任纵队党代表。我任2 支队长,胡世俭为党代表。胡是湖南郴州人,
曾任宜章县委书记,在28 团、29 团党委工作过,很有宣传鼓动能力。

从罗福嶂出发,我们又转向北面前进,走寻邬、澄江、会昌、瑞金。敌
人穷追不舍,在离瑞金东面不远的地方,我们同福建敌人郭凤鸣部打了一下。
后来又发现追敌,是赣敌刘士毅独立15 旅。军委召开营以上干部会议,研究
部队行动。我记得朱德在会上说:“南昌起义失败后,只剩八、九个连,还
能打,我们现在还有22 个连队,要打,要煞煞敌人的威风。刘士毅部队战斗
力不强,我们在井冈山时同他交过手,曾在遂川县城打得他七零八落。”于
是决定打刘士毅。

第二天,我们到了大柏地。我营奉令在大柏地来路4 里处担任警戒,主
力到大柏地宿营。大约下午两三点钟,敌人来了,我营占领阵地,打了两个
多钟头。那时正值冬季,五点来钟天就黑了。我们撤回大柏地,当晚休息,
军部部署第二天再打。我营党代表胡世俭负了重伤,就在这天晚上死了,当
时才20 多岁。

第二天,1 纵队为右翼,3 纵队为左翼。胡少海率1 支队从大路右边山
上爬过去迂回到敌人左侧后,截断敌人的退路。3 支队在正面,我支队为第
二梯队。正午时分,纵队部令我支队从正面大道左侧攻击敌左翼,3 个连同
时冲击,一下子捉了200 多俘虏。这时1 支队已包围敌人左后侧,俘虏了二
百四、五十人。左翼3 纵队也打得好,将敌人击溃。到下午3 点,独立15
旅完全被击溃了。这是红四军下井冈山以来第一个大胜利。

这一仗打得好,消灭了刘士毅部主力五分之二,俘虏七、八百人,缴获
了很多枪,拿都拿不了。我们也有伤亡,我这个营伤亡40 多人,牺牲了一个


连长李见林(湖北汉川人)和一个副连长王宝元(北方人)。第二天出发,
为了抬伤兵,缴获的武器无法拿,我就让司务长把一些不好的枪堆成一堆,
一支支地对着石头猛砸,几下砸一支,很快就砸破了一大堆。

大柏地战斗胜利了,大家非常高兴。因为从井冈山下山以来一路打败仗,
被敌人穷追、袭击。这一仗扭转了长途行军中的被动局面,振奋了士气,是
大革命失败后我党领导的游击战争一次有战略意义的胜利。

从大柏地到宁都,国民党第14 军军长赖世璜的弟弟赖世琮率一个保安团
驻守宁都,该敌受到大柏地战斗震慑,不战即弃城逃跑了,红军没发一枪一
弹便占了宁都城。宁都是赣南一个很大县城,过去是州治。我们找到商会,
筹了5000 元款,每人发了1 元零用钱。

在宁都住了一天,又出发去东固。3 纵队为前卫,毛泽东随3 纵队走,
朱德、陈毅随1 纵队在后。在井冈山时,我们就从报纸上得知,有一个叫李
文林的共产党人在东固搞游击战争,但具体情况不清楚。我们在离东固25
里的南隆住了一晚,这里有我党领导的秘密政权,也有群众组织和游击队,
但不打红旗,和白区通邮通商,人们自由往来,不像井冈山地区有赤白对立
的现象。当地的同志向我们介绍了东固红军2、4 团的情况。这时我们才对东
固地区的红军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从南隆往西走就到了大山环绕的东固。这时,群众和游击队都到街上欢
迎我们。他们没有打红旗,但那种热烈动人的场面真叫人感动。过去我们在
井冈山眼光比较狭小,虽然知道井冈山以外还有游击战争,但不知别处有苏
维埃政权。这次到东固,脑子里闪现的第一个观念就是这里是个没有公开打
红旗的苏区。到东固的第二天,在河边召开了大会,红军2、4 团的代表也来
了。陈毅主持大会,2、4 团代表讲了话,有一句话我还记得:“我们2、4
团有战斗力,打团把敌人是没问题的。我们的战术叫做‘打得赢就打,打不
赢就走’。”红2 团是赣南地区农民暴动组织起来的,李文林任团党代表和
团委书记。团不设营,只有6个连。红4团是由地方游杂部队组织起来的,
团长段月泉,只有三、四个连。东固的群众非常好,我们住在东固的时候,
他们送米、送菜、送柴,保证了我们3000多人的吃、住、用,使我们得
到下山以来最好的一次休息。

我们在东固还做了两件事:一是改编部队。前委开会研究今后行动,准
备部队分兵,朱、毛、陈分开行动。为此,将1 纵队改编为两个纵队,即把
3、4 支队分出来,组成2 纵队,纵队司令由朱德兼,对外称刘忠(朱德的化
名)。这时,红4 军辖3 个纵队:1 纵队,纵队长林彪,党代表陈毅,辖第1、
第2 两个支队。2 纵队,纵队长刘忠(朱德)兼,没有党代表。辖第3、第4
支队。3 纵队,纵队长伍中豪,党代表旷朱权。辖第5、第6 两个支队。二是
传达了“六大”决议。“六大”文件是快下井冈山时收到的。五斗江战斗时,
我们打败了国民党第9 军27 师81 团,我听毛党代表说,书记官是我们党的
秘密工作者,是这位同志通过关系送来了“六大”文件。在东固召开党的活
动分子会议,由毛党代表亲自传达“六大”决议,共传达了3 次。

在东固住了一星期,赣敌李文彬率3 个团进逼,张与仁旅也进窥东固,
此时我们得悉井冈山已经失守,彭德怀率红5 军突围下山,正向赣南活动。
本来我们下山是为解井冈山之围,井冈山失守,就得重新考虑战略方向。

前委开会研究,“乃决定抛弃固定区域之公开割据政策(打圈子政策),
以对付敌人的跟踪穷追政策”。


这个决定有重要意义,原先我们都有一种在固定地区作长期斗争的思
想,认为只有“固定区域的公开割据”才是正确的,现在这个决定,实际突
破了红军初创时期在认识上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为以后在闽赣两省大范围的
游击行动,以至最后创立中央苏区,打开了一条道路。

2 月25 日,我们撤离东固,临行前,把一些走不动的伤病员,包括周子
昆、毛泽覃、陈东日等共二三百人留在东固。部队走水南、白沙、藤田、招
携、苦竹、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