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处 txt资料全集-第8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行住坐卧中。
行,一般来说就是“经行”,经行也就是散步。佛陀不但
自己早晚经行,也鼓励弟子们经行。一般的禅行,要求念念安
住不动;于行禅恰恰相反,要求做到念念分明、念念相续。行
禅须要慢慢锻炼,日久见功。开始先观察经行的小径,小径的
一草一木、一沙一石都完全了然于心,进而观察周围细微的变
化。行禅要做到于这一秒观察上一秒所发生的事;行禅是诱发
观智生起的主要因素。
住,中国禅宗的站桩功、印度瑜珈的各种前行功法,都可
视为“住禅”。佛经中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不多,禅宗的“须弥
桩”是个很典型的例子(参阅《六妙门》附录)。
坐,禅外行依什么姿势都行,色、无色界禅只能靠坐;因
此,修禅通常被称为“坐禅”或“打坐”。
卧,就是睡眠,或是躺下休息。无论是什么人乃至任
何一种低等生物,都须要充足的睡眠;唯有在睡眠时,新陈
代谢才能进行,体内的废物才能被舍弃。不睡眠属于苦行,
佛陀谴责这类的苦行。坐禅人于色界禅返回正常生活时,可33
于“坐”中,或“卧”中进行“反照随观”,于“反照随
观”所生起的“反照随观智”,就是“出世间智”、“真如
智”。
行住坐卧都在正道,都具正念;不是口头上说说而已,而
是要身体力行;学禅就是学习怎样做一个人,行住坐卧是做人
的基本条件,如果联行住坐卧都不能做好,又怎么做人,又怎
么学禅呢?
3。 四明觉(catu…sampajaNNa)
经文中这么写道:“僧众啊!当一名僧人在向前行走或
后退时,他清楚的理解和执行。当他在观看(目标)或四处张
望时,当他在弯曲和伸张(四肢)时,当他在穿着袈裟(上下
衣)或托钵时,当他在吃、喝、咀嚼和品尝时,当他在大小便
时,当他在行走、站立、坐着、睡眠、醒觉、讲话和沉默时,
他清楚的理解和执行。”
从这段话,你很难理解你到底要学些什么,要修些什么?
你必须从巴利文的标题(catu…sampajaNNa)着手,才会明了
佛陀到底要你做些什么。
上一段“四威仪”就是于行住坐卧中体现四威仪;本段
则是于行住坐卧中体验、现起并观察于“四明觉”。“四明
觉”可以说是“生活观”。修行人不放过任何生活细节,穿
衣、吃饭、大小便都有它一定的缘法(哲理)存在,不错过任
何一个可以观察的条件,就是修学禅那的意义。
4。 不净观(patikUlamanasikara)
经文中这么写道:“僧众啊!一名僧人如此观想于自己
的躯体——从脚底往上和从头顶往下,在这皮囊内充满了多种
不净之物。在这躯体之内拥有: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34
肤、肌肉、筋络、骨骼、骨髓、肾脏、心脏、肝脏、横膈膜、
脾脏、肺脏、肠、肠系膜、食糜、粪、胆汁、痰液、脓液、血
液、汗液、脂肪、泪液、淋巴液、唾液、粘液、关节滑液、尿
液。”
很多南传比丘要求徒弟背诵这段经文的巴利原文,认为这
么做就是在修学“不净观”,并且很执着的认为体内就只有这
三十二种不净物,把“不净观”称为“三十二不净观”。
我们体内的器官及分泌物,何止三十二种。“不净观”很
难修,但成效最大。如果你手上还保留着中三的生物学课本,
根据现代的人体解剖学,逐项仔细观察,明了各器官的运作方
式及其作用,成效要比死背三十二个巴利名词来得高。如果你
是一个医科学生,在修学不净观后,你的成绩肯定是全班最高
的。
这里要补充的是本经文缺漏了“骸骨观”,修“骸骨观”
与修“不净观”一样,由现代解剖学着手,事半功倍。
5。 四大观(dhatumanasikara)
经文中这么写道:“僧众啊!一名僧人观想于自己的躯
体,(这躯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根据这些基本元素(所组
成)。躯体由这些基本元素组成:地、水、火、风。”
“四大观”实际上是不净观的延伸,观察个别不净物的
组成元素。这或许是一门很深的现代科学。在讲解欲、色、无
色界禅时,我们已知欲界主要在于观察个体,色界则观察个体
的组成元素,无色界则是观察组成元素的内部结构。以肝脏为
例,于欲界我们观察肝脏的运作及其功能,于色界则观察肝脏
的个别组织,于无色界则是观察肝细胞的结构(包括染色体、
干细胞、遗传基因等等)。
单就地、水、火、风而言,这方面的学问,西医不如中35
医,木、土、金归纳为地,水、火、风个别存在。有志于中医
方面发展的禅行人,可以将经络学一并予以观察,你肯定会得
到意想不到的成绩。
6。 九坏想观(navasIvathikapabba)
一、胀想(vyAdhmAtaka…saMjNA):即观想人之死
尸,臭气甚浓,腹部胀满,宛若皮囊盛风盈满。
二、坏想(vikhAditaka…saMjNA):观想死尸经风吹日
晒,转而变大,随后裂坏在地。
三、血涂漫想(vilohitaka…saMjNA):观想死尸脓血流
溢,污秽涂漫。
四、脓烂想(vibhUtika…saMjNA):观想死尸流出脓虫,
皮肉坏烂,滂沱在地。
五、青瘀想(vinIlaka…saMjNA):观想死尸皮肉变黄赤
之瘀,复化黑青之黤。
六、啖想(vipadumaka…saMjNA):观想死尸虫蛆唼
食,鸟挑其眼,狐狗咀嚼,虎狼撕裂。
七、散想(viksiptaka…saMjNA):观想死尸为禽兽分裂
肢体,身形破散,筋断骨离,头手交横。
八、骨想(asthi…saMjNA):乃观死尸皮肉已尽,但余白
骨或连或散。
九、烧想(vidaghaka…saMjNA):观想死尸为火所烧,
爆烈烟臭,薪尽形灭,与灰土同;未烧尽者,亦归磨灭,化为
尘土。
“九坏想观”,就是藏传佛教的“白骨观”,如果能得到
高明上师的传授,于观察烧想时,火光一起,就坦荡荡的进入
初禅,殊胜之极。
经典中记载,如大迦叶尊者等,常到坟场观看死尸,这36
么做实际上是没有必要的。六十年代,美国嬉痞士思想盛行,
曾经有人偷尸体在家里修学“九坏想观”;这种做法更是要不
得。
实际上“九坏想观”是“假想观”,并非实观。“假
想观”亦名“得解观”,九坏想观就是证“得解观”的初
步。“九坏想观”对治力特强,能除灭一切粗烦恼障碍。
受念住(vedanAnupassanA)
受念住,于经文中着笔不多,主要在论说如何令苦受、乐
受、不苦不乐受安住。
受,是因为五蕴起作用而后有受,这就是“五受蕴”。受
念住于总相念住,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论述总相念住时再
详细加以说明。
心念住(cittAnupassanA)
同样的,心念住,于经文中亦着笔不多,主要在论说如何
令贪、嗔、痴断灭,心得安住。然而,一切诸法总离不开心,
下一节的法念住,与本节的心念住,是孪生的一对,于心处观
心、于法处观心、于心处观法、于法处观法,坐禅人要分别它
们之间的异同一点也不困难。无论如何,心念住将于论述总相
念住时再详细加以说明。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属于心的范畴,《大念住经》
所要强调的是“念住”,四无量心适得其反,经中不论说四无
量心的缘由也在于此。然四无量心是简易、方便进入色界禅的
法门之一,修学者可自行选择。37
法念住(dhammAnupassanA)
1。 五盖观(nIvaraCa)
五盖是指:
一、贪欲(kamacchanda)。
二、嗔恚(vyapada)。
三、昏沉睡眠(thIna…middha)。
四、散乱掉悔(uddhacca…kukkucca)。
五、疑虑(vicikiccha)。
经文中说道:“当一名僧人在生活中,内心生起贪欲、
嗔恚、昏沉睡眠、散乱掉悔、疑虑时,他清楚的知道:‘我内
心已生起贪欲、嗔恚、昏沉睡眠、散乱掉悔和疑虑。’当内心
没有贪欲、嗔恚、昏沉睡眠、散乱掉悔和疑虑时,他清楚的
知道:‘我内心没有贪欲、嗔恚、昏沉睡眠、散乱掉悔和疑
虑’。他清楚的知道,未生起的贪欲、嗔恚、昏沉睡眠、散乱
掉悔和疑虑,将因何因缘而生;他清楚的知道,如何舍弃已生
起的贪欲、嗔恚、昏沉睡眠、散乱掉悔和疑虑;他清楚的知
道,已舍弃的贪欲、嗔恚、昏沉睡眠、散乱掉悔和疑虑,在未
来因何因缘不再生起。”
五盖观是修学禅那的必修科。唯有断五盖后,才能得入色
界初禅。不断五盖而修禅那门都没有。
2。 五蕴观(paNca…skandha)
五蕴又作五阴、五众、五聚。由下列五项组成:
一、色蕴(rUpa…skandha),即一切色法之类聚。
二、受蕴(vedanA…skandha),苦、乐、舍、眼触等所
生之诸受。
三、想蕴(saMjNA…skandha),眼触等所生之诸想。38
四、行蕴(saMskAra…skandha),除色、受、想、识外
之一切有为法,亦即意志与心之作用。
五、识蕴(vijNAna…skandha),即眼识等诸识之各类
聚。
五蕴又细分为六科三十目,即:五取蕴、五色蕴、五受
蕴、五想蕴、五行蕴、五识蕴。
五蕴的主要作用是分别器世间(欲界)的一切色法。于色
界禅中,五蕴虽然继续存在但已不起作用。于色界禅中,只有
意界、法界、意识界的局部起作用,以近行心(upacAra…cit…
ta)取代行蕴的作用。修学禅那,必须于欲界修学时,做到能
充分的掌控五蕴,只有在对五蕴收放自如时,才具备进入色界
禅的资格。
3。 十二入(dvAdaSa Ayatanani)
十二入又作十二处,是佛教对一切法(宇宙万象)的分
类。梵文中的Ayatana,从语源学来分析,Ayat即:进来;
ana即:地方或东西;“入”或“处”的原意就是指:“能被进
入的场所”或“能进入的东西”。十二入有内外二分:内六入
与外六入,内六入指的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也就是“能被进入的场所”;外六入指的是六尘或六境,(
色、声、香、味、触、法)也就是“能进入的东西”。
十二入是净法,只作用于未来,犹如一个格式化好了的硬
盘,建立好目录,等待储存十八界送进来的资料。当十八界起
作用时,激活了十二入,十二入将十八界传送过来的“法”加
以整理,整理后,马上就被五蕴中的识蕴所接纳、储存;十二
入再度腾出空间,等待下一波“法”的录入。
十二入略述如下:39
一、眼入(cakSur…Ayatana):
眼入即眼根(cakSur…indriya)。是允许外界色法进入
的门户;眼是指视觉能力或视觉器官(包括眼球及一切视觉神
经);根(indriya)是能力的意思。通常提到眼,指的都是从
外面看到的眼球,但是眼的本质是看东西的能力,即使有眼球
而没有见物能力的视觉神经的话,是不能叫做眼根的。
部派佛教时代,这两者开始有区别,视觉能力是指真正的
眼根——胜义根;眼球则是扶尘根,只不过是指世俗的眼睛而
已。也就是说,扶尘根是用眼睛可以看到的物质,而胜义根则
是从外面看不到的微细物质。关于这点,耳根以至身根都可类
推。
二、耳入(Srotra…Ayatana):
耳入即耳根。是允许外界声法进入的门户;耳是指听觉能
力或听觉器官(包括耳室及一切听觉神经);并不是单单指从
外面可以看到的耳朵。
三、鼻入(ghrACa…Ayatana):
鼻入即鼻根。是允许外界香法进入的门户;鼻是指嗅觉能
力或嗅觉器官(包括鼻腔及一切嗅觉神经);并不是单单指从
外面可以看到的鼻子。
四、舌入(jihvA…Ayatana):
舌入即舌根。是允许外界味法进入的门户;舌是指味觉能
力或味觉器官(包括舌头及一切味觉神经);并不是单单指从
外面可以看到的舌头。
五、身入(kAya…Ayatana):
身入即身根。是允许外界触法进入的门户;身是指触觉能
力或触觉器官(包括皮肤及一切触觉神经);能感受冷暖、痛
痒、涩滑的触觉能力,主要是指皮肤。40
六、意入(mano…Ayatana):
意入即意根。是允许外界知觉进入的门户;意是指知觉能
力,与前述五入的感觉器官相对应;此处的意(mano),与
十八界的意(manas)是有差别的,前者是净根,后者非净根
(为善、不善、无记所摄);在传统的印度思想里,意
(mano)与心(citta)等同。
七、色入(rUpa…Ayatana):
指眼根的作用对象——色境,色有二分:显色与形色。
显色指眼能见的各种颜色,形色指眼能见的各种形状。于佛法
中,广义上色是指一切所有的物质(五蕴所陈)。于十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