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四念处 txt资料全集 >

第78节

四念处 txt资料全集-第78节

小说: 四念处 txt资料全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看问题出在哪里,依智慧修补一切纰漏来得实在。
“明点”于初禅出现,最长的时间也不过是短短几个杀那
(0。013秒),整个过程应该从世间三昧算起,明点熄灭后回
到世间三昧,开始依反照随观反省于刚才发生的“明点”“寻
伺”、“近行、安止”的速行性,这时生起的喜乐还是属于世
间三昧的,喜乐是资粮,是你挑战下一次进入初禅的本钱。
世间三昧依行、住、坐、卧四威仪,色界禅只能依跏趺
坐,卧可用于出禅后的再度反照。但是也有例外,优婆离是站
着入灭尽定的(过后佛陀命人令他躺下),阿难尊者则是在极
度悲伤下躺着进入灭尽定的。
睡眠也是修行的资粮,不卧床是苦行、是愚痴行,不能增
长智慧。修行者一天最少要有四个小时的睡眠,临睡前反省一
天所作,同时也重新反照当天所进入的初禅境界,不能有丝毫
执着,修行者于睡眠中是无梦的。
从世间三昧到初禅又回归世间三昧之间是圆融的,没有
天堑也没有深壑,不须要挣扎也不须要考虑;内相的成起到进
入初禅,是修行世间三昧所获得的功德丛林。要得入色界禅,
必须先在世间三昧下功夫;想撇开世间三昧直接修行出世间三
昧,连门都没有。即使你的修行已到了无色界境界,你非但不
能放弃世间三昧,反而要加强它;一切色界、无色界所获得的
体验,都必须在世间三昧以“反照随观”将它消化,成为你的
智慧。
当“明点”最初在初禅中出现时,是摇摆不定的。意所成
近行心(upacAra…citta),令“寻”尽量向“明点”靠拢,
令“伺”紧抱着“明点”不放(执取明点)。意所成心专注
于“明点”,令摇摆不定的“明点”最终平静下来;这过程与
世间三昧的正念安住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一个在欲界、一个在16
色界。“明点”的平静,就是“安止心”(appaCA…citta),
你若想称它为“安止定”(appaCA…samAdhi)也未尝不可。
无寻唯伺地
当你在有寻有伺的初禅境界,经过一段长时间的锻炼
后,“明点”逐渐扩大成为“光明相”,从摇摆不定逐渐趋于
稳定,“寻”从很费劲到轻易最后完全不必要。“伺”从弱小
到壮大最后稳定下来。喜乐二支也逐渐成熟,不须要再依禅外
行的喜乐为禅悦,直接以初禅的喜乐为资粮。一境性也于此成
起;这时候的“伺”是意所成近行心,“一境性”成为意识所
求的安止。于此,初禅五支全部成起。“寻”支并没有消失,
只是不起作用,当“伺”再度陷入不稳定时,“寻”自然再度
作用,“伺”稳定后,它再度退役。
无寻无伺地
当“光明相”已经能随心所欲的出现时,就是“伺”退
役的时候了。这时,意所成近行心“一境性”追求于“安止”
(appaCA),渴望成就“三摩地”(samAdhi)或“三摩钵
底”(samApatti)。
于此,有必要再作几个名词的解释。“世间三昧”一般所
指的是止观中的“止”(Samatha),是世间禅的最基本成
就。三昧、三摩地、等持(samAdhi)是指色界初禅至第四禅
定的成就。“三摩钵底”或“等至”(samApatti)则是指无
色界四定的成就。
“三摩钵底”(samApatti)于西方新兴佛教直接称它
为“成就”,于世间修行成就,称为“三摩钵底”;色界四定
成就,也称为“三摩钵底”;其实不然,色界四定成就,只能
称为“三摩地”或“等持”(samAdhi),勉强要称为“三摩17
钵底”也是不具足的有漏“三摩钵底”。于色界第四禅定成就
的初期还是“三摩地”(samAdhi),后期与无色界定有所接
触后,才能称为“三摩钵底”;于“三摩钵底”再跨前一步就
是涅槃了。不要过早执着于这些名相,一切等到你能进入无色
界等至时,再加以分别吧。
于无寻无伺地的“光明相”是非常强大的,似乎到了随心
所欲的地步,因此必须藉由“一境性”对它加以制约,避免它
闯祸。成佛成魔也在这一阶段中决定。
《长部·种德经》种德婆罗门对佛陀说,婆罗门的修行,
最高能达到“梵我同住”或“梵我一体”的境界,佛陀回答
说,确实如此。初禅圆满,就是“梵我同住”的境界。
由“一境性”到“三摩地”,就是宣告你于初禅的修行上
已告一段落,只要你从第二禅回来后,于世间三昧激活五蕴,
对初禅作一个彻彻底底的反照,这初禅就圆满了。
第二禅(dutiya…jhAna)
定生喜乐地(samAdhijja…pItisukha…bhUmi)
第二禅有四禅支:
一、内等净(ajhatta…sampasAdana)。
二、一境性(ekaggatA)。
三、喜(pIti)。
四、乐(sukha)。
内等净
什么是内等净?
“内等净”简称“内净”又称“内净信”。许多阿毗达摩
都不认为它是禅支之一,认为它只是第二禅中的一种意识形态18
(禅心)。无论是意识形态也好,禅支也好,“内等净”于整
体色界禅的修行中是至关重要的,它以强大的信心、信力,令
动态的初禅,进入静态的第二禅。于《俱舍论》中给出两项定
义:
一、(内等净)远离寻伺之鼓动,相续清净转。反之,若
有寻伺鼓动,相续不清净转,如河中有浪,内心等流不清净。
二、内等净以信根为体,证得第二静虑,则离初定之染而
生定地之信,远离外之粗动,于内门转,前念后念等流相续。
即信为净相,离外均流,等同内心,故称内等净。
一境性
第二禅的一境性是初禅一境性的延续,只不过比初禅更强
大罢了。
喜、乐
于初禅喜乐不分家,于第二禅开始,喜乐逐渐分开,喜趋
向于心之欢喜,乐则趋向于心之受乐。第二禅以初禅的喜乐为
资粮,第二禅的喜乐,就是在为第三禅储备资粮。
认识第二禅
要认识第二禅,必须从禅外行及初禅说起。
进入初禅之前的一切修行,都称为“禅外行”。禅外行主
要是指对止观方面的修行。修行者必须将《止观偈》给背熟,
佛陀说:
何谓止来何谓观  止观原来是一般
止到实在观自起  观到如时观成定
止(samatha)与定(samAdhi)于广义上说是一样的。
修行者于世间想(八万四千法门)修止,由止起观,由观19
入定(世间定),于定境中生起内相,修骸骨观的见骸骨,修
佛随念观的见佛身,修光明想的见光明;一切内相的成起,都
离不开光明。内相的成起,令你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色界初禅,
唯有在色界以意所成心,能意识到内相的存在。
于初禅中,与内相同时生起的“寻”心开始作用,努力
的向“内相”靠拢。“伺”心跟着生起,紧抓住“内相”不
放。“寻”与“伺”非欲界六识身之行,而是类似六识身行
的“近行心”。于此,不能把“寻”和“伺”理解为欲界的占
有欲和控制欲。于色界中,所能现起的都是自性,你只不过在
寻找、伺候你自己的自性罢了。
于色界初禅中,“近行心”与“安止心”取代禅外行
的“止”与“观”。禅外行所获得的喜乐是初禅的资粮,初禅
的喜乐要到“伺”心转弱时,才逐渐生起,初禅的喜乐作为第
二禅的资粮。
当“内相”(nimitta)逐渐壮大、稳定后,“寻”退休
了。以“伺”为主的“近行心”趋向于“一境性”,“一境
性”成长后,“伺”也退休了。“一境性”由“近行”向“安
止”过度;经过初禅培育的信心、信力(实际上全部五根、五
力都起作用)令安止成“定”(三昧),这是第一项成就——
初禅定。于初禅定中,“内等净”不断壮大,令你在不知不觉
中,转入第二禅。某些阿毗达摩论师认为,第二禅才是色界禅
的开始,初禅波动太大,受欲界三昧影响太深,是有他一定的
道理。
于第二禅,内相回归自性,寻、伺已不复存在,喜、乐分
开个别作用,“近行心”令“内等净”成“一境性”,“安止
心”令“一境性”成“定”。这就是第二禅定生喜乐的境界。
第二禅的喜心与乐受特别强大,根据西方医学上的测试,处于
这阶段的禅行者,体内会分泌类似“吗啡碱”的物质,这或许20
就是第二禅大喜、大乐的原因吧。得入第二禅的修行者,已不
再视结跏趺坐为畏途,想坐多久就坐多久。第二禅的大喜、大
乐,也会造成过患,修行者执着此喜乐,以此禅悦为食,以享
乐为事,自愿停滞,不愿前进,成就无望。
第二禅成就
第二禅是最美妙的境界,大喜、大乐,令人流连忘返。
若想第二禅成就,必须于第三禅,“行舍心”生起,把“近行
心”踢开后,回到世间三昧进行“反照随观”后,第二禅才能
成就。说实在的,第二禅除喜乐外,浑浑噩噩什么也没有,这
或许就是大自然的奥秘,先让你享受这内净的大喜乐后,培育
正念、积累资粮,准备下一波的冲刺。
初禅难得、第二禅微妙、第三禅成大用、第四禅清净。初
禅、第二禅是积累资粮的阶段,第三禅、第四禅须要消耗大量
资粮。修行者宜乘第二禅阶段,好好的享受禅悦、积累资粮为
第三、第四禅做好准备。
第二禅从头到尾都处于大喜、大乐的境界,当转入第三禅
时,“行舍心”生起后,依“反照随观智”见第二禅过患,尤
其是“喜”心的雀跃、波动,将“喜”心霎时切断,这时,第
二禅才算是圆满成就。
第三禅(tatiya…jhAna)
离喜妙乐地(vipIti… adhisukha…bhUmi)
第三禅共有五禅支:
一、行舍(saBkhArupekkhA)。
二、正念(sammAsati)。
三、正会解(sammANAta)。21
四、乐受(sukhavedanA)。
五、一境性(ekaggatA)。
行舍
打从初禅开始,我们就已经明白,于禅的境界里,眼、
耳、鼻、舌、身识不起作用,唯意所成的“近行心”在作用,
经过初禅、第二禅的锤炼,已明白一切近行心所能造成的过
患,于第二禅灭了初禅的“寻”、“伺”心后,反而让雀跃、
波动的“喜”心坐大。当从第二禅转入第三禅时,强大的意念
已洞察“近行心”的过患,“行舍心”因此生起,生起之初,
即时将“喜”心完全熄灭。
五蕴之行,与全部五蕴一样,于色界禅缺少“五取蕴”的
助力,除识蕴外其它几乎全部潜伏不动;因此,“行舍”所舍
灭的是“近行心”,五蕴的“行”及其它(五蕴诸支)只是令
它们平等不波动,继续潜伏。
正念
于第二禅大喜、大乐的境界,正是培育正念的好时机。
色界禅的“正念”,与欲界修行的念住(satipaTThAnA),
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有能力大小的差别。“念”为意所成,能
同时作用于欲界、色界、无色界;这当然要视其能力,能力不
足时,只能作用于欲界。当处于第二禅时,以大喜、大乐为资
粮,培育“念”力,当念力强大到足够转入第三禅时,便于第
三禅生起“行舍心”。“念”禅支,并不是于第三禅才开始成
起的;从你第一天开始决定要修行时,就已开始在培养“正
念”了,这正念悄悄的伴随你度过你的整个修行过程,从世间
三昧到初禅、到第二禅,终于在第三禅茁壮成长,发挥其特有
的作用,依强大的“正念”生起“行舍心”及“智慧”。22
正会解
正会解就是正确的体会与理解,换句话说,就是“智
慧”。正会解包括两个部分,一、正会解于所知,就是“正
慧”(sammA…paNNA)。正会解于已知,就是“正智”(
sammA…NACa)。也就是说,于第三禅,依强大“正念”之
力,能生起“智慧”。“正慧”为所知(尚未求证),如知第
四禅能得“无想定”,能导入“涅槃”。“正智”为已知,已
知第二禅“喜”之过患,依“行舍心”灭“喜心”就是“正
智”。
有某些阿毗达摩论师认为,正会解是指“六通智”(cha…
abhiNNa,FaD…abhijNAH),即:神变通智、天眼通智、天
耳通智、知他心通智、知宿命通智、漏尽通智。这六种通智在
第三禅只是播种,什么时候结果,那就要看个人的修行了。
《无碍解道》(paTisambhidAmagga)所介绍的七十三
种智慧,绝对能满足你于第三禅中对智慧的求索。
乐受
乐受,在禅外行阶段就已静悄悄的为修行者服务,为修行
者提供证悟的资粮,经过初禅、第二禅一直到第三禅时,才正
式发挥自己的作用。于第二禅阶段,乐受受制于喜心,大起大
落,极不稳定。一直到了第三禅,正念壮大,“喜”心为“行
舍”心所驱逐,乐受才算安定下来。乐受于第三禅所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