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处 txt资料全集-第7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內觀智慧浮現後,將漸漸成熟。內觀智慧成熟後,道智( magganana)將隨著浮現。接著是拢勒牵╝riyamagganana)。這將使習禪者證悟涅槃,即是了斷精神與物伲涂唷
必須重眩氖牵趫蟾鏁r,習禪者必須敘述他確實體會到的,而不是想像中所體會到的。只有他確實體會的,才是他本身的智慧。想像出來的,不過是借來的(二手或間接)知識,與他所觀察現象的實在本性或特徵不符合。
當習禪者坐禪時,觀察或專注基本目標,即是腹部膨脹與收縮行動時,種種妄念與心的目標將產生,這就是心不受控制的本性。我們的心傾向於分散,離開基本目標,繼續著種種淨與不淨的念頭。那麼,習禪者應怎麼辦呢?只是專注一切樱靶牡哪繕恕D闶欠裼心芰@樣做呢?你必須可以。如你可以,妄念是否繼續著或是否被拴住或者完全消失了?或者你的專注歸向規律的基本目標。你應能夠如此的報告所有發生的事項。
第五格言是:所有被觀察及知道的妄念應被敘述。
當初學者專注基本目標時,感受還不會呈現。但是多半會有妄念。雖然如此,初學者是不可能專注所有呈現的念頭。為了減少這些妄念,初學者應盡量緊密的專注於所注意的基本目標。不過當他坐禪五、十或十五分鐘後,符合於心的結果,某些不舒適的身體感受易於呈現。當感受呈現時,它們應被觀察。在報告時,與其引用經典上的語言「感受」,不如以日常簡易的語言來描述。例如,癢、痛、麻或剌痛等。這些自然呈現的感受,應以上述的方法來觀察它;它們是否變強、變弱、持續或消失。
第六個格言是:所有的感受應被觀察、瞭解及在報告時敘述。
接著,還有什麼現象應被專注及瞭解?它們是看到的景物、聽到的聲音、嗅到的氣味及嘗到的味道。還有像喜歡、內疚、怠惰、分心、掛懀А⒁苫蟆⒒貞洝⒗斫狻⒆⒁狻M意、歡喜、鎮定、平靜、禪悅等等的精神現象。
佛陀把它們總稱為心的目標。假如「喜愛」呈現,當被觀察時,會怎樣?跟隨著喜愛的是執著。習禪者應能夠如此的報告。另舉個例子,習禪者正經驗慵懶和昏沈,當他觀察這些心境時,呈現了分心。如分心也被觀察或專注,會怎樣?無論心的目標何時呈現,應觀察它們。
以下是四念處智慧禪的四個簡略注意目標。
身體的行動(身念處)
感受 (受念處)
識的形態 (心念處)
心的目標 (法念處)
在這種禪修中,有三項事件連續發生。(A)現象的呈現。(B)觀察或專注呈現的現象。(C)習禪者知道和體會些什麼?
第七個格言是:所有產生的現象需要如此的瞭解。
(B)(C)是習禪者所應關注的。
對於每一個所注意的目標(屬於以上所述的四個範疇)。重要的是要瞭解上述的三個連續事件。習禪者所關心的是觀察或專注以上(B)項。這個格言是:「呈現的、被觀察的、知道的及體會到的,都應在報告時徹底的敘述。」
怎 怎 样 样 实 实 践 践 四 四 念 念 住 住 的 的 修 修 学 学
? ?
? ?
ā ā
? ?怎样实践四念住的修学
目 录
前言 1
第一章:六度与三学 3
一、檀那波罗蜜
予他施
财物施
无畏施
法施
予己舍
平等舍
二、尸罗波罗蜜
三、羼提波罗蜜
四、惟逮波罗蜜
五、禅那波罗蜜
六、般若波罗蜜
六度为三学所摄第二章:修学禅那的基本认识 8
止观
禅外行、安止与近行
色界四次第禅
初禅(离生喜乐地)
初禅五支
寻(觉)
伺(观)
喜
乐
一境性
唯寻无伺地
有寻有伺地
无寻唯伺地
无寻无伺地
第二禅(定生喜乐地)
第二禅四支
内等净
一境性
喜
乐
认识第二禅
第二禅成就
第三禅(离喜妙乐地)
第三禅五支
行舍
正念
正会解 乐受
一境性
离喜妙乐地
第三禅成就
第四禅(舍念清净地)
七清净支
第四禅四支
舍清净
念清净
不苦不乐受
心一境性
第四禅成就
四无色界等至
空无边处等至
识无边处等至
无所有处等至
非想非非想处等至
依世间现代科学观察欲、色、无色界
四食
段食
触食
思食
识食
四种资粮
福德资粮
智慧资粮
先世资粮
现法资粮 四悉檀
世界悉檀
各各为人悉檀
对治悉檀
第一义悉檀。
第三章:四念住的个别修学 31
身念住
出入息观
四威仪观
四明觉
不净观
四大观
九坏想观
受念住
心念住
法念住
五盖观
五蕴观
十二入观
七菩提分观
四圣谛观
苦圣谛观
集圣谛观
灭圣谛观
道圣谛观
第四章:四念住的整体修学 46
四念住与四圣谛
四念住与三十七证道品 四念住与十六特胜观
四念住与涅槃四德
后记 501
怎样实践四念住的修学
谢力
前 言
《大念住经》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只要是佛教徒,无
论他依南传、汉传或藏传,肯定晓得什么是“四念住”或“四
念处”。
可是很多有志于修行四念住的朋友,依《大念住经》
修学,总是碰到许多困难、许多阻碍。这并不是经典中出了
什么偏差,而是经典只作了局部的记录;要知道,“四念
处”是“三十七证道品”中的一科,“三十七证道品”中七
科、三十七分,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因此,我们可以肯定的
这么说,《大念住经》是佛陀在有关修行的系列讲座中,其
中一讲的记录罢了。要从一个斑点窥见全豹,那是多么的困难
啊。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序品》中,这么说:
“复次,余经中说四念处随声闻法门。于是,比丘观内身
三十六物,除欲贪病;如是观外身、观内外身。今于四念处,
欲以异门说般若波罗蜜,如所说菩萨观内身,于身不生觉观不
得身,以无所得故。如是观外身、观内外身,于身不生觉观不2
得身,以无所得故。于身念处中,观身而不生身觉,观是事甚
难;余三念处亦如是。四正勤、四如意足、四禅、四谛等,种
种四法门亦如是。”
龙树菩萨认为《大念住经》是佛陀为根器稍次的声闻弟
子,以另一种方便法门,向他们讲述到彼岸的智慧(般若波罗
蜜);要做到“于身不生觉观不得身”肯定是“以无所得”收
场。
天台智顗大师认为四念住之观法,可分为别相、总相二
种。然《大念住经》只说别相,完全忽略了有关总相方面的解
说;因此,要做到“于身处观身令念住,不生觉观,身念俱
灭”这样的境界,是多么的困难啊。3
第一章:
六度与三学
学佛的目的在于成佛。佛并不是什么不可取代的神圣东
西,而是一个完美无暇的人;佛性就是人性的升华,升华到一
个不可思议的境界。
成佛在于修行,八万四千法门中,归纳起来,惟有三学
(戒、定、慧)与六度(六波罗蜜),六度又为三学所摄。
六度是六波罗蜜(FaD…pAramitA)的代名词,“度”不能
很好的表示“波罗蜜”,因此一般上采用音译。六波罗蜜由以
下六个科目组成:
一、檀那波罗蜜(dAna…pAramitA)。习惯上作“施波罗
蜜”。
于梵文字源学上,檀那(dAna)真正的意译就是“不为物
执”。中国人习惯上使用的“施舍”,正契合了“檀那”的两
重意义:
第一部分:予他施。身有所长,即施予人。这里面包含三
门:
一、财物施。将自己的剩余财物,布施予他人,令他人如
自己般能过上好日子。这么做的目的是令这个世界最终能达到
真正的平等;同时也舍弃了个人自我的悭贪吝惜的不善心性。
职业比丘好强调财施,强调财施的功德利益,敛聚大量的钱
财,供自己无度挥霍,最终必将招惹地狱果报;不知情的布施4
者,仍然能获得一分善报,只不过没有布施予正道比丘,将钱
财用于正途那么大罢了。
二、无畏施。可从两方面来说:第一,就是以自己的生活
经验,传授予群众,令群众对种种现象不生畏惧。第二,自己
持戒清净,令群众乃至一切弱小生物,对自己无所畏惧。
三、法施。同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第一、将自己所理解
的佛法,广泛的向群众转述、弘扬,或结集成书。大至三藏十
二部,小至一首四句偈,都同样能获得莫大的功德。第二、鼓
励、赞助有能力者出来弘法,或赞助经典的印刷、流通。大梵
天与帝释天劝请佛陀转法轮,就是其中的表率。
第二部分:予己舍。
檀那(dAna)与舍(upekFA)在某种程度上是相等的,
这就是为什么在十随念中的施随念有些经典作舍随念了。
舍(upekFA)在很大程度上指的是“令平等”。人性犹如
一具天平,以心识为砝码,去衡量天平另一端的添加物就是心
所识物,导致天平永远不能平等。在禅定的修学中,需要做到
返璞归真,不但要拿掉添加物,连砝码都要拿掉,当天平完全
平等时,连天平都拿掉,这才是如如的境界。
禅定中的等持——三摩地(samAdhi)与等至——三摩
钵底(samApatti)则是属于特定范畴内的“舍”。等正觉
(samyak…saMbodhi)则是终极的“舍”。
二、尸罗波罗蜜(SIla…pAramitA)。习惯上作戒波罗蜜。
无论是白衣五戒或比丘具足戒都一样,其目的都是在于治
恶业,令身心清净。比丘戒有纲有目(共二百五十条),白衣
戒有目无刚,范畴离不开杀、盗、淫、妄(白衣戒多了一项饮
酒戒)。不良比丘爱钻戒条的空子,往往不如在家人持心为戒
来得实在。5
三、羼提波罗蜜(ksAnti…pAramitA)。习惯上作忍波罗
蜜。
一般人只理解到忍辱的部分,忍辱仅指能忍于怨家之为害
与羞辱;这只是忍波罗蜜中的一小部分,功用也只在于对治嗔
恚罢了。能安忍于世间一切诸苦,进而能理解“苦圣谛”之要
义,进而明了诸苦之因“集圣谛”,进而生起灭苦之心“灭圣
谛”,进而实践“道圣谛”之修学。此外,于“三法忍”的理
解与实践,同样属于羼提波罗蜜地范畴。
四、惟逮波罗蜜(vIrAya…pAramitA)。习惯上作精进波
罗蜜。
精进就是世间法所说的努力、勤勉、上进,令自己不懈
怠。精进波罗蜜同样有两个大方向:第一是于身行方面的精
进,第二是于心行方面的精进。修学精进的目的就是在于努力
的做好一个“人”,无论在身心方面,在世间法、出世间法方
面都能平均发展,做到平衡的地步。《大乘庄严经论》举出修
精进的七种功德利益(一、得现法乐住。二、得世间法。三、
得出世间法。四、得资财。五、得动静。六、得解脱。七、得
菩提),是最好的说明。
此外,三十七证道品中的四正勤(一、勤于灭已生之恶。
二、勤于使未生之恶不生。三、勤于使未生之善生起。四、勤
于增长已生之善。),就是精进波罗蜜的精神所在。
五、禅那波罗蜜(dhyAna…pAramitA)。禅那,一般上简
称“禅”或“禅定”。意译为“静虑”。
“静虑”并不是要你“静静的思虑”,而是要你“平静一
切思虑”。初学禅那的人,爱追求那虚无缥缈的观境,强制自6
己以各种念想进入观境,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有关禅那方面,
将于下一节详述。
六、般若波罗蜜(prajNA…pAramitA)。习惯上作智慧波
罗蜜。
世间的智慧,只能对治愚痴,绝对不是能到彼岸的智慧。
到彼岸的胜义智慧,唯从禅那生起,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可参
阅余之另一译著《无碍解道》。
六度为三学所摄
六度悉皆为三学所摄。如果你认为戒波罗蜜就是戒学,禅
那波罗蜜就是定学,般若波罗蜜就是慧学;说明你对佛学的认
识,还不够深入。
六度为戒学所摄:如法的净施、净受、净舍,就是戒学。
严护净戒,持心清净,就是戒学。如法的安忍,如法的证入三
法忍,就是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