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处 txt资料全集-第3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胂窈鸵軠y。
在此我們只對「受」生起的初期過程有興趣。關於眼和色並洠в性S多可予著力的,除了對眼睛(及其它感官)加以收攝之外,當能予收攝時,就不會有衝突,眼睛(和其他感官)雖是父母所生身的一部份,也稱為業報身,因為它的形成部份是緣自宿業。一個人所見的色(物伲澜纾糠菀彩蔷壸运迾I,對此色的評價也受宿業的染著。眼色缺一時,眼識便不生起,樱鼊t緣此三者。當眼識起作用時,色才樱鼊友郏谶@個接樱幕A上生起受。有趣的是許多人認為「想」比「受」先來。這就是說頭腦和理性的思考優於內心和感受。但佛陀開示——且禪思者必須細察——「受」先生起,然後彩繪(染著)後起的思想。
對禪思者而言,「受」先生起是一件很幸叩氖拢驗樗峁┝艘粋可念住的點,使通往渴愛的流程得以切斷。在十二緣起表中,佛陀一再說明「受緣愛」,這是很重要的連鎖。「受」在此意指因宿業而生起的「受」,連鎖繼起的亦可造業亦即業報或業果。但「渴愛」則是新業的造作,生死輪迴的強化者,所有苦痛之所繫者。所以一旦受觀念處被發展起來,渴愛便被檢查出來,讓我們更詳細地注意它。
幾乎每一個人都有傷痛的經驗,然後至少感覺不愉快,或許變得不近人情。苦受先起,憤怒(激起瞋恚惡根)繼生。這可能蘊藏於己身,或表現於姿態、行動及言語。對多數人而言,一般都是採取壓抑憤怒或發洩憤怒的方式。但佛陀教導念住「受」的方式,以避免兩個極端。念住苦受,只要如實知苦,無言地觀照即可。憤怒和瞋恚因此洠в袡C會生起,所以就不用予以壓抑,也不會宣洩憤怒而造作惡業。「苦受」因此成為預警瞋恚的指示器,應及時的加以留意。
這裡先解釋苦受和瞋恚的生起,部份是因為大多數人都很樂於去除這兩者,部份是因為它對一些人來說,比樂受更為顯而易見。就如我們已指出的,通常它並不能因此而免除身體的苦受,但它卻常能免除因為瞋恚所引起的心理苦受。
並非每一個人都熱望去除貪慾——由樂受所激起的第一個不善根,有誰不喜歡快樂呢?念住樂受,只限於「快樂」或「樂受」,或檢查繼起的貪慾,以免流於放縱或壓抑。在家人的生活中,某些情況下,這樣地限制或檢查貪慾也是很有益的——因此可以免於紛云的人際關係所帶來的糾紛和痛苦。樂受也就成為一個必須予以注意的警示燈,使貪欲不致於增長。
一生中大部份時間則是不苦不樂受,因為不苦不樂,也就幾乎不被認為是受了。這種中性的受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實際上他指出比貪、瞋之毒更強烈和廣泛的癡毒。當中性的受生起時,令人無法察覺,無法清楚地認識它們,亦即對它是無知的,愚癡乃是無知的一部份,意指對我執的迷惑而不知因緣的法則,而一個佛教徒的目標則在以內明之光洞徹愚癡與無知。
世尊因此教眨В瑯肥苴呾敦澯嗍苴呾恫_恚,不苦不樂受趨於愚癡,皆應袪除。
三、【心觀念處】
心觀念處比起受觀念處要更為精細地、專注地觀察種種心理狀態的生起和消失。這裡必須說明英語的「心」(Mind)和巴利語的「心」(Citta) 兩者之間的差別。首先這個字通常包含了感受,它是情緒的基礎。所以「心情」(Heart)也包含在 Citta 裡頭。在心觀念處的前後關係中,並不強眨榫w那一邊,因為受已被獨立處理。然而貪、瞋、癡及對應的不貪、不瞋、不癡仍然深植其中,包括了喜和不喜的情緒。
第二,英語裡頭的「Mind」係用於單數的個人,當有人說到「Minds」 意指多數人。但是在佛教徒的習慣中,當談到傳統的真理時,一個人可以說經歷許多心境「Cittas」,許多 「Minds」,他隨著內、外部的刺激而轉變。當然,這是對事物迷惑的看法,因為「內明」顯示無「人」擁有或經歷不同的「心境」。
從一般觀點和一個剛開始禪思者而言,他是一個隨著自己心意來認知事物的觀察者。其實,在念處經裡也這麼說:「比丘於貪慾知貪慾」……等等。那就是說後起的心念知道前起的貪慾心念。意即後起的專注心念覺察到已經落謝或消失的事情,如不善覺,在此即指貪慾,它不能與基於專注和智慧的善念並存。但當貪慾被重眩鼐毩暎伸缎牡牟簧朴X,尤其是我慢的不善覺,便想像出「自我」來。堅定地予以解析,直到只有專注於心境的生起和消失。
前三個觀察思惟的項目,是三不善根——貪、瞋、癡。當它們發生在心觀念處之初時,這也強眨惺芘c心態之間的關連,廓繪出一個更微妙的方法來注意他們。哂眠@個觀察思惟的方法,需要警覺和關注於經上所說「袒裎」的心態,最重要的是(善與不善)兩群對比的根性。關於這個心觀念處,佛陀並未做其他說明,所以除了極少數人能依此修行,最好是在需要時才使用這個方法。不論是在禪思中或是日常生活裡,如果足夠專注,那麼被不善根所惱害時,一個人便能依著心態的生起告訴自己:「這是貪心」、「這是瞋心」、這是癡心」。當心臁臒⿶篮軓娏視r,這個大量而無偽的專注便會一再的重眩浅S兄缎牫裏⿶馈
這個方法遠勝於其他方法,因為它不起衝突,只是忠實的辨識不善的心態,剛開始這還包括言語,對煩惱給予名相,後來就不必了,因為專注的心能夠無言地快速辨識出煩惱的製造者。
當與一般方法比較時,這個專注的方法顯示了它的殊勝之處。或許有人試著驅逐一個不善的心態,就像試著鬆開黏在岩石上的貝類一樣不容易; 或者刻意忽視它,假裝它不在那兒,就像駝鳥碰到危險時的古怪策略一樣; 或者評論說人人都有貪、瞋、癡,這是天性,洠颤N關係,就像一個人有了可怕的疾病卻宣稱「它是天生的」,即使有治療的方法也不去嘗試。這種態度非但不能減輕煩惱所帶來的痛苦,更談不上治癒。
這裡不用再多提有關不善根的事了,而很少提到的善根則須予更充分的陳述。
首先是「不貪」,這個字眼在英語看來較特殊,因為我們很少用否定的字形來表達正面的字義。在巴利語中則是普遍的用法,並有一些好處。使用這樣的字,可以跟「貪」字整齊的對比,易於成雙記憶; 更重要的是它的字義範圍更為廣大。即如「不貪」,包含了慷慨、不自私和捨棄等任何心臁砷L所必要的元素。慷慨不只是外在的佈施行動,因為任何身行、言語都須先經過內心的計劃或決定,即使瞬間的慷慨行為亦是內心的激勵。內心同時也鼓舞著慷慨的思想,如果一個人的禪思正在念住呼吸或慈心時,闖入這樣的思想,並不致於帶來墮落,只要知道它是「不貪的心」,再把注意回到禪思的主睿纯伞K鼈冊诙U思期間之後的適當時候將被吸收。
慷慨是長養慈悲並且使其開花的沃土。我們將有更多的說明,在此我們或可注意到慷慨也牽涉到別人,而捨棄(不貪的另一內涵)則不需牽涉到他人。當然,要佈施一件禮物時,一個人的內心會有若干程度的捨棄感,否則禮物就送不出去了。但捨棄不只是一個人的財產,也包括了自己的身、心乃至自己所有的一切。在這方面來說,捨棄並不是一種人為造作佈施的樂趣(它往往只是一種薄弱地掩飾的壓抑)而是一種因為缺乏興趣而自然的放棄。在一個人成長的心路歷程中,因為日漸成熟及降低慾望。捨棄便會自然地發生。所以「捨棄」並不是一個可怕的字眼,也不是一幅特殊苦行的景象,它只是顯示了心臁某砷L過程,當然在一個好老師的教導及更透徹的修習之下,它是可以增長的。
念住「不貪的出現」,能作為增長的因緣。但在訓練自己專注的時候,卻不能念著「我是多麼的慷慨」,否則只會增長我慢。留意這些善良的品德,只限於坦盏刈⒁狻覆回澋男摹梗@樣才不致於執著於自我為中心的大名聞、大利養,而成為深度寧靜與內明的基礎。在佛陀的說法中和本生故事中有許多這類的例子。
第二個善根是「不瞋」,也廣闊地涵蓋了「慈」和「悲」的意義。
這裡我們僅大略地提及這兩個重要名詞的範圍。
慈(Metta) 是一種淨化而不自私的愛。「愛」在英語裡有包含太多不同的意義,因此容易發生混淆。巴利語則有三至四個字來涵蓋「愛」的範圍,因此易於區別何者值得開發,何者則否。「慾」(Kama)是第一個意義,廣泛地包含感官的慾望和因此獲得的樂趣。但在此係指性慾和性的樂趣。在此慾望中,通常進入情感的因素——貪慾。這被歸屬煩惱、不善的心理因素。它引起煩惱,帶來一連串的憂苦,進而增長情感上的困擾,它當然是世間持續的根基,但它卻不能做為放縱第三條戒規(不邪淫)的藉口。這性愛本身是自私的,因其所渴望的只是快感。不會考懀У狡渌娜耍敃r甚至連對偶以外的關係人也不會被想到。所以慾(性愛)的範圍是非常狹窄的和以自我為中心的,它當然可以用慈心 (Metta)來進行,也可以做為增進慈愛的工具,但後者並不需要用性來表現。其次是執著 (Sneha),尤其是家庭中常見的那種愛,裡頭並洠в卸嗌僬嬲臏嘏驗槿藗兪潜诲e綜的情愛纏俊谝黄稹_@就像是一種交易的安排,爸爸得到炊食,媽媽得到安全。它也存在洠в行詯坳P係的家庭成員中,也就是所謂的親愛(piya)。在這些執著和親愛之中,對家庭中的其他成員也有一定程度的關懷,但站在這個愛的程度上,並不能排除傷害到家族外的別人。因此在特定程度內,它仍屬自私的,因為他自己的目標仍優先於別人的,即使他以虛偽的體貼來對待他們。就開發慈心來說,它是比慾愛(Kama)更佳的基礎。慈心(Metta) 凸顯了這方面的愛,它是完全不自私的,寧願人人福利增長的。在慈心(Metta) 裡是不依靠別人的,不取諸於人的,不以自己的目的來役使別人,甚至對他們也洠в星閻邸6鴺I愛和執著則會產生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痛苦,慈心(Metta) 則不如此,對開發它的人而言,果報是快樂的,依報的環境也是和諧的。
現在我們對「慈」(Metta) 的意義已有一些概念,但它的範圍呢?它從自己開始,那就是說,在一個人能以慈心待人之前,必先對自己有相當合理的愛和尊重。對別人是一種同等無私之愛的延伸,不僅是對人類,對所有動物乃至平常看不見的生物也是一樣。這是對任何生物都不懷敵意的心,因為忿怒和敵意不會有好事而慈心不會帶來傷害。
接著提到「悲」,對別人的悲哀寄予同情並進而幫助他,除非有了慈心的根基,否則是無法發展出悲心來的。悲心是「不瞋」的一方面,當想到其他生物的悲哀的時候,它會在禪思中生起。然後被這個憶念深刻地激勵著,果真如此,它便成為深入禪定或生起深奧內明的基礎。如果它導向這種淨化情感的深刻激勵,那麼這是很好的,但不要成為沮喪的結果,也不要產生不想見到痛苦的願望,它是摺幢牡摹.攦刃奶傅r,有時可用它來對治,恰如服藥治病。但在其他時候,悲憫的思想勿寧是一種耄⒌耐睿蛘撸皇翘颖苣承┩纯喽眩约罕仨毭鎸λ
「慈心」和「悲心」組成了不瞋的善根。佛陀曾經高度稱讚它們,並強眨鼈兪强鞓飞罴胺x增長的基礎,也是禪者所必要的。
如果要贏得最高的,那麼就要注意到「不癡」的增長,這是智慧的別名。智慧(Panna) 包括了明晰的思想(就是所謂的理解力),但智慧遠非如此而已。比如透過用心學習佛語並由此深省,進而對法產生明智的尊重,這是以禪思徹悟真理的基礎,禪思時所生起的「不愚癡」的狀態,必須全神貫注予以強化。它們關係到三件事:無常、苦、無我(最後一個包含空)。
四、【法觀念處】
這包括了法義最微妙的部份,飛逝的事情或生起又消失的法相,需要很敏銳的專注去明查這改變的過程。只有很少數的人能夠一開始就修習這些課程。一般都是在修習前面所提的念處之一後,有了基礎,再修習這個念處。一個直接哂眠@個方法而不需任何修習的例子(由於夙業殊勝),就是舍利弗尊者,世尊的首座弟子,當他聽了下述偈語的前兩行,他就証得了預流果(須陀洹果)。
諸法從因緣生起
如來說明其因緣
諸法熄滅亦如是
大師沙門教此道
這裡佛又稱做「如來」——到於真實,或字義上「到達如是之境」,又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