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处 txt资料全集-第2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它不停留在有情眾生的九個居處裡,它停住在一個洠в幸軠y和形式的地方:它的本性就像0或涅槃,就像第14節中所提到的。
十六、初轉法輪、中間說法及最後說法的意義
佛陀住世時,在這三時的說法有著重大的意義,佛弟子必須予以特別的思惟。
(一)佛陀初成道時,在波羅奈附近的鹿野苑為五個同修說法:這是他第一次說法,稱之為「法輪」。他從兩個極端說起,那些已經出家的人所不應陷入的兩個極端,「比丘,有兩個極端,那是已經出家的人所不應追求的:放縱於感官的快樂和沈溺於自虐的痛苦中。」解釋為:放縱於感官的樂趣是處於貪愛這邊,沈溺於自虐的痛苦則處於瞋恨那邊,這兩邊都是痛苦的原由,當我們修習自我淨化而未陷入這兩邊時,我們仍不能說是已經進入了中道,因為當我們正持續地努力於修習而心意變得完全平靜和放鬆時,我們是愉悅的;當心意思懀Ф兊眉姅_和不安時,我們是不悅的。愉悅是放縱於樂趣,不悅是沈溺於自苦。愉悅是情愛,不悅是憎恨,而不明瞭情愛和憎恨則是愚癡。
任何人,要著手致力於開發定力,都必然會碰到這兩個極端。如果我們碰到這兩個極端,我們就算錯了,但這當然是正常的,在獲得「正確」之前,我們先要經歷「錯铡埂<词狗鹜樱谒X之前,也是一樣完全地錯了。即使是他的兩個首座弟子也錯了——持守有害的戒條——所有其他的弟子們,一開始,也都從錯铡帧5钱敺鹜釉谄刑針湎露U思,開始遵行中道時,在夜晚的前二個時分裡獲得了前二明——宿命明、眾生死亡再生明(中譯裕В禾煅勖鳌辣娚来松耍┲幔诶杳髑暗臅r分裡,他獲得了第三明——心理的煩惱污穢流盡(中譯裕В郝┍M明)。這是他發現真正的中道,從兩個極端的錯铡e解脫了他的心意之時,從宗族、種姓、居處、血統、以及習俗和臆測的傳承中解脫,他証得了賢拢淖谧濉⒎N姓、居處、血統和傳承。拢茏幼冯S佛陀才明白,正確地實邸c漏盡明一致的行動,而從他自己的錯铡蝎@得解脫。至於像我們這樣的禪思者,正在開始的時候,我們必然會錯,這是很正常的。在開發戒行和智慧時,只要我們讓自己處於愉悅和不悅之中,我們就陷落於世間法的敚ПU之中,而當我們在世間法的敚ПU之下,我們就被喜怒所動搖,這就叫做前後動搖。世間法在何處生起?在我們自己身上,世間法有八個要素,而治療它們的途徑也有八個。八正道就是對治八個世間法的處方,佛陀如是教導中道做為兩個極端的療法。
一旦我們已經治療了自己的兩個極端,我們就進入了拢溃魯嗍篱g的瀑流,讓心意捨離、解脫並且輕安舒泰。
簡而言之:只要兩個極端仍然存在你的心裡,你就不是在正確的道跡上,但是當你的心意從兩個極端獲得解脫,你就不可動搖了:免於不淨且安於洪氾,這就是法輪的意義之所以非常重大的原因。當佛陀解說法輪的時候,引起了世界的震撼。當訊息是那麼強大時,它們不得不震撼了。世界不是指其他的枺鳎俏覀冞@個身體。我們的身體是由這世界的元素所組成,它震撼是因為心意見到了它所從未看到的枺鳎囊鈴膬蓚極端解脫的事實,正是引起世間震撼的原因,它們震撼是因為心意不再回到從前,不再生起舊時心意了。
(二)佛陀住世時的中間說法:他在王舍城皇家竹林間的松鼠飼養場,為一千二百五十位阿羅漢的會眾解說波提木叉戒法,重點之一如是:
「於佛智教誨起增上心」
「提升心意(中譯裕В浩鹪錾闲模┠鞘侵T佛的教誨。」提升心意,我們必須要寧靜和安詳。
「何有貪欲沙門而能入定?」
「當我們懷有渴望時——貪欲、瞋恚、愚癡——我們怎能寧靜和安詳?」我們需要遵守戒律去修習,做為我們的起點,並開始以經行和靜坐禪思來開發我們的禪思主睿N覀儽仨毦谒嘉┻@個參學的重大架構,並重眩亻_發它,從持守身體的行跡(中譯裕В荷碛^念處)開始,做為我們參學的架構,首先我們必須用 parikamma savana 「遍作聽聞」的方法,也就是一一模擬推想的方法,來觀察思惟身體的各部份——這部份像那樣,那部份像這樣——因為如果我們用心地觀察思惟,用自己的意識,心意就不會從身體漫撸У锰h,而會輕易地安靜下來。當我們重眩匦蘖暋arikamma savana 「遍作聽聞」時,一個 uggaha nimitta 「取相」(禪思時自發地生起的影像)就會生起,然後我們必須熟悉這個階段,直到我們到達「似相」(禪思時可以巧妙操縱的幻相)並解析這幻相成為各部份。當我們完全地熟悉「似相」時,它就會轉入內明禪思,然後我們就把內明禪思開發到最高程度,好讓心意達到「住地」,就像清淨內明的戰略(第9節)中所討論的,這就是修習的意義,當我們已經修習
「最勝」
我們將會橫渡並超越(中譯裕В撼桑驗槲覀円呀浲瓿尚蘖暎晕覀儗䴔M渡並超越——超越世間,這就是超凡法(中譯裕В哼^人法)的意義,
「安穩」
我們將從束俊蝎@得解脫。
如是中間說法的意義重大,因為它正向解脫。
(三)佛將入滅時,當他將要進入般涅槃時,他在庫西那拉的皇家娑羅樹林間,為聚集的拢茏觽冏髯钺岬恼f法:「比丘,我告訴你們,不要自負,當觀察思惟諸行生起然後衰落(中譯裕В褐T行無常)。當你如是觀察思惟時,你將會透徹地貫通。」這就是他所說的,他未再說些什麼,這就是他的最後說法。
解釋意義如下:諸行從何處生起?什麼是諸行?諸行在我們的心意之中生起,它們是讓心意生起種種臆測的因或果。諸行是臆測和形成世間一切事物的罪魁禍首,實際上,世間的事物——在他們的現象元素性伲e——本來就是如此而已。土地、樹木、山巒、天空和陽光,並洠в姓f它們是什麼,即使是同樣由一般元素所組成的人體,也洠в姓f它是這個或那個;心意的形成(中譯裕В盒男校┎攀琴x予這些事物彼此區別的罪魁禍首——而我們則信以為真,執著著這些事物是我們的或我們自己(中譯裕В何一蛭宜潯⒉_、癡因此生起,造成最初的心意愚癡地飄泊在生、老、病、死之後,無止境地輪迴在無數的有和生的狀態之間——都是透過心行的教唆。
這就是佛陀教導我們要去觀察思惟心意諸行是無常和痛苦的原因。
「一切行無常,一切行苦。」
我們持續這樣,直到我們以充分和清明的理解力來看到它們——它就像早期所開發的似相的果証那樣生起——直到心意進入有分譯裕В菏蚓壷械挠校┠且稽c,它的基本狀態,當形成諸有的洪流消失了,就在心裡將會生起一種真實直覺的理解:「它們就是那樣子——無常和痛苦的。」當我們熟悉這個並清楚而明白地看到它,於是我們就瞭然於心意諸行,心意諸行就不能再緣生過去諸有了,就像偈語所述,
「一切法不動,有為法入於寂靜。」
當心行不再緣成心意,心意就不再生起,它就瞭然於一切有為法。
「寂靜安詳」
如是寧靜和安詳,達到解脫。
這最後說法的言語真的意義重大,它能使觀察思惟它的人,覺醒到達最高程度——這就是佛陀停止講話而不再說什麼的原因。
佛陀住世時,這三時的說法,有著重大的意義,它們超過佛陀所曾經說過的其它任何說法。初次說法正向解脫,中間說法正向解脫,最後說法正向解脫。如是,三次說法,洠в欣猓际钦蚪饷摗
十七、各種阿羅漢都從定和慧解脫,已經開發完成三重訓練
「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見法,離熾燃,緣自覺知。」
「他住於無漏,透過定和慧進入解脫,就在當下,自証自知。」
從經文中的這個章節顯示,不論那一種阿羅漢,都是透過定和慧達到了解脫,當下免於諸漏(中譯裕В焊鞣N煩惱),洠в惺颤N區分說——這一群或那一群只是透過定,或只是透過慧而達到解脫。論師的解釋——透過定的解脫,屬於那些優先開發定的阿羅漢,而透過慧的解脫則屬於「犀利內明」的阿羅漢,他單獨地開發內明而未先開發禪定——(中譯裕В哼@種說法)摺凑馈0苏腊苏姾驼ǎ粋要得到解脫的人,必須開發所有的八個正道,否則他或她是不能得到解脫的,三重訓練包含了定和慧,一個要証得漏盡(中譯裕В盒囊鉄⿶罍Q盡)智的人,必須完整地開發三重訓練中的所有三個部份。
這就是我們說,各種阿羅漢必須達到定慧俱解脫的原因
一九九四·八·十九譯于台中遠離軒
【中譯裕А
我國學人普遍認為單懀腔垡嗫山饷搧K証得阿羅漢果,也就是所謂的「慧解脫阿羅漢」,其主要根據係來自梵文漢譯雜阿含,雜因誦,因緣相應第二十六經——須深盜密出家、悔過篇。當我們對照巴利日譯(或中譯)相應部,大品,須尸摩篇時,便會發現梵文漢譯中的「當知我等生死已盡……」與巴利拢溆兴町悾绻覀儼严鄳康淖g文「我等已知『生死已盡…………』」,代入雜阿含中,則前後文義連貫,疑問盡消。學人亦可再讀雜因誦因緣相應第三十經,尊者茂師羅見滅篇(南傳相應部,因緣相應第六十八經),當有助於瞭解「智慧上對寂滅的認識」並不就等於「証得阿羅漢」。
【附記:】
尊者在說法中引用了巴利經典的文句,中譯者的能力不足,因此列出原文供參照比對。如有铡g之處,敬請指正。
五、毘婆舍那禪修法
PRACTICAL VIPASSANA
MEDITATIONAL EXERCISES
公元1950年左右尊者馬哈希在緬甸仰光的開示
緬文英譯:U Nyi Nyi(緬甸)
英文中譯:曾銀湖(台灣)
尊者曾經住止之處: Buddhasananuggaha Association; No。16 Hermitage Road;Kokine;Rangoon;MYANMAR
毘婆舍那禪修法
前言:本文是馬哈希尊者在緬甸仰光的沙桑那耶克薩禪修中心,對就任拢毜牡茏觽兯f的一席話。它是由烏奈奈(U Nyi Nyi)從緬文譯成英文。
毘婆舍那(內明)禪思的修習,就是禪思者致力於正確地瞭解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身心現相之本性。身體的現相是一個人(最能)就自身清楚地加以覺察的對象。一個人清楚地覺察的整個身體,是由一團的物伲匦裕ㄉ┧M成。精神或心理的現相則是心識(名)的活動。不論什麼時候,只要看著、聽著、嗅著、嚐著、樱蛳胫鼈儯涂梢郧宄赜X察到正在發生著的這些名色。我們必須藉著觀察它們並如是注意著:「看、看」,「聽、聽」,「嗅、嗅」,「嚐、嚐」,「樱⒂|」
或「想、想」,來讓我們覺知它們。
每一次看、聽、嗅、嚐、樱⑾耄急仨氉⒁膺@個動作,但是在開始練習時,洠в修k法注意到這些發生著的每一件事,所以,必須從注意那些比較明顯而且易於覺察的事件開始。
隨著呼吸的每一個動作,腹部起落著,這個動作永遠是明顯的。這就是我們所知道的物伲匦浴L界(動作的元素)。先由注意這個動作開始,藉著心意專注地觀察著腹部便可以做得到。你將會發現當吸入時——腹部隆起,當呼出時——腹部落下。隆起必須在心意上注意其「隆起」,落下亦然。如果只用心意上的注意,這動作還不明顯的話,可以把你的手掌樱共俊2灰ジ淖兡愕暮粑灰桃庾屗徍拖聛恚膊灰桃饧涌焖灰土业睾粑H绻闳ジ淖兒粑脑挘銓>搿U粘7定地呼吸,並隨時注意著腹部的起落。心意上的注意,而不是口頭上的記誦。
在毘婆舍那禪思裡,名稱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覺知」。當注意著腹部的隆起時,從動作的開始到結束,就像你用眼睛一直注視著它。落下的動作也是如此。用你的「意識」與「動作」本身協眨恢碌姆绞剑瑏碜⒁饴∑鸬膭幼鳌幼骱鸵庾R的一致,就像石頭擊中靶心一樣。落下的動作也是一樣。
當你注意著腹部的動作時,你的心意可能會撸幍絼e的地方去。這也必須要藉著心意上覺知其為「撸帯_'蕩」。當它已經被注意到一、兩次時,心意就會停止撸帲会崮阍倩厝プ⒁飧共康穆∑鸷吐湎隆H绻囊獾竭_某個地方,就覺知其為「到達、到達」,然後回到腹部的起落。如果你幻想著遇到某人,覺知其為「遇到、遇到」,然後回到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