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处 txt资料全集-第1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國的漢文佛教裡面,也有《阿含經》、也有阿毘達磨論,我們中國還有很多的般若法門,六百卷的般若法門,鳩摩羅什翻的《大智度論》解釋《般若經》也是非常好。所以,我們從這裡可以有一個菩提路——成佛之道。我們學習、把它搞通了的時候,一樣可以得無生法忍,可以得無生法忍的。
問睿斎痪褪切奚菽λ⑿逇忱徤崮怯^,這個止觀,奢摩他這個地方還要再學習。修觀,從《阿含經》裡可以學,阿毘達磨論、《大智度論》裡面,修毘缽舍那觀,可以學。奢摩他,還是得要另外學;另外學,也很好。《瑜伽師地論》裡面有奢摩他,《菩提道次第廣論》、《略論》裡面那個奢摩他,都是《瑜伽師地論》上的。宗喀巴大師他是學《瑜伽師地論》了,但是他不是唯識學者,他是龍樹菩薩的弟子。學一學止,止學好了,止成觀乃成,這毘缽舍那也學好了。準備好了,你選擇那一個地方安心修四念處,就可以得無生法忍的!這樣子學,這就叫做「禪」!四念處就是禪。你這樣修,好過看話頭。佛的說法,是告訴你修學,要明明白白地去修行,不要猜測,是這樣子吧?這個不可以,不可以這樣子,要明明白白地修行,佛是這樣意思。
我再念這四句話,「常在燃燒中,何喜何可笑?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歡喜念阿彌陀佛,到阿彌陀佛國去,請阿彌陀佛教授你四念處,得無生法忍。如果這時候有條件修四念處,在現在這裡得無生法忍,就是得到光明了。光明成就了,這個事情很不可思議啊!你若準備好了,也可能三年的時間,也可能是五年的時間,把修四念處所需要的因緣都準備好了;準備好要開始修,也可能安居三個月就成功了,說不定的事情,也可能三年就成功了,三年成功也並不算是多嘛,不算多。假設我五年,我們多說一點,五年把四念處的資料準備好,去學習,五年畢業;然後用三年的時間,得無生法忍,只不過八年而已。如果小孩子五、六歲讀書,拿到博士學位要二十幾歲,也可能三十歲了。其實那是什麼事情?那另外一件事情了。所以,在佛法裡面,像你們各位有這麼高的學歷,高學歷、高水平的智慧,八年的時間不算多,也可能不需要八年就可能會成功,就得到了光明。
初得無生法忍,我們還就說是初歡喜地,你得到了光明。當然初歡喜地有可能得到四禪八定,也可能洠У盟亩U八定。初歡喜地、二離垢地、三發光地,三發光地可能是得了四禪八定。得了四禪八定的時候,在禪定裡面出現了光明,隨時可以和彌勒菩薩通消息!你身體在這兒坐著,但是你到了彌勒內院和彌勒菩薩說話了。這是什麼境界啊?不可思議啊!這時候不是很快樂嗎?
說「我不這樣子,我不去學四念處,我還是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你能念到一心不亂也可能,也不是不能,也能念到一心不亂,但是還洠У綗o生法忍,洠в械脽o生法忍。自從有淨土法門以來到現在,誰念阿彌陀佛得無生法忍?你說出來給我聽聽!洠в幸粋。因為什麼呢?因為念阿彌陀佛若在止觀上看,只是一個止而已,而洠в杏^,洠в邪闳舻挠^。洠в邪闳粲^,不能斷煩惱;所以,有無漏的智慧出現是不可能的。除非是你因念佛而見阿彌陀佛了,阿彌陀佛也是看你有善根,為你說四念處,你轉修四念處法門,這時候有可能得拢溃驗橛杏^。有觀,才能夠斷煩惱,才能夠見到法性理;洠в杏^是不能,只是有止而洠в杏^,是不能的。
但是,打禪七的時候,人就是懶!不願意修觀,願意修止。願意修止有什麼好?止舒服,一相應的時候,身體舒服。修觀,就差一點。但是,也有人修觀感覺到舒服,這樣人比較少。
所以,我主張念佛也好、修四念處也好,非要得到光明才可以。洠У玫焦饷鳎是有問睿摹5佬暮靡稽c,只是能眨鼰⿶溃瑹⿶肋是洠в袛唷5佬牟钜稽c的人,貪瞋癡還是活動;貪瞋癡活動,大家就不容易和。師父不在了,徒弟就分散,而不能和。這是普遍的都是這樣子,道心好的人還好,不然的話不行,師父在的時候就分裂。因為什麼?就是有我!而這件事是光彩的事情嗎?都是不光彩啊!若是修四念處,洠в嘘P係,完全是和的。就是相距八千里也是和的,在一起也是和的。若不修四念處,我見還在的話,怎麼都是不和。權力在我手裡的時候,可以講很多仁義道德的話;權力不在我手的時候,不是的,凡夫都是這樣子。所以,佛法的興衰,就由修不修四念處來決定,我的看法是這樣子。我這一段話就說到這裡。
這個苑的老法師不在這兒,各位法師慈悲原諒,我說得對的、說得不對的,希望各位法師指教我,我再重新學習。多謝各位。
問:什麼是菩薩心行?如何行持?如何能使佛法落實於身心、修行與生活結合一致?
答:什麼是菩薩心行?菩薩的心行有三個相貌:第一個相貌,就是慈悲。看見一切眾生都是很苦惱,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我要做這件事,有慈悲心,這是一個心行。
第二個心行,希望與一切眾生都能成無上菩提,這是菩提願。我與樂、拔苦,我的目的何在呢?希望我和你共同地得無上菩提,這是一個心行。不是說,你餓了,我給你飯吃就完了;你有病,我給你看醫生,把你的病看好了就完了;不是,是希望你得無上菩提的。我給你看病也好、給你飯吃也好,這是引導你來到佛法得無上菩提的前方便,是這麼回事。如果洠в腥サ脽o上菩提、得無餘涅槃的願力,只是我給你一點飯吃令你不要餓了,有衣服穿不要凍著,有了衣食住,解決這個問睿屯炅耍@不是佛法,這是世間善法。
菩薩心行,第一個、有慈悲心,看見眾生洠в幸路'有飯吃,對這個人生慈悲心,菩薩不只於此!就是你在榮華富貴的時候、你在得意的時候,菩薩看見你,還對你可憐,都是生慈悲心的。佛法的道理來說,世界上洠в腥藰s華富貴的,洠в腥耸菢s華富貴;真實大富貴的,唯有佛才是大富長者!其他的富貴,不管是什麼人,都在貪瞋癡那兒活動,都有苦惱,都是可憐愍者,那有富貴的人哪!
菩薩心行,第一個、慈悲心;第二個、希望你成佛,解脫一切苦惱;第三個、是無我。無我是什麼?是般若波羅蜜!觀自己也是空的,佛也是不可得的,眾生也是不可得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般若波羅蜜。菩薩有這三種心行。
如何行持?就是逐漸地學習。當然先是聽聞佛法,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就從這裡學習,然後如理作意,然後法隨法行,就是這樣修習。
如何能使佛法落實於身心?熟能生巧!我們現在因為佛法學習得不夠熟悉,日常生活上,眼見色、耳聞聲,乃至香、味、樱酥羶刃难e思惟事情,佛法用不上。說我想起來了,說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要生貪瞋癡,辦不到!心裡還是要貪、還是要瞋,辦不到,不能在生活上應用。原因就是什麼呢?你不夠力,道力未充,道力不夠。怎麼才是夠了呢?就是剛才說的,你要把戒持得清淨,然後學習佛法,逐漸地修習奢摩他、修習毘缽舍那,逐漸地、逐漸地在見聞覺知上,隨時有佛法的氣氛,就能應用,就落實在身心,就能落實。
你不由聞思修這個方便,洠в修k法落實的!我把這經文學習多少年了,佛學院畢業,也能講經說法了,不能落實在身心上,不能。因為你洠軌蛐匏哪钐帲簿褪菦'有修禪。洠в行薅U,你就不能在現實上用。
若是你能夠修奢摩他的止、修毘缽舍那的觀、常修四念處,常修四念處,你這正念就有力量,這煩惱就洠в辛α俊H粘5纳钌希S時就能有正念出現,應該貪的地方就不貪,正念出來了就是不貪,不是勉強的;說是你怎麼樣毀辱他,你傷害他,他的心不動。他心裡面與一切法空相應了,這裡面洠в斜恕⑽业膶αⅲ瑳'有說誰傷害誰的事情,所以他能夠心不動,但是不一定是拢耍赡苓是凡夫,但是已經達到了這個程度,他就能夠落實於身心,就能落實,不然洠в修k法落實的。修行與生活結合一致了,就能結合一致。並不是佛法是佛法、生活是生活,不是;彼此洠в芯嚯x的,能融合一致。
你看禪師的語錄、那些《高僧傳》,他都是學習了佛法以後,他在山裡面修行幾十年,坐破了十八個蒲團了。這樣子,他當然是成功了,他真實是用功修行。如果你不這樣做,就是不行。洠в腥四軆e倖地可以得到什麼的。
問:迷人修福不修道,如何行持修福即是道?
答:就是要修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的智慧成功了,福即是道。你洠в行薨闳舨_蜜,福是福、道是道。但是修福是比較容易,修慧是難。修慧,你真實要下點功夫去學習經論,經論就是慧,就是佛菩薩的智慧。你不在經論上用功是不行的,你辦不到。從經論上學習也不是個難事,佛已經說了,聞、思、修,這是個次第。最初是聞,聽別人講解、或自己閱讀,都叫做聞,這有什麼難事呢?就像學生在學校讀書一樣,搖鈴上課,老師講、講,或者不講,自己找參考書去讀,這不是太難的事。而今天學習佛法和三十年前學習佛法完全不同,因為參考書多,參考書很多,錄音帶也特別多。你想要學習那一種書,都是不難。現在我們在佛學院,會很明白的,你想要學習《成唯識論》,《成唯識論》裕Ы舛嗟煤埽还糯母Q基大師《成唯識論述記》也是有,《成唯識論》的裕Ы膺是很多的;而現代的演培老法師有個講記,《成唯識論》的學習,參考書很多,也不難。另外,《中觀論》,《中觀論》現在裕Ы庖彩遣簧俚模糯募蜗榇髱煹闹鲆彩怯校膊皇请y看,也很容易讀;又有印順老法師的講記,這裡的老法師也有個《中論講記》,我也讀過。一個中觀、一個唯識,重要的這幾個參考書都是有,都不是難事;連《瑜伽師地論》都不難,都是有參考書。所以,今天學習佛法,和以前大不相同。
問:我們修行常言,隨緣放下不管它,但遇境時,煩惱種子一再…。
答:遇境時,煩惱現行。這個種子是洠в谢顒樱瑹⿶啦换顒樱拖駴'有煩惱似的;遇了境界的時候,由所緣緣的引發,這時候煩惱活動了。
問:遇見境界的時候,煩惱就活動了,作不得主。請問日常生活行持中該如何?
答:還就是剛才說的這句話,就是:從聞思修得無生法忍!還是按照這個次第。
問:如何將世間的有為法,到達出世間的無為法,在生活當中落實?
答:其實世間的有為法,說的是很廣;主要就是色聲香味樱ā⑽覀儍壬淼纳芟胄凶R,主要就是這個。而修四念處正好來對治這件事。今天也這樣觀、明天也這樣觀,慢慢、慢慢就成功了。
二、大念處經
Mahasatipatthana Sutta
The Greater Discourseon the Foundationof Mindfulness
巴利英譯長部第22經
巴利英譯:MauriceWalshe(英國)
英文中譯:曾銀湖(台灣)
※譯文中的( )處是中譯者加裕В还﹨⒖肌
我聽說是這樣:有一段時間,世尊住在俱盧族人間一個叫做卡摩沙達摩的聚落裡。在那兒,世尊告諸比丘說:「比丘們!」「世尊」比丘們應聲。世尊說道:
「比丘們,有這麼一條道路可以引導眾生至於清淨,克服憂悲惱苦,袪除痛苦悲傷,獲得正道,體証涅槃——那就是四念處。」
「是那四念處呢﹖比丘們啊!比丘堅定正住,熱切的,念念分明的,專注的,就身體(的狀態)來觀察思惟身體(的真相),就得以袪除世間的渴愛和煩惱;他堅定正住,熱切的,清明的,專注的,就感受(的狀態)來觀察思惟感受(的真相),就得以袪除世間的渴愛和煩惱;他堅定正住,熱切的,清明的,專注的,就心意(的狀態)來觀察思惟心意(的真相),就得以袪除世間的渴愛和煩惱;他堅定正住,熱切的,清明的,專注的,就心法(的狀態)來觀察思惟心法(的真相),就得以袪除世間的渴愛和煩惱。」
【身觀念處】
一、專注於呼吸
「比丘們啊!比丘應該怎樣堅定正住,就身體(的狀態)來觀察思惟身體(的真相)呢﹖比丘住於林間、樹下或空曠之處,趺跏而坐,正身端坐,念住現前。專注於入息,專注於出息。長入息時知其為長入息,長出息時知其為長出息。短入息時知其為短入息,短出息時知其為短出息。他訓練自己,繫念著:『入息時,了了分明覺知全身(與入息互動的過程)。』他訓練自己,繫念著:『出息時,了了分明覺知全身(與出息互動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