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佛学精要 >

第48节

佛学精要-第48节

小说: 佛学精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韵:大圆满术语,概指本明之效能、形态,与本明相应而显现於外者,为一种具有生而不灭之状态,此字汉文旧译中大圆满广大心要本觉道次第一书译「功用」,大圆胜慧中未译(上二书同本异铎),仰兑亦未译出,然「功用」一词,大圆满法中另有字词契合故,本书译「韵」取其与汉文中「神韵、气韵」义趣相当,又藏文此字普通用法中作「曲调」、「音韵」解,故权译为「韵」。
  5.现心:显现之现分及心,约指心物二元,外境内心二者。
  6.本解:本来解脱,大圆满四大解脱法之一,自生之明,其无始以来,与自体性中即不染轮涅诸法故,穷尽有趣之近取因,乃称本解。仰兑一书引应成续云:四大解脱为;本解脱故本无修,自解脱故无对治,赤裸解脱无见地,徧解脱故无勤勇。
  7.平坦然:平等平坦无有高下之谓。
  8.此谓非表:云所谓「见地清净无有中边分」之语亦无可表示。
  9.四边:是常非断边、是断非常边、是常是断边、非常非断边,或指生灭、有无、常断、现空四边。
  10.方分:「方」指上下东南西北等十方,「分]指善恶良(穴/瓜+瓜)之分,意指抽象、具体之偏颇。相当於禅宗所云之善、恶、有、无、内、外、中间、空、不空、定、不定之一切处。
  11.无成就际:或译为「无宗义」,藏文中将成就之边际作为宗义之标准,本宇梵云:Siddhyanta;Siddh指成就、成立,anta指边际、极限,字义为以自心内所有之真实原理或意义本理为际,除此更无有其他理趣,其原理、本理即为成就、成立之极限;此处所用之意义较广,故舍「宗义」而逕用「成就际」。
  12.意向:心所施加安立之对象,意象上指望之处,或心意之对象,在意义上汉文甚难表达其概念,仰兑一书译为「诠表」,译者对「意向」之译词仍不满意。
  13.净:此处指清净佛身及净土。
  14.不净:此处指三界轮廻之自性。
  15.界:此处指法身普贤王如来之界域。
  16.现空:一般指现分与空分之略称,然此处为轮涅诸法虽有显现,然体性为空。
  17.徧计:自执取分别妄念所增绮之假名安立。
  18.轮涅:轮廻与涅槃。
  19.戏论:大日经疏十九日:「戏论者,如世戏人以散乱心动作种种身口,但悦前人而无实义,今妄见者所作者亦同於此,故名戏论也」。
  20.缘起:吉藏撰中论疏十末中有曰:「缘起者。体性可起,待缘而起,故名缘起」。
  21.我执:依五蕴任一而执为我之心或觉感,此有二,即人我及法我。
  22.虚幻少女:指魔术师或术士所变现虚妄不实之少女影像。
  23.非微尘集:云前句所言之六道处及佛刹,并非由微尘物质所集合形成,乃众生自心自所显现而成。
  24。谛与似谛:真实不虚为谛或谛实,似谛即似真实而非真实,旧译均直接译为「假」。
  25。刹那意境相:云前句之梦境中虽显现无量诸事,宛然如真,然于梦醒时刹那即知是意境之梦相。
  26.现分所反空性无所有:云现空二者为一体两面,现分之反面除空性外别无所有。
  27.信解相异:现空二者本为同一,然吾人咸认相信此二相异不同,实乃心所作分别迷妄而误。
  28.意察:心意所伺察分别。
  29.因果乘:指声闻、缘觉、菩萨三乘。
  3O.无实藏要之宗乘:本段大意云:一颜面有污秽之小童照镜,以蒙昧故不知镜中之影为自身而於镜外寻他人,喻末学凡夫;其母见已;虽知镜外无有他人,然以为镜面污秽故拂拭明镜,喻菩萨乘人以外境作修改整治之对象;若为聪慧妙黠之母则知其童面有污秽,去污则影自明晰,喻直指本心之行人为外境无实有之精要宗乘。
  31.升基:大圆满术语,有八分法、三分法,於法界元始本来之基上,具体性、自性、大悲、态势、自如、自性、本净性及任运,以其本质同一,於概念上而分为此八,于此形态中升起基显现时同时能作为解脱迷乱二者之部分;称总基;作为解脱基者称「解脱基」,能为有情迷妄基者称「迷妄基」,此理甚为深奥,须需慧眼者方能证知,但此处作升起升现依据基础之谓。
  32.基:大圆满术语,土观宗义晶镜云:最初实相不为生死涅槃所污染,亦不为迷乱所垢障,实相赤露,未曾迷乱,亦无需证悟,不是一切,能现一切,此即是「因地」(基)。(刘立千译本,西藏人民出版社铅印本p.41)。
  又龙钦七藏中词义藏则云:基有七理:本净、任运、不定、决定义、可变、可许、种种,虽分为七,然其明则同一,并且离一切语言文字主张,为令人便于了解之故而分别叙述,而此等所说之理亦不能执持。
  又,其「基」本净,离言诠思惟,超越有无之边,以体性本净故而断「有」之常边,实有性相等诸法悉不成立,以自性任运故而断「无」之断边,光明空性法尔清净,自性本初证觉,法身无变异之密意,轮涅一切均悉不立,是中本空大智元始如虚空安住。
  此外普贤六界续云:
  「本初自置所成基,有乃无有逾於一,
  清净所现迷妄方,由证悟者择定之,
  次第而现七法理,虽示次第七法理,
  体性同一之权现,以一不解如此显,
  然则其义如是观,安住任运本性中,
  摄集种种显精要,住於无有决定中,
  具能变意显诸相,亦住决定自体性,
  能念显现无迁异,安住能有变迁中,
  勤黾显现心诸相,安住何之体性中,
  随现显现自体性,安住纷然灿烂中,
  显现种种各别理,安位元本清净中,
  垢染本始无所显,此诸意之次第中,
  自之体性本清净。」
  是颂包括「基」之内义及妙用,「基」之概念甚是重要,为大圆满见之根本,若不能了解「基」之理则难以了解大圆满理趣,然此理此处甚难尽述,志於此道者,可取龙钦七藏之词义藏,无畏洲(吉美林巴)大师之功得藏自疏一切智车疏,第一辈工珠活佛(蒋贡康慈)之知识宝藏论,深入参考,此处难引周全,仅节录片段,聊供案右,本词郭元兴译为「体」,又有译「基」道果为「根」或「境」道果,在大圆满译名中并不适合。
  33.无迁转:即无变异,常之所属。大圆满禅定休
  息清净车解中译「无迁变」。
  34.有趣:即轮廻,以有业烦恼习气而有往来六趣之谓。
  35.自恣:随其自然,自然恣意放任之。
  36.法相:藏文原作有法,此处泛指一切事物,尽一切所有之事物,旧译多作「法相」,此处为与因明学中前陈之「有法」作区隔,故援旧译名称。
  37.根本後得:修定之中谓根本,出定之後谓後得。
  38.明体:指於本明之状态中,不同於旧译所指本明之明体。
  39.离方:离於方分偏堕之处。
  4O.生圆次:生起圆满二种次第,密宗内对为求净治胎卵生习气,解脱凡常之所现、闻听、心思之拂,转成本尊之尊身坛城、密咒法音、智慧法性而修习之瑜伽法称之生起次第,简称「生次」,民初译威德金刚法本时作「起分」。
  另直扼金刚身要,依堪能之脉气明点,以四空引致光明,以四喜引致俱生智现证殊勝慧方便法门,简称「圆次」,威德法本作「证分」。
  41。绘摹:云一切轮涅诸法均为徧记之心所描摹之虚绘。
  42。本性:或译原理、实相本理等,直译为住理,原来安住之理。
  43。证违:心中已以正量掌握成立,于事中则居正量之相违除遣。
  44。升解:升起与解脱、现起与解脱之谓。
  45。无施:无施加依附之对象。
  46。牲畜:藏文中指反(媰…女)类之牲畜。
  47。增上慢:以无为有虚张声势澳门自得之心。俱舍论十九曰:“于未证得殊勝德中;谓已证得;名增上慢。”
  48。有顶:即无色界最高处,轮廻有趣之顶。
  49.湛然:清澄、剔透、纯净,禅定休息清净车解一书中译「清明」。
  5O.平等:平等同一高下之意。
  51.惚惚恍恍:此为修藻词,云不确定、不清楚,未可捉摸之意。
  52.茫茫然:此为修藻词,云不确定、不清楚,未可捉摸之意。
  53.(木/日)(木/日)冥冥:此为修藻调,云不确定、不清楚,未可捉摸之意。
  54.洞然:透澈、无有遮阻障碍。
  55.静虑:亦译三摩地,禅定、定、等持、止,心不散乱、专注而住,详见俱台论分别定品,瑜伽师地论菩萨地静虑品。
  56.性澄:体性状态澄净无染。
  57.证悟基解脱品第一:第一品对上根者而言得见地,则当下解脱如禅宗之领悟。
  58.六聚:眼、耳、鼻、舌、身、意。
  59.座闻:瑜伽正修行时及二段修行间之休息时间。
  6O.放任:散漫之意,仰兑译为「放浪」。
  61.禁行:禁止平凡庸行为禁,奉行不共非常之约为行,故日禁行。此指无任何取捨之行为,即瑜伽行。
  62.界:指范围而言。
  63.孤眼:云於所证悟之范围中无有变异,无分昼夜诸时,均能保持,一如狐狸之眼,昼夜均灵活警觉。
  64.母子相会:法界本体与小我所净二者相契相融之谓。
  65.等引:梵云samahita,在定心专注之性曰等引,等谓身心之安和平等也,人苦修定则依定力而引生此等故名等引。
  在修行中有关「定」之类术语,现论定义如下:
  ①止。梵钿samatha,或译闍摩他,解深密经第六品云:「即於如是善思惟法,独处空闲,作意思惟,復即於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闍摩他」。
  宝云经云:「合摩他者,调心一境性」。
  ②静虑:梵dhyana,或译禅定,俱告论二十八云:「善性摄心一境性」。瑜伽师地论三十三云:「言静虑者,于一所缘,系念寂静,正审思虑,故名静虑」。
  ③定:梵samadhi,或译三摩地,集论一云:「何等三摩地?谓於所观事,令心一境为体」。俱告论二十八云:「等待与定名异体同」。
  ④等引:梵samahita,或译三摩呬多,成唯识论述记卷第六本云:「言等引者,一引等故名等引,调身心中所有分位安和之性,平等之时名之为等。此由定力故此位生引生等故名等引。二等所引故名等引」。
  ⑤等持:梵samadhana,或译三摩地,同上论云:「平等持心等但於境转,名为等持」。
  ⑹等至:梵samapatti,或铎三摩钵底,同上论云:「其等至者,亦有二义,一云至等,谓在定定数势力令身心等有安和相,至此等位名为等至。二言等至由前加行伏沈掉等能力,至此安和分位名为等至」。
  有关定的探讨可参致近人林崇安先生之「佛教教理的探讨」一书所录部分。
  由上可知,静虑、禅定、定、三摩地、等持,名异义同,与止、等引、等至,意义有别不可混用。
  66.习力:指学习调练令自成功力,如同锻炼、修炼之意,仰兑一书中译「习力」,惟击三要中译「调修」。令从仰兑译名。
  67.正後得:即根本、後得二位。
  68.集资净障:积集资粮、清净罪障蓋障。
  69.常有:指恒常不异所有之方面,如法界、佛、真如等。
  7O.道煖相:指大圆满立断(且却)道验相之煖相。
  71.法性现前:大圆满四种成就验相之第一种,内在本明初得现前,而显於外境,於所现境中见清净法界光,如虹霓如孔雀翎光彩,其中央显明点空光圆光微细明点,其中复现金刚链等。详见仰兑及大圆胜慧中所述;或译「现见法性」、「法尔现量」、「法身现前」、「法性明悟」。
  72.验相增长:大圆满四种成就验相之二,所现验相较前更明显坚固增长之;或有译成「觉受增长」、「力显增长」、「悟境日进」。
  73。昭空:一般多译成明空,此明字常与藏文中本明之明,明分之明混用,本字有清楚分明、光明等多义,故择汉字中义相契之「昭」较能贴切本义,及与本明、明显、明分等词作区隔,但乐、明、无念之明,因流传甚广,已相约成俗,故仍沿用而不改。
  74.明量进诣:大圆满四种成就验相之三,所现验相虽未与自身相联,但已诣觉受之量,无有转动,无须修整,并无变迁;或有译成「明体进诣」、「自性进诣」、「自心进诣」。
  75.法性穷尽:亲见究竟法性之显现,无有身心一点执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