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闲大师遗集-第4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上求,教化众生是下化。
○壬三 融修
○癸一 假融空中修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至静寂灭,二俱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提,齐修奢摩它禅那。
【讲】谓先以变化之力,为度众生,开诸方便,起诸作用,假观成也。设遇大小两乘行人之机来扣者,是故必以空中齐修,方能应之。至静空观,寂灭中观,故曰二俱随顺。谓空中二观,俱以随顺而修也。
【记】修空观方能教化二乘。修中观,方能教化菩萨。故二俱随顺。
○癸二 假空融中修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起用,资于至静,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提奢摩它,后修禅那。
【讲】仍即以变化之力,随诸众生,应缘起用,而资于至静。以假助空,而得空力。假得空力,则应缘无滞。此假空相济也。只以此二观相济成功,则修中不劳费力,可任运而进。故烦恼后断,即入中观矣。
【记】将利他事业,利于自行。故曰资于至静。二利圆满,修中自易。
○癸三 假中融空修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资于寂灭,后住清净无作静虑。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提禅那,后修奢摩它。
【讲】即以此假观变化之力,资助中观寂灭之功。使假不滞有,中亦易成也。盖以种种变化,悉同幻境。当体皆空,唯是寂灭,则不须更灭矣。即中观功成,中成则假观亦成矣。二观既成,便是无功用道。自是以后,则安住无作静虑,而转成妙空观矣。
【记】假不滞于有,假即中也。以妙中印于妙空,则妙空自成。
○辛三 中观统修
○壬一 复修
○癸一 中空复修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至静,住于清净。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它。
【讲】寂灭,中观也。至静,空观也。谓先以中观寂灭之力,唯恐永取寂灭,而起于至静住于清净之地。此即所谓以法性身,受享法乐者是也。
【记】中观二俱不取,唯取寂灭。中观既成,更以空观荡其□,则清净矣。
○癸二 中假复修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提。
【讲】仍即以中观寂灭之力,而不断烦恼。先修假观,而起诸作用,度诸众生。一切境者,即指所度众生也。以众生为菩萨所度之境故。如是则中易成,而假易就。二俱随顺,故曰寂用随顺。寂即中,用即假,随顺者,相成也。
【记】以寂灭体,起变化用。由变化用,归寂灭体。是为寂用随顺。
○壬二 具修
○癸一 中空假具修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自性。安于静虑,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它,后修三摩□提。
【讲】寂灭力,修中也。安静虑,修空也。起变化,修假也。言菩萨不似二乘耽寂,而不思度生。故又见众生有种种性,在所应度。虽在所应度,必先以空观安定其心,然后依假而起诸变化,随顺自性而度脱之。
【记】中观成,是圆成实性。而圆成实性,不离依他起性。依他,相也。而种种相皆起于自性,故曰种种自性。
○癸二 中假空具修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无作自性。起于作用,清净境界,归于静虑。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提,后修奢摩他。
【讲】修中观时,以寂灭之力,亲见自性本来具足,不假造作。从此修于假观,起诸作用,度诸众生。正度生时,不住度相,故曰清净境界。此即空观垂手而得矣。
【记】由中起假,故是清净境界。归于静虑,摄用归体也。
○壬三 融修
○癸一 中融空假修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清净,而住静虑,起于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它三摩□提。
【讲】中观修成,则寂灭有力。即以此寂灭之力,使空有不着,故得种种清净。由是而住静虑之空观,亦不住空,而起变化。即起变化,而亦不住于假。故得以中观而融之。
○癸二 中空融假修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至静,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它,后修三摩□提。
【讲】谓先以中观寂灭之力,而资助于空,使空观成已。然后从空出假,而起变化,则假观成。而后三观俱得矣。
○癸三 中假融空修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变化,而起至静清明境慧。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提,后修奢摩它。
【讲】仍以中观寂灭之力,而资助于假。作诸变化,而复起至静。则空假不住,所谓一中一切中矣。故得智慧明朗,而复清净。此则正修中观时,假观不必另修,而一举两得,乃自觉觉他之功就。尚恐自力不足,大智未能速成。故于后转修空观,起于至静之力,得于清明之慧。则悲智相成,自觉觉他两俱圆矣。
【记】此三段,文显可知。
○庚三 圆修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
【讲】上来二十四观,均是一往之谈。若再往而论,佛设二十五轮,非无深意。皆为末世众生,有大乘根性,能修习止观者而设也。前三观单修,专为别教当教之人,住位发心修习者,须从奢摩它入手。以奢摩它是空观,注重自利。此观成时,任运粗垢先落。即以此观渐次增进,便可进破无明也。行位人修习,必从三摩〇提入手。以三摩是假观,注重利他。此观成时,即破界外尘沙。即以此观增进,便可进破无明。故前静观,后灭观,二俱不失也。向位人修习,即可从禅那入手。以禅那是中观,先须双舍前二。必俟中观成后,豁破无明,然后双收前二。即成圆融三观也。中间二十一观,特为三种人入道不同,更须种种施设而接济之。言三种者:一别接通,二圆接通,三圆接别。以通教当教,有教无人。以彼乍入门时,三人同以离言之道而入之。其钝根人,但见于空,不见不空。与藏教同,所以云通前藏教。所修观道,犹较胜于藏也。其利根人,不但见空,兼见不空。此一类人,即可通后别圆。所以能受别圆两教人接,即可以别圆二教之法而教导之。所以此中前十四观,是别圆之止观,而接通教利根人也。后七观,是圆教接别之法也。其施教之法,复各有三种不同,以受接人有三根异故。其上根人,在八人地见地被接,即今文空观统修中复修二科是也。中根人至薄地离欲地,方能被接,即文中具修二科是也。下根人必至已办地辟支佛地,始能被接,即文中融修三科俱是也。此空观统修中,共有七科之文。乃以别教之法,接通教之人也。其假观统修之文,是以圆教之法,接通教之人。三根按位施教,例上可知。然教法仍有少不同处,不可不知。所以道通教者,大乘之初门也。虽藏通之理,同名二谛,而藏教以实有为俗谛,实有灭为真谛。所谓真谛,在四谛外。以灭谛尚非真谛,况苦集道三谛乎?是以局为小乘,不能受大乘教,故无被接之机。通教以幻有为俗,幻有即空为真。其二谛中,密含中道第一义谛。所以能受别圆二教接济也。若以别教之道而接之,仍须教以识取真谛之理,依理起修。今之空观统修之文,所以判为别接通也。若以圆教之道而接之,必须教以依俗谛之理而起修。以俗谛之理是幻有,既称幻有,便非实有,乃假有也。故以假观之法,而教以入手修也。今之假观统修之文,所以判为圆接通,且无贰疑矣。其中观统修之文,是圆教之道,接别教之机也。前通教接圣不接凡,以凡位惑全未破,烦恼障强,不能受接故。今别教接贤不接圣,以圣位证道同圆,无须接故。今论接者,惟接别之内凡位也。外凡信位,事障强故,亦不能受接。所以但接内凡三十心位也。上根住位被接,中根行位被接,下根向位被接。今之中观统修之文,判以圆接别,亦无疑矣。上根教以复修,中根教以具修,下根教以融修,例上可知。唯此一科圆修三观,专为圆教本教人而设也。谓末世众生,果有圆教根机。即使一时未悟净圆觉心,不妨于名字位中,闻得净圆觉心之名。即是现前一念之心,直须诸缘放下。用此现前一念之心,还照现前一念心性,即是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一切,即指三谛理也。以现前一念心性,即具三谛理故。则前二十四观,皆得多罗摄入一观之中。是为一修一切修也。于诸性相无离觉性者,谓前二十四观,皆以净圆觉心而为其性。其单复统具等差别,而为其相。相虽差别不同,皆不离于净觉之性。是故但以圆觉慧修,即圆合一切而并修之,岂非一修一切修乎?菩萨,即指能修人也。名为圆修三种者,谓修空时,一空一切空。假中俱空,空外无假中,则一观即三观也,假中亦尔,可以例知。如是则圆觉自性,清净无碍。二十四观,皆随顺而俱成矣。是则足见二十五观,皆为末世大根人,未悟净圆觉心者,而设修观之法也。是故前文佛示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佛语证之,无足疑矣。
附二十五轮三教按位修证图
一空假复修 八人地
二空中复修 见地位
一住位 空观 一空假中具修 薄地离
单修空 统修 二空中假具修 欲地位
一空融假中修 已办地
三融修三 二空假融中修 位
通教接圣 三空中融假修 辟支佛地
不接凡 一假空复修 初
一复修二 同前 从
圆 二假中复修 圆五
二行位 假观 一假空中具修 修品
三 接 三 二具修二 同前 圆 一位
单修假 统修 二假中空具修 观乃
通 一假融空中修 教 即至
三融修三 二假空融中修 同前 具究
别教接贤 三假中融空修 三竟
不接圣 一中空复修 观妙
一复修二 十住位 觉
二中假复修 位
圆 一中空假具修
三向位 中观 二具修二 十行位
接 三 二中假空具修
单修中 修统 一中融空假修
别 三融修三 二中空融假修
三中假融空修
【记】圆修为圆教当教之人所修。至前二十四轮,系何人当教?向来各家注释,皆未发挥。山僧此番煞费研究。知佛所说之二十五轮,大有意思,实为末世众生起见。何以故?上文云,依于未觉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盖已明明道破矣。前威德章,每观之首,必有悟净圆觉一语。今此二十五轮,则未提及,正为未觉者而设。佛所以设此二十五轮,可知轮轮必有当机之人。大约从寂静下手者,必是空观。从幻化下手者,必是假观。从不取下手者,必是中观。修圆观者,以悟净圆觉下手,观观皆圆。今之二十四轮,则亦必皆圆。从此研究,则可知前之单修三观者,乃专为别教人设也。盖别教是界外钝根,空假中三观不融。故教十住位次者修观,因其本是空观中人,则令从奢摩他下手。从此悟空理,以破见思。悟不空之理,以破尘沙。悟空不空之理,以破无明。一观到底,便可融三观也。若教十行位次者,本是假观中人,就其本分,须从三摩〇提下手。不失寂念及诸静慧,自然融得三观。若教十回向位次者,空假已是过来人,故须从禅那下手。修至破无明,登初地,自然能融空假二观。此二十四轮中,所以首列三种单修也。领二十一观,首七观以空观统之,次七观以假观统之,后七观以中观统之。此非学过台宗之人,不易领会。何以故?佛所说法,本只有真俗二谛。俗谛是事相上说,真谛是理性上说。俗谛在世间为真,出世则空。真谛在世间是空,出世则中。故空与中,有密切关系。了得空是不空,不空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