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谛闲大师遗集 >

第284节

谛闲大师遗集-第284节

小说: 谛闲大师遗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解脱)谓此心自在。解除一切尘累。譬眼不见色尘。耳不闻声尘。鼻不嗅香尘。舌不尝味尘。手足不接触尘。六根对于六尘离却。用回光反照。本性当体显现。是为解脱。
     (境界)即眼之所见。耳之所闻。一切境界。悉是自心所现。我识所变。若论竖穷横□。是心之自相。即我识依他起故。变成无边刹海。虽云极大。皆为境界。
  普贤菩萨欲人人入此(不思议解脱境界)故发十大行愿。使人人明知大方广佛华严。常然在我自心。若不入此境界。不得称普贤行愿。愿本是行。行即是愿。对自己进修曰行。望他人同行曰愿。
  所谓十种行愿者。一为礼敬诸佛。二为称赞如来。三为广修供养。四为忏悔业障。五为随喜功德。六为请转法轮。七为请佛住世。八为常随佛学。九为恒顺众生。十为普皆回向。此十大愿王。皆称性起。故一一都云。尽十方。□法界。极微尘数。约横论也。又一一皆云。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此十大愿终无有尽。约竖论也。
  第一大愿。﹁礼敬诸佛。﹂普贤菩萨。自己礼敬诸佛。是为行。希望大众各各礼敬诸佛。是为愿与行。二而一一而二也。礼敬诸佛者。即俗称拜佛。普贤菩萨拜佛。欲人人皆如彼拜佛。普贤菩萨所礼敬者。尽法界□虚空诸佛。皆是当人自心之佛。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自觉我身跟前有诸佛。诸佛前皆有我身。是故一一尘刹中皆有佛。一一佛前皆有普贤。一一普贤皆悉合掌礼拜。则一普贤之身。□入一切普贤身内。一切普贤。皆摄归一普贤身内。盖以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大经云。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诸﹂者不一之称。此界彼界。十方三世一切佛。故谓之诸佛。过去佛为已成之佛。未来佛即在目前。现在我们大众。人人皆是。何以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故。
  ﹁礼敬﹂者。由心恭恭敬敬。运于身口。而□行礼拜。不然。谓之慢拜。身虽拜跪。口虽持名。而心则重重妄想。是名为礼拜。实则功德微少。普贤行愿。除我慢障。必起敬意。统身语业。以身业敬者。为显佛有天眼通故。以语业敬者。显佛有天耳通故。以意业敬者。显佛有他心通故。常修礼敬。一心不乱。五体着地。深入法性。离能所相。即说偈曰﹁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阿弥陀佛影现中。我身影现弥陀前。头面接足归命礼。﹂是则内佛外佛。同一实相。随一一礼。若佛若礼。重重无尽。
  上言法界即我自心。我心即法界。我欲礼敬诸佛。须先放下万念。清清净净。在一拜中。一面观想一面念。﹁一心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世尊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又﹁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士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及十方法界常住诸佛。﹂经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吾人心中忆佛名为修慧。身跪口念。名为修福。福慧双修。则礼敬之事毕矣。普贤如是礼敬。即为普贤行愿。普贤不在外求。而在各人心中求。普贤乃众生心中之普贤。众生乃普贤心中之众生。普贤心。释迦心。众生心。菩萨心。无二无别。以心体同故。行普贤。愿亦普贤。行非普贤。愿亦非普贤。推言之。心向诸佛如来。我心即诸佛如来。心不向诸佛如来。我心即非诸佛如来。何以故。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普贤礼敬诸佛。是普贤行。是普贤愿。我礼敬诸佛是我行。是我愿。
  或曰拜佛谁不能拜。双手合掌。两足着地。何难之有。殊不知无心拜佛。状若舂米。拜如不拜。微有利益。必也内存至诚。使身口意三业统一。如此拜佛。则感应道交。不可思议。山僧从前最喜拜佛。因庚申年六十三岁患痰湿入筋络病。不能久立跪拜。但作观想礼佛。后因体力渐衰。或起立为难。不行跪拜。而行坐拜。心中观想。若对西方三圣。恭恭敬敬。与跪拜无异。即如吾人旅行在舟车中。或病卧床榻上。不能身向西拜。皆堪作观拜跪。如对西方佛前而礼敬之。此皆拜佛法门。依此实行。功德无量。否则。粗心慢拜。功德即少。何以故。我心恭敬。则佛心显。不恭敬则妄想多。妄想乃众生心。非佛心也。
  第二大愿。﹁称赞如来。﹂﹁称﹂谓称述。﹁赞﹂即赞扬。称述圣德。赞扬其美。又称扬赞叹之谓也。﹁如﹂者。如如不动。妙道圆融。即自心不生不灭之体。湛然寂照。]古今而不变。
  ﹁来﹂者。去来也。即谓如如不动之体。无去无来。能去能来。﹁如来﹂即佛。佛为通号。意取三觉圆备义。如来亦通号也。谓后佛出世。如同先佛再来故。义翻为觉。觉者不迷之谓。言宇宙万物。本来不迷。如柳绿花红。鸦啼雀噪。皆宇宙真理之所显现。唯众生不能觉迷耳。若一旦转迷成觉。即能见宇宙之真理与万法。无不与我妙合。盖宇宙万法为法身如来。万法妙合之我。为报身如来。即宇宙之真理为法身。其感得者为报身。而感得此真理应众生之机根。出现于世以示说者。为应身如来。此法身报身应身三者谓之如来。三身同一真理。不过以其体为法身。以其相为报身。以其用为应身。即大方广之体相用也。释迦如来。能应用其所感得之真理。而现三身。随机说法。本为应身。因说法而现千丈卢舍那如来报身。在华严会上。现毗卢遮那如来法身。三身虽分而实一。盖离法身无报身。离报身无应身。见法各异。而其所归一也。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具三身。而众生一身。亦当具足三身。何以故。有正缘了三因故。正因即法身。如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悉具佛性。如来常住而不变易。即法身也。缘因即应身。如劝大众念佛。拜佛。听经。功行圆满。即应身也。了因即报身。如大众听经。句句入耳了解。即报身也。
  上述正缘了三因之果。次重。重宣如来三身之义。金刚经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又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是为法身如来。佛顶经云。性真常中求于去来了不可得。转法轮经云。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佛顶经云。明极即如来。是为报身如来。成实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佛顶经云。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是为应身如来。已上列举如来名义。今说当体如来。即诸佛与众生。同为清净法身。清净法身。原系自性天真佛。以人人悉具佛性。即心即佛。是心作佛故。又行种种功德及礼拜。庄严清净法身。至若报身。其受用有二。一为自受用报身。二为他受用报身。介绍报身者。则为应身。入九法界。各各差别。分身度脱。地藏经云。或现男子身。或现女人身。或现天龙身。或现神鬼身。或现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于人。悉皆度脱。或现天帝身。或现梵王身。或现转轮王身。或现居士身。或现国王身。或现宰辅身。或现官属身。或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乃至声闻罗汉。辟支佛菩萨等身。而以化度。非但佛身。独现其前。称赞法报应三身如来偈曰。﹁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又赞法身如来云。﹁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赞报身如来偈云。﹁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赞应身如来偈云。﹁堂堂黄金相。巍巍不动尊。天上与人间。无不咸恭敬。﹂此即具前礼敬之中。以身业礼。以口业赞。以意业敬。是则名为三业供养。法身如来如遮那。报身如来如弥陀。应身如来如释迦等。皆以德彰名。我之称扬赞叹。即颂如来之万德洪名。但释家赞佛偈甚多。不胜枚举。亦视赞者之功行何如耳。或唱或念。其功德都不可思议。兹姑举一方便法门。无论男女老幼。人人能赞。即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是。念弥陀虽为称赞弥陀。即对十方世界诸佛。我能以一念赞尽。何以故。十方世界一切净土。总摄于西方极乐净土。念西方佛。即念十方佛也。
  第三大愿。﹁广修供养。﹂所供之境。有竖有横。竖则指过去现未三世一切佛。横则言尽法界□虚空十方一切佛。普贤菩萨修行。无论三世十方一切诸佛。悉皆供养。愿亦如是。至所供养者。究竟何物。不外乎财供养与法供养。
  初释﹁财供养。﹂人以自己无金钱。即不能行此供养。然外财供养用金钱。而内财供养不用金钱。法华经云。用身口意三业恭敬供养。即礼拜赞叹供养。是为竖供养。若出门随时随处供养。为横供养也。至于外财供养。有财当施。有财若不施。是名悭贪。为生死根。吾人悭贪之心一起。即反对慈悲。则背宇宙布施之妙用矣。修行者。具大慈悲心。故随缘施舍。尽心供养。即一香一华。亦称理成就。有偈曰。﹁愿此香华云。□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菩萨二乘僧。﹂供养过去佛若释迦如来。供养未来佛若弥勒如来。唯现在无佛时代。从何供养。即十六观经云。﹁孝顺父母。奉侍师长。﹂愿吾人对于生我父育我母。必孝必顺。对于师长。服劳奉养。至如女子之嫁也。对于公婆。克尽妇道。殷勤侍奉。是皆供养现在佛也。倘不供养家中活佛。将供养何人。近佛不拜。遑论远佛。是皆吾人所当注意者也。即如现前大众。当体有成佛性。特未修耳。修则迟早必定成佛。人人皆是未来诸佛。知此则彼此谦恭。道德相尚。乃真实共和平等。无结内排外。贵自贱他。不为名利臣奴。不随潮流胥溺。故佛法最适于今日之共和时代。但修行之人。不仅对人类而礼敬之供养之。即牛羊犬豕等众生。亦以戒杀放生为重。何以故。一切众生具佛性故。当来必定成佛故。即恭敬供养未来诸佛故。如是供养。缘慈悲心。起慈悲心。可拔一切业障根本。随地随时。修此供养。是名广修供养。
  次释﹁法供养﹂如法师说正法以转迷启悟为主旨。众生在迷。法师本慈悲心。为开众生觉路。故用法布施。即以法供养法界也。然法师既能以法供养。非法师亦可修此供养。即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万德洪名。逢人即劝。逢人即念。亦乃法供养也。凡广修供养者。对于财法二施。均由小至大。先劝一家。由一家及他家。从一方及十方。其实普贤缘性起修。一字一句。周□法界。知佛法者。无待赘述。
  第四大愿。﹁忏悔业障。﹂业障不忏悔。则广供不广供。赞叹不赞叹。礼敬不礼敬。皆为业所障。如说八苦。从苦入苦。在睡眠中。梦想颠倒。早起则妄想愈多。殆被业障所牵身。总之善业少而恶业多。恶业何来。皆从心造。心能止恶。心能修善。吾人所以行善恶者。皆以身与口与意三者之故。谓之身业口业意业。此三业正。则善自然而修。恶自然而止。此三业不谨。则恶事乃成。所谓成恶事者。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即杀生偷盗邪淫是。皆由身所成之恶事也。口四者。即妄言绮语。恶口两舌是。皆由口所作之恶事也。意三者。悭贪嗔恚邪见是。此由贪嗔痴三毒而成。为一切恶业之本也。由三业而造出十恶。止此十恶。而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不悭贪。不嗔恚。不邪见之十戒。是为十善。吾人作恶当堕恶道。行善则功德无量。当生善道。殊不知善业障心。难出三界。如作上品五逆十恶者。感地狱道身。作中品五逆十恶者。感畜生道身。作下品五逆十恶者。感饿鬼道身。行下品十善者。感修罗道身。行中品十善者。感人道身。单修上品十善。得生四天王及□利天宫。修上品十善兼坐未到定。得生欲界空居四天。色界四禅。共十八天。初禅三天。难逃火灾。二禅三天。未离水灾。三禅三天。犹遭风灾。四禅九天。无云福生广果三天。凡夫住处。修禅者得生其中。无想天外道所居。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五天。第三果居处。未得四果。尚有分段生死。以上十八天。离欲粗散。未出色笼。故名色界。上来三途是恶业。欲界六天是善业。色无色界是不动业。此三种业。皆能障心。均不免为生死牢笼。所以云三界皆苦。无一可乐。若要竖出三界。实难之难。是故劝他念佛不肯念。求生净土不肯求。头出头没。生生死死。轮回六趣。无有尽期。古德云。万般皆是苦。唯有业随身。或言我一生皆行善事。何业障之有。独不知无始以来。从身语意所生一切业障。诚难□述。故行愿品云。若此恶业有体相。尽虚空界。不能容受。吾人既有业障。必当早求忏悔。忏者忏其前愆。悔者悔其后过。然忏悔之法亦多端矣。念南无阿弥陀佛。亦忏悔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