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闲大师遗集-第25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八个心王。五十一个心所。上来详明已竟。今唯后之三科耳。仍分为三。
一色法有十一种。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前五为内色)六色。七声。八香。九味。十触。十一法处所摄色。(后六为外色)
言色法者。心王心所所变相分。皆名为色。今且约内五根。外六尘。故但略有十一种也。吾人内身之五根。皆第八识相分。而复有二。一者胜义五根。即八识上色之功能。以能发识。比知是有。非他人所能见知。二者浮尘五根。即胜义五根所依托处。乃四大之所合成。众生妄计以为我身。实与外之地水火风无二无别。均是第八识相分耳。就此第八识所变依正二报之相。眼识缘之。即名为色。此色即是眼识相分。乃托第八识之相分以为本质。自于识上变相而缘。喻如镜中之影。未尝亲缘本质色也。依正二报。动则有声。耳识缘之。自变声相。依正二报。具香臭气。鼻识缘之。自变香相。依正二报。具甜淡等六味。舌识缘之。自变味相。依正二报。具冷暖坚润等触。身识缘之。自变触相。五尘落谢影子。并及表无表色。定果色等。惟是意识所缘相分。名法处所摄色。盖法处所摄有二。一者心法。即五十一心所也。二者色法。即意识所变相分是也。然五十一个心所。亦各自变相分。其所变相。随于心王摄入六尘。故除此十一色法。更无他色可得。则知色惟心王心所二者所现之影明矣。
二心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种。一得。二命根。三众同分。四异生性。五无相定。六灭尽定。七无想报。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住。十三老。十四无常。十五流转。十六定异。十七相应。十八势速。十九次第。二十时。二十一方。二十二数。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
○先明总意
若言相应者。和顺之义。今言不。又言行者。以得等二十四种。非能缘。故不与心及心所相应。非质碍。故不与色法相应。有生灭。故不与无为法相应。故唯识论云。非如色心及诸心所体相可得。非异色心及诸心所作用可得。由此故知定非实有。但依色心及诸心所分位假立。今直云心不相应行者。虽依三法假立。而色是心及心所之所现影。心所又即与心相应。故但言心。明其总不离心也。
○次解别义
一得者。有三义。一种子。二自在。三现起。命根者。于众同分中先业所引。连持色心。决定住持为性。众同分者。于诸有情。自类相似为性。异生性者。妄计我法。不与圣人二空智性相同。于诸圣法不得为性。无想定者厌离想心。作意求灭。功用淳熟。令前六识心心所。一切不行。唯第七(俱生我执与第八识)仍在。(不离根身依此身心)分位假立。此定已离□净贪。未离上贪。唯以灭心为性。灭尽定者。(三果以上)圣人。欲暂止息受想劳虑。此定已离无所有处贪。从非非想定更起胜进。游观无漏。以为加行。乃得趋入。入此定已。(前六识心及心所一切不)行。(第七识俱生我执及彼心)所。亦皆不行。惟第七识俱生法执。与第八识仍在。不离根身依此身心分位假立。暂止息想作意为先。(所有)不恒行及恒行一分心心所法灭为性。无想报者。外道修无想定。得成就已。舍此身后。(生在第四)禅天。五百劫中。前六识心及彼心所。长时不行。惟有第七识俱生(我执)与第八识仍在。揽彼四禅微细色质为身。此身即是第八所变相分。依此色心分位假立。由不恒现行心心所法灭为性。名身者。名诠诸法自性。如眼耳等种种名字。增语为性。句身者。句诠诸法差别。如开水温水冷水等。增语为性。文身者。文即是字。为名句之所依。集联诸字为性。以能表彰前二种故。此三皆依色声法尘分位假立。谓语言依声立。书册依色立。心想依法立。此方眼耳意三(根识)利。故偏约三尘立名句文。若他方(六种根识)明利。六尘皆得为教。为行。为理经也。生者。依于色心仗缘显现假立。于(众同分所有诸)行。本无今有为性。住者。依于色心暂时相似相续假立。即是诸行相续流转为性。老者。亦名异。依于色心迁变不停渐就衰异假立。亦即是诸行相续变坏为性。无常者。亦名灭。依于色心暂有还无假立。亦即是诸行相续谢灭为性。流转者。依于色心因果前后相续假立。定异者。依于善恶因果。种子现行。各各不同假立。相应者。依于心心所和合俱起假立。势速者。依于色心诸法迁流。不暂停住假立。次第者。依于诸法前后引生。庠序不乱假立。时者。依于色心刹那展转假立。故有日月年运长短差别。方者。依于形质前后左右假立。故有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差别。数者。依于诸法多少相仍相待假立。故有一十百千。乃至阿僧祇之差别。和合者。依于诸法不相乖违假立。不和合者。依于诸法互相乖违假立。
三无为法分二 一列名
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灭无为。五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
○二释义又二 一总明
上来四种色心假实。皆是生灭之法。名有为性。无此有为。假名无为。非更别有无为之法。在于有为法外。而与有为相对待也。不过但是四所显示。然为既无矣。尚不名一。云何有六。正由是四所显故。不妨随于能显说有六别。今此六法。皆寂寞□虚。湛然常住。无可造作。称无为也。
○二别释
一虚空者。直指顽空。非色非心。离诸障碍。无可造作。故称无为。此亦唯识变相。故曰迷妄有虚空。乃自心之同相耳。
二择灭者。指二乘圣人所证偏真之理是也。择。是拣择。指能观之智。灭。是灭除。指所灭之惑。即根随烦恼也。无为。指真谛之理。即是灭谛。烦恼是集谛。观智是道谛。现在身心是苦谛。谓由知现在身心之苦。故须断集。欲断集谛烦恼。故须修道。因修道谛观智。灭除集谛烦恼。显出灭谛真理。可谓云散空净。故称无为。
三非择灭者。有二。一者。指自性清性。不由择灭之力。本来如此。无须造作。故称无为。二者。有为缘阙。暂尔不生。虽非永灭。缘阙所显。故名无为。此第二义。指一切有为之法。本来无为。所以即今称有为者。乃因缘和合。方堪造作以成其器。倘阙一缘。则无可造作。依然不生。不生。即无为也。
四不动灭者。指第四禅所得之禅定也。盖入第四禅。双忘苦乐。舍念清净。虽非真得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三灾不到。故称无为。
五想受灭者。指九次第定之第九定。名灭尽定。入此定时。受想不行。似涅槃故。亦名无为。
六真如者。指言说之极。名真如也。不妄名真。不变名如。即是色心假实诸法之性。所谓如来藏妙真如性也。诸法与真如。如波之与水。绳之与麻。诸法非此。则无自性。此离诸法。亦无自相。故真如与诸法。不一不异。诸法是依他起性。真如是圆成实性。惟有(远离□计所执了达我法二空)乃能证会本真本如之体。彡实之谈真如二字。亦是强名。前五无为。又皆依此假立。此即唯识实性。故皆唯识。决无实我实法也。颂曰。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个心所法。二十四个不相应。六个无为共百法。上略明一切法竟。
○后释二无我
言无我者。略有二种。一补特伽罗无我。二法无我。此正显示一切法无我者即前五位百法之中。一一推求。皆无此二种我相也。补特伽罗。此云有情。有情无我。即生空也。法无我。即法空也。且有情无我者。于前五位之中。若云心即是我。则心且有八。何心是我。又一一心。念念生灭。前后无体。现在不住。以何为我。若云心所是我。则心所有五十一。何等心所是我。三际无性亦然。若云色法是我。则胜义五根。不可现见。浮尘五根与外色同。生灭不停。何当有我。若云不相应行是我。则色心有体。尚不是我。此依色心分位假立。又岂是我。若云无为是我对有说无。有尚非我。无岂成我。故知五位百法。决无真实补特伽罗可得也。次法无我者。依于俗谛。假说心心所色不相应行种种差别。约真谛观。毫不可得。但如幻梦。非有似有。有即非有。又对有为。假说无为。有为既虚。无为岂实。譬如依空。显现狂华。华非生灭。空岂有无。是知五位百法。总无实法。无实法故。名法无我也。能于五位百法。通达二无我理。是为百法明门。讲百法明门论竟。
附录鸠摩罗什传 晋书艺术传
鸠摩罗什。天竺人。世为国相。父罗炎。将嗣相位。辞避出家。东度葱岭。龟兹王请为国师。王有妹。才悟明敏。逼以妻焉。既而罗什在胎。其母慧解倍常及年七岁。母与俱出家。罗什从师受经。日诵千偈凡三万二千言义亦自通。年十二。到沙勒国。一年博览五明诸论。及阴阳星算。莫不必尽。妙达吉凶。言若符契。专以大乘为化。学者共师焉。年二十。龟兹王迎之还国。广说诸经。学徒莫之能抗。有顷。母往天竺。留罗什住。谓之曰。方等深教。不可思议。传之东土。惟尔之力。但于尔无利。什曰。必使大化流传。虽苦无恨。西域诸国。咸服罗什神传。每至讲说。诸公皆长跪座侧。令什践而登焉。苻坚闻之。遣吕光。代龟兹迎罗什。还至凉州。闻苻坚为姚苌所害。光窃号河右。光死。纂立为吕超所杀。姚兴破吕隆。乃迎罗什。待以国师之礼。使入西明园。及逍遥园。译出众经。僧睿。僧肇。等八百余人。传受其旨。更出经论三百余卷。兴谓罗什曰。大师聪明超悟。天下莫二。何可使法少嗣。遂以伎女逼令受之。诸僧多议之。什乃聚针盈〇。引诸僧谓之曰。若能食之者。乃可畜室。因举匕进针。与常食不别。诸僧愧服。杯度比丘在彭城。闻罗什在长安。叹曰。吾与此子。戏别三百余年。相见杳然。迟有遇于来生耳。罗什卒。以火焚尸。薪灭形碎。惟舌不烂。
法华楞严五重玄义辑略序
罗什翻法华于秦都。密谛译佛顶于唐代。是开显密之妙典,乃了义之雄诠。文词雅丽,旨义渊深。故受持无分于缁素,弘传靡间乎朔南。注释特众,演讲甚繁。从古王臣仰慕,士庶归心。是则流传此方,可云机教相扣矣。有隋智者大师释法华,而出三大部。佛顶未见故罕解释。迨明灵'旭祖,远承智者之旨,解佛顶,而出玄义,文句焉。妙契佛心,深符经旨,为学台教者,之所宗尚。当今谛老法师者,乃法门砥柱,教海老龙。弘阐南宗,作世眼目。知末法学人,上根利智者鲜,厌繁喜简者众。因依法华、佛顶、二经玄义,而为辑?,以便未学。可谓应病与药,随机施设也。盖老人意欲藉此以诱天下学人,应广览台宗,深入经藏,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方畅本怀。今为二经玄义辑?者,乃不得已也,岂以是为快心事哉。倘天下学者,保此以为究竟,置天台宗广本于高阁而不顾,是诚老人之罪人也已。学者愿修敬序。
妙法莲华经五重玄义辑略
四明观宗讲寺谛闲辑
以此五重,解释经题,题下经旨,罄无不尽。言五重者。谓名、体、宗、力用、教相也。玄、幽微难见也。义、深有所以也。此我圣祖深得佛心,洞明经旨。故于未释经前,先以经中幽微难见,深有所以之旨,挈示经前。使人一览经题,便知经义。盖名者、经之目也。体者、名下所诠,直指生佛平等之心体也。宗者、趣也,诠性体以起观行,因观行以趣归心体之宗要也。力用者、依观得力,伏五住惑,成三德善,断三权疑,生一实信之大用也。教相者、以明如来五时说法,鉴机利物之次第也。意使学人托经名而寻心体。依心体而起观行。藉观行而立宗趣。繇宗趣而成力用。断疑生信。舍恶趣善。伏断无明。开显妙性。善知大、小、顿、渐、偏、圆、权、实。不致谬滥经旨也。是故释经,先必发明五重玄义。明此五重,有通有别。通则七番共解。别则五重各说。例如利钝,须广略一门也。言七番者。一标章二引证、三生起四开合、五料简、六观心、七会异也。初标章者。令易忆持,起念心故。二引证者。依据佛语,起信心故。三生起者。使不杂乱,起定心故。六观心者即闻即行,起精进心故。余四五、七,起慧心故。立五心、成五根、排五障、得五力,乃至入三解脱门。略说七番共解之意如此。广如大本,兹不赘录。今但?彼五重大纲,以便未学云耳。
○大科分五。初释名二显体。三明宗。四论用。五判教相。初又三。初判通别。二定前后。三正□释。初又二。初约一化判。二约一经判。今初。
如来一代时教,一切诸经,皆有通别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