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彻悟大师遗集 >

第5节

彻悟大师遗集-第5节

小说: 彻悟大师遗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此十使。于四谛下历三界九地。有八十八使见惑。八十一品思惑。但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况思惑乎。若见思二惑。毫发未尽。分段生死。不能出离。此所谓竖出三界也。甚难甚难。然此十使。总名众生知见。古德谓众生知见。须以佛知见治之。佛知见者。即现前离念灵知也。然此灵知。不能孓然自立。必随缘起。不随佛界之缘。便随九界缘起。离十界外。无别缘起故。欲随佛界缘起。无如以信愿心。持佛名号。但信贵深。愿贵切。持名贵专。果以深切专勤之心。信愿持名。即是以佛知见而为知见。亦即是念念中。以佛知见。治众生知见也。炽然十使心中。但置一信愿持名之心。即转生界缘起。为佛界缘起。此于修道门中。乃点铁成金极妙之法耳。只须赤体担当。久久勿替。管取金台可以坐待。宝莲不日来迎。是为从此同居。生彼同居。横出三界。较之竖出者。不亦省力也哉。一句阿弥陀佛。是阿伽陀药。无病不疗。是如意珠王。无愿不满。是生死苦海之慈航。无苦不度。是无明长夜之慧灯。无暗不破。但得一历耳根。便为有缘。但能一念信心。便可相应。信心果真。愿不期发而自发。只将此信愿二法。常存在心。如忠臣之奉明君密旨。孝子之受慈父严命。忆念不忘。作为第一件要事。不论所处境界。静闹闲忙。多念少念。总皆为往生正因。只恐把作近似间耳。【或作只恐介在勤怠间耳】吾人旷大劫来。久在轮回。岂永不发出离之心。修向道之行耶。皆废于因循。败于怠惰。所以常在生死。受大苦恼。今闻持名简要法门。若仍因循故辙。安于覆败。可谓第一等无血性汉子矣。
  所谓执持名号者。即拳拳服膺之谓。谓牢持于心而不暂忘也。稍或一念间断。则非执持也。稍或一念夹杂。则非执持也。念念相续。无杂无间。是真精进。精进不已。则渐入一心不乱。圆成净业焉。若到一心不乱。仍复精进不辍。将见开智慧。发辩才。得神通。成念佛三昧。以至种种灵异瑞相。皆现前矣。如蜡人向火。薄处先穿。但不可预存期效之心。唯当致力于一心不乱耳。一心不乱乃净业之归宿。净土之大门。若未入此门。终非稳妥。学者可不勉哉。
  修习一切法门。贵乎明宗得旨。今人但知万法唯心。不知心唯万法。但知心外无佛。不知佛外无心。但知无量为一。不知一为无量。但知转山河大地归自己。不知转自己归山河大地。然既不知心唯万法。岂真知万法唯心哉。既不知佛外无心。岂真知心外无佛哉。所谓一个圆球。劈作两半。离之则两伤。合之则双美也。是故念佛者。必以唯佛唯土为宗。若唯佛唯土之宗不明。则真唯心义不成。果透真唯心义。则唯佛唯土之宗自成。既成此宗。则一句所念之佛。所生之土。全体大用。横遍竖穷。独体全真。包罗无外。所念既尔。能念亦然。是谓以实相心。念实相佛。以法界心。念法界佛。念念绝待。念念圆融。以绝待故。全超一切法门。无与等者。以圆融故。全收一切法门。无出其外者。此之谓法无定相。遇缘即宗。繁兴大用。举必全真。一句阿弥陀佛。须恁么信。恁么念。方是不思议中不思议也。
  生佛不二。平等共有者。唯此现前离念灵知耳。诸佛以随悟净因缘。悟之又悟。净之又净。悟净之极。故其灵知横遍竖穷。广大无外也。众生以随迷染因缘。迷之又迷。故其灵知局然促然。介尔微劣也。然即此介尔灵知。与诸佛广大灵知。觌体不二。毫发无差。使其得随悟净之缘。业尽情空。则此介尔之知。当下转为广大无外之灵知矣。如一星之火。能烧万顷荒田。然此现前一念灵知。若约所知之境。固有广狭胜劣之不同。若约能知之知。则全体无异。如同一火也。烧檀则香。烧粪则臭。所烧虽殊。能烧之火无二。又如同一水也。清浊不同。同一镜也。昏明有异。清浊虽殊。湿性不二。昏明虽异。光体是同。水同一湿也。浊者可使澄之而清。镜同一光也。昏者可使磨之而明。光昏者为带垢耳。垢非光。光者镜之本体也。水浊者为杂尘耳。尘非湿。湿者水之本性也。此一念灵知。如水之湿。如镜之光。如火之烧。举体无异者也。唯其举体无异。故于修道方便门中。便有多门。有但仰慕诸圣者。有但尊重己灵者。有外慕诸圣内重己灵者。有不慕诸圣不重己灵者。若但仰慕诸圣者。如本分念佛之人。以知诸圣皆已先证我之己灵。语默动静。皆堪垂范。我曹若不仰慕诸圣。则进修无路矣。故或专持名号。或观想音容。三业虔诚。六时敬礼。倾心皈命。尽报遵承。及乎时至缘熟。感应道交。心地大开。灵光独露。乃知我之己灵。原与诸圣平等无异。亦不可不自尊重也。又但尊重己灵者。如宗门参禅者。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故唯欲十二时中。四威仪内。独露当人面目。受用本地风光。离心性外。毫无取着。所谓任他千圣现。我有天真佛也。及乎造诣功深。悟证已极。乃知一切诸圣。皆久已先证我之己灵者。尤不可不仰慕也。又外慕诸圣内重己灵者。夫欲尊重己灵。必须仰慕诸圣。唯其仰慕诸圣。正是尊重己灵。又仰慕诸圣。必须尊重己灵。若不尊重己灵。岂能仰慕诸圣。此则内外交修。心佛等重。既无偏执。进道弥速。至于力极功纯。全体相应。乃知诸圣。但不过先证我之己灵而已。无庸仰慕。而我之己灵者。亦不过平等齐于诸圣而已。何劳尊重。又不慕诸圣。不重己灵者。此谓寸丝不挂。心佛两忘。彻底撒开。回无依倚。外遗世界。内脱身心。一念不生。万缘坐断。至于久久功熟。圆满证入。本灵独露。诸圣顿齐。虽不仰慕诸圣。乃善仰慕。虽不尊重己灵。却真尊重。此之四路。学者自谅根性。各随好乐。但当一门深入。久之必皆有相应。切不可妄生执着。轻发议论。出奴入主。是一非余。不唯背妙道而成障碍。将恐谤大法而招愆尤也矣。
  楞伽经云。诸圣所知。转相教授。妄想无性。二祖云。觅心了不可得。起信论云。若有能观无念者。即为向佛智故。华严合论云。顿悟一念缘起无生。超彼三乘权学等见。此佛经祖语。菩萨知识造论。皆就现前一念指点。显妄性本空也。夫妄本空而真本有。非佛而何。但众生久随污染之缘。未能顿复其本空耳。须以清净缘起。渐而转之。以吾即佛之因心。念吾即心之果佛。因果从来交彻。心佛法尔一如。而吾即心之果佛。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本自不可思议。且吾即佛之因心。深信切愿。专恳持名。亦复不可思议。能于念念中。齐澄众染。圆显本空顿契灵源。直趣果海。然则清净之缘。无过此者。但于念时。当万缘放下。一念单提。如救头然。如丧考妣。如鸡抱卵。如龙养珠。不期小效。不求速成。但只一心常恁么念。是名无上深妙禅门。此则根身世界。密随其心。念念转变。殆非凡心肉眼。所能知见者也。及乎报终命尽。弥陀圣众。忽现在前。或现异香天乐。诸灵瑞相。世人方谓净业成就。然净业之成。岂此时乎。
  念佛当生四种心。云何为四。一无始以来造业至此。当生惭愧心。二得闻此法门。当生欣庆心。三无始业障。此法难遭难遇。当生悲痛心。四佛如是慈悲。当生感激心。此四种心中有一。净业即能成就。念佛当长久。不可间断。间断。净业亦不能有成。长久当勇猛。不可疲怠。疲怠。净业亦不能成。长久不勇猛。即有退。勇猛不长久。即无进。
  当念佛时。不可有别想。无有别想。即是止。当念佛时。须了了分明。能了了分明。即是观。一念中止观具足。非别有止观。止即定因。定即止果。观即慧因。慧即观果。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即寂而照。了了分明。一念不生。即照而寂。能如是者。净业必无不成。如此成者。皆是上品。一人乃至百千万亿人。如是修。皆如是成就。念佛者可不慎乎。

  彻悟大师遗集卷中

  —杂着—

  般若净土两门大义

  般若。乃即缘起而明性空。虽性空而不坏缘起。净土。乃即性空而明缘起。虽缘起而不碍性空。此则空有两门。互不相碍也。不特于此。正以缘起故性空。若非缘起。说谁性空。此则缘起为性空之所以。又以性空故缘起。若非性空。何从缘起。此则性空为缘起之所以。若然者。空有两门不但不相碍。且复迭互相成矣。即古所谓万象参天。观之而无色。群音揭地。听之而无声。愈有愈空。愈空愈有者矣。夫缘起性空。既在同时。任运便有双泯双存之面目。双泯双存。同时无碍。即是向上圆融不思议第一义谛。圆融第一义谛。即是当人本源心性之异名。是知佛说种种般若门。无非显示此本源心性。佛说种种净土门。亦无非显示此本源心性。从本源心性。流出种种般若净土法门。而种种般若净土法门。皆悉指归本源心性。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也。昔有人问云栖大师云。参禅念佛。如何得融通去。大师答云。若然是两物。用得融通着噫。旨哉言乎。夫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本非两物。用融通作么。然则般若净土两门。既唯一本源心性。不唯分无可分。亦且合无可合。分合尚着不得。况可更论其相成相碍也哉。
  西有解
  西有者。谓西方的的是有。但含事理空有等种种义相耳。若谓定方实有。不可移易。此凡情执着之常有也。若谓一切境界。循业发现。即其现处。当体全空。此则非有而有。有即非有。真空妙有二谛交彻之有也。若互夺双亡。二谛俱泯。则非空非有之有也。若相成两立。二谛俱存。则即空即有之有也。若正双泯时。便双存。正双存时。便双泯。双泯双存同时无碍之有也。又此有缘起性空。不堕有句。性空缘起。不堕空句。二义只成一法。不堕亦有亦空句。一法宛具二义。不堕非有非空句。此则四句全超之有也。又此有性空缘起。该得有句。缘起性空。该得空句。二谛双存。该得亦有亦空句。二谛俱泯。该得非有非空句。此则四句全该之有也。又唯全超故全该。设有一句不超。亦不能全该四句。唯全该故全超。设有一句不该。亦不能全超四句也。此则圆教有门之有也。又西方依正庄严。皆一切众生性所本具。特借弥陀大愿为增上缘因。一显发耳。曾何片法之新得哉。此则西有者。乃自性本具真善妙有之有也。又有句固是有句。有句亦是空句。有句亦是亦有亦空句。有句亦是非有非空句。一句即四句也。一句既即四句。四句亦即一句。有句固是有句。空句亦是有句。亦有亦空句亦是有句。非有非空句亦是有句。全一即四。全四即一。一四圆融。不可思议。又此有空等四句。执之则成四种邪见。通之则为四方便门。执成邪见网。永堕外道种族。通为方便门。便入圣贤阶位。故曰。般若如大火聚。触着便烧。此谓四边不容执着也。又曰。般若如清凉池。随方可入。此谓四门皆堪入道也。然全大火聚是清凉池。非离火聚别有凉池。全凉池是大火聚。非离凉池别有火聚。所谓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毫厘无差。天地悬隔也。
  相相离相,心心印心略解
  原夫境逐念生。念泯则相相离相。妄依真起。达真则心心印心。惟其离也有相皆归实相。即斯印矣。无心不属真心。是以滞相迷真。头头障碍。背尘合觉。法法圆通。心相大端。略申管见。精微详释。以俟多闻。
  华严经节略要旨
  大方广佛华严经者。乃毗卢遮那如来。于菩提道场。初成正觉。七处九会。一音顿演。称性法门也。按西域记。此经有三本。上中二本。其偈品以世界微尘论。下本犹有十万偈。四十八品。集结之后。收入龙宫。以上中二本。非阎浮提人心力能持。故龙树大士。但于龙宫记出此本。流布人间。而经来此土。有晋唐两译。佛陀波陀罗所译。六十卷。三十四品。唐实叉难陀所译。八十卷。三十九品。即今经也。然文虽未备。义已周圆。神而会之。存乎其人。文中前后。共有七处九会。古德判为五周四分。曲尽精详。今古同遵焉。第一会说毗卢遮那如来依正因果法门。经文凡十一卷。六品。即四分中举果劝乐生信分。五周中所信因果周也。【此中因果。乃圣位中修证之圆因妙果。非善恶因果之谓也。后皆仿此。】其次六会。以次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妙二觉法门。共四十一卷。三十一品。即四分中修因契果生解分。五周中差别因果。平等因果二周也。第八一会。说离世间法门。普慧云兴二百问。普贤瓶泻二千酬。重明因果行相。共七卷。一品。即四分中托法进修成行分。五周中成行因果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