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第46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11。 拘楼罗:语意不详。
1912。 拘棱迦,语意不详。
1913。 不行仁义,不行礼法,不行妙善:对应之巴利文为“Na ……
atthi dhammacariya samacariya kusalakiriya punnakiriya”
(MN。 III。 p。169),中文译为“没有法行、正行、善行、功德行”。
1914。 复取己身倒悬烟屋中,对应之巴利文为“uttarim pi attana pi
bandham nigaccheyya”(MN。 III。 p。170); 中文译为“更使自己
被束缚”。
1915。 谓此行所可行:对应之巴利文为“ayam eva mahantataro
kaliggaho”(MN。 III。 p。170),中文译为“这是更大的不幸”。
1916。 四种人如意足:对应之巴利文为“catuhi iddhihi”(MN。 III。 p。
176),中文译为“四种神通”,意思是“四种特质”(参考《中
阿含第六七经大天捺林经》)。
1917。 阿梨吒,巴利文为“Arittha”,又译“阿梨瑟吒、阿栗吒”,
是比丘的名字。
1918。 伽陀婆利:巴利文为“gaddhabadhi”,意思是“饲鹰者”。
1919。 我知世尊如是说法:行欲者无障碍:对应之巴利文为
“Tatha‘ham Bhagavata dhammam desitam ajanami yatha
ye 'me antarayika dhamma vutta Bhagavata te patisevato
nalam antarayayatii。”(MN。 I。 p。130),中文译为“如我所知世
尊所说的法,那些被世尊称为隙碍的法,不会成为受用者的障碍。”
1920。 欲有障碍,世尊说欲有障碍也:对应之巴利文为“Appassada
kama vutta maya bahudukkha bahupayasa; adinavo ettha
bhiyyo”(MN。 I。 p。132),中文译为“欲是少乐、多苦、多难,
其中有许多灾患”。
1921。 彼诤知此义,不受解脱知此义。彼所为知此法,不得此义,但
受极苦,唐自疲劳。所以者何?彼以颠倒受解法故:对应之巴利文为
“te uparambhanisamsa c' eva dhammam pariyapunanti
itivadappamokkhanisamsa ca; yassa c' atthaya dhammam
pariyapunanti tan c' assa attham nanubhonti; tesam te dhamma
duggahita digharattam ahitaya dukkhaya samvattanti; tam
kissa hetu: duggahitatta bhikkhave dhammanam。”(MN。 I。 p。
133),中文译为“他们学习法是为了批评他人及在辩论中获胜,他
们没有达到为法义而学法的目的。那些被他们错
427
428
误领会的法,会为他们带来长期的不利与痛苦。为什么呢?诸比丘!
因为他们错误地颌会那些法。”
1922。 我为汝等长夜说筏喻法,欲令弃舍,不欲令受故:对应之巴利文为
“Kullupamam vo bhikkhave dhammam desissami nittharamatthaya
no gahanatthaya”
(MN。 I。 p。134),中文译为“诸比丘:我现在要为你们说筏喻法,
目的是要使你们度脱,而不是执取”
1923。 彼作如是竟,能为袱有所益耶:对应之巴利文为“api nu so
puriso evamkari tasmim kulle kiccakari assati。”(MN。 I。
p。135),中文译为“他这样做,对于竹筏是否做到应该做的事呢?”
1924。 六见处:对应之巴利文为“Chayimani … ditthitthanani”
(MN。 I。 p。135),中文译为“此六见处”。此段经文(段落编
号28)的语意并不明确,本书将依据对应之巴利文经典翻译(参考
MN。 I。 p。135…136)。六见处是指“色· 受、想、行、识”以及“彼
我就是世界”。其中,“识见处”包含六识,即“所见”是眼识,
“所闻”是耳识,“所觉”是鼻、舌、身识,“所识、所得、所求、
心所思惟”是意识。
1925。 颇有因内有恐怖耶:对应之巴利文为“Siya nu kho … ajjhattam
asati paritassana ti。”(MN。 I。 p。136),中文译为
“是否有因为无内有而生恐惧的情形呢?”
1926。 比丘者,如是见、如是说:彼或昔时无,设有我不得。彼如是见、
如是说,忧戚烦劳,啼哭椎胸而发狂痴:比较对应之巴利文经典,
此段经文(段落编号32)似乎应是在说明“云何因外有恐怖耶?”
所以似乎应放在段落编号40 。对应之巴利文为“Idha bhikkhu
ekaccassa evam ditthi hoti: So loko so atta; so pecca
bhavissami nicco dhuvo sassato aviparinamadhammo;
sassatisamam tath' eva thassamiti。 So sunati Tathagatassa
va Tathagatasavakassa va sabbesam ditthitthanadhitthana…
pariyutthanabhinivesanussyanam samugghataya sabbasahkhara…
samathaya sabbupadhipatinissaggaya tanhakkhayaya viragaya
nirodhaya nibbanaya dhammam desentassa。 Tassa evam hoti:
Ucchijjissami nama su; vinassissami nama su; na su nama
bhavissamiti。 So socati kilamati paridevati; urattalim
kandati; sammoham apajjati。”(MN。 I。 p。136…137),中文译为
“诸比丘!有一类人有如此的见解:‘彼我就是世界,我死后,
彼我将会是常的、坚固的、永恒的、玄不会变化、永远存在的。’
当他听到如来或如来弟
429
430
子说法是为了根绝一切见处、偏见、困扰、执着、潜伏的倾向,为了
寂灭一切行,为了舍弃一切执着,为了渴爱的灭尽,为了离贪,为了
寂灭,为了涅槃,他心里想:我将被灭绝,我将被灭亡,我将不再存
在。于是,他会忧愁、疲劳、悲伤、槌胸、哭泣、错乱。”
1927。 比丘者:比较对应之巴利文经典,此段经文(段落编号40)似乎
应是在说明“云何因内有恐怖耶?”所以似乎应放在段落编号32。
对应之巴利文为“Idha bhikkhu ekaccassa evam hoti: Ahu vata
me; tam vata me natthi; siya vata me; tam vataham na
labhamiti。 So socati kilamati paridevati; urattalim kandati;
sammoham apajjati。”(MN。 I。 p。136),中文译为
“诸比丘!有一类人有如此的见解:‘唉!我曾有这个。唉!我现在
没有这个。唉!愿我有这个。唉!我没有得到这个。’
于是,他会忧愁、疲劳、悲伤、槌胸、哭泣、错乱。”
1928。 比丘受如是所可受,受已,不生忧戚,不烦劳,不啼哭,不椎胸,
不发狂痴。汝等见所受所可受,不生忧戚,不烦劳,不啼哭,不椎胸,
不发狂痴耶:对应之巴利文为“Tam bhikkhave pariggaham
pariganheyyatha yvassa pariggaho nicco dhuvo sassato
aviparipamadhammo; sassatisamam tath' eva tittheyya。
Passatha no tumhe bhikhhave tam pariggaham yvassa
pariggaho …… tath' eva tittheyyati。”(MN。 I。 p。137),中文
译为“诸比丘!你们可能会遍取所有物,〔认为是〕常的、坚因的、
永恒的、不会变化、永远存在的所有物。但是,诸比丘!你们是否
看到有任何遍取所有物者的所有物是常的、坚固的、永怛的、不会变
化、永远存在的呢?”这段经文是与段落编号39 的经文相关。
1929。 汝等依如是见所可依,见已,不生忧戚,不烦劳,不啼哭,不椎
胸,不发狂痴。汝等见依如是见所可依,见已,不生忧戚,不烦劳,
不啼哭,不椎胸,不发狂痴耶:对应之巴利文为“Tam bhikkhave
ditthinissayam nissayetha yam sa ditthinissayam nissayato na
uppajjeyyum sokaparidevadukkhadomanassupayasa。 Passatha no
tumhe bhikhhave tam ditthinissayam yam sa ……
sokaparidevadukkhadomanassupayasa ti”(MN。 I。 p。
137),中文译为“诸比丘!你们可能会依励止于见依止,〔认为〕
依止于见依止者不会生起忧盛愁、悲泣、痛苦· 懊恼、绝望。但是,
诸比丘!你们是否看到有任何依止于见依止者没有生起忧愁·
431
432
悲泣、痛苦、懊恼、绝望呢?”其中,“见依止”(ditthinissaya)
可能是指源自于“我论”(attavada)的六十二见(参考《长阿含
第二一经梵动经》),也可能是指本经一开始阿梨吒比丘的恶见。
1930。 汝等受如是身,所有身常住不变易、不磨灭法,汝等见受如是身
所可受身已,常住不变易、不磨灭援耶:对应之巴利文为“Tam
bhikkhave attavadupadanam upadiyetha yam sa attavadupadanam
upadiyato na uppajjeyyum sokaparidevadukkhadomanassupayasa。
Passatha no tumhe bhikhhave tam attavadupadanam yam sa ……
sokaparidevadukkhadomanassupayasa ti。”(MN。 I。 p。137),
中文译为“诸比丘!你们可能会执取我论,〔认为〕执取我论
者不会生起忧愁、悲泣、痛苦、懊恼、绝望。但是,诸比丘!你
们是否看到有任何执取我论者没有生起忧愁、悲泣、痛苦、懊恼、
绝望呢?”这段经文是与段落编号31 的经文相关。
1931。 所谓因神故有我,无神则无我。是为神、神所有,不可得、不可施设,
,及心中有见处、结着、诸使亦不可得,不可施设。比丘!非为具足
说见及见所相续,犹如阿梨吒比丘本为伽陀婆利耶:对应之巴文为
“Attani va bhikkhave sati attaniyam me ti assati。 Evam bhante。
Attaniye va bhikkhave sati atta me ti assati。 Evam bhante。
Attani ca bhikkhave attaniye ca saccato thetato
anupalabbhamane yam p' idam ditthitthanam: so loko so atta;
so pecca bhavissami nicco dhuvo sassato aviparinamadhammo;
sassatisamam tath' eva thassamiti; nanayam bhikkhave kevalo
paripuro baladhammo ti。”(MN。 I。 p。138),中文译为“诸
比丘!如果有〔任何东西是〕我,是否可以说:‘那是属于我的
我?’〔比丘众回答说:〕‘是的,佛陀!’ 如果有〔任何束
西是〕属于我,是否可以说:‘那是我的我?’〔比丘众回答说,〕
‘是的,佛陀!’ 诸比丘!既然我与属于我都不是真实的、确定的,
那么这个见处:‘彼我就是世界,我死后,彼我将会是常的、坚固
的、永恒的、不会变化、永远存在的。’ 不也是一个完全的、彻底
的愚痴法吗?”本段是在说明,如果真的有“我”就会有“属于我”,
反之亦然。可是佛陀的教法一再说明,五蕴中无我,五蕴之外也无我,
即无我,就没有“属于我”,所以我论是愚痴法。
1932。 如是,世尊!为具足说见及见所相续,犹如阿梨吒比丘本为伽陀婆利,
对应之巴利文为“Kim hi no siya bhante kevalo paripuro baladhammo ti。”
433
434
(MN。 I。 p。138),中文译为“佛陀!如果这不是一个完全的、彻
底的愚痴法,那还会是什么呢?”
1933。 六见处:本段经文(段落编号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