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

第453节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第453节

小说: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者阿难!什么样的比丘能使牛角娑罗林增辉呢?” 
1717。 彼所说法,简要捷疾,与正相应,欲断诸结:对应之巴利文为“so
      catunnam parisanam dhammam deseti parimamdalehi
      padabyanjanehi appabaddhehi anusayasamugghataya。”(MN。 I。
      p。213),中文译为“他以圆满、连贯的文句为四众说法,以断除随
      眠。”其中,“四众”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参考注解
      176)。“随眠”(anusaya),就是潜伏的倾向、烦恼(参考注解1049)。
                                                                                 371

                                                                                 372
1718。 已说随所知:对应之巴利文为“yatha sakam patibhanam”
      (MN。 I。 p。213),中文译为“根据自己的能力”、“根据自己
      的了解”。 
1719。 随用心自在而不随心:对应之巴利文为“cittam vasam vatteti;
      no ca … cittassa vasena vattati”(MN。 I。 p。214),中文译为
     “他随意控制心,而不使心随意控制他”。 
1720。 舍此住止,过此度此:对应之巴利文为“Etassa ……viharassa
      samatikkamaya etassa viharassa patippassaddhiya”(MN。
      I。 p。207…208),中文译为“超越这种智见,平息这种智见”。 
1721。 长鬼天:对应之巴利文为“Digho parajano yakkho”(MN。 I。 p。
      210),中文译为“长鬼夜叉”。
1722。 地神:对应之巴利文为“bhumma deva”(MN。 I。 p。
      210),中文译为“地神、地居天”,是指欲界六天中依止于须弥山
      的四王天、三十三天(参考注解106)。 
1723。 虚空天:巴利文为“akasattha deva”,意思是“空
      居天”,是指欲界六天中依止于空中的焰摩天、兜率哆天、化乐天、
      他化乐天(参考注解106)。 
1724。 缘于彼意,不知他心如真者,彼世尊正尽觉不可知,云何求
      解于如来乎:对应之巴利文为“Vimamsakena bhikkhave bhikkhuna
      parassa cetopariyayam ajanantena Tathagate samannesana
      katabba; sammasambuddho va no va iti vinnanayati。”
      (MN。 I。 p。317),中文译为“诸比丘!虽思察却不知他心的比丘,
      应当探求如来,以便识知他是否为正等正觉者。” 
1725。 当以二事求解如来,一者眼知色,二者耳闻声:对应之巴利文为
     “dvisu dhammesu Tathagato samannesitabbo;
      cakkhusotavinneyyesu dhammesu”(MN。 I。 p。318),中文译为
     “应当以二法探求如来,即由眼、耳识知。” 
1726。 秽污眼、耳知法:由眼、耳所识知的秽污法,是指邪恶的身
      行与口行。 
1727。 杂眼、耳知法:对应之巴利文为“vitimissa cakkhusotavinneyya
      dhamma”(MN。 I。p。318),中文译为“由眼、耳所识知的混
      合法”,意思是“由眼、耳所识知时而清净,时而秽污之法”。 
1728。 彼尊者为为名誉,为为利义入此禅耶?不为名誉,不为利义入此
      禅耶?若求时,则知彼尊者非为灾思故入此禅也:对应之巴利文为
     “nattajjhapanno ayam ayasma bhikkhu yasam patto; samvijjant'
      assa idh' ekacce adinava samvijjanti yava na nattajjhapanno
      hoti yasam patto。 Yato ca kho bhikkhave bhikkhu nattajjhapanno
      hoti yasam
                                                                                 373

                                                                                 374
      patto ath' assa idh' ekacce adinava samvijjanti。 Tam enam
      samannesamano evam janati: nattajjhapanno ayam ayasma
      bhikkhu yasam patto; nassa idh' ekacce adinava samvijjantiti”
      (MN。 I。 p。318),中文译为“这位长老比丘得到名望与声誉,
      他会有〔因名望与声誉引起的〕灾患吗?诸比丘!当比丘没有得到
      名望与声誉时,他不会有〔因名望与声誉引起的〕 灾患。但是,诸
      比丘!当比丘得到名望与声誉时,他会有〔因名望与声誉引起的〕灾
      患。当他探求时,他会知道:‘这位长老比丘得到名望与声誉,但
      是他没有〔因名望与声誉引起的〕灾患。’”在对应之巴利文经
      典中,接下来的一段经文是关于这位尊者是不是无怖畏的寂静者?是
      不是因为他是断尽贪欲的离贪者而不接近爱欲? 
1729。 彼尊者乐行非恐怖,离欲不行欲,欲已尽也:对应之巴利文
      为“abhayoparato ayam ayasma; nayam ayasma bhayuparato;
      vitaragatta kame na sevati khaya ragassati。”(MN。 I。 p。319),
      中文译为“这位尊者是无怖畏的寂静者,不是因为怖畏而寂静,
      他不接近爱欲,因为他是断尽贪欲的离贪者。” 
1730。 有何行、有何力、有何智:对应之巴利文为“ke pan'。。。akara
      ke anvaya”(MN。 I。 p。319),中文译为“有什么理由,有什么根据”。
1731。 我不知彼心,亦非余事知,然彼尊者或独住,或在众,或在
      集会,若有善逝,若为善逝所化为宗主,因食可见彼贤者,我不自知,
      我从彼尊者闻,面前谘受:我乐行非恐怖,离欲不行欲,欲已尽也:
      对应之巴利文为“Tatha hi pana ayam ayasma sanghe va
      viharanto eko va viharanto ye ca tattha ganam auuasasanti ye
      ca idh' ekacce amisena anupalitta; nayam ayasma tam tena
      avajanati; sammukha kho pana metam Bhagavato sutam sammukha
      patiggahitam: Abhayuparato 'ham asmi; naham asmi bhayuparato;
      vitaragatta kame na sevami khaya ragassati。”(MN。 I。p。319),
      中文译为“不论这位尊者是住在僧团或独居,而在那个地方的人是善行
      者、恶行者或领众者,在这个地方的人是染着于财物者、不染着于财物
      者,这位尊者都不会轻视他们。从佛陀的口中,我听到、领受到:
      我是无怖畏的寂静者,不是因为布畏而寂静,我不接近爱欲,因为我是
      断尽贪欲的离贪者。”
1732。 于中当复问彼如来法:对应之巴利文为“Tatra bhikkhave
      Tathagato va uttarim patipucchitabbo”
                                                                                 375

                                                                                 376
      (MN。 I。 p。319),中文译为“于此,诸比丘!应更进一步反问如来”。 
1733。 若有白净法,如是我白净。如是境界,如是沙门,我如是成
      就此正法律:对应之巴利文为“Ye vodata cakkhusotavinneyya
      dhamma samvijjanti te Tathagatassa; etapatho 'ham asmi
      etagocaro; no ca tena tammayo ti。”(MN。 I。 p。319),中文译为
     “如来有由眼、耳所识知的清净法。我有这样的道、这样的行处,
      所以没有人与我一样。”其中,巴利文“no ca tena tammayo”,
      注释书作“我不等同于清净法”、“我不贪求清净法”。 
1734。 有信弟子往见如来,奉侍如来,从如来闻法,如来为说法,
      上复上,妙复妙,善除黑白:对应之巴利文为“Evamvadim kho
      bhikkhave sattharam arahati savako upasankamitum
      dhammasavanaya; tassa sattha dhammam deseti uttaruttarim
      panitapanitam kanhasukkasappatibhagam”(MN。 I。 p。319),
      中文译为“诸比丘!为了听法,弟子应亲近作如是说的尊师。
      尊师为他说超越更超越、胜妙更胜妙,而且具足黑白之法。”
1735。 知断一法,于诸法得究竟,净信世尊:彼世尊正尽觉也:对
      应之巴利文为“ so tasmim dhamme abhinnaya idh' ekaccam
      dhammam dhammesu nittham gacchati; satthari pasidati:
      sammasambuddho Bhagava; svakkhato Bhagavata dhammo;
      supatipanno sangho ti。”(MN。 I。 p。319…320),中文译为
     “在此法中,他证知某一法之后,便于诸法得究竟,于尊师得
      净信:世尊是正等正觉者,法是由世尊善说,僧众是正行者。”
1736。 我不知世尊心,亦非余事知,我因世尊有如是净信,世尊为
      我说法,上复上,妙复妙,善除黑白:对应之巴利文为
     “Idhaham … yena Bhagava ten' upasankamim dhammasavanaya;
      tassa me Bhagava dhammam deseti uttaruttarim
      panitapanitam kanhasukkasappatibhagam。”(MN。 I。 p。320),
      中文译为“于此,为了听法,我亲近世尊。世尊为我说超越更
      超越、胜妙更胜妙,而且具足黑白之法。” 
1737。 信见本不坏智相应:对应之巴利文为“akaravati saddha
      dassanamulika dalha”(MN。 I。 p。320),中文译为“合理的、
      以见为根本的、坚固的净信” 
1738。 如是求解如来,如是正知如来:对应之巴利文为“Evam kho
      bhikkhave Tathagate dhammasamannesana hoti; evan ca pana
      Tathagato dhammata susamannittho hotiti。”(MN。 I。 p。320),
      中文译为“诸比丘!这就是对如来如法的探求,这就是对如
                                                                                 377

                                                                                 378
      来如法的善探求。” 
1739。 当善然可,欢喜奉行:对应之巴利文为“n' eva abhinanditabbam
      nappatikkositabbam”(MN。 III。 p。29),中文译为“不应欢喜,
      也不应诃责”。 
1740。 漏尽比丘得知梵行已立法者,应如是答:对应之巴利文为
     “Khinasavassa; bhikkhave; bhikhuno vusitavato katakaraniyassa
      ohitabharassa anuppattasadatthassa parikkhinabhavasamyojanassa
      sammadannavimuttassa ayam anudhammo hoti veyyakaranaya”
      (MN。 III。 p。30),中文译为“诸比丘!烦恼已断尽、尽苦之道
      已成就、应做之事已完成、重担已放下、妙义已达成、有结已遍断、
      有正慧解脱的比丘,应当回答说”。 
1741。 色盛阴非果、空虚、不可欲、不恒有、不可倚、变易法,我知如
      是。若于色盛阴有欲、有染、有着、有缚、缚着使者,彼尽、无
      欲、灭、息、止,得知无所受,漏尽心解脱:对应之巴利文为
     “Rupam kho aham … abalam viragam anassasikam viditva
      ye rupe upa(da)yupadana cetaso adhitthanabhinivesanusaya;
      tesam khaya viraga nirodha caga patinissagga vimuttam me
      cittan ti pajanami。”(MN。 III。 p。30…31),“我知道色是脆弱的、
      会消逝的、不安隐的之后,便因为断尽、远离、灭尽、舍离那些关于
      色的执着、取着、心的偏见、执取、随眠,而知道我的心是解脱的。”
      其中,“随眠”(anusaya); 就是潜伏的倾向、烦恼(参考注解1049)
1742。 意不高不下,不倚不缚,不染不着,得解得脱,尽得解脱,
      心离颠倒,生己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对应
      之巴利文为“anupa(da)yo anapayo anissito appatibaddho
      vippamutto; visamyutto vimariyadikatena cetasa viharami”
      (MN。 II。 p。30),中文译为“我不执着、不排斥、不依着、不染
      着、自在、离缚,心得解脱而住。” 
1743。 四说:巴利文为“cattaro vohara”,即于所见说所见(ditthe
      ditthavadita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