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第42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35。 不移动心解脱:对应之巴利文为“anupadisesaya nibbanadhatuya”
(AN。 IV。 p。202),中文译为“无余涅槃境界”(参考注解63)
536。 不移动心解脱,于我正法律中无增无减:对应之巴利文为“bahu
ce pi bhikkhu anupadisesaya nibbanadhatuya parinibbayanti;
na tena nibbanadhatuya unattama va parattam va pannayati。”
(AN。 IV。 p。202),中文译为“众多比丘证得无
余涅槃的境界,但是涅槃境界不会因此而有所增减。”
537。 郁伽:巴利文为“Ugga,又译“郁瞿罗、优迦、郁伽陀、最首、
威德”。他是“跋耆”(Vajji)国“毗舍
111
112
离”(Vesali)城“象”(Hatthi)村的长者,被佛陀称赞为“僧
团中常施饮食第一”的长者。
538。 金澡罐:巴利文为“bhinkara; bhingara”,金水瓶。
539。 众园:巴利文为“sangharama”,又译“僧伽蓝、僧园”,
即比丘僧团所住的园林。
540。 坐己听法,彼尊为我说法,我亦为彼尊说法:对应之巴利文为“So
ce me … ayasma dhammam deseti; sakkaccam yeva sunami
no asakkaccam; no ce me ayasma dhammam deseti; aham assa
dhammam desemi。”(AN。 IV。 p。2ll),中文译为“如果比丘为,
我说法,我会很恭敬地听法,不会不恭敬;如果比丘不为我说法,我
会为比丘说法。”
541。 有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世尊善说法,如来圣众善趣向:对
应之巴利文为“svakkhato … Bhagavatadhammo”(AN。 IV。
p。2ll),中文译为“法是由世尊善说”。
542。 宗正:古代地方官职的名称。
543。 国相:巴利文为“amacca”,意思是“大臣”。
544。 游阿逻鞞伽逻,在想林中:对应之巴利文为“Alaviyam viharati
Aggalave cetiye”(AN。 IV。 p。218),中文译为“住在阿罗鞞伽
罗城的阿伽罗瓦塔庙中”。其中,“阿逻鞞伽逻”(Alavi),又译
“阿罗毗、阿罗婆伽、旷野、旷野禽兽住处”,是位于
舍卫城南方三十由旬的城镇。“阿伽罗瓦塔庙”(Aggalava cetiya)
是阿罗鞞伽罗城的主要塔庙,原本是非佛教徒的圣地,后来变成佛教
的精舍。其中,“和林”即是“尸摄和林”(参考注解222)。
545。 手长者:巴利文为“Hatthaka”。他是“阿逻鞞”(Alavi)
王的儿子,由于他是佛陀从夜又阿逻鞞(Alavaka)手中救出来
的,所以名为“呵多阿罗婆”(Hatthaka Alavaka),又译“贺悉多哥、
手阿罗婆· 旷野手、手宝象”。他被佛陀称赞为“以四摄法摄人第一”
的长者,也是“恒坐禅思”的长者。
546。 四事摄:巴利文为“cattari sangahavatthoni”; 又译“四摄法· 四
摄事法”,意思是“四种摄受众生的方法”,即“布施”(dana),
包含财施,布施财物;法施,教授正法;无畏施,救人危难。“爱语”
(peyyavajja),包含世间爱语,说关心、慰问、赞叹的言语;出世
间爱语,称说正法。“利行”(atthacariya),造作能够利益众生的
行为,服务社会。“同事”(samanattata),又译“等利、自他
平等”,以平等之心溶入社会中,感受众生的苦乐。
547。 若过去有沙门、梵志以如法摄大众者,彼一切即此四事摄于中
或有余:对应之巴利文为“Ye hi keci … atltamaddhanam mahatim
parisam sangahesum; sabbe te imeh' eva catahi sangahavatthuni
113
114
mahatim parisam sangahesum。”(AN。 IV。 p。219); 中文译为“的
确,任何在过去时摄受大众的人,都是以此四摄法来摄受大众。”
548。 持戒为何义,对应之巴利文为“kimatthiyoni … kusalani silani
kimanisamsani ti?”(AN。 V。 p。1); 中文译为“善戒的目
的是什么?利益是什么?”
549。 不悔:巴利文为“avippatisara”,意思是“不后悔”。
550。 见如实、知如真:巴利文为“yathabhatananadassana”,
意思是“如实知见” 即“实实在在地知见世间的现象”。
551。 厌:巴利文为“nibhida”意思是“厌离”,即“厌离五蕴”。
552。 无欲:巴利文为“viraga”,意思是“离欲”。
553。 此戒趣至第一:对应之巴利文为“Iti kho。。。kusalani silani
anupubbena aggaya parenti ti。”(AN。 V。 p。2),中文译为“善
戒依序引导至最上〔的境界〕。”
554。 法自然:巴利文为“dhammata”又译“法性”意思是“与法
一致,顺从法”
555。 不行恭敬、不善观、不敬重:对应之巴利文为“agaravo
appatisso asabhagavuttiko”(AN。 III。 p。14),中文译为“不尊
重、不顺从、不礼敬”
556。 威仪法:对应之巴利文为“abhisamacarikam dhammam”
(AN。 III。 p。14),中文译为“增上行法”,意思是“基本的善
行”。
557。 学法:对应之巴利文为“sekham dhammam”(AN。 III。 p。
15),中文译为“有学法”,意思是“有学者应有的训练”(参考注
解526 、《杂阿含第九三四经》)
558。 有爱:众生的渴爱有三种,“欲爱”(kamatanha),是
指对五欲的渴爱;“有爱”(bhavatanha),是指对存在的渴爱,
即希望死后永远生于天界;“无有爱”(vibhavatanha),是指
对不存在的渴爱,即希望死后永远不存在,这是与“有爱”相反的渴
爱。
559。 有爱者,其本际不可知。本无有爱,然今生有爱,便可得知,
所因有爱:对应之巴利文为“Purima… koti na pannayati
bhavatanhaya 'ito pubbe bhavatapha nahosi; atha paccha
sambhavi' ti;evan c'etam … vuccati。 Atha ca pana pannayati
'idappaccaya bhavatamha' ti。”(AN。 V。 p。116),中文译为
“‘对存在之渴爱’ 的最初起点是无法知道的,所以有人说,以前
没有‘对存在之渴爱’ ,后来产生了‘对存在之渴爱’ 。因此可以
知道:‘对存在之渴爱’是因缘所生的。”
560。 有爱者,则有习,非无习:对应之巴利文为
115
116
“Bhavatamham p'aham … Saharam vadami na anaharam”
(AN。 V。 p。116),中文译为“我说:‘对存在之渴爱’
是有助缘的,不是没有助缘。”其中,“习”(ahara; samudaya)
的意思是“条件、助缘、原因”,或者直译为“食”,即“有爱者,
则有食,非无食”。
561。 三恶行:巴利文为“tini duccaritani”,意思是“身、口、
意所造作的急行”。它的相反词是“三妙行”(tini succaritani),
意思是“身、口、意所造作的善行”。
562。 闻恶法:对应之巴利文为“asaddhammasavanam”(AN。 V。 p。
117),中文译为“听闻恶法、学习恶法”。学者F。 L。 woodward 认
为“善法”(saddhamma)是指“良心的声音”(saka…dhamma)。
563。 明解脱:巴利文为“vijjavimutti”,意思是“由明而得到解
脱”。其中,“明”(vijja)出现在不同的经典有不同的意思。它最
早出现在婆罗门教的经典,是指对某些学科的知识或学问,例如医学
方面的医方明、技艺方面的工巧明等。在佛教中,它可以是“无明”
(avijja)的相反词,表示智慧;也可以指修行上的成就,例如
“三明”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参考注解501)。
564。 涧:音ㄐㄧㄢˋ,两山之间的流水。
565。 泽:湖泊的统称。
566。 观法忍:对应之巴利文为“dhammanijjhanakhanti ”中(MN。
I。 p。480),中文译为“法知忍、于法生喜悦”。
567。 耳界:对应之巴利文为“sotam odahati”(MN。 I。 p。480),
中文译为“倾听”。
568。 斗村,巴利文为“Jantugama”,是位于“加利卡”(Calika)
司村附近的村庄。
569。 莽捺林窟:对应之巴利文为“Calikapabbate”(AN。 IV。
p。354),是“加利卡”(Calika)村附近的小山。
570。 弥醯:巴利文为“Meghiya”,是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人,曾任
佛陀的侍者。
571。 金鞞河:巴利文为“Kimikala”。
572。 奈林:巴利文为“ambavana”,即芒果林。
573。 若族姓子欲学断者,当于此处:对应之巴利文为“alam vat' idam
kulaputtassa padhanatthikassa padhanaya”(AN。 IV。 p。
355),中文译为“对于想要摔努力(修行),的善男子而言,这里真
的是很适合的〔场所〕”。
574。 世尊无为无作,亦无所观。世尊!我有为有作而有所观:对
应之巴利文为“Bhagavato bhante natthi
kinci uttarim karaniyam; natthi katassa paticayo;
mayham kho pana bhante atthi uttarim
117
118
karaniyam; atthi katassa paticayo”(AN。 IV。 p。355),中文译
为“佛陀!对于佛陀而言,没有什么更进一步的事情是应该做的,没
有什么事情可以增加〔佛陀〕 已有的成就。可是,佛陀!对我而言,
还有更进一步的事情是应该做的,还有事情可以增加〔我〕已有的
成就。”
575。 心解脱未熟,欲令熟者,有五习法:对应之巴利文为“Aparipakkaya
… cetovimuttiya panca dhamma paripakkaya
samvattanti。”(AN。 IV。 p。357),中文译为“对于未成熟之心的解
脱,有五种法有助于〔心的〕成熟。”意思是“有五种方法可以使
尚未完全发展的心,得到发展,并达到解脱。”
576。 自善知识与善知识俱,善知识共和合:对应之巴利文为“kalyanamitto
hoti kalyanasahayo kayanasampavanko”(AN。 IV。 p。357)
,中文译为“有善朋友、善伴侣、善同伴”。
577。 所可说圣有义,令心柔软,使心无盖:对应之巴利文为“yayam katha
abhisallekhika cetovivaranasappaa”(AN。 IV。 p。357)
,中文译为“所说的是严肃的,有助于使心开明”。
578。 渐损:巴利文为??,意思是“禁欲、自制、削减”。
579。 说断:对应之巴利文为“viriyarambhakatha”(AN。 IV。 p。357)
,意思是“鼓励努力勤奋”。
580。 具得,易不难得:对应之巴利文为“nikamalabhi …
akicchalabhi akasiralabhi”(AN。 IV。 p。357),中文
译为“得到满足,没有困难,很容易得到”。
581。 恶露:巴利文为“asubha”,意思是“不净、不好、、不快乐”。
582。 息出息入,巴利文为“anapanasati”,又译“安那般那
念”,意思是“数息观”。
583。 我慢:对应之巴利文为“asmimana”(AN。 IV。 p。358),中
文译为“自我的傲慢、自大”(参考注解410)。
584。 大人成就三十二相,必有二处真谛不虚:对应之巴利文为
“Dvattims' imani。。。 Mahapurisassa Mahapurisa…lakkhanani
yehi samannagatassa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