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第20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二三)中阿含大品沙门二十亿经第七
1。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1),在胜林给孤独园(2)。
以下是我所听到的:曾经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城的胜林给孤独园。
2。 尔时,尊者(7)沙门(9)一十亿(1105)亦游舍卫国,在合林(121)中,前夜(382)、后夜学习不眠,精勤
正住,修习道品(793)。于是,尊者沙门二十亿安静独住,宴坐(80)思惟,心作是念:若有
世尊弟子精勤学习正法律者,我为第一,然诸漏(3)心不得解脱。我父母家极大富
乐,多有钱财,我今宁可舍戒罢道(318),行欲布施,修诸福业耶?
有一次,尊者二十亿也游行至舍卫城,住在闇林中,在前夜及后夜,他学习不睡
觉,努力修习三十七道品。于是,尊者二十亿独自在安静处禅坐思惟,心里想:
“在佛陀的弟子努力学习佛陀的教法与戒律的人之中,我是最努力的人,但是我的
心依然不能解脱烦恼。在我父母的家中,有许多的财富,我何不舍弃佛陀的教诫而
还俗,一方面享受欲乐,一方面广作布施,造作福德的行为呢?”
3。 尔时,世尊以他心智(483)知尊者沙门二十亿心之所念,便告一比丘:“汝往至彼,呼沙
五七三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九
五七四 大品第十一(123)沙门二十亿经第七
门二十亿来。”
佛陀以他心通知道尊者二十亿心中的想法,便告诉某一位比丘∶ “你去二十亿的住
处,告诉二十亿说:‘佛陀找你。’”
4。 于是,一比丘白曰:“唯然。”即从⊕座起,稽首礼足,绕⊕一匝(303)而去,往至尊者沙
门二十亿所而语彼日:“世尊呼汝。”尊者沙门二十亿闻比丘语,即诣佛所,稽首
作礼,却坐一面。
该比丘回答说:“是的,佛陀!”便立刻从座起身,顶礼佛足,右绕三圈复离去,
前往尊者二十亿的住处,对尊者二十亿说:“佛陀找你。”尊者二十亿听到之后,
便前往佛陀的住处,顶礼佛足之复,坐在一旁。
5。 世尊告曰:“沙门!汝实安静独住,宴坐思惟,心作是念:若有世尊弟子精勤学习
正法律者,我为第一,然诸漏心不得解脱。我父母家极大富乐,多有钱财,我今宁
可舍戒罢道,行欲布施,修诸福业耶?”
佛陀便问:“比丘!你是否独自在安静处禅坐思惟,心里想:‘在佛陀的弟子努力
学习佛陀的教法与戒律的人之中,我是最努力的人,但是我的心依然不能解脱烦
恼。在我父母的家中,有许多的财富,我何不舍弃佛陀的教诫而还俗,一方面享受
欲乐,一方面广作布施,造作福德的行为呢?’”
6。 彼时,尊者沙门二十亿羞耻惭愧,则无无畏:世尊知我心之所念。叉手向佛,白
曰:“实尔。”
此时,尊者二十亿心怀羞耻,惭愧不已,内心恐惧地想:“佛陀知道我内心所想的
事。”便合掌告诉佛陀:“是的,佛陀!”
7。 世尊告曰:“沙门!我今问汝,随所解答。于意云何?汝在家时,善调弹琴,琴随
歌音,歌随琴音耶?”
佛陀便说:“比丘!我现在问你,你可以依据你认为是对的来回答。你在家时,是
否擅长于调弦弹琴,使得你的琴声与歌声一致,歌声与琴声一致呢?”
8。 尊者沙门二十亿白曰:“如是,世尊!”
尊者二十亿回答说∶ “是的,佛陀!”
9。 世尊复问:“于意云何?若弹琴弦急,为有和音可爱乐耶?”
佛陀又问:“你认为如何?如果琴弦太紧,是否能弹出令人可爱、欢喜的声音
五七五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九
五七六 大品第十一(123)沙门二十亿经第七
呢?”
10。 沙门答曰:“不也,世尊!”
尊者二十亿回答说:“不能,佛陀!”
11。 世尊复问:“于意云何?若弹琴弦缓,为有和音可爱乐耶?”
佛陀又问∶ “你认为如何?如果琴弦太松,是否能弹出令人可爱、欢喜的声音呢?”
12。 沙门答曰:“不也,世尊!”
尊者二十亿回答说:“不能,佛陀!”
13。 世尊复问:“于意云何?若弹琴调弦不急不缓,适得其中,为有和音可爱乐耶?”
佛陀又问:“你认为如何?如果琴弦松紧适当,不会太紧,也不会太松,是否能弹
出令人可爱、欢喜的声音呢?”
14。 沙门答曰:“如是,世尊!”
尊者二十亿回答说:“是的,佛陀!”
15。 世尊告曰:“如是,沙门!极大精进,令心⊕掉乱(217);不极精进,令心懈怠。是故
当分别此时,观察此相,莫得放逸(1106)。”
佛陀说:“同理,比丘!如果过度努力,心会激动不安;如果过度放松,心会懈怠
放逸。所以你应当确定适当的努力,洞察〔使用〕感官的适当方法,把握住那样的
相。”
16。 尔时,尊者沙门二十亿闻佛所说,善受善持,即从座起,稽首佛足,绕三匝而去。
受佛弹琴喻教,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彼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
行精勤已,族姓子所为,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唯无上梵
行(54)讫,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
受有,知如真(25)。尊者沙门二十亿知法已,至得阿罗诃(26)。彼时,尊者沙门二十亿得
阿罗诃己,而作是念:今正是时,我宁可往诣世尊所,说得究竟智耶?
尊者二十亿听了佛陀的说法之后,受持佛陀的教诲,从座起身,顶礼佛足,右绕三
圈后离去。尊者二十亿接受佛陀弹琴喻的教法,独自住在偏远之处,心不放逸,努
力不懈。因为他独自住在偏远之处,心不放逸,努力不懈,专精思惟:良家子弟剃
除须发,身着袈裟,正当地从俗家离开,成为无家者,过着游行的修行生活,是以
五七七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九
五七八 大品第十一(123)沙门二十亿经第七
断尽一切苦为目的。于是,他便在现世中以自己的智慧,亲自体验、知道:“没有
再生,尽苦之道已经圆满成就,应做之事已经完成,命终之复没有来生”,成为阿
罗汉。尊者二十亿成为阿罗汉之后,心里想:“现在正是时候,我何不前往佛陀的
住处,告诉佛陀我所证得的究竟解脱智慧呢?”
17。 于是,尊者沙门二十亿往诣佛所,稽首作礼,却坐一面,白曰:“世尊!若有比丘
得无所著,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重担己舍,有结已解,自得善义,正
⊕智○正解脱者(1099),彼于尔时乐此六处,乐于无欲,乐于远离,乐于无诤,乐于爱
尽,乐于受尽,乐心不移动(1107)。世尊!或有一人而作是念:此贤者(120)以依信故,乐于
无欲者,不应如是观,但欲尽、志尽、痴尽,是乐于无欲。世尊!或有一人而作是
念:此贤者以贪利、称誉、求供养故,乐于远离者,不应如是观,但欲尽、恚尽、
痴尽,是乐于远离。世尊!或有一人而作是念:此贤者以依戒故,乐于无诤者,不
应如是观,但欲尽、恚尽、痴尽,是乐于无诤,乐于爱尽,乐于受尽,乐心不移
动。世尊!若有比丘得无所著,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重担已舍,有结
己解,自得善义,正智正解脱者,彼于尔时乐此六处。”
于是,尊者二十亿便前往佛陀的住处,顶礼佛足之后,坐在一旁,告诉佛陀:“佛
陀!如果比丘是烦恼已断尽、尽苦之道已成就、应做之事已完成、重担已放下、妙
义已达成、有结已遍断、正慧解脱的阿罗汉,他会愿乐于六处,即愿乐于离欲、愿
乐于远离、愿乐于无瞋、愿乐于渴爱的灭尽、愿乐于执着的灭尽、愿乐于无痴。佛
陀!有人心种会想:‘这位贤者是否只依靠信心,便能愿乐于离欲呢?’他不该这
样想,因为这位贤者是灭尽了贪欲、瞋恨、愚痴,才能愿乐于离欲。佛陀!有人心
里会想:‘这位贤者是否为了贪欲、名声、供养,所以愿乐于远离呢?’他不该这
样想,因为这位贤者是灭尽了贪欲、瞋恨、愚痴,才能愿乐于远离。佛陀!有人心
里会想:‘这位贤者是否只依靠遵守戒律,便能愿乐于无瞋、愿乐于渴爱的灭尽、
愿乐于执着的灭尽、愿乐于无痴呢?’他不该这样想,因为这位贤者是灭尽了贪
欲、瞋恨、愚痴,才能愿乐于无瞋、愿乐于渴爱的灭尽、愿乐于执着的灭尽、愿乐
于无痴。佛陀!如果比丘是烦恼已断尽、尽苦之道已成就、应做之事已完成、重担
已放下、妙义已达成、有结已遍断、正慧解脱的阿罗汉,他会愿乐于这六处。”
18。 “世尊!若有比丘学未得意,求愿无上安隐涅槃(48)者,彼于尔时成就学(486)根及学戒。
五七九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九
五八○ 大品第十一(123)沙门二十亿经第七
彼于后时,诸漏已尽而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24),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
就游:生已尽,梵行己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者,彼于尔时成就无学根
及无学戒。”
“佛陀!如果有比丘发愿求得无上安隐的涅槃,但是尚未达到目的,只是达到有学
者的成就与戒行。将来他会断尽一切烦恼,没有贪欲与无明,当下能够以自己的智
慧,亲身体验、知道:‘没有再生,尽苦之道已经圆满成就,应做之事已经完成,
命终之后没有来生’,达到无学者的成就与戒行。”
19。 “世尊!犹幼少童子,彼于尔时成就小根及小戒。彼于后时具足学根者,彼于尔时
成就学根及学戒。如是,世尊!若有比丘学未得意,求愿无上安隐涅槃者,彼于尔
时成就学根及学戒。彼于后时,诸漏己尽而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
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者,彼
于尔时成就无学根及无学戒。”
“佛陀!譬如年少幼童,只有小孩的六根。将来长大后,他会具足大人的六根。同
理,佛陀!如果有比丘发愿求得无上安隐的涅槃,但是尚未达到目的,只是达到有
学者的成就与戒行。将来他会断尽一切烦恼,没有贪欲与无明,当下能够以自己的
智慧,亲身体验、知道:‘没有再生,尽苦之道已经圆满成就,应做之事已经完
成,命终之后没有来生’,达到无学者的成就与戒行。”
20。 “彼若有眼所知色与⊕眼对⊙着,不能令失此心解脱、慧解脱,心在内住,善制守
持,观⊕兴衰法。若有耳所知声、鼻所知香、舌所知味、身所知触、意所知法与⊕意
对⊙着,不能令失此心解脱、慧解脱,心在内住,善制守持,观兴衰法。”
“当他的眼睛认知到物质时,不会生起贪欲与无明,内心维持安住,以生灭观,守
护摄持于心。当他的耳朵认知到声音、鼻子认知到味道、舌头认知到滋味、身体认
知到接触、意念认知到概念时,不会生起贪欲与无明,内心维持安住,以生灭观,
守护摄持于心。”
21。 “世尊!犹去村不远有大石山,不破不缺,不脆坚住,不空合一。若东方有大风雨
来,不能令摇,不动转移,亦非东方风移至南方。若南方有大风雨来,不能令摇,
不动转移,亦非南方风移至西方。若西方有大风雨来,不能令摇,不动转移,亦非
西方风移至北方。若北方有大风雨来,不能令摇,不动转移,亦非北方风移至诸
五八一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九
五八二 大品第十一(123)沙门二十亿经第七
方。如是彼若有眼所知色与眼对者,不能令失此心解脱、慧解脱,心在内住,善制
守持,观兴衰法。若有耳所知声、鼻所知香、舌所知味、身所知触、意所知法与意
对者,不能令失此心解脱、慧解脱,心在内住,善制守⊕持,观兴衰法。”
“佛陀!譬如离此村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大石山,没有破裂缺口,坚硬不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