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秦腔史-第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省秦、姜*秦等人。到晚年他党政军经常在舞台上露演,嗓音亦然宏朗,台步稳健如旧。民国二十三年,甘肃省慕名,用飞机接至兰州演出,虽年逾花甲,却仍然轰动全城。次年在西安病故。
4、党甘亭(1880——1931),清光绪年间秦腔著名旦角。名建棠,字甘亭,乳名群儿。陕西三原人,幼年学艺,11岁登台即名震关中。“举止活泼、表演精工、为当时童伶之冠”,人称“胎里红”。工花旦和刀马旦。善于观察生活,模拟妇女惟妙惟肖。拿手戏有《慈云庵》《反延安》《双阳追夫》《双合印》《金钟罩》《进妲己》《阴阳配》《游西湖》等。光绪二十年(1896)三原解元陈伯润写有《群儿赞》一篇,对其扮相,唱腔,表演,拿手戏以及观众反映,备加赞扬。民国元年易俗社成立后被聘为教练。除1927年应邀为“五俗社”工作一年多外,后来生都是在易俗社渡过的。经他培养的学生有刘箴俗、刘迪民、张秀民、释玉华、王天民以及李正敏,都成为秦腔名流。他排导的戏为《青梅传》《仇大娘》《燕山恨》《双诗帕》《飞虹桥》《战袍缘》《燕子箴》等。折戏有《柜中缘》《小姑贤》《凤凰巅》《八字案》《惜花记》《若耶溪》等。大家是易俗社的传世之作,长期保留在舞台上。他排导的戏多有创新的唱腔,体现了他的表演和音乐才能。易俗社的《蔺明板告书》中称赞他:“其为戏也,细腻熨贴,无微不至,又独自创新调,青出于蓝,训练学生,尤其物长。”
5、陈雨农(1880——1942),清光绪年间秦腔著名旦角演员。名嘉训,号雨农,乳名德儿。西安市人。幼时就读私塾,贫辍学转而学设。因酷爱戏曲,背着家人私自到临潼入“华清班”学艺。工花旦、青衣。成名后,联合李云亭,张寿全、聂金铭、李鸿斌、屈景益、王果儿、郭长秀、白菜心等当时名角,组织“王庆班”,自任班长。陈雨家演戏唱腔圆润,托腔平稳。表演讲究分寸。固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他很重视研究角色,分析剧情,讲究人物创造。不拘陈规,时有创新。所以深受观众欢迎,成为光、宣年间“关中第一名旦”。光绪、宣统间关中民谣有:“快走别歇,去看德儿的《走雪》,”“快跑快跑,去看德儿的《皇姑打朝》”!可见他在观众中的深刻影响。书局印他拿手戏剧本,都要印他的名字,为《德娃走雪》之类,就能广泛销路。
光绪年间,当陈雨农还临潼学戏、演戏的时候,与当时在临潼教书的孙仁玉先生就有交往。辛亥革命后,民国元年孙仁玉与李桐轩发启组织易俗社时,邀请陈雨农加盟,陈慨然应允,并毅然解散自己的“玉成班”,放弃丰厚的经济收入,携带价值数百金的全副戏箱,无偿捐赠易俗社,与诸先生携手创业。在易俗社他担任教练长(相当总导演),每月只拿微薄的24元工薪。全身心地为这一新型戏曲革命团体贡献力量。他执教的学生极多,后来都成为西北多地剧团的骨干。其中刘箴俗、刘迪民、刘毓中、马平民、沈和中、王天民等还成为群众以公的秦腔大师。他亲自导演的新创作剧目,大小约三百余本。对秦腔的唱腔、表演、服装、化妆都有较大的革新和发展。有人把他对秦腔改革的贡献,比作京剧的王瑶卿。
第四节 秦腔与京剧
京剧与秦腔同是板腔体剧种,最早开创并使用板式变化体结构的却是秦腔。“这种形式起源于说唱文学。早在敦煌唱本里就流行七言诗和十言诗体形式的对局说唱,后世的词话诗话俗讲弹词等名间说唱艺术里大量采用了这种形式。”(廖奔《中国戏曲史》)秦腔的板式是以“二六板”为核心唱板,据王依群先生的研究,秦腔的“原板”(即二六板)来源于劝善调。(道教善人讲经劝善的说唱形式)再由原板衍生出节奏变化各异的六大板式。二六板即两个“六板”之意,一个六板要敲六下梆子,是为强拍。二六板为一板一眼,2/4拍,眼起板落,即从眼处(弱拍)开头,最后落音在板(强拍)上。将二六板放慢一倍,就成为慢板,三眼一板,即4/4拍;将二六板加快一倍,就成为带板,即1/4拍,将二六板正规节奏去掉,自由化就成为垫板,为无板无眼,现代称为散节奏:节奏正常,唱腔自由,成为“紧打慢唱”。另外,对基调二六板在节奏上再加以变通,如将它作为前半句起唱,梆子击拍,而后半句则转为自由节拍,就是“二倒板”。再加上散节奏和非正规性唱词(五字句或散句)的吟诵性唱板——“滚板”,就组成了一套秦腔板式音乐体系,统称为六大板式。
秦腔的音乐给人的总体感觉就是“繁音激楚,热耳酸心,使人血气为之动荡”,而京剧就大不同了。清人李调元《汉口竹枝词》这样描写到:“曲中反调最凄凉,急是西皮缓二黄。”这就把京剧的音乐构成大体勾勒出来了。
先说西皮,一般都认为“脱胎于西北的梆子腔”,亦即是由早期的秦腔脱胎出来的,“西秦腔”流传到湖北襄阳一带,衍变为“襄阳调”,再变而成西皮。在皮黄系统的剧种里,桂剧湘剧称它为“北路”(二黄称“南路”),滇剧称它为“襄阳腔”,广东称它为“梆子”,名称虽异,而源头实一。于此可窥见“梆子”(秦腔)——“襄阳调”——“西皮调”(或“北路”)之间的渊源传承关系。通过对秦腔和京剧西皮曲调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它们是很近似的。此外,“秦腔和西皮相同,过去都长期沿用比较高的A调、G调,”都属于比较高亢的音调,所以有“男怕西皮女怕二黄”之说,而在陕西则有“男怕秦腔女怕眉户”之说。
再说二黄,对于它的由来,众说纷纭。一、认为出自湖北黄冈黄陂,故名。二、认为二黄是“二簧”的改字称谓,二簧原是指“用双笛拖腔的曲调,即吹腔,”它源自安徽的安庆。三、认为是江西宜黄腔的产物,在吴语中,二与宜读音相似,二黄传到江浙一带,故有可能把宜黄错讹为二黄。四、认为是由四平调演变来的,四平调是湖北与安徽两地的产物。五、认为与西皮同源,也出自西北。齐如山先生最早提出此观点,他认为“‘皮黄腔’决不会始自湖北,”而是“和陕西的皮影戏有极大的关系。”易俗社耆宿范紫东老先生认为:“(唐)梨园之法曲,经数十年之陶冶,不无派别,大别之为两派……第二派以黄燔绰为首,燔绰善诙谐,其腔调平和,婉转有致,最见长之节目为《长生曲》、《望瀛曲》之属,所谓仙乐也,亦即道调也。人见其姓黄,而又习黄冠体(道士习称黄冠),故称为二黄腔。”又说:“二黄最早逾秦岭为汉调,即汉水流域之调也。沿汉水而下,为荆襄之二黄,今仍称汉调,沿旧名也。”而京剧大师程砚秋在五十年代到陕西考察后提出“陕西历史上曾有前后两个秦腔,前秦腔即清乾隆年间魏长生等艺人传入北京,与京剧有渊源关系的陕西二黄剧种,后秦腔即现在的秦腔。”西皮定la…mi弦,二黄定sol…re弦。老生二黄多商调式,老生西皮则多宫调式,旦角两种都为徵调式。生旦分腔是京剧的一个特色,它最早解决了男女同台同调的问题。(男女音域不同,本应分调才符合各自生理特征。)而梆子腔系统(包括秦腔)至今也没有解决好这一问题。西皮多眼起板落,而二黄多板起板落。再加上旋律框架,,调式,落音,旋律走向不同,西皮二黄在音乐风格上自然是不同的。西皮多明快激烈,二黄则较沉稳平和。这也与西皮二黄板式方面的差异有关。相同的是:他们都有导板、慢板、原板、摇板,不同的是西皮有节奏快的二六板,流水,快板,二黄传统固无此类板式,今有乃是后人仿西皮而新造的。所以才有“急是西皮缓二黄”之谓。
附带地还有反二黄与反西皮。反二黄的定弦是do…sol,它的宫音比二黄低了四度,旋律轮廓及上下句落音规律与二黄基本相同,但音域却比二黄拓宽了,故旋律起伏比二黄要大,常用于表现大起大落的情绪。如《野猪林》中林冲所唱即是。只把一个满腔忧愤的失意英雄逼上梁山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反西皮定弦与西皮同为la…mi,但其声腔曲调的音域比西皮低四度左右。句尾落音上句常在do,下句常落sol。因此善于表现人物临死或患重病时的情景。如《白帝城》刘备哭灵“点点珠泪往下抛”即是。故有“曲中反调最凄凉”之谓。
此外,京剧音乐中还有四平调,南梆子,高拨子,吹腔。
四平调定弦与二黄相同,为sol…re。过门也与二黄相似,但落音规则却与西皮相同,上句落re,下句落do。它只有原板慢板两种。因此兼有西皮二黄二者的性格。如《梅龙镇》里正德帝““寡人离了燕京地,梅龙镇上且散心…”唱腔潇洒轻灵。又如梅兰芳大师在他的名作《贵妃醉酒》中的唱段““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啊),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奴似嫦娥离月宫。啊啊啊,好一似嫦娥离月宫。”听来华美富丽,委婉缠绵。
南梆子据考证也是来自于秦腔。南梆子的定弦与西皮相同,也是la…mi弦。专用于小嗓类的花旦唱。如同是梅大师杰作的《霸王别姬》中“大王在帐内和衣睡稳”那段就是。听来委婉旖旎,细腻柔美。南梆子有导板原板。它的导板开头上板,结尾散唱,与秦腔中的二倒板相同,旋律也颇为相似。
第四章 易俗社与秦腔对革命的贡献
第一节 易俗社的产生及其影响
易俗社,原名“易俗伶学社”、“陕西易俗社”,民国元年(1912)七月一日成立,是一个将戏曲教育与演出相结合的新型艺术团体。辛亥革命后,以李桐轩、孙仁玉等人为首的一些陕西同盟会员,认为“人民知识蔽塞,国家无进步之希望”,决定“组织新戏曲社,编演新戏曲”,以达到“改造社会”之目的。在他们募捐筹备下,一个以“辅助社会教育”,“启迪民智”,“移风易俗”为宗旨的易俗社应运诞生。创建伊始,即以资产阶级民主制建立领导机构,主要负责人由社员选举产生,并规定任期时间。第一任社长为杨西堂、张翔初。李桐轩任名誉社长。设立评议部、编辑部(编剧)、学校部(指导学文化)、训练部。在经营管理、训练学生、编导剧目诸方面都建有一整套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对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很重视。先学初小、高小课程,再上“文史进修班”,学习文史、音律、书法等课程,经考试合格后,始准毕业(文化考核归省教育厅管理)。与此同时,由专职教练进行戏曲专业教育,经过六年技艺培训,合格者发给戏曲专科毕业证书,始能成为演员。这就从根本上区别于当时的江湖班社,成为将文化学习与戏曲、演出实践相结合的戏曲学校性的新型秦腔剧社。
易俗社从一开始,就以演出自己编写的剧目为特点。编辑部集中了一批具有民主思想和文学修养的文人学士,为该社编写剧本。李桐轩、孙仁玉、高培支、范紫东、吕南仲、李约祉、王绍猷、封至模等二三十位著名剧作家,著作甚丰,各有佳作传世。在建国前的数十年间,共编演了大小700多个剧目(包括新剧和改良旧戏),享名于全国戏曲界,为秦腔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民国2年(1913),名誉社长李桐轩编著《甄别旧戏草》,代表了易俗社的剧目创作和艺术指导思想。其中指出:“旧社会率由旧戏曲熔铸而成”,主张“以膏梁易藜藿”推其陈出其新,对传统剧目“逐目甄别改编上演”,以符合时代需要。对宣扬迷信淫秽等的坏戏要坚决舍弃。为了以戏曲对人民进行“辅助教育”、“移风易俗”,新编剧目中,对当时社会恶习——女子缠足、吸食鸦片、买卖婚姻、迷信鬼神、赌博等给以针砭;提倡读书识字,兴办实业;揭露官场腐败和社会黑暗;提倡科学民主,宣扬爱国主义。如李桐杆的《一字狱》,孙仁玉的《三回头》、《柜中缘》,高培支的《夺锦楼》,范紫东的《三滴血》、《软玉屏》、《翰墨缘》,李约祉的《庚娘传》、《韩宝英》,吕南仲的《双锦衣》,谢迈干的《淝水之战》,封至模的《还我河山》等古代题材剧目;《颐和圆》(范紫东)、《鸦片战记》(高培支)、《香妃恨》(封至模)、《关中书院》(范紫东)等清代历史剧目;《人月圆》(高培支)、《大婚姻谈》(孙仁玉)以及《金手表》、《白先生看病》、《算卦骗人》等现代时装剧目;还有王辅丞根据英?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编写的《一磅肉》、范紫东根据俄《托尔斯泰传》编写的《托尔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