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104瑜伽论问答 >

第4节

104瑜伽论问答-第4节

小说: 104瑜伽论问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緣。若觀所緣。可帶彼相。何處見分乍觀所緣不帶彼相。答問。進云。勞釋文遮此疑云。說帶相有二義。一帶影像相故名為帶相。狹帶體相故名為帶相。無分別智雖無所帶影像相分。然即狹帶其如相起。帶真如相故。云而觀所緣今附此所疑。狹帶真如相。即帶影像相。何以遮遣云非帶影像相。答問。進云。次下文云。所以者何。能緣見分不離真如。是內證故意云。無分別智若離真如有體者。即於真如應變影像。爾時應名帶影相。然此智體不離真如。即真如內有此智起。是內證故不帶影像今附所疑。設無分別智雖不離真如。變真如影相。有何等過人。答問。進云。若緣有相法。彼能緣見分必變影像相。若緣無相法。不可變影像。真如是無相。不可變影像。何無分別智忽變影像相。故無分別智有見分無相。今附此所疑。真如無相理本來常住法。阿賴耶識中含藏來尚矣。今第六意識發無分別智。緣彼本來常住無相真如理。於本有真如。應變影像緣。何不變影像。答。
    伽第三十六。遁倫記第九。第百五十三條。第四遍造(天元五年七月三日) 。   
  問。有經文云。寧如一類起我見者。不如一類惡取空者何故如此云乎。答問。進云。論文述彼經意云。起我見者。唯於所知境界迷惑。不謗一切所知境界。不由此因隨諸惡趣。惡趣空者。亦於所知境界迷惑。亦謗一切所知境界。
    (此間寫本八九十十一十二紙迄落丁四條五條六條右之三條不見申重而御尋可有者也。)
    所執無實體故。正證智時已遮遣了。後得智時無處可緣。故後得智不遍計。問。正智觀真如。不思依他。後智緣事時。適知有依他。何云正智時不遣依他事但遣遍計性。答。正智觀如時。雖不知依他。是因果道理。任哂幸浪R杂写艘浪M瑫r後得智緣。其遍計所執是顛倒境故。正證智永遣。後得智不緣。問難不空依他此論所建立。案法門道理。猶可有大疑。凡依他起性是遍計性外一切真實法。菩薩法空觀空一切實法。豈不空依依。又遍計所執多是人執類。人執依我見。我見迷苦諦。是苦諦所斷。何正證智觀四諦真如時。不觀彼我見。若許觀我見。即遍計所執為正智所觀。何云正證智遣遍計不觀。答。不空依他疑。可案論深旨。言遣遍計執。可有大所以。
    伽第三十六。遁倫記第九。第百五十七條。第四遍造(天元年五年七月十四日)。
    問。就世俗諦勝義諦。說遍計等三有色無色義云。由勝義諦故非有色。由世俗諦故非無色何物勝義諦故非有色。何物由世俗諦故非無色。答。記文釋云。遍計所執色空故。就勝義諦明非有色。依他起性色有故。就世俗諦說非無色。文意可見。問。法相宗意云。遍計所執色。就勝義諦。就世俗諦。俱無實體。依他起性色。就世俗諦。就勝義諦。但有實體然則二色俱就二諦可論有無。何遍計色偏就勝義明非有色。依他起色偏就世俗說非無色乎。答。記文釋云。遍計所執色。就世俗諦亦無有體。今作綺互。故勝義中方說非有。依他起色。在勝義諦亦不除遣。以綺互。但就世諦以明非無如文可知。問。凡世諦是世俗人妄情所見。望彼妄情。世諦亦有。遍計所執亦是妄執。望彼妄情。亦應是有。何云就世俗亦無有實體。又勝義諦出世人拢乃^。望彼拢摹倭x尚空。況依他性既是事法。何云就勝義變不除遣。答。此瑜伽論法相宗意。立依他性在勝義中亦不除遣。以勝義諦正證智時事理二行不相妨礙故。在勝義亦不除遣。
    伽第三十七。遁倫記第九。第百五十八條。第四遍造(天元五年七月十七日)。
    問。諸佛所起轉變自在神境智通。若於一切起餘勝解。即隨勝解實轉不虛。若變草木欲成人等。隨意勝解成實人乎。答。此義不爾。記文釋云。諸佛雖有自在神通。不可轉變外五塵等令成內根。似彼五根。非實五根問。地水風等體雖各別。以神通力令互轉變。土石金銀其性亦異。神通自在能令改變既神通。力皆能轉變。何不變木令成人等乎。答。記文釋了。地水石等皆是非情。非情非情互得相變。內有情根是所變。不得外物變成實根。問。諸佛神通。設變草木成內五根。有何妨難。答記文釋云。若變草木成實根者。則眾生界有增過失。故不可轉問。若爾。二乘亦起神通變土成金。但假非實應無金用。而何世間皆受用彼。答。記文釋云。境界生識疏。假實俱為境。根生識則親。實根方發識意云。二乘變金假。諸佛變金實。外境生識疏。假實俱受用。依實根發識。不依土石等所變似假根。不變土石成實內有情。答。彼但可成扶根四塵根所依處。不成實根。實根是賴耶所變。
    伽第三十七。遁倫記第九。第百五十九條。第四遍造。(天元五年七月十八日)
    問。諸佛所起神境通中。有云卷舒神境通物。舒一極微令如須彌。卷須彌山令如極微。抑一極微小。須彌山大。大小各異。何互相成。答。勞釋文云。有為諸法離言說道。非定大小。更互相望。非一非異。由此道理。互相涉入問。極微與須彌現見有大小。何非定大小。互相轉變耶。答。勞文云。今大乘中有三不相離色。且約同處不相離色釋之。如一眼根有十極微。謂四大·四塵·身根·眼根也。此十極微更互涉入同在一處。故依神變能令極微迹殢泦枴任甯染呤畼O微互相涉入。道理可然。外世間法不可必然。一極微中無須彌山。須彌山中一極微。不如彼五根各具十極微。何以例成極微須彌互涉入義。答。此例叵思。今私會釋。極微中具地·水·火·風·色·香·味·樱朔N事法。各不相離更互涉入。須彌山中亦有八事。以極微八事望須彌八事。其體不異。故相涉入。舒極微八事如須彌八事。卷須彌八事如極微八事。問。有微如須彌。即極微相洠ы殢浵啻妗>眄殢浫鐦O微。即須彌相洠O微相存。何不如維摩經云。以芥子能迹殢洝6粧谓孀有∠唷H腱督孀印6粧雾殢洿笙嗪酢4稹4苏撜f卷舒自在神境通故。大小二相更互存洠А1私浾f不可思議神變故。大小二相更互相不失。問。此論解深密經。解深密經與維摩經。若約法相宗。同是第三時非有非空教。若就天台宗。俱是第三方等教。何釋解深密經之瑜伽論說卷舒神通。大小二相互相存洠А>S摩經說不思議神變。大小二相不互捨乎。
    伽第三十七。遁倫記第九。第百六十條。第四遍造(天元五年七月十九日) 。  
  問。於諸佛所起能化神通。有似自身或不相似。化似他身或不相離。如此所化自身他身形類具實諸根。為當云何。答問。進云。說文云。又所化身若自若他或似不似。能化作與根相似根所依處。而非實根今附此所疑。如釋迦如來。於十方法界。分與己相似同類諸佛形。彼所分身佛唯有根相似根所依之處。無實諸根耶。若無者。何以各彼彼世界。說法度眾生。若有。摺宋摹:慰赏ㄡ尯酢
    伽第三十七。遁倫記第九。第百六十一條。第四遍造(天元五年七月二十日)。
    問。說諸佛隨緣隨緣化現種種形云。或有諸佛雖滅度後。由住持力而故隨轉說現如何形。如此云乎。答問。進云。勞釋文云。如須扇多佛。雖已入滅度。而更留一化身。一劫度眾生今附此所疑。說如此諸佛化現種種形云。又所化身唯能化作與根相似根所依處。而非實根以此見。諸佛所化身可無實諸根。彼須扇多佛所留之化身。何而說法度眾生乎。佛現在世時所現之化身。尚說無諸根。況滅度後所留化身。豈有諸根。何以說法度眾生耶。多寶所留之在此疑內。
    伽第三十七。遁倫記第九。第百六十二條。第四遍造(天元五年七月二十一日)。
    問。說天耳智通作業差別云。若不作意。能聞從欲界上至色究竟其中諸有情一切種種聲。若作意時。過是已上諸世界聲皆亦能聞此約何人作此作意不作意別乎。答問。進云。勞釋文云。此據七地已還有功用位作此分判。若入八地已去及佛。於一切時。不待作意。明知多界所有音聲今附此所疑。說此之論次上文云。云何諸佛菩薩天耳智通。謂佛菩薩以天耳能聞一切種種音聲。即次下云。若不作意若作意等以如此云見。並於佛菩薩作此作意不作差別。當知諸佛天耳智通可有此差別。而何記文云。七地已還作此分別。八地已去及佛不待作意明知多界所有音聲乎。答。記文叵思。若准大般若說佛光明文云。若作意時。能照十方無數世界。若不作意。在任叱U沾巳Ы缫酥恕7鹛於☉凶饕獠蛔饕鈩e。然記文釋七地已還作此分判。八地已去於一切時不待作意知多界聲。有別意趣。於此作意不作意義。可有二意。若七地已還。從此四天下。上欲界六天。乃至色究竟所有諸音聲。不作意能聞。從傍四天下。上欲界六天。乃至色究竟所有音聲。必作意得聞。若八地已去及讀佛如來。從此大千界。乃至色究竟。不作意能聞。他方大千界。乃至色究竟。必作意得聞。論含此二意。記探此二意。兩端作分別。但七地已還必作意所聞。從傍四天下。上欲界六天。乃至色下究竟。八地乃至佛。不待作意力。一切時能聞。故記文云。若入八地已去及佛。於一切時。不待作意。明知多界所有音聲。
    伽第三十七。遁倫記第九。第百六十三條。第四遍造(天元五年七月二十三日)。
    問。說二乘者起神通時所緣境界寬狹不同云。由彼唯為眨簧矶拚小J枪首顦O唯以一界為神通境此說何乘神通境界。如此乎。答問。進云。勞釋文云。此說獨覺神通境界今附此所疑。通途道理。聲聞他心智知二千世界。獨覺他心智知三千世界。若是獨覺神境界。可三千界為神通境。而何文云唯以一境為神通境乎。答問。進云。勞釋文云。獨覺但以三千世界神通境。非有情界為神通境。是故說言唯以一界為神通境意云。有器世界及有情二種世界。獨覺入於中唯緣器界。不有情界。是故文云唯緣一界此釋不應論文。論上文列說。聲聞以二千世界為神通境。獨覺以三千世界為神通境。次下即緣釋其所以云。何以故。由彼唯為眨簧矶拚小J枪首顦O唯以一界為神通境故見此文雙結二乘。何記文但舉獨緣覺器界不緣有情界。釋唯以一界為神通境文。二乘凡為眨陨硇拚幸病N檎{伏一身之文。豈無聲聞。答問。進云。記文云。聲聞菩薩有利他行故。以器界及眾生界為神通境故應獨覺唯緣一界。
    伽第三十七。遁倫記第九。第百六十四條。第四遍造(天元五年七月二十七日)。
    問。說勝解行地菩薩下品成熟相。云猶往惡趣如此云意何。答。凡於菩薩地。有三品成熟。地前三十心。名下品成熟。初地乃至七地。名中品成熟。八地已上。名上品成熟。說下品成熟。云猶往惡趣。說上中二品。云不往惡趣今說其地前勝解行地故。云猶往惡趣也。問。記文釋下品成熟相云。菩薩下品。其實當知。已離惡趣業。不受惡趣生故下品成熟勝解行地位。不可往惡趣。何云往惡趣。答記次下文云。然為利益有情等故。即起染繫受惡趣報故為利生生惡趣也。問。若為利生故往惡趣。不可起染。何云起染。地上菩薩亦為利生可往惡趣。何說地上中上二品成熟相。云不往惡趣。答。釋地前位。有二宗說。若天台宗釋。十住位斷見思惑。十行等位斷塵沙惑。准天台意。雖斷見思。為化眾生。誓願扶習。往惡趣等。若法相宗釋。地前位全未斷惑。初歡喜地始斷見惑。准彼宗意。勝解行地未斷惑故。為利有情。起染受生。今記文云。然為利益有情等故。即起染繫受惡趣報。是法相義。又地上位二宗異說。若天台釋。初地已上皆是應生。非願生等。湛然應一切。普現色身化。不可往惡趣。但現隨類形。若法相釋。七地已前共二乘行。或為利生。以神通力受隨類身。非業所感。依此二宗釋地上義。但非受生。故云不往。問。且就法相。若地前位全未斷惑。為利有情即起染者。何前記文云。已離惡趣業。不受趣生。答。雖未斷惑。然不造業。非業所感受願生等。故與前記無相摺А
    伽第三十八。遁倫記第十。第百六十五條。第四遍造(天元五年七月晦日) 。   
  問。說無上菩提體云。二行二智是名菩提菩提翻覺。智應菩提。斷非覺義。何名菩提。答。記文釋云。攝大乘論云。具足三身智。此亦如是。智斷二種皆為智意云。三身中。化身非智唯是事業。應身是智。亦通業用。法身理智。三身雖非皆唯智體。然從勝邊稱三身智。今亦如此。斷雖非覺。總名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