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 >

第87节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第87节

小说: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好有太昊匠人同行,制作了大量弓箭,打退了周围的猛兽,猎获了不少肉食,加上从炎族得到的牲畜众多,才让公孙氏不致挨饿!
  但就算我们不来,公孙氏也打算在近期派遣战士,由太昊匠人带路到太昊,向太昊求援了。
  “太昊族长如约而至,公孙干失迎了!”公孙干远远地就来迎接,估计是听到先跑回去报信的战士们告知的消息。
  越过大片的庄稼地,在连绵数里的草屋间,我看到了熟悉的砖房和陶窑,数千族人正在忙于建设一项大工程——建城!
  背靠坡地,邻水建城,看来支援公孙氏的匠人们已经深得建城的要旨。
  但这一带没有看到采石场,已经露出地面的城墙竟全是用土法烧砖砌的!
  “听说公孙氏有什么为难事?需要我太昊帮什么,公孙族长只管开口!”还没有进入工地,我就直截了当地提出来。
  第一百五十四章 有熊建城
  、盐!果然是盐!
  和斟戈氏不同,公孙氏早就对太昊族的盐有深刻了解。
  在公孙氏没有南迁之前,首先是向东迁,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东方的平原更大,适合畜牧业发展,大草原上的安全性也比丛林中要高出许多;二是盐,在斟戈氏的东北方,有一个姜氏的部族所在地产盐,据说那里有一个盐湖,但姜氏部族视若珍宝,非姜氏的部族要想换到一点,必付出极高代价,有时是人口,有时是牲畜。
  但从姜氏部族那里得到的盐和太昊族人提供的盐比较起来,简直有天壤之别。太昊的匠人们到了公孙氏协助发展生产与建设,最大的意见就是盐不好,也不够。迁回来以后的公孙氏族人是迁出去之前的数十倍,交换盐的机会却比以前少了很多。这时公孙干就想到了太昊族。
  只有太昊族的盐才能满足公孙氏的需要。
  但公孙氏拿什么跟太昊换呢?
  可以说,公孙氏眼下所有的东西都或多或少得益于太昊,却无一物可以和太昊作为交换之用,使公孙干难于启齿的就是这个原因。
  这没问题!
  以我对后世的了解,这片地区正是华夏文明的主要源地,就算没有我的存在,经过数千年以后,这里仍会出现繁盛的人口,庞大的城市,发达的文明(相对于同时期的世界其他地区而言),但有了我的出现,这个进程将大大加快。
  以前我只是想通过向公孙氏输出技术和文明,并不想深度介入到公孙氏的发展全过程中去,而是集中精力发展太昊文明,以点带面地提高文明层次。
  但发现了盐的力量后,加上公孙氏本身也有这个需求。我的计划就可以作必要的调整了。
  黄土地是以粟、菽等作物为代表地原始农业最好的根据地,这个阶段既然以发展农业生产水平和规模为主要任务,怎么可以错过这个机会?
  大河之南,每到夏天,洪水滔滔,千里泽国,只有少量的坡地适合农业发展,这一点已经成为太昊模式复制的一个隐忧。但在黄土高原上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公孙氏既然有求于我,那我就不用客气,是时候让太昊文明在黄土地上取得一个立脚点了。
  “那没有问题——太昊愿意向公孙氏提供盐,但需要公孙氏提供交换的东西。”
  “只要是我公孙氏所有。太昊族长只管开口!”公孙干喜出望外,但这句话里也透着没有底气——太昊族长究竟会看上公孙氏的什么东西呢?
  我下了马,从地上抓起一把黄土。
  “只要公孙氏支持我太昊族在河对岸建一座城!”
  公孙干差点从牛背上摔下来。
  “太昊族要到这里来建城?”他四下望了望茫茫的大山和无边的森林,这里有什么东西是太昊所没有地呢?
  “我不会建在这里,新城将建在昨晚我宿营的地方!”那里距离公孙氏的城墙足有近20里,而且中间还隔了一条不小的河。
  “能得太昊族为邻是公孙氏地荣幸!我族将全力支持太昊族建城!”公孙干知道,只要太昊的新城建起来。源源不断的盐就会满足公孙氏的需要。
  “我不会让公孙氏族人白出力的,公孙氏用粮食或牲畜换我的盐,我就用粮食或者牲畜换公孙氏族人的支持!”
  这个时候还没有“劳动报酬”地概念,将来的建设过程中,我会将这个“按劳分配”的观念贯彻进去,让公孙氏族人知道,劳动应该是有回报的。
  但这个新城的地位和规模,将超越公孙氏所能想像的地步。
  说话间已经进入公孙氏的工地。粗略算了一下。至少有近7000族人在辛苦工作,公孙氏的建城模式、材料,风格无一不是取自太昊,毕竟是由太昊地匠人们在组织施工,还有地匠人来自当年的大元诸城。对建城工作有丰富的经验。
  “这座城将叫什么城?”我问公孙干。
  “有熊城!”
  看来公孙干还没有忘记了姬族的出处,仍以有熊族为尊,连城号也以有熊命名。
  “当年有熊族先祖告诉我们,在四河汇一之处,是我公孙氏地发源地,先祖在此建族,并向东扩散,祖地反而无人祭祀了!”公孙干指着前面的一座山,的确粗有一点龙形,但这一带不是以岩石为主体的山脉,处处都是深厚的土层,若非植被浓密,百年以来早就应该不复原形了。
  这一带也是大山中难得的一片河谷地,有大片草原,可以想像当年公孙氏先祖如何在这丛林间的草地上小心翼翼地狩猎或放牧,以草屋或树屋为居所,艰难生存。
  如今有了太昊族匠人的帮助,公孙氏的发展将指日可待,不复先祖们当年的困窘了。
  有熊城的形状仍是正方形,边长超过了一公里,是春播之后动工的,现在已经在筑地面上的墙体,如无意外,明春播种之前,主体工程将顺利完工。
  已经挖好的护城河内并无河水,匠人们只是在四个城门处搭了桥——其实也就是剖成两半的圆木并排扎在一起,有4米多宽,5米多长。护城河的宽度达到了4米左右,深度约两米。放入河水后,绝对能防御得了大多数野兽或敌人。
  城墙厚度约4米,比太昊或大元诸城都要厚,外层全是土法烧的红砖,估计中心处应该没有烧透,否则这种体积的砖将耗费巨量的木材。
  墙体中间是夯筑牢实的土坯墙,黄土夯紧后用手摸上去给人有如石质的触觉,应该比较坚硬。
  城墙目前还只有大约1米左右的高度,不知道匠人们计划给公孙氏修到多高,但从厚度看,应该不会低于5米的设计高度。
  进了城门,城中遍布烧制砖的砖窑,太昊的匠人们正指导公孙氏的徒弟们牵着牛踩黄泥,近百座窑同时蒸腾出热气,占据了城中一隅,估计也是匠人们规划的将来有熊城匠作区的地盘所在之处。
  第一百五十五章 姜由暴走
  看来我进来,十多位离城门较近的太昊匠人忙停下手中的活计,让徒弟们继续工作,他们都跑过来向我问候。有几名匠人几乎直接就跪了下去,被我用手虚扶了一下阻止了,但这些族人大半年没有见到我,重见时的喜悦之情写在脸上。
  “大家辛苦了!”我逐个与这些太昊族“工程技术人员”握手道劳。
  这个礼节有点像后世的领导人接见群众了吧!呵呵!
  过完了领导瘾,匠人们开始以技术人员的身份和我交流有熊城的建设情况。
  “族长,这里的土地可好了!根本不用费力就能开垦土地,地下没有石头,一张铜头犁就能耕上千亩地,有时一天一张犁就能开垦近十亩呢!”
  “就是就是!别说铜头犁了,我们用铜刀削出来的硬木犁,一天也能耕上六、七亩地,还不会坏掉,只是慢一点而已。”
  “我们烧制了几张陶犁头,都用了好久!”
  “还有呢!这里的土烧砖最好了,很容易成型,不用专门找粘土,所有的土都能烧砖和制陶,只是烧出来的陶比用粘土烧的要差一些。”
  ……
  这下子我有点明白,为什么春汛之后才到达这里的公孙氏居然能开垦出两万多亩地了,在如此疏松的土质上,加上太昊的牛耕技术和巨量的牛群,不快才怪!
  公孙干饶有兴致地和公孙氏的学徒们一起去踩用来烧砖的黄泥,看我们聊得热闹,也过来凑趣:“谢谢各位太昊族师傅了!等有熊城建完后,只要愿意留下来的,公孙干保证——每人新娶一个老婆!”
  “哈哈哈哈!”这帮子已婚或未婚的匠人开心地大笑起来。
  说实在的,我还没有在太昊颁布《婚姻法》呢!要是匠人们当起真来。我连“重婚罪”的罪名都没法子给他们安!
  在工地上“视察”过以后,公孙干将我迎入先期建起地一栋砖房内,从位置上看,这里是全城的最高处,不用说,应该是以后公孙氏宗庙所在的地方了。
  落座以后,公孙干不再是刚才一副喜形于色的样子,代以愁云满布。这时才表达出他的忧心。
  “太昊族长虽然急人之难,愿为公孙氏分忧,但大河天险,雨季更是水溢山川。千里为泽,若沿大河过来,一路所经部族众多,如何渡过大河,又如何应付途中的部族呢?”
  不愧是公孙氏族长,所虑深远,但这却难不倒太昊族人。我只是感到奇怪——公孙干好像不知道大河的具体流经线路。至少是不知道全貌!对了,当年他们先是在冬季涉河东进,再经多年发展,后从姜氏由族学会农业,种黍于斟戈氏现在所居的大山,在姜氏内争中卷入,又被炎族所逐,再涉河往南。一直以来。都没有经过姜氏地域向南前进过。当然远不如姜氏控制大河两岸所获得地大河知识多。
  “这就不劳公孙族长费心了,太昊族自会将盐送到公孙族!”我慨然表态。
  公孙干几乎落泪,躬身作礼,我连忙扶起。
  数日后。我带太昊骑兵踏上归途,此时已经12月中旬,但河中竟没有一块浮冰,比大河的水还要暖一些,河边水草仍颇茂盛,不见枯黄一片的景色。看来公孙氏的先祖果然选了一个福地生息繁衍。
  根据我们两涉大河地线路计算了一番,这一次我没有再向东往斟戈氏方向返回,而是按吕风的经验,沿公孙氏所在的这条支流向东南方向前进,不数天果然到达两条支流相汇处,这里距离大河已经不远,策马站在河边,不由得感慨造化弄人近百年来厮杀不休的两族,果然是同饮一河水的邻族。
  只是不知道他们的先祖是否有什么渊源,说不定也是同一先祖的后裔呢。
  兄弟相残在后世见得多了,这个世纪不是也还有炎族和由族地族内相争么?
  感慨一番,我们沿另一支流溯流向上,再向姜氏的牛神山奔去。
  “我要撕碎了他!”
  姜由的咆哮声在百米之外就已经清晰可闻。帐篷外空无一人,所有的族人——除了在大帐内战战兢兢的长老们——全都躲得远远的,不愿在这个时候招惹族长。
  离开两河汇流处,我们又长途跋涉了两天,人困马乏之后,本想在牛神山下得到必要的补给和充足的休息,再建立姜氏与公孙氏地联系,为将来建立我地“盐路”打下基础。
  谁知才到姜氏筑城的工地外,就听到了姜由的怒吼。
  施工的族人都在远处忙乎,没有肯靠近大帐。
  我感到觉了事情地不平常,让木驼带其他骑兵原地休息,我单独赶往姜由的大帐。见到我出现在门口,帐内的长老们面面相觑,略现喜色。
  姜由挥挥手,所有的长老如蒙大赦,鱼贯而出——姜由的这个族长当得有点与众不同,长老们眼下在他面前如对神祗,不敢多发一言。
  “兄长教我——这件事我该如何处置!”姜由的声音愤懑中满是痛楚。
  原来自我走后,近千姜氏战士(里面也有部分黎族战士)和骊山族战士一同往南方增援骊山族人,其中有几位黎族战士还是石头城内的小部族族长,姜由本着“攻心为上”之意,打算让这几位族长起来关键作用,尽可能与原由族的部族间达成和解,从而避免姜氏族人流太多的血。
  谁知这一次面对的敌人有点复杂,少量是从石头城中迁出的7个小族战士,大部分敌人还是原来从由族祖地被驱离家园的由族人,这些由族人代代相传,对炎族和其他曾相助炎族驱逐由族的姜氏部族恨之入骨。
  经过多年与炎族人作战积累了丰富经验的这些由族人深知,每次只要将战斗引入到森林中,炎族就不再占有优势,由族战士在丛林中的战斗也不弱于炎族人。所以有十数支由族人最后选择了入林逃避,并让炎族对这些有由族人的丛林敬而远之。
  这一次从石头城出走的黎族人为由族部落带去了弓箭,让由族人相信,可以大举反击炎族人的时机到了,说不定经过战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