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阉宦 >

第20节

阉宦-第20节

小说: 阉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失。当宦官升任奉御或长随,乌木牌则换成牙牌。牙牌一面刻有编号,一面刻某殿某衔。形状下方上圆,刻有云尖,重达六七两。清代宫禁较明代严格了许多,宦官都有腰牌。腰牌多是木制,上面有火印,出入宫禁以此为凭,而且还需烦琐的手续。   
  御前太监的一天(1)   
  了解宦官的性格特征及其日常的衣食住行,所得的印象恐怕仍然是片段性的。清末御前太监的回忆,可以补正史书记载之不足,有助于了解宦官究竟是怎样生活的。 
  清代所谓的“御前太监”,其实就是在皇上跟前做事的宦官。他们的身份地位在清代宦官中算是比较高的,平日住在东西夹道里,皇上则住在离此不远的养心殿后殿的寝宫里。 
  御前太监伺候皇上的时候通常分为三班。第一班在早晨天蒙蒙亮就得起来,洗漱之后,穿戴整齐,便由带班的首领太监领到皇上那儿去。首领太监照例先进去给皇上叩头请安,禀报一下,若皇上没有特别的吩咐,御前太监便会随后进去,但通常无须跪拜,各人干自己分内的差使就行了。早上是比较忙碌的。侍寝太监整理好皇上的床铺后就退出寝宫,专门负责伺候皇上梳头和负责服装鞋袜的太监进去服侍皇上洗漱、穿戴,待一切收拾好,皇上走出寝宫,奶茶就献上来了,御膳房随即敬早膳。早膳用大提盒提来,外罩黄云龙套。按规矩,这个黄云龙套不当着皇帝的面是绝对不能打开的。皇上的早膳总有几十样,粥有白米粥、八宝莲子粥、糯米粥、红稻米粥、鸡丝粥、八珍粥等,茶汤有杏仁茶、鲜豆浆、牛骨髓茶汤等,面食有麻浆烧饼、油酥烧饼、清油饼、糖包、糖饼以及素什锦、卤制品之类。皇上吃过早膳,净面漱口,喝一碗茶,便由太监请进更衣室换朝服。这时,首领太监在外面须指挥一切,准备轿子、仪仗,招呼护卫、随从。待皇上出来,御前太监列队,前呼后拥地陪驾上朝。寝宫自有干粗活的当差太监洒扫庭除。 
  皇上退朝一般去上书房批阅奏章,御前太监们便在屋里屋外站班。这差使说来也简单,除了端茶倒水,无非就是站在那里听吩咐罢了。有差使就去干,总是闲着的时候多。 
  皇上从上书房回宫,大约就到了开午膳的时间了。膳由御膳房送来,御前太监一提盒一提盒地接过来,再一碗碗地摆在两张并起的大八仙桌上。午膳的菜都盛在带盖的碗里,除了例进的几十样外,每天都有太后赐的,后、妃献的,合计起来至少也有五六十品。皇上吃饭的时候,御前太监负责把桌上的菜往皇帝面前传,通常是不许多嘴乱说的。他们的袖口都是白布缝制,两只手洗得干干净净。伺候皇上吃完午膳,下一班御前太监就来接差了。这一班人退出去,一歇一天半。 
  因为宫里人起得早,午膳之后皇帝照例会休息多半个时辰。午休后皇帝也许到上书房,也许到各处走走,也许会做点别的什么。御前太监只是随着皇帝转,听吩咐,一直到晚上摆晚膳。皇上用膳的程序都是一样的,但晚膳后两个小时,宫里还有加餐,一般是点心、米粥、小吃之类。此时差不多就到了晚上八点钟,宫里的总管太监会准时传下“上闩、打钱粮、小心火烛”的号子,宫里一呼百应,一直传到紫禁城各门。这号子一喊,凡是男人都得出宫。按规矩,七岁以上的男子便不能在宫中过夜,宫廷里除了皇帝、值夜的御医以及太监,男人一个也不留。 
  清宫的作息时间非常刻板,无论春夏秋冬,五点即起床,任何人不得破例,皇上一般在晚上九点钟左右就睡觉。服侍皇上就寝的时候,又换上另一班御前太监了。值夜在宫里是上差,是与皇帝最亲近的人,也是皇帝最放心的人。 
  值夜时,寝宫外面有专人负责,寝宫门口至少有两个人,夏天在竹帘子外面,冬天在棉帘子里面。只要寝宫的门一掩上,不管什么人,只要擅自闯宫,那是必死之罪。这也是清朝数百年的铁规矩。寝宫内的外屋有值夜之人,既有安全方面的作用,也须仔细注意寝宫里面的动静,随时听候里面吩咐。最关键的一个人是皇帝卧室中的人,这是天底下皇帝最信得过的人。在值夜的人中,他是最辛苦的,需要面对卧室门,靠墙坐一整夜,而且要仔细听着皇上睡觉安稳不安稳、呼吸匀不匀、起夜几次、喝几次水、翻几次身、夜里咳嗽不咳嗽、早晨几点醒等等。这些都是内务府的官员或太医院的院尹随时要问的,直接关系到龙体安危。当然,皇上对值夜的人往往是另眼相看的,不管外面有多么不顺心的事,只要不是他们犯错,总能格外体恤。 
  值夜的御前太监也有规矩:一不许四仰八叉地躺着,身体乏了,可以闭目养神歇会儿,但不许熟睡打鼾,连出粗气也不行;二不许出恶味,外面值夜的太监绝对不能在附近小解;三不许擅坐皇帝坐的炕、椅子;四不许乱动、乱用御用之物。 
  御前太监每天还有一件必做的事,就是按时候、分几次到太后、太妃及其他该去的宫里,跪报皇上昨天睡得怎么样?这一餐进了多少饮食?同时给太后、太妃请安。这些看起来尽管都是熟套子,却体现了宫中温情的一面。平日里,王公大臣或其家眷也时常进宫请安。每逢此时,御前太监免不了要跑前跑后地忙碌一番,但辛苦也是有报偿的。譬如说,对请安的王公大臣或家眷,皇上与各宫的后妃照例要恩赏些什么。除了金银玉器之类可谢恩接过之外,其他如恩赏诸般吃食,大多都会变成一句空话。谢恩是要有的,但恩赏的东西却被随行的太监报账后瓜分净尽。太监们爱贪小便宜的特性暴露无遗。   
  御前太监的一天(2)   
  总得说来,御前太监事情并不多,但这并不意味着轻松。相反,当差的时候精神要高度集中,皇帝也许老长时间没什么吩咐,但随口吩咐一句,侍候的太监必须听得清清楚楚,因为皇帝是不可能吩咐第二遍的。服侍皇上也需要格外小心,不仅要守规矩,而且事事处处要让他觉得舒适、顺心。譬如为皇上剃头,规矩就大得很。皇帝剃头的时间是固定的,每月的初一、十一、二十一,隔十天一次,风雨无阻,雷打不动。剃头的时辰固定在太阳升到东南角,即巳正时分,取如日初升而又兴隆不到顶之意。剃头时,一是只许用右手持刀挨皇上的头皮,却不许用左手动皇上的任何部位。因为皇上是龙体,万万动不得,手按龙头,那更是犯了大忌。二是无论刮头还是刮脸,只许顺刮,不许逆刮。三是要屏住呼吸,不许向皇帝头上喷气。侍候光绪皇帝剃头的刘姓太监曾对此抱怨说:“这简直不是人干的……每次剃头都战战兢兢,当一次差下来,两条腿都是软的。”①宦官们在皇帝面前奔波忙碌,每时每刻都要巴结、讨好,赔着笑脸,更重要的还是谨慎小心,随时听候传唤,绝不敢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委屈和怨怒更不敢有丝毫的表现,甚至于对于屈辱也要表现出乐于承受的样子。在皇帝的眼中,宦官也许只是驱使与玩乐的对象,有时高兴了,皇帝会随手撒一些钱物,让他们争抢,这就是恩赐,一番争抢后一个个还要乐滋滋地谢恩。有时主人吩咐学猫叫、狗叫、驴叫,他们便应声仿效,甚至于还要学着动物走路,装扮成畜生的模样,这样只是为了求得主子的欢心。明建文帝有一次进膳,宦官吴诚在一旁执酒,建文帝吃着鹅肉,不小心掉在地上一片。吴诚当即学着狗叫,趴在地上舔吃了那片肉。建文帝很高兴,也很感动,多少年后还记得这个场景。 
  御前太监下差之后,除了有时候偶尔服侍一下上层太监之外,基本上无事可做。清廷宫禁严厉,即使都是太监,也不能随便乱说,平日交往也就不多。有时候请假到宫外去散散心,手续也烦琐得很,只能待在宫里自己找乐子。   
  闲暇娱乐   
  清宫宦官当半天差歇一天半,使他们有大量的闲暇。相比而言,清代宦官管理严格且数量较少,那么其他各朝的宦官恐怕也不过如此而已。宦官空余时间多,又无家室之累,游戏娱乐便不可少。 
  见于历史记载的宫廷游乐项目很多,如角抵、蹴鞠、投壶、射猎、博弈、棋类、游观、钓鱼、鼎力、拔河、斗鸡、斗促织等等。这些游乐项目中角抵、蹴鞠、射猎等规模较大,通常凭皇帝的喜好,主角也是皇帝,但也不可能离开宦官。而其他如斗鸡、斗蟋蟀、钓鱼、博弈、行棋之类,规模可大可小,玩儿起来也方便,深受闲暇中的宦官欢迎。 
  宫廷中博弈与行棋无疑是较为普遍的娱乐项目。博弈只是通称,它可以进一步分为许多种。有掷骰子决输赢的博类,即投骰后行棋,如六博、叶子戏、纸牌。有猜谜类博类,如射覆、藏钩。有游戏类博类,如投壶、触铃。棋类的起源很早,而且与博弈密切相关。实际上,博弈中的“弈”就是指的行棋,“博”强调的是掷骰子。后来博弈与棋类逐步衍化成为有明显差别的游戏种类,并有了高低、雅俗之分。棋类游戏流传最早也最普及的是围棋,相传是由尧所创。另如弹棋之类的简易棋类在宫中也很盛行。 
  尽管也有许多博学的宦官名垂青史,但总体上爱读书、安贫乐道的还是极少数,大多数宦官都是贪婪游乐成性,尤其是喜聚好赌。因而在宫廷娱乐中,虽说棋类与博弈都是很受欢迎的,但行棋需要费神,博弈相比之下更具有消遣性、更刺激,更能调动玩儿者的情绪,而且博弈的玩儿法很多,也比较容易翻出许多新花样。博常常在酒宴上进行,称为饮博。行棋则更受宦官中文雅之士的欢迎。据刘若愚《酌中志》记载,明代宫廷中大约在十月开始烧地炕。这时的白天较短,夜晚漫长,而且秋冬之月色冷幽,寒凉似水,宦官们便主要在温暖的室内活动。他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饮酒、掷骰子、看纸牌、耍骨牌、下棋、打双陆,到二三更时方散。宦官们只有每天这样折腾,才能安然入睡。 
  宦官们大多惧怕孤独,很少独来独往,独自喝闷酒的更少,而喜欢约聚群饮,轮流做东。他们在聚会时谈论笑骂的都是些鄙俚不堪之事,有时酒喝多了,便争忿对骂,并以此取乐,从不相互记恨。 
  清代宫廷虽说对宦官管理严格,但只要他们误不了站班当差,喝酒赌钱倒也不禁,因而像景仁宫后院司房殿内的赌局便天天摆着,一打就是一宵。小太监们打牌时嗓门大、赌注小,首领太监们打起牌来却是赌注大、嗓门小,一边嗑着瓜子一边摸牌,到了半夜厨房还孝敬馄饨、小吃之类,夏天则有冰镇西瓜、果子露、酸梅汤。小太监一夜输几十枚大铜子就心痛得不行,首领们腰包鼓,手风背时一夜输百八十块大洋也眉头不皱。赌钱是清宫太监们必不可少的娱乐项目。清末太监孙耀庭回忆说:“太监们除了吃、喝和抽大烟以外,只有以赌钱自娱。”① 
  明、清时代的宫廷中还盛行斗蟋蟀和斗鸡,而一些有钱有势的宦官则开斗鸡场,借以敛财。斗鸡与斗蟋蟀都带有赌博的性质。宦官们既赖此求胜,遇有健壮好斗的,花费重玺也在所不惜。有的宦官还雇请善于养鸡者白天调训,夜晚加食,称为贴鸡。斗鸡在加食时,宦官们常爱燃灯观看,计算斗鸡所啄之数,有三四百口之多就算得上是好鸡。清代末帝溥仪喜欢狗,于是宫里养狗成风。溥仪名下的足有一百多只,地位较高的太监几乎人人都弄两三只狗玩耍,好似不牵哈巴狗就显不出身份。有个唐姓掌案,曾用五百块银元买了一只西藏产的大狗,似小驴一般大,全身虎皮花纹,非常机敏,脑门上还有个“王”字。后来被溥仪看见,便强行索要去了。 
  宦官们大多有女子心态,喜爱花草,爱好打扮。轻闲无事之时,他们常常赏花听曲,有时把花插在头上,作为装饰。即便是宦官中的丑类如魏忠贤者,也爱戴花,夏天发簪上常戴茉莉花等。明代宫中的宦官还经常从宫外购进奇花异草,种在皇帝经过的御道两旁,一方面自我欣赏,另一方面也借以邀宠。清末小德张曾从各地购买大量名贵金鱼和珍异鸟类,并专门雇用精谙此道的行家饲养,竟成了宫中一景,连隆裕皇后也经常过来遛弯儿。后来,这笔钱小德张从宫里报销了,由此他不仅乘机捞了一大笔,还讨了主子的欢心,果真是名利双收。 
  清代宫廷中吸旱烟、水烟盛行,清末更有人在宫中开起了鸦片烟馆。按宫中禁律,太监收藏烟具即从重治罪;吸食鸦片者,定为绞监候,家属发往新疆给官兵为奴。然而宦官吸食鸦片者相当普遍,末代太监孙耀庭初进宫时,就曾在鸦片烟馆中记账。烟馆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