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国共和谈演义 (第二部)作者:马辂 >

第10节

国共和谈演义 (第二部)作者:马辂-第10节

小说: 国共和谈演义 (第二部)作者:马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止以待他日。” 
  12月上旬,陈立夫又约潘汉年晤谈了两次。在蒋介石同意下,国民党方面略有 
松动。陈立夫告诉潘汉年,可将保留红军数目由3000改为3万,其他条件不变。潘汉 
年一听。感到这种让步并没有改变根本文场,当即表示拒绝。 
  中共中央被逼无奈,只好另觅出路。在给潘汉年的指令中说:“至今蒋介石似 
尚无抗日救亡之决心,合作谈判缺乏必要的前提,谈判显无速成之望……我们愿以 
战争求和平,绝对不作无原则让步。” 
  围共秘密谈判再也无法继续下去了。虽然国民党方面另派张冲专程到上海转告 
潘汉年,希望国共谈判不要结束,潘汉年也向张冲表示,如果国民党放弃消灭共产 
党的企图,则谈判还可重新开始。但秘密谈判事实上中断了。双方礼节性的希望只 
是给两党再奏谈判新曲留下了一缕娓娓余音。 
  正当国共两党秘密谈判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爆发了。这一重要事件的发生,使得国共关系出现了转饥。也扭转了历史发展的进 
程。 
  自从“两广事变”结束,蒋介石就打好了第六次“围剿”红军的腹稿。在他看 
来,自己雄兵百万,对付缩到陕甘贫痔之她的区区几万红军,把他仍彻底消灭,不 
过是探囊取物,易如反掌,红军再要逃跑,可决没有以前那么容易了。他的“两广 
事变”时南调的部队已纷纷北上,平汉、陇海路一带集结了30个师数十万人,西安、 
兰州机场已下令扩大,100多架飞机也已筹调听用。这是对红军的最后一战,也是中 
国内战助最后一战,眼见得“安内大业”将要大功告成,他喜不自禁。精神倍增。 
为了万无一失,他决定飞赴西安,亲临“剿共”前线视察。 
  闻讯的张学良正面临着巨大的内心孤独,这孤独又与迷惘搅在一起。自1928年 
易帜以来,已近8年;自“九一八”日本进占东北以来,已经6年;自奉命撤出山海 
关,代蒋受过背上“不抵抗将军”的恶名以来,也已3年有半。自己顾全大局,惟命 
是从,忍辱含垢,为什么?不就是为国家统一、和平、强盛吗?可这么多年来,自 
己都干了些什么?内战,“剿共”!父仇国恨,自己有一丝一毫报了吗?东北几千 
万父老在日寇铁蹄下呻吟,自己手握几十万大军却退到了西北,自己的军人人格何 
在? 
  他长时间地思考着,寻找着答案。 
  蒋介石在西安建立西北“剿共”总司令部,张学良是副总司令。他委婉地呈报 
蒋介石:“为洗不抵抗之名,请领袖让我去抗日,剿共的事换别人来。”蒋不理, 
还把他训了一通。日本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一再妥协,张学良愤慨地说:“东北 
的罪过就算我个人承担了吧,可现在是怎么说?一人误岂可全国也误?一时误岂可 
永久再误?现在就该全国奋起了!”乃亲书东北军的共同语言“披甲还乡,复土雪 
耻”悬于卧室,又呈报蒋介石,要求率军开赴抗日前线。蒋不允,令其向红军进攻。 
杨虎城告诉他:“红军不好打。”他为对蒋负责,还是进军,结果损失惨重,近3个 
师的兵力被歼灭,两个师长阵亡,7名团长死伤或被俘,这在东北军的军史上还没有 
过,张学良受到极大震动。他向蒋介石要求补充,因蒋说过,“剿共“部队的损失 
优先补充。可蒋不但不补充。还把两个师的番号取消了。张学良要求给阵亡的两位 
师长的家属各发10万元抚恤金,蒋也不允。他忿然称:“我张学良混得不值10万块 
钱了!” 
  爱国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全国抗日情绪达到沸点,张学良心潮起伏,寝 
食不安。他对部下说:“我若是一个学生,也会上大街去游行,也会告诉政府,国 
土若是对内一寸一寸地收复,对外一省一省地退让,政府必然要与国家同归于尽。 
”转而问部下:“那些学生如果每人手里有一支枪,谁能挡住不让他们去打日本?” 
他还把“一二·;九”运动的骨干请了几个来座谈。 
  共产党发表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宣言,引起张学良极大共鸣。他对军长王以 
哲说:“共产党认为日本正在灭亡中国,民族矛盾超过阶级矛盾了,讲的极有道理。 
我非常同意。” 
  王以哲说:“西北苦寒,我们现在打红军,是用拼命换饭吃。全体官兵都不愿 
“剿共”了,希望副总司令带领我们去打日本。。 
  后来,便有了红军放回高福源联络张学良谋求停战抗日,有了李克农与张学良 
的晤谈,有了刘鼎常住张府,更有了张学良和周恩来在天主教堂的彻夜长谈…… 
  “九一八”五周年,金国沸腾,西安也爆发大游行,游行队伍高托“向国民党 
情愿书”、“上副司令请愿书”,口号声响砌云霄。许多人劝张学良不要出面,张 
说:“政府不敢与民众对话;还算什么政府?”坚持戎装出见。面对鼎沸的人群, 
他悲怆地宣布:“请大家相信我张学良,我身为副司令,一定要率军为国效死,为 
民报仇。‘九一八’以来,有人送了我一个不抵抗将军的名称。我张学良一腔热血, 
有人的人格,有军人的人格,我将用自己的行动向国人证实这一点!” 
  再说这时的杨虎城,也是思绪如潮,心神不宁。他原是冯玉祥的部将,多年在 
西北军干事。直到1929年蒋、冯矛盾激化,他才审时度势,择主而事,跟了蒋介石。 
第二年,蒋、冯、阎大战中原,杨虎城为蒋十分卖命,依战功耀升至十七路军总指 
挥。然而在蒋介石眼里,他从来都不是可以信赖的人。他当陕西省主席,东有潼关 
顾祝同挟制。他当西安绥署主任,西边又多了个省主席马鸿逵。东西均无法发展, 
只能局促于陕西一隅。不久,那力子又取代他做了陕西省主席。归其究底,自己不 
是嫡系,纵有多大功劳,也是一员降将,鸟尽弓藏,降将能有什么好运?这且不说, 
“那张学良率东北军颠沛流离,被蒋介石驱之人陕,既为“剿共”,暗地里也含有 
与十七路军争夺三秦地盘的用意。这里的形势也使然,不能不争,那么多无家可归 
的军队拥到这并不富足的地方,而张、杨在诸多将领中又决非甘居人下的等闲之辈。 
这一着棋正是蒋介石权术生涯中的得意之作:张、杨依蒋之言戮力“剿共”,对红 
军是致命的打击;二人若为争食争地而结怨,“内讧”、“火并”,谁也免不了损 
伤元气,最后只好由南京政府来收拾残局——是谓“一石三鸟”。杨虎城相当冷静 
地看出了这一招,想出了对付的办法。张学良兵重位高,杨虎城为其下级,然而东 
北军有失土之恨,患难的朋友好交。张学良到西安后,杨虎城友好相待,十分尊重。 
几番交往,两位过去从未打过交道的将军便携起手来,并设计了一套“暗通明不通, 
上合下不合”的策略,以对付南京。杨虎诚过去就与共产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 
时同张学良一样,与共产党建立了秘密同盟。于是,东北军、十七路军和共产党扭 
成一股劲对付蒋介石,形成了有名的“三位一体”,完全打破了蒋介石的“一石三 
鸟”计划。 
  西安城里有国民党省党部,有宪兵团,有军警联合稽查处,明里暗里特务多如 
中毛,对张、杨的举动就没有看出一点蛛丝马迹吗?不。其实早在9月,蒋介石就得 
到了各种各样的报警情报。9月20日,心腹爱将陈诚已向他密报了张学良的苦闷心情。 
张学良通过冯庸向陈诚作了如下陈述:“余近曾亲赴前方视察,遍询官兵,深感不 
抗日无以维军心,且将酿成巨变。故余殊觉痛心,决意统率所部,抗日图存,此种 
苦衷,不求人谅,成败利钝,所不计也。如其剿匪损失,不如抗日覆没,外传种种, 
不能动摇我心。况余自赞助统一后,无一事不服从领袖,无一事不效忠委座。深仇 
不能报。奇耻不能雪,年复一年,隐痛田深,今之出此,不得已也。”陈诚深感事 
关重大,在给蒋介石的密电中写道:“职意汉卿此举,比两广之抗日,尤为严重。 
钧座如认为抗日时机已至,则明白领导之;如认为尚非其时,则须力阻之、决不可 
听之而处于被动,使整个国家陷于万劫不复也。” 
  蒋介石狠重视张学良这一动向。他在接陈诚密电当天的日记中写道:“东北军 
之隐恩,所谓‘联共抗日,自由行动’之企图,乃因桂事和平解决而消乎?……盖 
共匪利用其‘抗日统一战线’之策略,一方面拉拢、煽惑所谓‘中立分子’,一方 
面对军队进行策反工作。而东北军于九一八事变后,因故乡沦陷,被迫退于国内, 
一般官兵怀乡与抗日之情绪,尤为强烈。共匪乃把握此种心理上之弱点,以‘中国 
人不打中国人’、‘一致抗日’等口号。加以煽动分化,遂使东北军对于剿匪任务 
丧失战志。” 
  由此可以看出,蒋介石的头脑非常清醒,他对于西北问题的认识可谓入木三分。 
然而,清醒的认识并没有导致清醒的行动。相反,他陷入了一个又一个误区。 
  10月22日。蒋介石从南京乘专机来到西安,下榻于东郊的临潼华清池。华清池 
是个风光绮丽之所在,它因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恋爱故事而温馨于世。 
  蒋介石初到西安,装出一副颇为悠闲的样子,让张学良、杨虎城陪着,游览了 
秦陵、黄陵、华山、终南山。在游山逛景的消闲气氛中,蒋介石询问张学良:“汉 
卿,你近来看些什么书?” 
  “近来看了两本书,一本叫《辩证唯物论》,一本叫《政治经济学》。”张学 
良坦率地回答。 
  蒋介石心想,这还得了,怪不得他们在西北搞什么联合抗日,不愿跟我去“剿 
共”,原来正在接受赤化。他一本正经地数落张学良:“这些书都是苏俄人写的, 
不适合中国国情。你看了会中毒的,以后不许再看这些书了!你要读好《大学》、 
《曾文正公全集》,读通了,一辈子受用不尽。” 
  张学良听后。不以为然地笑了笑。 
  东游西转几天之后,蒋介石终于露出了此行的真正目的,向张、杨宣布他的“ 
剿共”计划,要求张、杨立即做好一切准备,向陕北红军进攻。谁知张、杨不同意 
继续“剿共”,反面劝蒋介石领导抗日。张学良甚至把毛泽东、周恩来给自己的信 
转给蒋看,请他顾及民族前途,接受中共的建议,互派代表商谈合作抗日问题。 
  蒋介石怒气冲冲地说;“怪不得有人告诉我东北军、西北军已和红军秘密联合、 
酝酿抗日,原来果有此事,你们是不打自招啊!告诉你们,在杀尽红军、捉尽共匪 
之前,决不谈抗日的事情!你们难道不懂,如果剿匪不彻底,留下后患,将来夺天 
下的必然是共匪吗?” 
  “全军抗日心切,如继续剿共,恐军心不稳。”张学良解释道。 
  “风吹草动,兵随将走。士气问题,由我负责!”蒋介石余怒未消,乃召集东 
北军和十七路军团以上军官训话。以往任何场合只要有蒋,便肃静无声,此次却乱 
哄哄的,咳嗽、跺脚、交头接耳、还有拉枪栓的声音。张、杨见状,恐生意外。适 
时护蒋离场。 
  一番部署之后,10月19日,蒋介石以避50大寿为名,由西安飞往洛阳。次日, 
张学良约阎锡山一同借“祝寿”之机到洛阳进谏抗日事。刚一开口,蒋就厉声打断: 
“你们只答复我一句话:是我该服从你们呢,还是你们该服从我?”张学良还要解 
释,蒋早气得七窍生烟,戟指怒目:“抗日,抗日,等我死了以后,你再去抗日好 
了!” 
  阎锡山与张学良分别时泪流满面,说:“汉卿,看蒋先生的态度,咱们不能再 
说话了,蒋介石永远不会纳谏抗日。我要保我的家乡,你要恢复你的家乡,都靠我 
们自己干了。” 
  张学良愤然说:“我已决心不再和蒋先生谈了。可现在日军大举进犯绥东,傅 
作义已起来抵抗了,全国声援,连乞丐、妓女都纷纷捐款,我们这些重兵在手的人 
当有何说!” 
  绥远抗战激励着张学良。11月2了日,心情焦灼的张学良给蒋上《请缨抗敌书》, 
其中写道:“每念家仇国难,丛集一身,已早欲拼此一腔热血,洒肉疆场,为国家 
尽一份天职……今绥东事既起,正良执受前驱,为国效死之时矣。日久磨砺,惟望 
大命朝临,三军即可夕发。”但是,张学良枕戈待旦,翘首盼来的不是“大命朝临”, 
动是从洛阳发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