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帝-第1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程济全然不惧,他说:“微臣已断言,带头造反夺位的必从燕王起,且不会超过一年。”这样说了还不算,居然让皇上先把他押到死囚牢中寄押,如果到了一年期限,燕王还没反,再杀他也不迟呀。
盛怒之下的朱允炆不允。
方孝孺意识到,出面保他已无济于事,他只有搭上自己了。他徐步出班,出乎意料地奏请与犯官程济连坐,他愿以全家七十二口性命连坐,请皇上宽限一年,如果届时燕王未反,他愿与程济一同伏法。
卖一个搭一个已经棘手,更何况搭上的是宠臣方孝孺!这一来,朱允炆倒没了主意,连忙看着齐泰、黄子澄。
齐泰趁机奏道,不妨依方翰林之奏,倘程济所说不能应验,再杀程济不迟。
黄子澄也附和他,就这样杀了程济,对广开言路不利。
朱允炆便顺水推舟地下了谕旨,那就先将口出狂言的程济打入刑部大牢。
第一部分
朱棣显露天子相无刺权杖更扎手(3) 削藩不削藩,真成了朱允炆一块心病,只有齐泰这些天子近臣能体会到皇帝的苦恼。朱允炆虽然将激烈主张削藩的小人物程济打入天牢,心里却并不因此而平静,不久,又将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三个人召到便殿召对。
朱允炆当然知道和理解近臣们的焦虑和削藩的急切心情。他不由得想起了当年太祖拿一个满是棘刺的木棒让他父亲拿的往事,太子朱标因为棘杖扎手而扔下。但太祖皇帝拾起来,亲手用刀削去棘刺,重新把光滑的木捧交给太子,他说他要交下来给儿孙的江山社稷该是一根无刺之棒,他才放心。
朱允炆明白,当年朱元璋眼中的“刺”,就是那些开国功臣,他们自恃有功,权倾朝野,就有藐视皇之虞,朱元璋自信,有他在,他们尚不至于怎么样,一旦朱元璋谢世,他们会安分守己吗?况且,这些元老们太知道朱元璋的底细了,江山怎么打下来的,朱元璋所有的优点、缺点都在臣子们心中,不必用放大镜,就看得清清楚楚,对高高在上的帝王来说,这是一种无法释怀的隐忧。
于是朱元璋杀了一大批开国元勋,几万人。他放心地躺到钟山的陵墓里去了,他交给孙子的权杖真的无刺了吗?
威胁皇权的功臣名将确实是杀得所剩无几了。可是,他觉得抓在手上的权杖比从前的刺更多、更扎手,这刺,便是比勋臣更可怕、更令小皇帝坐不稳金銮殿的藩王们,他们比勋臣们更跋扈、更有恃无恐。他有一种“前门拒虎,后门进狼”的恐惧。
齐泰深知此中利害,他有同感。太祖三十年猛政,开国名臣、勋旧相继在胡惟庸案和蓝党案里一扫而光了,朝中文臣武将声威远逊于从前。太祖看到的刺是除了,可新刺又生。
话已说白,黄子澄也就无所顾忌地说,各藩王拥兵自重,国中与皇帝陛下是君臣,可在家族里呢?却都是朱允炆的叔叔。长幼、君臣不好摆。
方孝孺认为,光是叔侄关系难处倒也罢了,他最近奉旨修《明太祖实录》时,就发现有一处起居注很难处理,正要请旨定夺。
朱允炆问是什么?
原来他指的是太祖在日,在上书房里与太孙朱允炆的一段对话。说起这事,朱允炆被触痛了心事,更加难受,那是一段涉及今天诸王不靖的话题。朱允炆倒为自己的先见之明而自得。
方孝孺故意说,他怕起居注里的记载有误,必须来与皇上核实,不知真伪如何?他的用意,齐泰立刻明白了,他是用这往事来刺痛皇上,使他猛醒。
朱允炆果然大为感慨,这当然是真的。今天想来,他犹胆寒。记得当时太祖说,北元边患不可怕,边患不靖,有燕王、宁王、代王等去扫除。应该说,朱允炆当讨还是有预感的,便向太祖提出了一个反问,若是诸王不靖,威胁到朝廷,又靠谁来扫除呢?
齐泰、黄子澄显然都不是第一次听说,但都注意地听,齐泰还夸了朱允炆一句:“陛下真的是远见于未萌啊。”
朱允炆说,当时太祖并没有回答他,陷入了沉思,过了一会反倒问太孙,遇到这种情形该怎么办?
方孝孺插了一句,现在不幸言中了。
朱允炆叹口气,他当时回答太祖说,如果藩王们有不轨行为,他应先以德怀之,以礼制之,如不改,就削其封地,再不悔过,那就废置其人,如要举兵谋反,那就只有一条路,起朝廷六师奉天讨伐了。
齐泰颇为振奋,竟脱口而出道,实在是英明之至!
黄子澄又故意问,当时太祖首肯了没有?
朱允炆很颓丧地做了肯定的回答,三个臣子几乎异口同声地说,连太祖高皇帝都赞成了,还有什么顾忌!
但这总是阋墙之祸呀,朱允炆怕有这一天,当然也最不希望有这一天。
方孝孺认为,朱允炆当时既有预感,同时又找到了解决办法,如今已经不是怕不怕的事,他问殿下,把直言敢谏的程济下到狱中,就是因为不希望看到那样的结局吧?不希望不等于没有啊。
齐泰说得更直截了当。说起藩王势力,燕王为首,也最危险。这绝非危言耸听。他二十岁到北平就藩,经营快二十年了,盘根错节,现在藩国日益壮大,武装进京吊丧虽未得逞,已是放起了狼烟,再不削藩就来不及了。
朱允炆感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何况燕王对朝廷是有功的。他扫北立大功,他却记不得是洪武二十几年的事了。
黄子澄告诉他,是洪武二十三年正月,北元犯边,太祖命燕王与晋王统率二十万众冒雪出征。朱棣出尽了风头。
朱允炆说,太祖对他说过这件事,那年北方雪花大如席,冻伤很多人,众人都有点知难而退,但燕王命前行无误,追击几百里,最后兵不血刃地收降了元将咬住、乃不花几十万众。燕王打出了威风,太祖对他赞赏有加。
黄子澄也加以证实,太祖说:扫请沙漠者,燕王也。朕从此无北顾之忧了。
朱允炆说:“黄爱卿说起典故,总是能倒背如流。”
齐泰道:“论品行学问,方孝孺名冠天下,论记忆力,没有人能超过子澄的了。”
黄子澄说,记性好有什么用?记住别人优长之处,讨人喜欢,记住别人缺失,就很讨厌了。
朱允炆笑了,他说他倒希望周围多有几个黄子澄这样讨厌的人。这倒也是真话。
黄子澄借机讽谏,皇上光记住燕王的优长,独独忘了太祖临崩前说过的话了吗?燕王不可不虑,到了时候了,削藩势在必行,越快越好。
方孝孺也敲边鼓,时不我待,等到了逼宫的时候才动手吗?那就太迟了。
朱允炆低头沉思良久,说他总是于心不忍,且暂时又没抓到谋反的真凭实据。他主张先不要在百官面前提及,又一次说容他再看看、再想想。
三个近臣虽不满,总算有点活口了,与皇上打交道,急不得,欲速则不达。
第一部分
朱棣显露天子相无刺权杖更扎手(4) 倒霉的袁珙并没有被赶走了事,他被临时拘押在东岳客店后院石磨坊里,这样对待他,连张玉、朱能这些手下人都对朱棣不满,认为他太过分了,这不是恩将仇报吗?
夜晚,朱棣提着一盏风雨灯,一个人悄悄地来到后院这所空磨坊房,里边黑洞洞的,桌上只点着一盏油腻腻的棉籽油灯,袁珙满不在乎地躺在宽大的磨盘上望房梁。
门开了,见是朱棣进来,袁珙不理睬,反而转身冲着石碾子。
站在石碾子前,朱棣双手抱拳说:“朱棣来给袁先生道歉了,白天的事情多有唐突,得罪、得罪。”
袁珙也不起来,他说:“你不是要治我罪吗?我等着呢。怎么日头又从西边出来了,道的哪门子歉啊?”
朱棣诚恳地告诉他,早听道衍法师说袁先生是奇才,不然也不会特地在泰安停留,更不会请道衍法师入徂徕山去叩先生之门了。至于白天所以对先生无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人多嘴杂,袁珙口无遮拦,当众说朱棣能当天子,这是非同小可的事,话一旦传出去,就大祸临头了,他说,就是他这样谨言慎行,朝廷还是对他不放心呢,这不是,父皇归天,连回京奔丧都不允许,防他如防虎,他有难言的苦衷啊,所以朱棣再三向袁珙谢罪,万望先生海涵。
袁珙这才翻身坐起来,说:“既如此,何不真的反了?以燕王殿下的威望,还不是一呼百应,天下归附?谁不知道太祖当年最中意想传位的是四殿下您哪!”
朱棣不敢大意,说话还是很有分寸的:“先生这话差矣,自古君臣名节重如泰山,我岂敢有非分之想?”
袁珙一听,跳下地,就往外走:“你既是这么个尽忠尽节、循规蹈矩的人,找我来干什么?我可是专门来辅佐你问鼎江山社稷的呀。”
见他真的头也不回往外走,朱棣忙叫:“先生留步,我有话说。”
袁珙不理,走到门口,又甩过来一句更难听的话:想当婊子,就不该再指望立牌坊。
这话骂得朱棣极为狼狈,恼也不是,忍也不是,又恰恰被迎面走来的道衍听去了,更觉难堪。
倒是道衍和尚打圆场说:“你这疯道人吃了豹子胆了,居然敢辱骂未来的真主!”并一把拖住了他。
道衍说:“有些事,是只能做不能说的,更不能未做先说,你连这个道理也不懂吗?燕王求贤若渴,差点给你下跪了,你还要怎么样?”
袁珙这才缓和下来,对朱棣深深一揖道:“既然这样,贫道从今日起,就供燕王殿下驱遣了。”
朱棣说:“不是我驱遣先生,而是靠先生助我一臂之力呀。我现在好像被人放在火上烤,被人防范的滋味,极为难熬啊。”
袁珙说:“何不反过来,把烤你的人放到火上烤啊?”
朱棣眼一亮,说:“请先生教我。”
道衍说,当年刘玄德与请葛亮隆中对策,尚有茅舍三间,今宏议天下大事,在这黑漆漆的牢旁中,不大雅观吧?
朱棣大笑:“可不是,都怪我太心急了,走,快请。”他左手挽着袁珙的胳臂,右手牵着道衍,无比亲热地跨出门槛。
第一部分
朱棣显露天子相无刺权杖更扎手(5) 程济确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他坐牢坐得心安理得,不怨天不尤人,每天乐呵呵的,把监牢当成了书斋,不是看书,就是不停地写。
方行子今天又是男装,英气逼人地来到刑部大牢,她挎着一个饭篮子来探监,她是常客,上下打点得好,又有齐泰、方孝孺的关照,他来探监,如走平地。
牢头一见,忙赔笑地迎上来说:“方公子又来看程教谕了?”
牢里伏案写字的程济听到了狱廊里的对话,知道又有好吃的来了。他放下笔,向狱廊望着,脸上露出感激的笑容。
方行子把一些散碎银子塞到牢头手中,问他,没亏待程先生吧?
“哪能呢。”牢头满脸堆笑地说,“有方公子关照,敢不尽力。”
方行子心里想,说什么我关照,真正起作用的还不是银子!她告诉牢头,你倒不必看我的面子,程先生命中该有此一劫,不久他就会飞黄腾达,你对他好点,他不会忘记的。
“我明白。”牢头很明白这个理。他碰上的这种朝云暮雨的事太多了。打入这刑部天牢的大人物,你还真不能一碗凉水看到底。真是祸福相倚,死鱼也能翻身,今天是阶下囚,明个早上皇上一高兴,又是一品高官了。从前的礼部尚书温大人就是个例子,洪武皇帝都判了斩立决了,谁都等着看他在午门外杀头出红差那天了,却不想,皇上头天晚上不知做了个什么好梦,忽然一道圣旨下来,赏还家产,官复原职!只因为牢子可怜他满头花发,在他入狱那天晚上给他送了一碗鸡汤,这下子他走运了,事后温尚书送他一百两银子酬谢,还由牢子升到了牢头,眼下他手下管着十七个牢子、两栋十八间牢房呢。
方行子这是第三次听他表白自己的历史了,她乐了,对他说,所以呀,好人终有好报,可千万别以一时一事论英雄,多给自己留点后路,犯人也是人啊。
牢头说:“这话在理。”他把方行子引到程济的牢前,打开门锁,说:“请吧,方公子。不用着急,想聊多久都行。”
程济见方行子进来,连忙道谢:“又麻烦小姐来探视……”
方行子望望走廊里的牢头,“嘘”了一声,让他别叫小姐。她帮程济把案上的文房四宝收拾起来,摆上带来的酒菜。
程济说:“这哪是坐牢?倒像是住南京的会宾馆了。我不知该怎样感激小……啊公子了。”
方行子说不必领她情,跑跑腿而已。给他打点、送饭,是方孝孺和齐、黄两位大人关照的。
程济感慨不已,自己算个什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