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的论语-第6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纣是商代最后一个君主,名辛,纣是他的谥号,历来被认为是一个暴君。
好比一个小偷,如果恶名在外的话,将来一发生失窃事件,别人首先就会往他身上想。即便他后来改了,也避免不了别人异样的目光。所谓“一次不忠,百次不用”,以前是贼,总让人对你不放心,这是人之常情,怎样提倡宽容都不可能避免的。正因为此,我们一生的言行又怎能不谨慎呢?
子贡为孔子守丧六年之后,“常相鲁卫”,官做得高,生意也做得大,没有走教学的路线。本篇的编排以子贡殿后压阵,可见他在孔子弟子的心目中地位超然。另外也可能是《论语》编辑者想借子贡之口,来赞颂孔子之德。
『21』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食、月食。犯错时,人们都看得见。改正了,人们都敬仰他。”
钱钟书在小说《围城》中说过,人就像猴子,做老百姓时蹲在地上,别人是看不见它丑陋的红屁股的。一旦做官,就像攀爬在树上,那红屁股就供人尽情瞻仰了。所以身份地位越高、名气越大,就越应该注重品德修养,改过迁善,否则保不定什么时候就会东窗事发。现在的不少高官、名人,时不时就露出自己丑陋的红屁股呢。
『22』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周文王、武王的道德学问,并没有失传,还留在人们中间。贤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普通的人只了解它的末节,没有什么地方无文王、武王之道。我们的老师何处不能学,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传授呢?”
卫公孙朝即卫国的大夫公孙朝。
有人说“明师出高徒”,现在流行“名”师出高徒。见某名人,便一心想着拜入他的门下,将来“钱”途无量。可如果是真正懂得学习的人,从身边事就能领悟到高深的道理。释加牟尼夜睹明星而悟道,黄山谷是睡觉时,枕头掉到地上而悟道。可见道就存在于身边的人事,有心人才能学到,何必要拜一个明师或名师呢?当然,如果你是有心人,而又能拜明师学习,进步会更快。
今天这个社会,人心不古,诱惑众多,如果内心没有坚定的志向,不能死心塌地改过迁善,想悟道简直是痴心妄想。哲学讲内因、外因,对中国的儒、佛、道来讲,只有一因,全在你的存心。那即是内因,又是外因,到底是什么原因?你自己去一以贯之就明白了!
『23』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屋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更贤能。”子服景伯把这一番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拿围墙来作比喻,我家的围墙只有肩膀那么高,站在墙外就可以看见屋里的美好。老师家的围墙却有几仞高,如果找不到门进去,你就看不见里面象宗庙那样的富丽堂皇,象朝廷文武百官那样的丰富和气派。能够找到门进去的人并不多。叔孙武叔那么讲,不也是很自然吗?”
叔孙武叔是鲁国大夫,名州仇,三桓之一。仞,古时以七尺为仞。也有说八尺,或说五尺六寸为仞。
平常人站在地上,看五十层和一百层的楼房,觉得差不多高。但是等你爬上五十楼,你才知道那栋一百层的高楼高不可测。如颜回感叹的那样:“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那时才知道圣人的高洁,与一般人竟然是天渊之别,自己想再努力达到他那个境界,可是连进步的路都找不到!叔孙武叔的视角,便是站在平地比较五十层与一百层的高楼,眼都花了,根本不清楚谁高谁低,所以才会觉得子贡比孔子高明。
『24』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叔孙武叔诽谤仲尼。子贡说:“这样做是没有用的!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可超越过去。仲尼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恰恰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
圣贤之人,都难免受人毁谤。现在的网络上就有不少谤圣谤贤,甚至是妖言惑众的言论。我望言兴叹:此等名利小人,实有辱修道者之名,曾写偈一首:
灵山有宝君不识,可怜嫉嗔害煞人。
对境起心迷境里,何年何月近圣听?
知识来时少慧眼,翻将良药当苦丁。
欲得清净真解脱,知幻离妄舍机心。
那些利欲小人,常以毁谤圣贤、自抬身价为乐,不知圣贤心比日月,毁谤只如举火烧虚空,火终将自熄,而虚空无损。所以,面对毁谤最好的办法就是任其自灭,提一个“无”字以观心,便得进益矣。正是:
青灯古卷心恒乐,三界无物谁独尊?
任他魔军十万八,如来手里怎翻天。
『25』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期行,绥(suí)之期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陈子禽对子贡说:“你是谦恭了,仲尼怎么能比你更贤能呢?”子贡说:“君子一句话可表现他的智慧,也可表现出他的不智,所以不能不慎重啊!夫子的高不可及,正像天是不能顺着梯子爬上去的一样。夫子如果治理国家或城邑,正所谓:‘他立礼乐,百姓就能立于礼乐;他行善道,百姓就会跟着走;安抚百姓,百姓就会归附;动员百姓,百姓就会齐心协力。夫子活着是世人的荣耀,夫子死了是世人的悲哀。’我怎么能赶得上他呢?”
最后子贡以“生荣死哀”来称颂孔子的崇高品德,也为儒家传承的本篇划一个句号,等于是劝请世人努力学习孔子的学术主张,实行于世,才是孔子最大的心愿。
《子张第十九》全篇回顾
第1…3章,讲子张的言论和主张。“见危思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执德弘、信道笃”,以及“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章节3子夏与子张有一个碰撞,关于怎样交朋友的观点。
第4…13章,讲子夏的言论和主张。主要是学习方面的。不为小道,日知其亡、月无忘其能,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学以致其道,小人之过也必文,君子望之俨然,信后方可劳民,大德不逾闲,传道有先后,仕优则学、学优则仕等等。基本是关于如何为学的。章节12有子游与子夏的碰撞,关于如何教学的。
第14…15章,讲子游的言论和主张。关于礼和仁。丧致乎哀。子张未仁。章节15是子游与子张的碰撞,关于仁的。
第16…19章,讲曾子的言论和主张。关于礼和仁。人未有自致者,必也亲丧。孟庄子之孝。上失其道,民散久矣。章节16是曾子与子张的碰撞,关于仁的。
第20…25章,讲子贡的言论和主张。关于“过”及对孔子的评价。君子恶居下流,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后讲孔子之学。孔子之贤。孔子之如日月之不可毁也。孔子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关于仁的部分,有两处,皆是门人间的碰撞。可见编辑者对孔子门人能否仁,都不予肯定。最后用子贡对孔子的评价作结,其实也正表达了编辑者对孔子的评价,以及对孔子言教传述的某些隐忧。
《论语》下半部以人名作题目,都是隐含其代表某个方面偏差的目的,所以“子张”篇并非因为推崇子张,而是隐含他的教育主张存在一些问题。就我看来,对孔门几个弟子前后排列的顺序,恰恰是尊重感由低至高的编排:子张、子夏、子游、曾子、子贡(孔子)。编辑者对曾子的尊重感最强,以子贡殿后,却意在借子贡之口赞孔子之德。本篇主要是讲述孔子弟子们对于孔子思想的传承,可作为后孔子时代研究儒家思想演变的材料,也可视为《述而第七》篇“孔子教育思想”的一种发挥和补充。
尧曰第二十一脉相传
『1』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尧说:“啧啧!你这了不起的舜啊!上天交予的大任已经落在了你的身上。诚实地保持那中道吧!假如天下百姓都陷于困苦和贫穷,上天赐给你的禄位也将会永远终止。”
咨是感叹词,表感叹,这里是称赞声。历数指帝王继承的次第。历本指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古人以此定时。尧将君位的禅让视同于日月运行,认为是天命所在的数,所以禅让时也称“历数”。躬是“身上”的意思。
“允执其中”与孔子在《雍也第六》中提出的“中庸”之德是一个概念,表明对帝王而言,中庸是最重要的品德之一。
舜亦以命禹。
舜在禅让君位给禹时也这样告诫过禹。
孔子非常推崇尧舜禹时期“天下为公”的禅让德政。禅让不是简单地指定一个接班人,而是要经过多年观察、培养的。舜为尧臣,做过不少职位,尧对他的品德和能力非常了解。郭店楚简的《唐虞之道》说:“闻舜孝,知其能养天下之老也;闻舜弟,知其能嗣天下之长也;闻舜慈乎弟而化之,知其能为民主也。”同样,舜对禹也是经过长达十数年的考察与培养,对他的品德和能力非常了解,知道他能但大任才将帝位禅让给他的。
中国现在提倡的“政治文明”,实际上与孔子提倡的“仁德之政”一脉相承。世人赞许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推崇中国提出的“以德治国”、“建立和谐社会”的政治主张,其实都是因为它符合“仁德”之道,是民心所向。所以今天的中国处在一个培育“文德”的时期,是非常了不起的。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商汤说:“我是您的儿子履,谨用黑色的公牛来祭祀,向伟大的天帝祷告:对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您的臣仆的善恶我也不敢隐瞒,这些在您的心里是十分明白的。我本人若有罪,不要牵连天下万民,天下万民若有罪,请让我一个人承担。”
予小子履是商汤自称。履是商汤的名字,商汤又名成汤,为商族首领,后灭掉夏桀,建立商王朝。玄牡是黑色的公牛,祭祀时用做牺牲。牡为雄性。后帝即天帝。古代称呼天子、诸侯为“后”,到后代才专指帝王之妻。简通“检”,检查,检阅,引申为明白。朕是我的意思,到秦始皇的时候,才变成皇帝专用的自称。
过去人心纯朴,“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这样的话,若非出自真心,怎敢在祭天时宣誓?真正的领袖、伟大的政治家,就应该要有“一肩挑尽天下愁”的胆识和魄力。作为国君,自己心心念念都关系到兆民福祉,又焉敢不谨慎!
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周朝初期大规模地分封诸侯,赏赐功臣,使善人都富贵起来。周武王说:“我虽然有至亲,不如有仁德之人。百姓有过错,责任都在我一人身上。”
周亲即至亲。賚(lài),《说文》说:赉,赐也。此指周初分封诸侯。“善人”的意思我们在前面解释过了,这里指各诸侯王及其他受到分封的贤良之才。
尧、禹的传承,都强调“中庸”和为百姓谋求福祉的重要性。从商汤到周武王,则体现了帝王希望天下归仁,自己愿为百姓代罪的高贵品德,而这些都是《论语》“为政以德”、修仁德以为己任的核心观点。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认真检查度量衡器,周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