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隐藏的论语 >

第28节

隐藏的论语-第28节

小说: 隐藏的论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孔子说:“如果说圣和仁,那我怎么敢当啊?要说于圣、仁处勤奋努力地学,孜孜不倦地教,那还勉强称得上。”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啊。”

  圣人从不会觉得自己有什么高人一等的地方,他们总是那么谦恭温和。

  “为之不厌,诲人不倦”便是常人难以企及的。比如里仁,有些人发个狠心,也能几个礼拜勤奋好学,保持“清净”,可再长点时间就不行,毛病习气全出来了。诲人不倦也是一样,说一遍两遍可能还有耐心,再不明白就要骂人了!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论语》的智慧不去实践往往不知其难、不知其真。比如说“放下”,很多人担心放下是吃亏。我说你都没做到,怎么知道是吃亏?其中自有占大便宜处,你不去做怎么能明白?孝、弟、忠、信、敬、义,每个字都是高深的学问,唯有在实践中才能有更深刻的感悟。

  『35』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祝╨ěi)曰:‘祷尔于上下神祗(qí)’”子曰:“丘之祷久矣。”

  病比较轻称“疾”,病重了称“病”。子疾病就是孔子的病越来越重的意思。“祝笔瞧淼晃模┯谏撸摆场痹蚴鞘┯谒勒摺I耢螅糯铺焐裎瘢厣裎蟆

  孔子本章的话意向来为后人猜测,有人说孔子的意思是“要这样有效的话,我早就祷告了”,有人说是“我很早就祷告了,没效果的,现在不照样得病吗”。我不太认同这几种说法。孔子对待祭祀的态度是“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吾不与祭,如不祭”,他不认为能通过谄媚神灵来避免灾祸,也不赞同心不虔诚的、形式化的祈祷。在孔子看来,他有属于自己的祈祷神灵的方式:言行无愧于天,光明磊落即是祈祷。所以我对本章的解释是:

  孔子的病越来越重,子路请求为老师向神灵祷告。孔子说:“有这种事吗?”子路回答说:“有的。《祝肺纳纤怠蛱斓厣窳槠淼弧笨鬃铀担骸拔乙宰约海ㄐ惺鹿饷骼诼洌┑姆绞较蛱斓厣窳槠淼缓芫昧恕!

  若象一般人那样临难抱佛脚,生了病才去祈祷一下,怎么可能避免灾病呢?所以孔子的意思是不需要子路帮他向神灵祈祷,他自己一直以来都以正大光明的方式生活,还有比这更虔诚、更有效的祈祷方式吗?这就与孔子几次面临灾难时表现出的态度一致,因为无愧于心,所以孔子并不怕死,一生都随顺天命行事,有病就坦然面对病,有灾难就坦然面对灾难。

  『36』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孔子说:“奢侈就容易骄狂不逊,节俭就容易守成自足。与其骄狂不逊,我宁愿守成自足。”

  很多人将“固”解释为“寒酸”,其实不妥。固者,固步自封,是保守、守成、不敢冒险的意思。花钱大手大脚的人,容易犯眼高手低的毛病,心比天高,老想着做大事、发大财,志疏才罔,容易栽大跟斗。而节俭的人呢,通常都得少为足、不愿冒险,不想改变现状,过分小心谨慎。比如企业为追求发展,要花一千万改善设备。节俭的人会说:“算了吧,太浪费了。”他可能会因为心疼钱而错过发展的大好机会。孔子的意思是:与其狂妄自大栽大跟斗,不如守成自足充实而平淡。因为“固”虽无益,但无害,而“不孙”却有害。二者权衡,孔子宁愿节俭、保守一点。

  本章与上章为病而祈祷的内容联系起来,奢又作奢求,是谄媚神灵、奢求利益的意思。如果经常想着于神灵处讨巧、贪利,靠祈祷避开病痛和灾难,人会变得越来越不逊,会栽大跟斗。所以孔子宁可以自己的方式祈祷:谨慎言行,随顺天命。

  『3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小人患得患失,汲汲营营。”

  这几章下来,其中的意思都是紧密关联的。“君子坦荡荡”指心胸宽广平和、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器宇。“小人长戚戚”指患得患失,就象一生病就忐忑不安,想着用祈祷神灵的方式免罪一样。孔子选择的是坦荡荡的君子做法。

  抓紧双手,你得到的很少,松开双手,你却拥有了世界。君子以感恩的心态看待世间的美好与丑恶,内心便是平静和安详的。若能放弃自己的成见,热爱世界的一切,我们的快乐一生都无有穷尽。小人则只爱自己,容不下任何人,他们没有真正的朋友,整天在心里算计小利,与谁都是矛盾和对立的,他的痛苦和烦恼也是一生没有穷尽时。佛经说金刚地狱空间局促,只有一身大小,很多人觉得难以理解。我说你看看世上的小人,心中只有自己,到哪里都与人冲突,他的世界不就是一身大小吗?心量小,世界就小,快乐就少。

  『38』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孔子温和又严厉,威严却不凶猛,恭敬有礼而又安祥自得。

  温是因为发自心性仁德,待人亲切和蔼。厉是因其正言正色,劝人向善,对恶言恶行具有很强的威慑力。

  威是因其智慧、品德,具独立人格,不可欺罔,不可亵渎。不猛是因其仁慈周遍的爱心,“苟志于仁者,无恶也”。

  恭是因其礼乐修为能谦虚下人。安是因其清心寡欲,与人无争、于世无求而胸怀坦荡。

  有道德学问的人,表面看是比较严肃的,说话也比较严厉。但他的内心却温和善良,接触越久,你就越能感觉到他的魅力。 
 
  
  
 
 《述而第七》全篇回顾
 
 
      
   
  第1…5章,写了孔子对学问的态度,为学的方法,忧心的事项和生活中的神情,最后还写了孔子的梦,就象是孔子的素描,让我们感受到孔子的人性魅力。

  第6…8章,讲孔子的教育内容:道、德、仁、六艺。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育方法:启发教育、案例教学、因材施教。

  第9…13章,讲子所慎:生死、利益、斋戒、战争、疾病等。这几方面都是孔子谨慎谈及的部分。

  第14…18章,讲孔子看重的几个方面:雅乐、仁、义、《易》及《诗》、《书》、《礼》。这些内容就是他会与学生畅论、教授的内容。

  第19…23章,讲孔子有所不为的几个方面。他不讨论怪、力、乱、神;向人学习只学其善者,改其不善;面对灾难也能有所坚守,不会失去原则。表现了孔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为学、为人的态度和原则。

  第24…27章,讲孔子教学的目的。孔子诲人不倦,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从文、行、忠、信几个方面教育学生,目的是想教育出圣贤之才、善而有恒心的人。正如他“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以保护鱼鸟不绝嗣一样,他希望圣贤之学源远流长,惠及子孙万代。

  第28…32章,讲孔子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一面。孔子以亲身经验,告诉我们多听、多看对学习德能的重要性。他见互乡童子则是表现他实事求是的品德。“我欲仁,斯仁至矣”是其志求于仁的品德。再以与陈司败讨论鲁昭公是否知礼、孔子见人歌而善时“和之”,来表现出孔子知错就改、择善而从的品德。

  第33…37章,讲孔子谦虚、光明磊落的美德。“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是说他的谦虚。他病了但不需子路帮他祈祷,是表现他的正直和光明磊落。“与其不孙也,宁固”和“君子坦荡荡”是表现他寡欲无求、节俭、坦荡等的美德,赞颂孔子言传身教的高洁品行。

  第38章,最后用“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高度总结孔子的崇高形象。

  本篇主要是讲孔子的教育法,以“述而”为题再恰当不过了。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教育内容、对象、方法、注意要点等,文章前后还叙述了孔子本人的德行。 
 
  
  
 
 
泰伯第八礼让为国,文明始兴
 
 
      
   
  『1』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孔子说:“泰伯可算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他三次把天下让给季历,(却没有露出痕迹,)让百姓无法用确切的事实来称颂他。”

  泰伯即太伯,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即周文王姬昌的父亲)。古公想传位给季历,所以泰伯、仲雍放弃王位,主动逃到吴国,成为吴国的始祖。三让天下,一般说逃至吴地,一让。父丧不返奔丧,二让。免丧后断发文身,终身不返,是三让。

  中国的吴姓与这个三让天下的泰伯有着直接关系。吴氏源于姬姓吴国,始祖是主动让贤于季历的太伯和仲雍。他们趁古公有病的时候,以给父亲采药为借口,远奔到东南沿海一带的吴越地区,不再回陕西,并在那里断发纹身,显得无法任用,以此来回避季历。

  当时江南还很落后,由于太伯、仲雍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和技术,当地土著就拥立太伯为领袖,建立姬姓吴国,称为“句吴”,也作“勾吴”。太伯无子,死后由弟仲雍继承君位,并世代相传。西周建国后,武王姬发寻求太伯、仲雍的后代,当时仲雍的曾孙周章已是吴君,因而封周章为吴子,追封太伯为吴伯,另将周章的弟弟虞仲封在周王朝北面夏朝旧址处,并把他们正式列为诸侯。

  吴国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包括如今江苏、上海大部份和安徽、浙江的一部份,到春秋后期开始强盛。吴王阖闾任用伍子胥为相、孙武为将,公元前506年曾一度攻破楚国;传到其子夫差,又战胜越国,迫使越王勾践屈服求和,并北上与晋争霸。后来由于夫差骄傲自大,不听伍子胥的劝谏,贻误战机,吴国反而被越王勾践打败,于公元前473年亡国,吴王夫差悔之莫及,自杀身亡(这一次战争就是子贡为保护鲁国而挑起的吴越之战)。吴国王族子孙避难四散,为不忘故国,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吴氏。吴氏发展到今天,其人口比例在汉族姓氏中名列第10位。

  本章是孔子称颂礼让为国的泰伯,认为他是个品德最高尚的人。

  『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ǐ),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孔子说:“恭敬的人不以礼节之,就会活得很累。谨慎的人不以礼节之,就会胆小怕事。勇敢的人不以礼节之,就会无视国法。直率的人不以礼节之,就会尖刻伤人。君子诚恳地对待亲人,那么普通百姓就会崇尚仁爱。君子不忘旧情,那么普通百姓就不会薄情寡义。”

  葸是拘谨,畏惧的样子。偷指薄情寡义。

  过犹不及。太恭敬、太谨慎的人,属于“过”,给人感觉有点假,你和他相处会很累,总感觉放不开。这不是礼的本意,是我们误解了礼。有个故事说:某个下属,在和领导握手时打了个喷嚏,喷了些液体在领导身上。他赶紧跟领导说“对不起”,领导说“没关系”。可这个下属还是心里不安,会后又跑到领导面前认错。领导说:好了好了,没关系的。但下属一听,觉得领导还在生气啊,以后岂不是前程堪忧?于是晚上买了礼物去领导家里认错,说自己真该死,怎么能在和领导握手时打喷嚏呢?领导觉得这个人小题大做,便有点烦了,说:“没事了,你把礼物拿走吧。”结果这位下属更加担心得不得了,几个月后便为这个喷嚏忧郁而死。故事虽然夸张一点,可类似的人真是有的,太过拘谨小心,不懂得用礼的标准衡量言行,活活“累”死了。

  太勇敢、太直率的人,属于“不及”。他们言行粗鄙,行为卤莽,叫人顶不顺。如果懂得礼,有些事就会多加留意,不去冲犯他人和国法。所以,礼是“和谐社会”的润滑剂,但礼的运用要恰到好处。

  本篇以泰伯为篇题,就是要阐述“诗礼乐”的运用,对国家、个人的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礼对于个人品德修养方面的重要性。 
 
  
  
 
 
曾子有礼
 
 
      
   
  『3』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诗云的三句引自《诗经·小雅·小旻(mín)》篇。说到这里,又不免让人唏嘘了。有人将“启予足,启予手”解释为“掀开被子看看我的脚,掀开被子看看我的手”,因为“启”是“开”的意思,可足、手怎么能开呢?于是替孔子加上“被子”。这样一来后面又圆不上了,于是继续改:“看看我的手、脚有没有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