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捕王-第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京城捕王》(第一部)(完结)作者:萨苏 TXT下载
关于京城捕王(2012…02…18 19:26:37)
《京城捕王》,主角以北京市公安局十三处老刑警队长赵长印为原型,书中案件,大多是赵老亲身侦破或参与侦破的,但在叙述时对其中一些案件的作案细节,侦破技巧,涉案人员等进行了改动,异化或淡化,对一些案件进行了结合,主要目的在于避免引起模仿犯罪或暴露侦破手段,并有助于更好地以文学形式展示公安战线的传奇,因此,请勿将本书的细节与真实案件的情节和人物完全划等号。特此说明。
在采访被《法制文摘》称为“京城名捕”的老刑警队长赵长印时,一个难以挥去的词总在我的脑海中回旋。那就是 – 捕王。
俗话说京师捕头,天下第一。王文华的智谋如蜻蜓点水,马神仙之破案似天马行空,几十年来,北京公安系统人才济济,谁人敢称一个“王”字。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捕王者,捕中之王也。把老太爷称作京城捕头之王,那不是在赞颂老爷子的成绩,而是在把老爷子架在火上烤。
确实,被同僚后辈开玩笑称一声赵老太爷的赵长印从警三十余年,破案无数。其中很多案件惊险曲折,堪比福尔摩斯探案。
但是,这并不是我看到赵老便想起“捕王”二字的原因。真正让我把赵老和“捕王”二字联系起来的,是香港作家温瑞安的小说《四大名捕》中被称作“捕王”的李玄衣。
这个在书中并没有被浓墨重彩描写的老捕头,仿佛一个淡淡的影子,却让读过的人难以挥去。
这位大宋捕快中的顶尖人物武功高强,智谋过人,一生侦破案件无数,深得后辈捕快们的敬仰。
然而,若只有这些,李玄衣不过是作者塑造的名捕群星中的一颗,但温瑞安先生却给了他“捕王”的称号。
李玄衣自有其独特的地方。状如老农的李玄衣一生擒拿案犯无数,却没有杀过一人。他擒拿案犯是为了让其接受法律的审判,而不是快意恩仇。他是一名为律法服务的“役人”,而不是纵横天下的大侠。
他不会像武松一样走进“三碗不过冈”的酒店,叫上两斤熟牛肉,再喝上十八大碗好酒,然后意气风发地上山打虎。李玄衣出门办案,吃的是自己褡裢里干硬的烧饼。他在饭铺吃饭不请客,馒头皮上的脏处揩不去也就这样吃了。李玄衣这样做不是作秀,因为他吃的都是自己的俸禄,而他的俸禄不过区区四两银子。
作为一名捕快,李玄衣有自己作人的宗旨。这份宗旨虽然朴素,全无让人热血贲张的激情,却如一道暖泉,让人不由得融化心底的冰寒。
第一次去见赵老,是我和老尹开车去的。到了路口,一个面色晒得黝黑,戴着一顶黄色草帽的老者已在道边等候。根据记者朋友提供的照片认出了名闻京城警界的“赵老太爷”,却来不及激动,也不及寒暄,只听老人敲了车窗对老尹道 – 还有一段路,我带你们去。说着便转过身去,从路边推过一辆自行车来。
老太爷在前面骑车引路,修缮不佳的道路黄尘滚滚。我坐在车里跟随,却如坐针毡。老尹微笑道:“见识了吧,多少大经理大老板都跟你一个感觉 – 坐着奔驰宝马发现老太爷蹬车在前面,就是谁也不敢超他。估计,宁可买辆车送给老太爷的主儿能排到街口去。”
第二次,到他家的沙发上刚刚坐下,老太爷已经拿起一个塑料袋走到厨房去了。不消片刻,切了一盘猕猴桃出来,都是中间一刀斩开,露着绿莹莹的果肉,十分诱人。尝过了,老太爷问:“好吃吗?”我答真甜老太爷便露出一个孩子般的笑脸来,自豪地说道:“我种的。”
老太爷的家在公安局宿舍,因为孩子不在身边,便只分得两室一厅。他的老家在郊区山里,祖上留下一个小院子,退休以后有了空,老太爷便在那儿种果树。一般人家种枣子核桃,老太爷爱琢磨,竟然被他种好了北方少见的猕猴桃,而且甜得一咬一口蜜汁一般。
老太爷说,那当然了,这地方空气好…。。
老太爷说起道上给他起的绰号“船板胡同秃老头”时候会笑,但是也会小心翼翼地拿梳子把最后剩的不多的头发梳好,然后戴上呢子鸭舌帽。
跟老太爷告别的时候,你会发现他如同一滴水一样静悄悄地消失在人群里,和北京任何一个退休的老人没有什么不同。然而,老太爷的同事,说起北京黑道对他的评价,用了四个字 – “闻风丧胆”。
熟悉老太爷的人说,他一生从来不打牌,帐,永远是清清楚楚。
说起自己当年生死与共的老弟兄们,老太爷讲的都是他们过五关斩六将的事儿,间或说起谁不检点“折”了晚节不保,会突然停住,惋惜地叹口气。
跟老太爷交往这么久,吃饭从来都是找个路边的馆子就下,大多数三个人吃不到一百块钱,老太爷会偷偷抢着跟你付账。他说,退休金够花。满眼里都是知足
老太爷破案无数,却不喜欢动枪。
老太爷发现抓人的时候有风险,多半会果断取消行动,不让部下冒险。他说,大伙儿都有家,我得对得起他们父母妻儿。
回过头来给领导打电话 – 没事儿,有老赵在,今儿抓不着,明儿准能抓着。
老太爷组织抓捕,法制进行时的徐韬跟着去照,他把徐韬一拍– 丫头,我把人按住了你再上。
一次跟老太爷去逛警察博物馆,回来路上老太爷忽然说你等等。说完打电话,打完说咱们上船板胡同坐坐?
就去了,这儿挂的牌子是公交分局,里面小警察高高兴兴给老太爷泡茶,老太爷笑笑,说他得管我叫爷爷,他师父是我徒弟。
一会儿,带来一大串,其中一个看见老太爷就苦笑,说您老还没退休啊?
你不退休,我哪儿好意思退休啊?老太爷笑着跟他调侃。
那位恍然大悟 – 您这是找补差呢,对吧?
对,我这儿找补差呢。老太爷还是笑嘻嘻的。
等人带走了,老太爷说,这位叫袁集贤,是著名的“扫雷专家”。北京道上的朋友管警察不叫警察,叫雷子,男警察叫公雷子,女警察叫母雷子。袁集贤是老贼,身边有一帮弟兄,上公共汽车扒窃时他先上,扫视一圈,证明没便衣了,发信号小兄弟们才开始动手,这叫“扫雷”。老太爷处理过他,这次走大街上看见他带一帮人在106路车站上探头探脑的,就知道他们要干嘛,于是一个电话打给船板胡同,还特意嘱咐一句 – 你等他们都上车了以后再上。
“扫雷专家”袁集贤没想到车里没雷,雷跟着他上来的,结果又给抓了。
老太爷没有补差可拿,见过有拿补差的老警察,一个月一千多块钱还死劲儿地干,把老伴心疼的不行。
老太爷说能理解,老弟兄啊,习惯了。
如果现实中真的有李玄衣,我大概知道他会是什么样的人了。
萨小的时候居住的地方前院就是派出所,无论夜色多深,那门前红色的报警灯总是亮着,如黑夜里的一份希望。在越来越复杂的世界,有的人却生活得越来越简单。他们大多无名,却在每天里用无声的努力,撑起着这个世界。这样的人,我把他们称作有信念的人,而这样的人,在我们中国人里,哪一代都不会少
赵老,或许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麦克阿瑟有句名言:“老兵永远不死,他们只是悄然消逝。”
捕王,不是抓的人多就是,不是破的案大就是。
也许,那个悄然消逝在百姓丛中的背影才是。
萨苏
京城捕王之一 鸡犬不留
热度 41已有 561 次阅读2012…1…15 06:03 |个人分类:梦里关山(纪实,传奇)
从回到位于北京西郊的家中那一刻开始,钟先生的脸色就一会儿青,一会儿绿,一直没有安定下来过。
在邻居和朋友眼里,钟国友先生从来都是不紧不慢的性子,平日里除了工作,也就是喜欢下下棋,养养鱼,偶尔看看武侠小说而已。说话和气,心宽体胖,总的来说钟先生是个既不给别人添麻烦,也不给自己添麻烦的人。
然而,要是有谁看见此时的钟先生,那肯定觉得现在他跟往常不一样。
不但钟先生不正常,他们家门里门外还站了好几个警察,个个表情严肃。
这就有人一边看一边开始议论 –
“听说老钟原来是经贸部的,那可是个肥口。”
“对,后来部里办公司人第一批出来,这些年只怕发得不轻。”
“不轻不轻,这不,把警察都招来了,昧心钱是好拿的?”
“别瞎说,老钟那人看着多老实,不至于吧。”
“这年头,哪儿都那么多老实人啊,不好说,嘿嘿……”
一切关于贪污腐败的话题在警察找邻居们调查之后烟消云散,原来,老钟家是闹了贼。
废话,家里进了贼,搁谁都不会心情好。所以老钟脸色变幻倒是正常,但一阵一阵出虚汗就另有原因了。
这只是因为老钟觉得,今儿进来这贼有点儿蹊跷。
前两天老钟出差,太太带着孩子去了娘家,回来一看,家里居然让人给撬了,不禁大吃一惊。说起来,老钟也是个小心谨慎的人,装修房子的时候不但安了防盗门,而且装了防盗窗,但现在巴掌厚的防盗门老老实实地张开着,仿佛在故意宣告着自己的不设防。
吃惊的老钟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报警。
电话线居然被切断了。
放下电话的老钟无意中向旁边一瞟,忽然发现一件古怪的事情– 老钟喜欢养鱼,专门在家里放了一个大型水族箱,里面还装了当时最先进的调温增氧系统。如今,调温系统的彩灯还在闪烁,增氧系统还在从水底拱出一个个气泡,但是…… 几十条名贵的观赏鱼,却一条不剩地翻着肚皮浮上了水面。
这些鱼的身上毫无伤痕,但早已死去多时。
我这鱼招谁惹谁了?环顾家里秋毫无犯的彩电,环幕立体声音响,再看看满缸死鱼,喜欢看武侠小说的老钟不知怎么的,一下想起了“鸡犬不留”这四个字。这汗,哗就下来了。
警察的勘察证明,除了抽屉里的千余元现金和两本集邮册以外,盗贼没有拿走任何东西。
一千多块钱?我那防盗门也不止这个数儿啊。老钟苦笑,心中越发觉得这恐怕是不速之客在故弄玄虚,庆幸自己一家子案发时候不在家中。
在公司里工作,难免有些桌上桌下的事情,但钟先生的确是个老实人,为人谨慎,而且他在公司还不是拍板的,真想不出自己干过什么能惹出灭门或者灭口的事情来。
一个馒头都能引发血案……
陈凯歌大导演的《无极》拍摄于2005年,钟先生家的案子发生在1997年,他当然想不到这句台词,但心中的想法未尝不是与此暗合。
这年头,缺乏逻辑的杀人犯可是多得很啊。
于是,老钟忍不住缠着来出现场的宋队长百般探问,看警方能不能给个暗示,告诉自己家那个引发血案的馒头到底在哪儿。
虽然几次安慰,让老钟不要多想,但也没法让人家安生下来,宋队长只能苦笑 – 自己说的都是真话,老钟这明摆着是反应过度了。
几乎一出现场宋队长就可以断定,这应该是当时正被市局严令追捕的“防盗门大盗”又一次顶风作案。
“防盗门大盗”是九十年代中后期让北京警方颇为头痛的一系列入室盗窃案的总称。
从一九九六年开始,北京各区连续发生数十起恶性入室盗窃案,这些案件的共同特点是案犯专门选择安装有防盗门的住家做为目标,而且屡屡得手。被盗的事主从外经贸部贷款处处长到卖蔬菜的摊贩,从殡葬管理局的普通干部到某区区委书记,堪称五花八门,甚至黑白两道多少都要卖些面子的JJ迪斯科舞厅总经理家也被洗掠一空。
防盗门本身是用来防贼的,如今成了吸引贼的目标,实在是件哭笑不得的事情。一时,“防盗门招贼”的传言在北京蔓延开来,颇有些人心惶惶的意思。连老萨跟朋友吃饭,都听邻座说起过这样的事情。
'待续'。
京城捕王之二。 撒癔症的贼
热度 38已有 510 次阅读2012…1…15 06:03 |个人分类:梦里关山(纪实,传奇)| 癔症
“防盗门大盗”纵横四九城,引发了京城捕头们的重视。从作案手段分析,这数十起案件均应由同一名或同一批案犯所为。市局对此十分重视,刑侦总队总队长,曾经侦破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