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恐怖电子书 > 盗墓笔记之吴邪的私家笔记 >

第6节

盗墓笔记之吴邪的私家笔记-第6节

小说: 盗墓笔记之吴邪的私家笔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元。

  泰星号,中国商船,在中国南海发现,同样是迈克·哈彻,从船上打捞上来100多万件瓷器,其中60万件因为成色普通和无法运送被他砸碎。剩下的部分在德国拍得3000多万美元。

  “阿托卡夫人”号,西班牙殖民船,1622年在哈瓦那海域沉没,1985年被寻宝人费雪发现,其中打捞上8吨黄金,500公斤宝石!所有出水文物价值4亿美元,不过,为此费雪放弃整个公司的运营,当时寻宝已经成为了他人生中唯一值得追寻的东西,我觉得他的这种心态和现在的三叔很像。

  因为船的载货量巨大,所以又有一船十墓的说法,有些大型商船上面运载的瓷器数目几乎是天文数字,而漫漫岁月中,在海上丝绸上沉没的巨船数量又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这些巨大的宝藏还远未开启。

  不过,阿宁的公司,我在网络上只能看到了一个简单的页面,没有过多的信息,这个公司似乎并没有太过于高调的做一些项目,我对于国外古玩的这一套并不了解,只能告诉自己小心行事。

  006  西沙群岛

  西沙群岛又名宝石岛,是中国南海诸岛四大群岛之一,由永乐群岛和宣德群岛组成,这片大大小小的珊瑚岛屿群漂浮在三万平方公里'npfans注:另有50多万平方公里一说'的海域上,美丽而纯净。

  (附西沙群岛地图1,着重标出清澜港到永兴岛)

  西沙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旧唐书》记载从唐朝起,中国政府开始正式管理海南岛以南海域。古代这里被称为“千里长沙”,是南海航线的必经之路。早在隋代,中国已经派使节经南海到过今天的马来西亚,唐代高僧义净亦由此到达印度。古代那些满载着陶瓷、丝绸、香料的商船在此驶过,因而这里又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由于远离大陆人迹罕至,所以西沙群岛四周的海水十分洁净,最高能见度达到40米,西沙有着连绵数公里的珊瑚礁,是绝佳的潜水海域。

                                                                                                                        ──摘自 维基百科

  我们的目的地碗礁。

  (附西沙群岛地图2,着重标出永兴岛到碗礁)

  我查过一些资料,所谓的碗礁在中国有好多个,渤海湾,东海,南中国海都有。称呼为碗礁的主要原因很形象,就是渔民经常在这些礁石附近捞到瓷碗。这是因为大部分的碗礁都是暗礁,且位于海上航线的要道,所以古代沉船多集中在附近,散布了大量沉船物资,由此我发现古代礁石的称呼,值得好好的研究。

  我之前唯一听说过的中国比较有名的海洋考察就是碗礁一号,这一次我们的目的地显然会和这个过程很类似。

  007 清澜港

  我已经从清澜港出发,船上一点娱乐也没有,除了看海只有听收音机,这里能收到台湾,大马,和越南的电台,却唯独收不到大陆,我觉得非常奇怪。可能是收音机的台湾产的原因,老式的台湾收音机可能把电台焊死在几个固定的频率上。

  我昨天又重新想了一遍那女人和我说的话,感觉这后面的事情有点不对劲,我告诉自己有机会还要多想想。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有点没法集中注意力。

  也许是船抖得太厉害了,我实在坐船的机会不多,能不晕进船舱里已经让几个渔夫刮目相看了。

  008 永兴岛资料抄写 (附永兴岛地图)

  永兴岛又名“林岛”,因岛上林木深密得名。永兴岛得名于1946年11月29日接收西沙群岛的军舰的名字。永兴岛位于北纬16度50分,东经ll2度20分。岛的东西长约l850米,南北宽约ll60米,面积约:2。1平方公里是西沙群岛中最大的岛屿,也是南海诸岛最大岛屿。永兴岛地势平坦,平均高约5米,岛西南有长约870米,宽约100米的大沙堤,最高为8.3米。四周也为沙堤所包围,中间较低,是次成泻湖干涸后形成的洼地。这里掘井取水方便,但是由于乌粪的污染,井水不能食用,但水量充足,可以用来洗涤。永兴岛岛屿面积大,植物茂盛,淡水充足,中央低地不积水,且有高大沙堤防风,故本岛是南海诸岛中地理环境最优越的一个岛。永兴岛又正好在西沙群岛中部。因此,永兴岛是西南中沙群岛的首府,海南省派出的政府机构(相当于县级)驻在该岛。永兴岛是西南中沙群岛的交通枢纽,建有现代化的机场,可起降波音737机,码头可停靠5000吨位的船只,其它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也比较齐全。 

                                                                                                                        ──摘自 维基百科

  009  海底古墓平面图 (附“蓝酒精”提供的手绘海底墓地图)

  海葬是一种沿海民族特有的敛葬方式,不过和维京人的远海海葬不同,这里的海底古墓,只是陆地敛葬向海底变种的一种特殊方式。其实只是把古墓葬到海底而已。

  历史上,传说使用水底古墓敛葬的人有不少,比较出名的有锦溪陈妃水冢,沈万三银子浜水底墓,我最赶兴趣的,其实是曹操,他的七十二疑冢中,就有一处传说据说是被发现在许昌清潩河中。

  几个传说,前两者还有迹可循,后者,只有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才能窥得一些蛛丝马迹。不过读了之后,我觉得有那么一些根据,因为其所言的东西,我听来不像是当时的人能杜撰出来的。

  聊斋志异中的曹操墓穴,原文《曹操冢》如下:

  许城外有河水汹涌,近崖深黯。盛夏时,有人入浴,忽然若被刀斧,尸断浮出;后一人亦如之。转相惊怪。邑宰闻之,谴多人闸断上流,竭其水。见崖下有深洞,中置转轮,轮上排利刃如霜。去轮攻入,中有小碑,字皆汉篆。细视之,则曹孟德墓也。破棺散骨,所殉金宝尽取之。

  异史氏曰:“后贤诗云:‘尽掘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葬君尸。’宁知竟在七十二冢之外乎?奸哉瞒也!然千余年而朽骨不保,变诈亦复何益?呜呼,瞒之智正瞒之愚也!”
 
  翻译过来的内容,很有传奇性,大概是有人河水悬崖边游泳,突然水中的人好像被刀砍了一样,断成两段,尸体浮出水面,后面又有人这样,他们感觉河底有蹊跷,就断流查看,看到河边的悬崖,淹没水下的部分原来有一个深洞,洞口有一个插满刀的转轮,里面是曹操墓云云。

  我见过很多的古墓中的奇异机关,知道这样的机关对于古人来说完全不难,难的是让转轮旋转的动力,这恐怕就是这个古墓会建在水底的原因,要实现一些能长时间使用的机关,那么必须要有源源不断千年的动力,河流为之一,而汪藏海想的更远,他使用了海底的海流和潮汐。

  不过,这个传说也有破绽,我就很怀疑,是什么使得千年的刀刃锋利如初,水底的环境十分不适合金属保存,除非,这些部件都是黄金的。这却也不是不可能。

  另一个破绽是,显然把古墓的口子通过某些手段封闭起来,要比装置一个机关合理的多,试想如果当时入浴的人没事,那么这个古墓也就不会被发现,反而你做一个转轮,总有偶然伤人的一天,到时必然有人会潜下去看个究竟,能制作这种机关的能工巧匠应该能想到这一点,为什么还会犯这种错误。

  我看恐怕其中另有隐情,中原发展是以水土流失为代价,曹操时代的清潩河应该水量更大,古墓应该是在水下很深的位置,到了蒲松龄的时代,水位下降的很多,才使得河底的古墓的得以能以人力潜入'npfans注:原文如此',这些浮尸恐怕是当时探墓的同行,被机关所暗算,又或起了杀人夺财的心,最后才使得古墓暴露。

  说实话,这个资料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我一直在想汪藏海的海底墓穴是怎么建造的,因为在有水的环境下,在当时的人力物力下,除了沉船墓,其他方式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这个资料让我灵机一动。

  是否有这样一种可能,汪藏海是否是在海底区域内筑坝,形成一个环岛,接着排出海水,做成一个大概的旱地,在其中挖一个巨大的坑,然后放水驶入墓船,再次抽出海水,使得墓船随着水位的降低,缓缓沉入坑中,最后毁坝使得海水回灌。

  从平面图看,这个海底墓穴的结构非常复杂,如果不是这种方式,那么它沉入海底的过程必须精确到使用微积分来计算,这恐怕有点不可能了。我想,既然古人可以截停一条河,为何不能在海底修起环岛呢?

  回去查了查课本发现,这有一个问题,就是古人无法来处理渗水的问题,海底的海沙透水太好,建造这种水坝使用的人力物力要比沉船还要多好几倍,我请教我以前的老教授,他仔细想了一下,说关键应该在那些巨大的石锚上,石锚分布在四周宽广海域里,肯定是在做现在斜拉锁一样的结构,在整个船沉入海底的过程中,无数的石锚起到了调节平衡的作用。

  010  楼船想象图 (附楼船插图)

  后来和胖子讨论了一些关于楼船的结构。这个楼船真的是非常的巨大,我们画了好些草图,都感觉在整体构造上会有问题。这么大的一艘船,要航行起来实在是不太可能。所以,我们感觉这艘船作为一个巨大的坟墓的作用反倒比作为一艘船要重要得多。

  如此巨大的木船,本身最大的问题是龙骨,世界上没有那么大的树木可以做其龙骨,那么它的龙骨必须是有木料切割而成的,那么,此结构就非常的耐人寻味。这艘船是否有如此的巨大,还是比这个稍微小一点,还是完全不是这个形状,需要海底声纳来探测。

  我问了几个船舶工程师,他们都觉得我说得太夸张了,不过有一个人告诉我,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因为这可能只是外观看上去是一艘船,其实是好几艘船拼接起来,而因为这船并不是用来使用的,它只要在风平浪静的时候能够开到海葬地点上方就可以了。说的难听点,这就是一个巨大的浮筒。

  我有时候不禁遐想,这种古代的航空母舰,到底倾尽了多少古人的心血和结晶,如果当时这种技术不为皇家专用或者专秘在某几个杰出工匠手中,能流传到民间,那么中国可能会成为一个跨海洋的帝国。在当时有这种军舰楼船,楼船火炮沿岸支援,里面的士兵蜂拥而出,谁能挡的住?

  可惜,大明的巨舰,最后成了造舰人的坟墓。这不知道是一种讽刺,还是一种悲哀。

  011  许愿树与《山海经》 (附青铜神树插图)

  古人对于神树的崇拜,从山海经中就可以得知。在几篇山海经中都有神树“若木”、“扶桑”的记载,不过青铜的神树,到现在为止有明确记载的,只有三星堆。

  012  二道白河

  我现在正在开往二道白河的火车上,车外是掠过的高粱地,同车厢的人都已经睡去,而我辗转难眠。

  若干年前,我去过长白山一次,那是我年幼的时候,当时完全想不到我会以这种心情,这种方式再次前往。也没有想到有一天,我入睡前必须写点什么,才能平静下来。

  看着路边已经收割完备,积雪还未完全融化的景象,我不由想起了上一次长白山之旅的感受。

  当年的长白山之旅,回想起来,本身也有一丝怪异,我依稀记得当时家中似乎有什么风波,我的父亲和爷爷大大的吵了一架。

  我父亲是一个温润如玉,或者说善于隐忍的人,他从来没有和爷爷发生过冲突,所以这一次的吵架,让我感觉很不寻常。但是我年纪实在太小,他们争吵的内容我一点印象也没有。

  之后,我父亲就突然决定来长白山旅游,那一年我看到了雪山上的情形,那皑皑白雪和无垠的山谷和影画中的如出一辙。

  我现在想想,觉得有点惊疑,为何我对于当时的雪景有着如此深刻的印象,直到现在还能一眼将其和影画联系起来?当年的旅途我的记忆已经模糊的只剩下大概,但是为什么惟独我能记住那一座雪山呢?

  也许是因为那山在当地有着特殊的象征,还是因为别的什么?

  我实在想不起来,也不愿细想。

  上午早些时候,我和胖子聊了一些女人和明器之外的问题。

  我一直认为胖子是个深藏不露的人,事实证明我判断得不错,和他讨论一些问题,就会发现他并不是不懂,而是思考的更加直接。

  我认识的人不少,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知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