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

第170节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170节

小说: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学敏

蔡景峰

赵学敏字恕轩,号依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康熙五十八年
(1719 年)生;嘉庆十年(1805 年)卒。中医学、药学。

赵学敏的父亲是清代官吏,曾任地方总管盐务的官职,因有功而迁升
福建永春司马、尤溪知县等职。赵学敏从小习儒,学习各种经史典籍。还
请人在家教授医学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等。
在家中庭院里有一取名养素园的药圃,种植各种草药植物。赵学敏对医药
逐渐产生兴趣,不仅白天攻读,夜里还继续学习。为避免父亲斥责,他把
灯火藏在帐帷中,日久之后,竟将帐帷熏黑。由于用眼过度患了严重的眼
疾。这些都没有动摇他学习医药的决心,他长年读书写笔记,以后编成《医
林集腋》16 卷。

赵学敏在医药学上的成就主要有两方面。

1。在药学方面,著有《本草纲目拾遗》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虽然收罗广博,但经过200 多年的实践,
药学有了不少新的发展,况且《本草纲目》也远非十全十美。赵学敏通过
广泛收集经史百家、地方志书、笔记等各种文献约600 余种所载关于药学
的资料,加上自己所采集到的标本及实践经验,大量补充了药物的新知识。
在药物的分类方面,他在《本草纲目》16 个分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花部、
藤部,成为18 个分部,使之更臻完善。他的《本草纲目拾遗》共收载药物
921 种,其中716 种是《本草纲目》未曾收入的。这些药物中,有相当数
量是由国外输入的外来药,有些还是他亲自登上外国船只进行实际调查所
得的材料。他首次提到的刀创水,类似红汞或碘酒;金鸡纳(即奎宁),
指出此物无形状可考,来自西洋,可以治妇人难产,治“发摆子”,亦即
疟疾;镪水,性猛烈,能蚀五金等。类似这样的西药载入传统的本草著作,
开创了中西药汇合的先例。

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对巨著《本草纲目》正误计34 条,其
中有的是补充李时珍之不足,提出新的材料,有的则明确地指出其错误。
他详细地叙述了《本草纲目》未提及的射罔的炮制,所述方法和步骤十分
详尽;补充了关于天竺黄的采撮拾取以供药用的史料;对莽草这一当时用
来毒鱼的有毒植物的特征,也补充了沈括提供的史料。对于《本草纲目》
中混乱的品种,进行了鉴别,其中包括消石和朴消,盐硇和番硇,山慈姑


和石蒜,金锁匙和马蹄细辛,罗勒和兰香,菟葵和天葵,陆英和蒴■,牡
丹皮和鼠姑,角蒿和茵陈,大腹子和大腹槟榔,红瑶柱和海镜,稷和粱等
等。他还指出贝母有川贝母和象贝母之不同,大枣则南北互异,纠正了所
谓铅粉无毒、上池水必须是树臼中水,食茱萸可供食用等错误或片面的提
法。他以发展的眼光,明确地指出,自然界的物种是愈来愈多,愈来愈复
杂的。例如白术已经繁殖出鸡腿术、狮子术等新品种。在他的著作中新列
入的外来药物很多,包括镪水、倭硫黄、西洋参、东洋参、香草、阿勃参、
西国米、阿迷酒、吕宋果等等,体现出中西药兼收的倾向。

2。在医学方面,对中医走方医经验进行系统总结
走方医又称方草泽医。走方医生在旧社会被认为是非正统、没有理论
的低等医生,为一般医学界所鄙视。赵学敏却很重视走方医在治疗疾病中
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认为他们各有专长,而且奏效迅捷,方法简便。他曾
与一位同宗赵柏云砌磋讨论,学习赵柏云的走方医经验,并总结了走方医
丰富多采的医疗措施,加以提炼升华,编成较有系统的医药著作《串雅》。
该书分成内编与外编。内篇是记截走方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截、顶、
串、禁四类。截是指用断然措施,使疾病过程立即中止;顶是指所用的药
物的作用是上行的,也就是通过催吐的方法,来治疗疾病;串则相反,指
药物的作用方向下行,也就是泻下的方法;而禁法则是指阻止疾病过程继
续发展,也含有禁方不外传,亦即秘方的意思。在每一类治法之下,又分
成总治、内治、外治、杂治等不同治法。一般来说,内治多为内服药,外
治则是外敷或局部疗法,总治则是比较正规的各种各类治疗方剂。这些治
疗方剂,多数是结构较简单、行之有效的验方,未见于经典著作。如治疗
头痛等症,如果用得恰当,确有很好的疗效。

赵学敏在《串雅》一书中,对其他临床各科,还记载了相当多的有效
经验方,其中包括外科手术、五官疾病,还有一些奇异怪症,如书中记载
的几种外科麻醉药,是中药麻醉的有效方法,具有明显的中医特点。所用
各种治疗寄生虫病、体表虫咬、螫伤、除灭体外寄生虫、辟邪等等方法,
收罗相当丰富,具有明显的走方医特色。在外篇中,赵学敏收集的各种外
治方法,包括熏法、贴法、针刺、灸法、蒸法、洗法、熨法、吸法等,有
不少是简便易行的验方、效方,其中有很多至今仍是临床所常用的,包括
紫金锭、蟾酥丸、犀黄丸、琼玉膏等,而鸡子灸、桑木灸、麻叶灸、碗灸
等等,都是一般针灸著作所不备的,是走方医对针灸疗法的新创造。在该
书“伪品门”中,还载有假橡皮膏治外伤跌打、止血治疮,也十分有效。
此外,在“奇病门”中记载了一些在当时被认为是比较奇特的病症,如男
子乳肿,类似于现代男性乳房肿瘤,截肠怪病则是直肠或肛管脱垂等,都
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赵学敏还注意到药物的炮制方法,如法制青皮、芽


莱、乌龙胆、枳实、桃仁、灵砂、雄黄等,为一般本草书所不载。

赵学敏所追求的,是他自己所说的“三字诀”,即“贱、验、便”,
认为凡是在治疗疾病中,能遵守这三字的主要精神的,才是医道中之杰出
者,他的群众观点及医疗品德,是值得称颂的。因此,尽管他的著作并无
高深的医疗理论,然而,由于其实用价值而长期流行不衰。

文献

原始文献

'1'(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2'(清)赵学敏:串雅内篇,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
'3'(清)赵学敏:串雅外篇,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
研究文献

'4'余瀛鳌:赵学敏在医药学上的主要成就,新医药学杂志,1978,11, 
第62—64 页。

魏之■。。 

蔡景峰

魏之■字玉璜,号柳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康熙六十一年
(1722 年)生;乾隆三十七年(1772 年)卒。中医学。

魏之■出身于世医家庭,家境清贫。年少时,父母双亡,无力入学就
读,就在家乡市街的手工业作坊里做工,后来转到一家当铺任职,在将近
20 年的时间里,他白天在店堂里劳动,入夜,挑灯读书。为了避免打扰同
屋的人,他索性将油灯放在帐幕内,坐在床上阅读,直到灯油耗尽为止。
他把父亲遗留的医书,全部精读记诵,并请教其他名医,终于豁然开通。
从此,他开始为人诊病,经过数十年的经验积累,打下了深厚的根底。

魏之■对明代江■的《名医类案》进行了研究,认为以医案的形式来
阐发医理很有价值。该书流传到当时,已经历200 多年的时间,由于传刻
抄录,错误不少,有的已残缺不全。于是,他对《名医类案》进行了较全
面的重订,有的还加上按语,使该书内容较为系统和科学。同时他还仿照
江■原书的体例,结合个人数十年的临证心得作了增补,编著成《续名医
类案》,于1770 年刻行。除《续名医类案》外,魏之■还著有《柳州医话》,
此书实际上是魏氏的医学论述,散见于《续名医类案》中,由清代医家王
士雄加以搜集整理,并有少许阐发而成。魏之■的医学成就及学术思想主
要体现在这两部著作之中。

《续名医类案》原著60 卷,今本已整理为36 卷,345 门。全书涉及
临床各个方面,包括医学理论、诊断、内、外、妇、儿、五官、正骨、传
染病、精神病等各科的治疗经验,所列方剂也多数效验确实。书是根据《名
医类案》成书后200 多年来的上百名医家临床验案所著成,另外还集有《名
医类案》所遗漏未收的明以前的医家验案。

魏之■在临证医学方面思想敏锐,常有独创见解。他敢于从学术上批
判前代医家的错误见解,树立新说,就是对医中之圣张仲景的不足之处,
他也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如指出“伤寒阳明邪结,发为狂热”一证,
他就不同意用峻下的方法,认为这种热邪结于内,仍然是一种宿食,不宜
用下法,而只能用吐法。他在治疗各种病症时,一再强调由于时间的变迁、
个体体质不同,人的禀赋有厚薄,不能一成不变地机械治疗疾病,而需要
灵活掌握,随机活变。作为一个医学家,他如实地提出:即便像伤寒这样
复杂多变的病证,并不是所有治愈的病例都应归功于医者。他实事求是地
指出:此证虽非小恙,但只要患者元气平和,便可不药自愈,那种无真知
而邀功请赏的人,最能误人。在全部医案中,他罗列各种各样的奇症、重
症、变症,对千变万化的疾病,从不同角度给后人以启发。他正确地指出,


凡暴发病症,包括中风、中气、中寒、暴厥等等,都禁止喧闹移动,因为
这样容易断绝人体之气,而气断则必终不救。他还指出,治疗小儿,由于
诊脉不易,最有效的诊断方法是按诊虚里穴,也就是左乳下的心尖部位,
如果跳动剧烈,则不宜用攻伐峻烈之剂,因为它表明这种小儿先天不足,
元气虚弱,峻攻必然不能耐受。他指出这是自古以来中医界所未曾发掘的
一个奥妙,是十分珍贵的小儿诊断方法及预卜吉凶的征兆。

魏之■极力评谏慎用张景岳提倡的滋补肾命的做法。他指出,张景岳
治疗阴虚伤寒燥渴,用凉水又加桂附,以致形成坏证而不救;又评其误用
辛温解散治阴虚痰结等等,都是针对张景岳这一学派滥用温补之偏的,在
当时都可以说是击中时弊的见解。

魏之■指出,肝病有在家族中相传的倾向,认为凡父母有肝病者,其
子女也大多有肝病。表明他当时已认识到肝疾的传染性及遗传倾向,这也
是相当正确的。他所自拟的方剂“一贯煎”,不仅在当时有一定影响,至
今也是临床上治疗肝病的常用方剂。

魏之■的学术成就,对后世也有一定的影响。他在整理江■著作的基
础上,又单独著成《续名医类案》,可以说开创了我国医学上收集多人医
案、以病为纲的体例。其后,清代至民国不断有这种体例的医案著作出版,
这对于我国医学总结经验教训,繁荣发展临证医学,是有其促进作用的。
清《四库全书提要》认为该书内容丰富,但又过于芜杂,是其不足。清末
著名医家王士雄则十分称赞魏氏医术高超,见地非凡,除辑订发挥该书、
多所赞誉而外,还将书中所载魏氏医论、附方录成一册,名为《柳州医话》。
尽管《续名医类案》中也存在一些谬误,迷信怪诞之说也非绝无仅有,但
从总的方面看,他在中医临证学方面的成就还是相当大的,在中医学术上
有较大的影响。

文献

'1'(清)魏之■:续名医类案,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1957。
'2'(清)魏之■:柳州医话,《中国医学大成》本,大东书局,1937。
'3'(明)江■:名医类案,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1957。

戴震

郭书春

戴震字东原,一字慎修。安徽休宁(今属黄山市)人。清雍正元年
十二月二十四日(1724 年1 月19 日)生;乾隆四十二年五月二十七日(1777 
年7 月2 日)卒于北京。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工程技术。

戴震近世先祖皆不曾入仕,到其父戴弁,家境已属清寒。皖南山清水
秀,人多地少,民多以经商为生。戴震幼时便随父往返于皖、赣、浙,了
解到人民的疾苦。9 岁入塾,聪慧异常,过目成诵,且喜疑善问。后研习
《说文解字》、《尔雅》,至十六七岁,于《十三经》之经,注无不能背
诵,且凡读书,每字必求其义,为后来的学术成就打下坚实基础。19 岁遇
江永(1681—1762)。江永治经数十年,精于《三礼》、步算、钟律、声
韵、地理,博综淹贯,岿然大师。戴震一见倾心,遂师事之。戴震受江永
的品格学术影响极大。1744 年,著《策算》。次年,著《六书论》3 卷,
发挥了江永的见解。1746 年,著《考工记图注》2 卷。《考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