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

第163节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163节

小说: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费耶尔和土尔斯科城之西北,其间二百余里,山不甚大,沿途皆林薮,有
马尾松、果松、杉、松、杨、桦、樱、■、刺玫,山巅岭上,随处流泉,
地甚泥泞。上岭五里许,下岭十里许。自岭东流出者,谓之土拉河;岭西
流出者,谓之托波儿河,俱向东南流,过图敏地方,土拉河归入托波儿河,
复向东北流,至托波儿相对地方,归入厄尔齐斯河。又自山阴流出者,谓
之喀穆河,其大似色楞格河,水色赤,流急,自东北向西南而流,至喀山
相对地方,归入佛尔格河。”这段文字,不仅记载了翻越乌拉尔山脉时所
见地形、植被情况,并且还谈到了山脉东西两侧的河流及其水文情况。

在《异域录》的卷首,图理琛还附有他绘的俄罗斯地图。这幅地图虽
然简单,却把俄罗斯的方舆形势明晰地表示了出来,成为我国旅行家通过
实地游历所绘成的第一幅关于俄国的地图。

《异域录》自雍正元年(1723)以满、汉两种文字刊印后,在学者们
的重视下,不断有各种版本刊行于世,如四库全书本、昭代丛书本、借月
山房汇钞本、泽古斋重钞本、指海本、小方壶舆地丛钞本、朔方备乘本等。
在国外也引起了欧洲学者的注目,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在欧洲出版传播。
根据高迪爱(Hrdier)的《西人论中国书目》所载:《异域录》在1726
年译成法文,1744 年译成瑞典文,1788 年译成俄文,1821 年译成英文,
且于这年再次译成法文,还作了注释。

图理琛的俄罗斯之行,跋涉路程三万多里,夏苦泥淖蚊蝇,冬苦严寒
冰雪,他以勇敢顽强的精神,战胜了困难。他的事迹在我国旅行探险史上,
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通过西伯利亚与乌拉尔山,最
后到达伏尔加河下游、黑海北部地区并留下游记著作的旅行家。图理琛的
旅行和著作,在历史上起了丰富我国人民关于俄罗斯地理知识的作用。今


天,《异域录》一书还可以作为我们研究俄罗斯历史地理、18 世纪早期中
俄关系和土尔扈特的可贵参考文献。

文献

原始文献

'1'(清)图理琛:异域录,满、汉文本,1723。
'2'钦定八旗通志·卷一五二·人物志三二、大臣传一八,清内府刻本。
研究文献

'3'赵尔巽:清史稿·列传七十,中华书局,1977。
'4'唐锡仁:图理琛与《异域录》,见《科学史集刊》第10 集,地质
出版社,1982。

叶天士

余瀛鳌陶晓华

叶天士名桂,字天士,号香岩,晚号上津老人,以字行。江苏吴县
(今苏州)人。清康熙六年(1667 年)生;乾隆十一年(1746 年)卒。中
医学。

叶天士出身于世医家庭。祖父叶紫帆(一作子蕃),精于医,尤擅长
儿科,治病不分贫富,务在全活。父亲叶阳生,名朝采,亦以医闻名,所
治病证较广泛;兼工书画,喜好吟诗,又善于鼓琴,轻财好施。惜享年不
永,年未半百而病逝。叶天士自幼聪颖勤奋,白天向老师习读经典、诗文
词赋及经史子集,课后又随父学医。14 岁时父亲去世,他继续向其父门人
朱某学医并应诊。未及数年,叶氏之名超过其师,年未弱冠已远近闻名,
求医者络绎不绝。叶氏博取诸家之长,信守古训“三人行必有我师”,故
凡诊疗上有特色的人,不论尊卑,均向之请教或拜师。在他整个学医、行
医过程中,前后拜师达17 人之多。甚至对原来相恶甚深的同时代名医薛
雪,在确认对方诊疗有过人之处后,亦能捐弃前嫌,登门求教。这种刻苦
钻研、取长补短的学习态度,使他成为清代最著名的临床医学家。

金元以来,对热性病特别是温热病证的临床研究不断取得进展,产生
了各种不同的学说。“医之门户分于金元”,金代张元素提出“古方今病
不相能”的观点,主张化裁古方,广寻药源;刘完素认为“六气皆从火化”,
对于热病擅长用寒凉方药,世称“寒凉派”;朱震亨分析人体往往是“阳
常有余,阴常不足”,故在治法上突出养阴生津,也称“养阴派”。这些
医学观点对叶天士的影响很大,加上当时温热病的流行极广,促使他对温
热病进行深入研究。他在《素问·热论》及张仲景、刘完素、吴又可等前
贤医著的基础上,结合个人长期的经验心得,为后世留下《温热论》、《临
证指南医案》(前者由叶氏口授,门人顾景文笔录而成;后者由门人华岫
云等裒集编注)等名著,这是我们今天寻绎其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现就
叶氏这两部代表作分述如下。

1.《温热论》
《温热论》作为温病之学术论著,全书词简意深,论析精辟,说理透
彻,是中医温病学中一篇具有高度概括、提纲挈领的重要代表作。它对温
热病的发生与发展,诊断与治疗,以及预后的顺逆,从原则到具体,提出
了一套完整的理法方药,在温病学说中起到了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后世不少医家,深受其影响,至今在中医急症治疗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其论述的主要内容有下述两方面。

(1)创立卫气营血辩治大法
叶氏将温热病的传变规律归纳为卫、气、营、血四个病期,这是对温
病辨证、区分病程阶段的重大贡献。他提出诊治温病“卫之后方言气,营
之后方言血”,并确立治疗大法,所谓“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其卫气营
血的具体论治内容可概括如下:

叶氏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温邪袭卫,首先见到肺经病证,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寒、头痛、咳嗽、口渴、有汗或无汗、苔薄、脉浮等,
治疗当用辛凉轻剂。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病理,适当调整治法。卫分
之邪的传变,大致有两条途径:一则由卫分顺传入气分,一则“逆传心包”,
出现高热、昏迷、谵语等证。

温邪,在卫分得不到外解时,则渐次传入气分。其主要症状为壮热、
汗出、烦躁、渴饮、脉大,或腹满便结、苔黄、脉沉实;或见身热起伏、
缠绵日久、胸痞脘闷、苔腻、脉濡等。叶氏的所谓气分病证,热势最盛,
治疗时当须突出清法,兼以护液生津(或加润肠通下之品)、轻清宣泄。
而叶氏于湿温滞留三焦;温邪挟湿内停,气机郁滞;湿温所致之阳明腑实
证,以及伤寒与湿温如何正确运用下法等内容,均有精辟的分析。

叶氏认为,温邪入营,营分受热,往往隐现斑疹;热扰神明则心神不
安,烦躁不宁。若挟痰热,每易昏厥、肢体痉挛;阴液耗灼,则舌色红绛。
在治疗方面,如初传营分,而气分之邪未尽,舌质红绛,每兼黄白苔,可
用清气透营法;舌纯绛鲜色,为包络受病,宜用醒窍法;如神志昏愦,则
须加牛黄丸、至宝丹之类以开其闭。

病邪从营分深陷血分,病情趋于危重,因邪热炎灼,往往逼血妄行而
见耗血动血诸证;阴液消涸,引动肝风,以致痉厥谵妄;若热邪与瘀伤宿
血相搏,每变为如狂、发狂之证。叶氏指出邪陷血分,当以凉血散血为治
疗大法,再根据风动、挟瘀等情况,斟酌相应治疗措施。

(2)察舌、验齿、辨斑疹白■
对温热病的病邪部位、津液存亡、病情轻重以及预后转归等情况,叶
氏常通过察舌、验齿等进行辨析。他在这方面的丰富经验,体现了他对温
病诊断学方面的独特建树,为后世所重视并沿用。

以察舌苔为例,若舌苔薄白,外感风寒;舌苔薄白而干,邪虽在卫,
而肺津已伤;苔白厚而干燥,属胃燥气伤;白苔粘腻,吐出浊厚涎沫,口
味甜,为脾瘅病,乃湿热气聚所致;白苔绛底,为湿遏热伏;舌白如粉而
滑,舌质紫绛,属湿邪入膜原,主病情凶险。

黄苔不甚厚而滑者,热未伤津,仍可清热透表;苔虽薄黄而干,属邪
去而伤津;苔黄而浊,脘腹疼痛者,可用苦泄之法;苔黄而滑,为无形湿
热中有虚象;腹胀满疼痛,苔黄如沉香色、灰黄色、老黄色,或中有断纹,


均当用下法治疗。

温邪入营,舌色必绛。初传营分,绛舌中尚兼黄白苔,是气分之邪未
尽;舌独中心绛干者,为胃热心营受灼;舌尖绛独干,系心火上炎;纯绛
鲜色者,乃包络受病;绛舌中心干者,为心胃火燔,劫灼津液;若烦渴烦
热,舌心干,四边色红,中心或黄或白,乃上焦气热烁津。他如湿邪熏蒸、
痰邪蒙蔽心包,痰阻舌根、内风掀扰,火邪劫营,热毒乘心,肾阴干涸等
病理,其舌诊均有不同的见证,为确立治法提供重要的依据。

至于验齿,叶氏认为在诊察温热病中具有重要意义。他说:“看舌之
后,亦须验齿。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
对温邪的劫灼阴液,有一定临床诊断价值。因胃、肾二经之血,均上走于
齿及龈,故病深动血,结瓣于上,阳血色紫,紫如干漆;阴血色黄,黄如
酱瓣。他如胃热甚、心火上炎、风痰阻络、肾热津劫等,牙关或牙齿均有
不同的见证。

在温病发展过程中,斑疹常现于胸背和两胁间,点大而在皮肤之上者
为斑,或云头隐隐、或琐碎小粒者为疹。前者多属血分,后者多属气分。
均为邪气外露之象,宜见而不宜多。色泽方面,大抵红者属胃热,紫者属
热极,黑者为胃烂。若色紫而小点,属心包热;点大而紫,为胃中热;黑
而光亮,乃热胜毒盛,依法治之尚可救;黑而晦暗,预后不良。在透发斑
疹过程中,如神情清爽,为外解里和之征象;如出现神昏,每属正不胜邪,
或“内隐为患”,或“胃津内涸”所致。

对于白■的望诊,叶氏亦有独到的临床心得。他认为“白■小粒,如
水晶色者”,为湿热伤肺,邪虽出而气液枯,须用甘药补之。如“白如枯
骨者多凶,为气液竭也”。这些宝贵经验,倍受后世医家所推崇。

另外,在《温热论》中,叶氏对妇人温病,分胎前、产后、经水适来、
适断等疾患,提出了具体证治。清代名医章虚谷高度评价《温热论》,说
此书“不独为后学指南,而实补仲景书之残缺,厥功大矣。”(《医门棒
喝·叶天士温热论》)

2.《临证指南医案》
叶天士是清代具有代表性的临床医学家,除上述温病学术临床的贡献
外,他在诊治疾病方面的医疗经验,较集中地以医案形式反映于《临证指
南医案》(10 卷本)一书。此书以介绍内科杂病和温热病医案为主,另有
叶氏诊治妇、儿、五官科等病证的案例。在古代个人医案著作中最负盛名,
刊本达数十种之多。叶氏的方治特色,在此书中有鲜明的反映,他既善于
灵活运用张仲景之经方,尤擅用时方,在朱丹溪杂病证治基础上,又有了
较大的发展,成为后世研究时方临床应用的名著,较完善地体现了叶氏在
临床医学方面的重要建树。现据《临证指南医案》,将叶氏学术择要条举


如下,以见一斑。

(1)阐发脾升胃降,创立胃阴学说
金代李东垣《脾胃论》对叶氏学术思想有很大的影响,他将脾胃视为
人体之“砥柱”。在《临证指南医案》中他援引东垣甘温的方剂治疗气虚
阳陷的病案较多。但是东垣论脾胃,重在阳气的升发,而未详及脾胃之阴;
元代朱丹溪提示“脾土之阴”,但实际上是将脾胃合一而论;明代多种医
著对“脾阴”有所载述,而较少论及“胃阴”。叶氏倡言胃阴,使脾胃学
说有了新的发展。

叶氏认为脾胃虽同属中土,但两者不能混为一谈,治脾可宗东垣甘温
升发,治胃则宜甘凉通降。脾胃分治,确是叶氏的创见。他治胃所用的通
降法,系指用“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津液来复,使之通降”。
显然,甘凉育养胃阴的方法,适用于“脾阳不亏,胃有燥火”的病证。

(2)提出调补奇经八脉学说
叶氏十分重视奇经辨证,在个人实践的基础上,发展了奇经八脉的辨
证论治法则。在生理上,他认为奇经有收摄精气,调节正经气血以及维续、
护卫、包举形体的作用;在病理上,凡肝、肾、脾、胃之病,久虚不复,
必延及奇经;在辨证上,奇经之病须分虚实;治疗上,常须“通”、“补”
兼施。

奇经的虚证,如久年不孕、月经不调,是肝肾、冲任受损。奇经病常
伴有阳虚症状,如下部清冷为奇经阳虚;如伴有显著烦躁,则为奇经阴虚。
奇经实证,大都由奇经气血阻痹造成。如男子病疝、女子月经不调、痛经、
产后腹痛、恶露淋漓等。奇经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