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12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期和性状等都未作记载,只能算是一个品种名录,不足以称品种志。到宋
代才出现了第一部水稻志,这便是曾安止的《禾谱》,所记为江西泰和县
之水稻品种,尽管其中有些品种也见于江浙一带,但这本书后来失传了,
只有部分内容还保存在曾氏家谱之中。宋代苏湖一带本是中国稻作最发达
的地区,却没有留下一部关于水稻品种的专著,只是在一些地方志,如淳
■《玉峰志》、宝■《琴川志》、嘉泰《吴兴志》、淳熙《新安志》等书
中,有水稻品种的记载。此外,范成大在《劳■耕,并序》中也记载了“吴
中米品”8 个。但这些记载都未为赅备。《稻品》乃是独立于方志之外最
早的完整的水稻品种专志。其后,清代李彦章写出了一本《江南催耕课稻
编》,与之相呼应,不过和黄省曾的《稻品》相比,晚了约 300 年。
《蚕经》是一本关于苏杭一带种桑养蚕的专书。主要包括艺桑、宫宇、
器具、种连、育饲、登蔟、择茧、缲拍、戒宜等九部分。除“艺桑”外,
其余8 部分多是关于养蚕,故此书名为《蚕经》。“艺桑”部分主要介绍
了地桑、条桑品种,嫁桑、接桑方法,桑园管理,桑牛防治,桑下种蔬,
预测桑叶贵贱等等内容。“宫宇”即蚕室,蚕室的设置要求安静保暖,防
止潮湿。“器具”即有关种桑养蚕的工具,有桑刀、方筐、圆箔、火箱等
项。“种连”即蚕种的繁殖,包括选种、浸种和浴种。“育饲”必须使用
干叶,雨中所采桑叶必须擦干或吹干。“登蔟”即上蔟。“择茧”要求茧
细丝长而莹白,否则淘汰。“缲拍”即缫丝。“戒宜”即养蚕的注意事项。
黄省曾的《蚕经》是第一本关于江南地区栽桑养蚕的专书。宋代秦观
《蚕书》1 卷,所记乃兖(山东)人的养蚕技术,与吴中养蚕有所不同。
宋元时的农书,如《陈■农书》、《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农桑
撮要》等都记载了丰富的种桑养蚕技术。《蚕经》的部分内容即引自这些
农书,但这些书都不是蚕桑专书。《蚕经》之后有关蚕桑的专著很多,据
统计达180 种,而其中又以江南为盛。虽然《蚕经》所载养蚕技术与其前
后有关农书相比较,并没有特别的贡献。然而,江南地区写作蚕桑专书则
是从《蚕经》开始的。
《芋经》是一本关于种芋的专著,包括“名”、“食忌”、“艺法”、
“事”等4 章,大部分是汇录古书中有关芋的记载。如“名”一章就引用
了《说文》、《广雅》、《广志》、《唐本书》等书中有关芋名及其种类
的记载。“食忌”一章,则是有关食芋时的注意事项,以及防止野芋中毒。
“事”一章,引述了食芋救饥的一些历史事实。值得注意的是,“艺法”
一章,除汇录了《■胜之书》、《齐民要术》、《崔■》、《家政法》、
《务本新书》、《物类相感志》等书的种芋法以外,还叙述了当时种芋的
方法,主要包括选种藏种、整地育秧、栽种塘土等。这些方法多有发明,
如为了防止芋种冻害,提出了窖藏越冬法;又如塘土,即在芋棵行间挖土
壅在芋根上,使根上土壤保护疏松,以便结出圆而大的芋头。
芋艿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农作物,许多农书中虽有关于芋的文
字,但黄省曾的《芋经》是第一部,也是惟一的一部种芋专书。
《鱼经》是一部关于养鱼的专书。全书共分3 个部分,“一之种”介
绍了几种鱼类的繁殖方法。这几种鱼是鲤鱼、鳟鱼、■鱼、草鱼(鲩鱼)、
白鲢、鲻鱼等。繁殖方法可以归结为两种:产卵孵化和取苗(秧)池养。
使用的饲料有鸡、鸭蛋黄,或大麦之麸,或炒大豆之末。值得注意的是对
鲻鱼的养殖,鲻鱼本是一种海洋鱼类,生活在海水和河水交界处。长江口
的松江人在潮泥地上开挖池子,待春季涨潮的时候,捕捉一寸来长的鲻鱼
鱼秧,放入池中进行人工养殖,至秋季鲻鱼就有一尺长左右。这是海鱼淡
水养殖的最早记载,标志着中国海产养殖的发达。“二之法”介绍了养鱼
的方法,着重于在凿池和喂食两个方面。黄省曾认为,凿鱼池必须要有两
个,这样做的好处有3 点,可以畜水,卖的时候可以去大而存小,还可以
解泛。鱼池不可以沤麻,不可以投放碱水、石灰,还要避免鸽粪,不宜太
深,深则水寒而鱼难长,但池之正北,应挖得特别深,以便鱼儿集中,三
面有阳光则鱼易长。池中应设置洲岛,让鱼环绕运转,使鱼生长迅速。池
旁种芭蕉,芭蕉上的露水可以解泛;种楝树,楝子落入池中可以喂鱼;搭
上葡葡架,可以免除鸟粪;池岸四周种上芙蓉,可以避免水獭。鱼的食物
有蟋蟀、嫩芽、秆子、鸡、鸭蛋黄,不可用水草。喂鱼要一日两次,定时
定量,鱼小时喂草必须细嫩,冬季可以不喂。这些都是很好的经验。“三
之江海诸品”介绍了江河湖海中19 种主要的鱼类,且多属鱼中珍品,有鲟、
鳇、鲈(松江四鳃)、鳓、鲳、石首、白鱼、鳊(鲂鱼)、银鱼、鲥鱼、
■、■(刀鱼)、■子、鳜、鲫(鲋鱼)、虾虎、土附之鱼,■鱼、针口
之鱼、河豚(斑鱼)。其中有些本属同一种类,如鳓鱼即■鱼,■鱼也属
石首鱼类之一种。中国较早的《陶朱公养鱼法》和《昭明子钓种生鱼鳖》
等书都已失传,或仅存辑本,后世所谓渔书又多记海错或鱼品,间或记有
捕鱼之法,但对于养鱼之法则很少记载。只有《鱼经》是一本集养鱼和鱼
品为一体的渔书,故为一本较为难得的养鱼专书。
《艺菊书》是一部种菊专书。全书包括贮土、留种、分秧、登盆、理
缉、护养等六目。本书着重于种艺之法,与以记载花品为主的宋代菊谱不
同,其价值也就在于此。
《西洋朝贡典录》是一本记载西洋地理的著作。全书分上、中、下3
卷,始自占城,终于天方,记载了西洋23 个国家和地区的方域、山川、道
里、土风、物产、朝贡等情况。每国(或地区)后面都附有“论”。黄省
曾写作此书的动机是出于历史的责任感。明代随着国力的增强,自郑和下
西洋后与许多国家都建立了联系。黄省曾认为,如果不加以记述,这些事
将湮没无闻。因此,便搜集了一些随郑和下西洋的随员的著作,如《星槎
胜览》、《瀛涯胜览》、《针位》等书,按照典要的体例,使用规范化的
语言,走访前辈父老,核查文献书籍,前后7 次修改,于明正德庚辰(1520)
前后完成了本书的写作。《西洋朝贡典录》是研究明初远洋交通的重要资
料,书中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有针位的记载,针位又称为针路。明代以后,
为了适应航海的需要,对于各地路程远近、方向、海上的风云气候、海流、
潮汐涨退、各地方的沙线水道、礁岩隐现、停泊处所的水的深浅以及海底
情况都要熟悉,这样就出现了不少相当于现代航海指南一类的书,总名为
针经。据明张燮《东西洋考》称“舶人归有航海针经”。黄省曾书中所载
针位,取材于《针位》一书,此书已失传。据考证很可能就是郑和下西洋
时舟师所用的,或其后整理出来的“针薄”。《西洋朝贡典录》部分地保
留了《针位》中有关航路的记载,是研究明初远洋交通十分重要的资料。
《西洋朝贡典录》可以考证明代的一些海外地名,并纠正过去记载的
错误。《西洋朝贡典录》还可以用来校正今本《瀛涯》、《星槎》书中不
少的文字错误和脱文。因为《典录》所据的《瀛涯》和《星槎》版本较早,
与现今通行本稍有出入,三书互校可以发现各自的一些错误。然而,《典
录》所采用的多是第二或第三手资料,作者对海外地理并不熟悉,虽然力
求严谨,也难免出现一些张冠李戴的错误。
《典录》作为一本关于海外各国风土的书,在当时并不多见。就是掌
管全国图书的秘书省也没有这类藏书,掌管外事工作的礼部也不过有些朝
廷聘书、名册、礼品之类。因此,《典录》问世以后,很快受到人们的注
意。黄省曾的同乡,《姑苏志》的作者王鏊,对此就有过很高的评价;黄
省曾的同乡友人、书法家祝允明曾为《典录》作过“叙”,对此书的内容
及写作方法,以及黄省曾的成就,均作了高度评价。
除农学和地学以外,黄省曾在医学和生物学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他
曾得到过李空同的医学全集,还为托名汉代高阳人许负的“相法十六篇”
作序,表明他对马的外形学也有一定的了解。他还写过《兽经》1 卷,搜
集了古代辞书、神话传说、博物志、史书等文献中有关动物的名称、掌故
等项内容,并涉及到动物的分类、生态习性、役用价值、肉用价值等方面,
是一本古代的动物学书籍。总之,黄省曾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其特点
之一是对“名”学的重视,强调“名”和“品”,这与他从小精通《尔雅》
是分不开的。
文献
原始文献
[1](明)黄省曾:稻品,《夷门广牍》本,上海涵芬楼影印明万历
刊本,1940。
[2](明)黄省曾:种鱼经,版本同上。
[3](明)黄省曾:艺菊书,版本同上。
[4](明)黄省曾:芋经,版本同上。
[5](明)黄省曾:兽经,版本同上。
[6](明)黄省曾:蚕经,《百陵学山》本,上海涵芬楼影印明刻本,
1940。
[7](明)黄省曾撰,谢方校:西洋朝贡典录,中华书局,1982。
研究文献
[8]加藤繁著,吴杰译:中国稻作的发展——特别是品种的发展,见
《中国经济史考证》第3 卷,商务印书馆,1973。
[9]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学史组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
史,科学出版社,1984。
[10]祝允明:西洋朝贡典录叙,见《怀星堂集》,文渊阁《四库全
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1986。
[11]马欢撰,冯承钧校注:瀛涯胜览校注,中华书局, 1955。[12]
费信撰,冯承钧校注:星槎胜览校注,中华书局,1954。
李时珍
蔡景峰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蕲州(今湖北蕲春)人,明正德十三年(1518
年)生;万历二十一年(1593 年)卒。中药学、中医学、生物学。
李时珍祖辈家世已不可考。父亲李言闻,字子郁,号月池,是当地名
医,享有盛誉,不仅精通医道,且有不少医学著述,其中可考者有《四诊
发明》8 卷,《人参传》2 卷、《艾叶传》(或称《蕲艾传》)1 卷,还有
《痘疹证治》、《四言举要》等多种。李时珍有一兄一姐。
李时珍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加之他自幼体弱多病,经常由父亲亲自调
治,因此对医药很有兴趣。然而,父亲却希望儿子进入仕途,改换门庭。
因而李时珍从5 岁开始,就学习儒家各种必读的经典,《四书》、《五经》
无所不读。嘉靖十年(1531),李时珍13 岁,由父亲陪同到黄州府(今湖
北黄冈)参加科举考试,中了秀才。其后,曾三次赴武昌参加乡试,但未
获成功。科举场上失利,使他决心从事医药事业,从此专心致志于医药。
他一边实践,一边研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他高明的医术在当地赢
得很高的信誉,还曾治愈蕲州富顺王、武昌楚王之子的病,因而声名大振。
在他27 岁左右时,被推荐到京城太医院任职。
尽管在太医院任职期间的境况不尽如人意,但他却有机会浏览学习一
些在民间难得的珍本善本医药书籍,获得了大量宝贵的资料。通过多年的
临证实践,李时珍发现历史上本草著作中存在着许多错误和混乱的内容,
而治病救人主要依赖药物,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他下定决心重新编纂一
部全面的、内容丰富的本草书。因此,他在太医院任职一年后,即辞职返
归故里,从事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本草学著作。通过10 年读书钻研兼临证实
践,借助太医院任职期间取得的大量珍贵资料,以及其后遍访全国各地药
材产地的实地调查,还亲自进行各种医药原理的试验,前后花费约30 年时
间,参考了800 余种文献材料,三次彻底修订原稿,终于在1578 年前后写
成不朽的《本草纲目》。李时珍的科学思想、学术成就基本上都体现在这
部巨著中。除了《本草纲目》以外,他生平还著有《奇经八脉考》、《濒
湖脉学》以及《命门考》、《濒湖集简方》、《濒湖医案》等书。
李时珍生活在封建经济高度发展的明朝时期,当时社会生产力进一步
发展,农业、手工业也达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