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吃-第1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壶盖正好从中间露出。很显然,这壶是用来盛酒的,冰鉴对壶中的酒起到了冰镇作用。
最初的冷饮比较简单。《楚辞·招魂》:“挫糟冻饮,酎清凉些。”韩愈《楚辞集注》:“挫,捉也。冻,冰也。酎,醇酒也。”这也就是一种冰镇清酒。东汉蔡邕《为陈留县上孝子状》:“臣为设食,但用麦饭寒水。”寒水,指的是冰水。《周礼》中,王有六饮:水、浆、醴、凉、医、酏。浆、醴、凉、医、酏,其实都是酒。浆是味稍酸的酒。煮米成干饭酿的酒叫醴,煮米成稀粥酿的酒叫酏。医是可以治病的酒,凉是用水搀淡的酒。又有冬天饮六浆、夏天饮六清之说。六清是薄荷水、嫩藜、糯米、甜酒、梅汁、桃滥(寒粥与冰屑拌和而成)。
因当时冰之收藏不易,所以唐以前,能享用者并不多。当时皇宫举行冷宴,以食冰为主,皇帝即以冰颁赐部下,以示皇恩。隋唐以后,城中开始有卖冰的铺子。但夏冰价格仍很高。《云仙杂记》:“长安冰雪,至夏日则价等金璧。白少傅即白居易。诗名动于闾阎,每需冰雪,论筐取之,不复偿价,日日如是。”《迷楼记》还记这么一则故事,叙隋炀帝晚年,筑迷楼,醉迷于女色。“大业八年,方士进大丹,帝服之,荡思愈不可制,日夕御女数十人。入夏,帝烦躁,日引饮几百杯,而渴不止。医丞莫君锡上奏曰,帝心脉烦盛,真元太虚,多饮即大疾生焉。因进剂治之,仍乞置冰盘于前,俾帝日夕朝望之,亦治烦躁之一术也。自兹,诸院美人,各市冰为盘,以望行幸。京师冰为之踊贵,藏冰之家,皆获千金。”宫女们为得炀帝之宠爱,争相置冰盘,因此使卖冰之家都发了大财。
至唐代,中国已有人造冰。《杜阳杂编》:“盛夏安镬,用水晶如掌者汲水煮沸,取越瓶盛汤,油帛密封,复煮千沸,急沉涧底,平旦冰结矣,名寒筵冰。”中国人造冰与欧洲人造冰相比,大约早了五个世纪。
初创冰雕者,其实是唐代的杨国忠子弟,把夏冰雕成艺术品,在食用之前可玩赏一番。《开元天宝遗事》记:“杨国忠子弟,以奸媚结识朝士。每至伏日,取坚冰令工人镂为凤兽之形,或饰以金环彩带,置之雕盘中,送与王公大臣。惟张九龄不受此惠。”另“杨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为山,周围于宴席间。坐客虽酒酣,而各有寒色。亦有挟纩者披锦被者。”。
《考吃》第四部分冰食·冰酪(2)
皇帝们在盛夏因为多食冰水,就容易暴病。《宋史·施师点传》记,施师点任礼部侍郎后,孝宗皇帝很器重他,经常与他长谈。“一日入对后,殿上曰:‘朕前饮冰水过多,忽暴下,幸即平复。’师点曰:‘自古人君当无事时,快意所为,忽其所当戒,其后未有不悔者。’上深然之。”《本草纲目》也记,宋徽宗因食冰多而致病脾,国医久治不效,召杨介诊之。杨介怎么治呢?以冰块煎药,所谓“疾因食冰,臣因以冰煎此药,是治受病之原也”。以冰治冰,结果治好了徽宗的脾。
唐宋时,著名的冰食,有“雪泡梅花酒”(见《梦粱录》),有“凉水荔枝膏”(见《东京梦华录》),有“冰调雪藕丝”杜甫诗《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有“冰镇珍珠汁”《续夷坚志》:“临洮城外洮水,冬月结小冰子,如芡实,圆洁如一耳垂之珠。洮城中富人收贮。盛夏以蜜浆调之,如珍珠粉。”。
至于冰淇淋,对其发明权,今人乃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发明者是14世纪初的意大利人邦塔伦蒂;有人认为是古罗马的奴隶,他们在从阿尔卑斯山向都城运冰的过程中,将果酱加入冰,创造了冰淇淋。其实,冰淇淋之最初的发明权在中国,是1295年,马可·波罗将其制法带回意大利的。
冰淇淋的名称,是从英文音译过来的,冰加上奶油的意思。国外有人考,这种冰冻的奶食,原名叫“冰酪”,原是元代宫廷的冷食。马可·波罗回国前,元世祖忽必烈偷偷把其制法传给了他,马可·波罗将它献给了意大利王室。
查元宫廷确实有“冰酪”。陈基有诗:“色映金盘分外近,恩兼冰酪赐来初。”这位陈基是给皇帝讲经的经师,这首诗就是说他给皇帝讲经时,讲到“冰酪”的恩典。他说,冰酪盛于金盘,黄白相映,赐食的地方离圣上很近,这真是难得的殊荣。查元人忽思慧所作《饮膳正要》,其中记有“酥油”、“醍醐油”、“马思哥油”的制法:“牛乳中取浮凝,熬而为酥。”“取上等酥油,约重千斤之上者,煎熬,过滤净,用大磁瓮贮之。冬月取瓮中心不冻者,谓之醍醐。”“取净牛奶子,不住手用阿赤打油木器。打取浮凝者,为马思哥油马思哥为蒙语。,今亦云‘白酥油’。”后人朱彝尊在《食宪鸿秘》中记乳酪的制作:“从乳出酪,从酪出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牛乳一碗,搀水半钟,入白面三撮,滤过,下锅,微火熬之,待滚,下白糖霜。然后用紧火,将木杓打一会,熟了再滤入碗。糖内和薄荷末一撮最佳。”
若冰冻之后,很显然就是原始之冰淇淋。
清代,由于藏冰业的高度发展,冰不再是罕贵之物,冰饮业一跃而上,变得非常普及,冰价也为之暴跌。严辰《忆京都词》注:“京都夏日……宴客之筵必有四冰果,以冰拌食,凉沁心脾。且冰亦可以煮食,谓之冰核。冰窖开后,儿童舁卖于市,只须数文钱,购一巨冰。”《燕京岁时记》:“京师暑伏以后,则寒贱之子担冰吆卖,曰冰胡儿。”这种冰胡儿,就是比较原始的冰棍。
清代北京的冷饮佳品,一是酸梅汤。《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北京夏季凉饮,以酸梅汤为佳品。系以乌梅和冰糖水熬成,外用冰围之,久而自凉,不伤人,且祛暑也。” 《燕京岁时记》:“酸梅汤以酸梅合冰糖煮之,调以玫瑰、木樨、冰水,其凉振齿。以前门九龙斋及西单牌楼五家者为京都第一。”二是西瓜汁,西瓜去籽拧汁,入于冰中镇凉。高贵者汁用文火炼熬,至黏稠时倾入碗内,冰镇之后凝结如琥珀,名“琥珀糕”。三是“杏仁豆腐”。朱彝尊《食宪鸿秘》记:“京师甜杏仁,用热水泡,加炉灰一撮,入水,候冷,即捏去皮,用清水漂净。再量入清水,如磨豆腐法带水磨碎,用绢袋榨汁去渣。以汁入锅煮熟。加白糖霜或量加牛乳。”此种冷冻后叫杏酪,切成小块配以冰水,即杏仁豆腐。四是“什锦冰盘”,主要盛以夏时河鲜,即果藕、菱角、鸡头米、莲子。若是全冰碗,还需加杏仁、鲜核桃仁、甜瓜、蜜桃。这些东西都切成薄片,盛以冰块之中,真是夏令之佳品。
昔什刹海是北京最大的冷饮市场,什刹海会贤堂的什锦冰盘非常有名。送冷饮上门者,旧称“送冰盏儿”。送冰盏儿者手执两枚铜碗,两碗相叠,大指小指卡住下碗,二指三指挑动上碗,频频相击,有断有续,发出“儿铮——铮”的声音。敲击铜碗的声音,在赤日炎炎之中,听起来就十分清凉。
《考吃》第四部分谭家菜(1)
谭家菜是著名的官府菜。
谭家菜乃清末谭宗浚所创。谭宗浚是广东南海人,是大学士谭莹之子。《清史稿》说,谭莹让宗浚在家闭门读书十年,才许出仕。同治十三年,宗浚二十七岁中榜眼,入翰林,督学四川,后又充江南副考官。宗浚与他父亲一样好诗赋。诗话说:“叔裕(即宗浚)才学淹博,名满都下,自编其诗为八集。大抵少作以华赡胜,壮岁以苍秀胜,入滇以后诸诗虽不免迁
谪之感,而警炼盘硬,气韵益古。”宗浚传有《荔村草堂诗钞》。有《春雨》:“侧侧微风澹澹烟,彻宵疏雨总堪怜。一春况味如中酒,三月轻寒未却绵。里巷时光祈麦处,山棚生计焙茶天。绿荫如幄花如雾,争遣诗人不惘然。”有《泮塘晚步》:“西郊独归雾冥冥,茨菇未长茭笋生。幽禽避客就烟没,黄叶打门知雨鸣。前溪后溪有竹树,东崦西崦开柴荆。吾乡胜游自不乏,安用阳羡筹躬耕。”
谭家菜乃谭宗浚入翰林后始名。谭宗浚一生酷爱珍馐,入京后,当时京城饮宴蔚然成风,京官每月一半以上的时间互为饮宴。宗浚宴客,善安排,精调味,将家乡粤菜与京菜互为调和,初入京便颇具名声,但谭家菜真正名闻遐迩,却是谭宗浚之子谭青所为。
谭青生于京城,对饮食之讲究,过于其父,以精于饮食为乐。谭宗浚充任外官时,青随往,对各地名肴多有研究。少时便有积累食谱之嗜好。谭宗浚一生伉直,为掌院所恶,后出为云南粮储道。宗浚不乐外任,辞,不允,后又授按察使,引疾而归,郁郁死于归途之中。青光绪年间随父返乡,宣统年间返京,图重振家门。宣统年间,青任邮传部员外郎,辛亥革命后任议员,后又任交通部、平绥铁路局、教育总署、内务总署、实业总署的秘书。据邓云乡先生记,谭青好书画词章。常与高明雅友诗书往来,赏花饮酒。刻有《聊园词》。有《绛都春·分咏京师词人弟宅,得黄仲则法源寺寓舍》:“宣南绀宇,问词客有灵,琴书曾驻。咏罢恼花,歌哭当年,朝昏度。斋廊倚松经幢古,喜蒲褐,春分邻树。带诗呈佛,呼尊选客,倦游情愫。何处,茶烟病榻,旧巢试认觅,百年尘土。一句悔存:愁写乌丝愁心句。登楼日日春流去,欢后语,谁人能赋,牡丹阑外斜阳,断钟又暮。”
谭青喜交游。晚清一般官宦人家都热中于广置田产,独宗浚、青父子热中于饮食之道,不惜重金礼聘各方名厨,随请随辞,以博觅各家之长。谭青又比谭宗浚更嗜于宴请四方名士。辛亥革命后,家败,青丝毫不改嗜吃之习,先变卖珠宝,后变卖房产,依然筹款举宴。后来坐吃山空,实在无法维持,只得悄悄承办家庭宴席,以变相营业补贴家用,维持盛宴常开。当时,谭家菜已声名远扬,文人、官僚慕名,纷纷以重金求谭家代为备宴。谭青绝不挂牌,每次只答应承办三桌,每桌价格在当时为一百块。请谭家私办宴席,刚开始时需要提前三天预约,慢慢地越办名声越大。据《四十年来之北京》记,“耳食之徒,震于其代价之高贵,觉得能以谭家菜请客是一种光宠。弄到后来,简直不但无‘虚夕’,并且无‘虚昼’,订座往往要排到一个月以后,还不嫌太迟”。
民国初,北京著名的私家烹饪共有三家。一为军界段家菜,二为银行界任家菜,三为财政界王家菜。谭家一办筵,名声很快压倒了这三家,独领榜首。当初有道: “戏界无腔不学谭(指谭鑫培),食界无口不夸谭。”当初有郭家声在报上专登《谭馔歌》一首,歌首数句为:“翁饷我以嘉馔,要我更作谭馔歌。馔声或一纽转,尔雅不熟奈食何。”称谭青为“谭馔精”。
谭青被称做“谭馔精”,其实自身并不上灶,上灶者乃谭家女主人及几位家厨。谭家女主人都善烹饪。谭青于宣统年间返京,从广东带来两房姨太太,都是烹饪高手。谭青的二房死于 1919年,以后独撑谭家菜门面的,一直是三姨太赵荔凤。赵荔凤进京时,年方三七、聪颖端丽。谭家办私宴那些年,她不单自己上灶,且管每日的采买,专使一辆包月车,每日天蒙蒙亮时便坐车出门搜求各方时鲜。谭家办筵,设一间客厅三间餐室,家具皆花梨、紫檀,室雅花香,盆景满架,四壁皆名人字画,所用器皿都是上好古瓷。
请谭家办宴,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不管谁做东,无论相识不相识者,都需给主人谭青一份请柬。留一席之地,备一份杯盏。谭青还每席都欣然入座,喝两盏酒。席上,一般多文人墨客。常见者如收藏家藏园老人、医界医息园老人、画家白石老人以及好词赋者缀玉轩主、浣花居士等。据邓云乡先生记,“如果座中熟人多,大家杯盘狼藉之余,酒酣耳热之际,各出所携,或一部宋元椠本,或一卷唐、祝妙墨,互相观赏,互相鉴定,这就不只是口腹之欲,而是充满交融学问和艺术的文化气氛了”。
谭家菜之特点,一在融会了南北之长,甜咸适口,南北均宜。二在讲究原汁原味,讲究吃鸡要品鸡味,吃鱼要尝鱼鲜,焖菜时不续汤或兑汁,炝锅不用花椒一类香料,菜成后也绝不放胡椒一类的调料。三在火候足、下料狠,讲究慢火细做。谭家菜所用清汤,都用整鸡、整鸭、猪肘、干贝加金华火腿集在一起煨成,所以汤清而味浓。四在选料精。谭家吃熊掌必用左前掌,是熊冬眠时经常用舌舔之掌。吃鱼翅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