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年精华-第114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钱对于吸烟的孩子总是成问题的。他们会经常地向大人要钱。大衣口袋、提包及存钱盒里的钱时常不翼而飞。电器、体育锻炼用品等极易典卖的东西,也经常突然消失。
·他们的朋友行迹诡秘。用绰号,留假地址,打匿名电话,而且打电话的时间很特别,通话用耳语,生怕旁人听清。
·他们没有固定的作息时间,时常把夜晚当白天,通宵不眠,晚上要是睡下,第二天早晨就很难按时起床。他们不能够再有条不紊地度过一天了。
·吸烟还反映在饮食上。他们无法抑制自己对甜食的欲望,喝茶、咖啡时都要放上大量的糖。他们经常喊饿得要命,可饭端到面前,却吃不下多少。
·其他迹象有眼睛充血,瞳孔扩大或者缩小,因此,他们总爱戴太阳镜。
您应该考虑到,孩子们经常把一些毫无害处的事情瞒着家长,所以不能只根据上面的某一点来断定。如果许多迹象同时出现,那么,就应立即找他开诚布公地谈一谈。无论是您,还是别人;无论是压力,还是劝说,都很难使他摆脱这种困境。只有那些企图戒过烟的人,才最能体谅下这个决心是多么的不容易。尽管如此,您不应该停止对吸烟者的挽救。不要由于不好意思,而向亲友们隐瞒自己的孩子在吸烟,应该请求他们给予帮助。
在和孩子的交谈中,不要自己滔滔不绝地讲,要听听孩子自己的想法。应该同孩子讲清楚吸烟的危害,但是没有必要用一些失真的、过分夸大的报导来恐吓孩子。您应该想到,孩子吸烟是他们精神空虚的表现,如果对他们敌视,那就从根本上错了。
要使孩子不染上吸烟的恶习,家长必须做出榜样来。成年人抽烟虽然是“合法”的,但并非不无害处。为了使教育方法正确,还要深入探讨一下吸烟的危害。不要过分夸张,但也不要讲吸烟不是一种享受,因为吸烟者已从中感到了乐趣。
抽烟的青年差不多有一点是共同的:缺少遵守纪律的教育。这里是指最起码的常规。比如:按时来吃饭,认真、按时完成作业,帮助家长做家务等,孩子从小就应该感到家庭温暖,可以无拘无束地参与大人的谈话。对孩子优良的学习成绩要表扬,但不要过分。不要把自己孩子的分数同其他孩子的分数过多地比较,因为每个孩子都各有优点和缺点。
家长要关心孩子的周围环境,他们最容易受同龄孩子们的影响,“哥儿们”观念比家庭观念还强。如果其中一个孩子学会了抽烟,势必影响到其他孩子。女孩子们往往是在其男朋友的影响下开始吸烟的。抽烟的年轻人们只能互相给一些物质上的帮助,而精神上他们感到孤独,空虚,甚至对自己的母亲也疏远。
当家长的,应该使自己的孩子信任自己,耐心帮助他们,使他们获得力量,戒除吸烟的恶习。
*文中“吸烟”一词,系指吸烟成癖,吸雪茄,乃至吸海洛因。本文作者是一对夫妇,丈夫是澳大利亚某戒烟组织的成员,这里写的是他们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Number:4421
Title:传国玉玺之谜
作者:张红华
出处《读者》:总第5期
Provenance:《知识窗》
Date:1981。3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在荆山(湖北南漳县西)砍柴,看见一只美丽的凤凰栖在一块青石上。传说“凤凰不落无宝地”,卞和认定这块青石是宝贝,就将它献给楚厉王。谁知经玉工辨识,被认为是块普通的石头。厉王大怒,砍掉了卞和的左足。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献宝,仍被说是普通的石头,又被砍去了右足。若干年后,武王的儿子文王即位了。卞和还想去献宝,可是他失去双脚无法行走了,便抱着“石头”在荆山下哭了3天3夜。文王听说这件事,派人接来卞和,剖开石头,果然从中得到了一块光润无瑕、晶莹洁白的美玉。文王将它精工雕琢成一块玉璧,世人便用卞和的名字命名它为“和氏璧”。
几百年后,楚国相国昭阳灭越败魏,为楚国立了大功,楚威王就把和氏璧赏给了昭阳。
一天,昭阳率领百余宾客在赤山游玩。相传赤山下的深潭,就是姜太公钓鱼的地方。酒席宴上,昭阳应众人之请,把和氏璧拿出来让大家观赏。众宾客见和氏璧玉光烁烁,照人颜面,都交口称赞。这时,忽然山下深潭中有丈余长的大鱼和无数小鱼跃出水面。众人顿时争相观看。及至散席,和氏璧竟不翼而飞了。当时纵横家张仪还未发迹,正在昭阳门下做食客。昭阳手下人见张仪贫穷落魄,就诬赖他偷了和氏璧。结果,“嫌疑犯”张仪被鞭笞数百下,遍体鳞伤。但和氏璧依然杳无下落。“盗窃犯”是谁?千古无人可解。
50余年后,赵国有个太监缪贤,用500两黄金在一个外地客人手里买了一块玉璧。后经玉工辨认,才知道这块玉璧就是无价之宝和氏璧。赵惠文王听说和氏璧在缪贤之手,就从他手里把和氏璧夺去,据为己有。
秦昭襄王听说和氏璧在赵国,也想得到这块宝贝,就写信给赵王,假说愿用15座城池和赵国交换和氏璧。赵王不得已派蔺相如怀璧出使秦国。
秦昭襄王见和氏璧纯白无瑕、宝光闪烁,连声夸赞。蔺相如见秦王无意偿城,用计拿回宝璧,约定秦王斋戒5日后在正殿当着各国使者、文武大臣的面交宝换城。蔺相如回到使馆,却暗地命人带着和氏璧偷偷潜回了赵国。
5日后,秦昭襄王得知和氏璧已送回赵国,怒气冲天。但杀了蔺相如也不能追回和氏璧,反让各国耻笑,只好将蔺相如放回赵国。这就是脍炙人口的“完璧归赵”的故事。事隔61年以后,赵国终究还是被秦国吞并,和氏璧也就落到秦王嬴政的手里。
公元前221年,秦王统一了中国,自称“始皇帝”。皇帝的印玺自然要选用天下绝无仅有的宝贝才行。于是秦始皇命宰相李斯磨和氏璧做皇帝的印玺,称之曰“传国玺”。
公元前219年,穷奢极欲的秦始皇巡游天下。龙舟行至湘山(湖南岳阳县),突然,狂风骤起,波浪滔天,龙船颠簸起伏,眼看就要翻船,秦始皇吓得魂飞魄散,一个博士急忙呼叫:“赶快丢宝,祀神镇浪!”秦始皇慌乱之间,掏出传国玺丢入洞庭湖。少时风浪暂歇,龙船拢岸。秦始皇登岸抬头一看,前面山上有座红砖古祠“湘君祠”。相传尧的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做妻子。舜南巡死在湖南,二妃追至湘水边死去,后人在此立祠。秦始皇见祠大怒:“朕是世上人王帝主,圣天子出巡,理应百神开道,大胆湘君,不来护驾,其罪非小,留尔祠庙何用!”一怒之下,命地方官将山上树木统统砍倒,一把火烧掉了祠庙。
8年以后,关东有个使臣赴咸阳公干,半夜经过华阴平舒道。突然,路旁跳出个面目狰狞的怪物。怪物将一块玉璧交给使臣,并说:“为吾赠池君,今年祖龙死。”说罢倏地不见。使臣又惊又怕,急赴咸阳如实奏闻。秦始皇取璧细观,才知是八年前沉入洞庭湖的传国玺。
传国玺是怎样从湖底回返人间的呢?对此,谁也说不清楚。大概因为老百姓不堪秦始皇的残暴统治,编了上面一段故事来诅咒秦始皇。不久,大泽乡农民起义,终于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兵攻入咸阳。秦王子婴捧传国玺,敬献给刘邦。刘邦扫秦灭项,建立了汉朝。传命将玉玺代代相传,号曰“汉传国玺”。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做了皇帝。当时因汉家小皇帝刘婴才两岁,传国玺由孝元太皇太后代管。王莽就命弟弟王舜去长乐宫索玺。
孝元太后见王舜进宫逼玺,怒不可遏,取出传国玺狠命往下一摔,骂道:“得此亡国玺,看尔兄弟有何好下场!”王舜连忙拾起一看,传国玺已摔缺了一角。后来王莽用黄金镶补,但任你巧夺天工,精镂细琢,一块完整的宝璧终究还是留下了缺痕。
短命的王莽政权灭亡以后,传国玺复归汉光武帝刘秀,史称东汉。
东汉末期,十常侍作乱。汉少帝夜出北宫避难,仓促间未带传国玺。回宫之后,传国玺竟不知去向。
不久,十八路诸侯讨董卓,长河太守孙坚攻入洛阳。夜间,孙坚忽见城南有五色毫光直冲斗牛。近前一看,毫光来自一口水井,井栏上刻有“甄官井”3字。井口闪闪发光,井内蒸气氤氲。孙坚命军士汲干井水,从井中捞出一宫装打扮的妇人尸体。尸体仍未腐烂,妇人项下有一锦囊,内有一金锁扣着的朱红小匣。孙坚从中取出一方玉玺。该玺方圆四寸,上镌五龙交纽,旁缺一角,用黄金镶补,下有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相传此8个篆字是秦宰相李斯亲笔所书,刻在玺上的。孙坚得到传国玺,心生异念,也想靠“天命”尝尝做皇帝的滋味,下令撤兵回鲁阳另作打算。谁料传国玺并未给孙坚带来什么“天命”、“吉祥”,不久他就阵亡岘山。袁术乘孙坚妻吴氏扶榇归里之机,派兵半路拦截,抢去传国玺。后来袁术死后,其妻扶棺奔庐江,遇着广陵太守徐 ,依袁术先例办理,也把传国玺抢去。真所谓天理昭彰,一报还一报。
徐把玺献给了曹操。三国鼎峙,传国玺属魏。三国归晋,玺归晋。
西晋末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年代。传国玺就像被猎犬追逐的猎物,被不停地传来传去。每一次传国玺的交替易手,就伴随着一场血腥的厮杀。围绕着传国玺,闪电般的追逐战愈演愈烈。
更可笑的是公元352年,慕容俊攻克冉魏国的邺城,宣称获得了传国玺,改永和八年为元玺年,自己登上大燕国皇帝的宝座。实际上这只是一场自欺欺人的骗局。真正的传国玺早被冉魏濮阳太守戴施派人偷偷献给了晋穆帝。慕容俊只不过是想以此来欺哄老百姓,借“天命”来维持自己的统治而已。
后来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夺得了传国玺。经过隋末农民大起义,传国玺又落入唐高祖李渊的手里。
传国玺从出现至唐末,传了1640多年。像这样被历朝传递了1000多年的历史文物,世界史上也属罕见。可惜的是传国玺在五代时期突然失踪。宋太祖陈桥兵变,受禅于后周,仅得后周两颗国玺,未获传国玺。
从五代以后的1000来年间,各朝均有传国玺被发现的传说。如:宋绍圣三年,咸阳义在河南乡掘地修舍,得一宝印。其印色绿如蓝,温润而泽,背螭纽五盘。上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8个篆字。朝臣蔡京等13名官员奏称:“此乃真秦制传国玺也。”
明弘治十三年,户县毛志学在泥河滨得玉玺,陕西巡抚熊羽中说是传国玺,把它献给了明孝宗皇帝。
清初,故宫交泰殿贮藏39方御玺,其中有1方“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玉玺,人们也称它是传国玺。公元1746年,乾隆皇帝从中钦定25宝时,把那块伪造的膺品假传国玺,剔除在外了。
真正的传国玺到底怎样失传?又流落在哪里?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也许随着历史的发展,终有一天人们会解开这个千古疑案。
(原载《知识窗》1981年第3期)
Number:4422
Title:名人取名
作者:龙寿钦
出处《读者》:总第5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王尽美,原名王瑞俊,1921年7月参加一大。建党后,他觉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我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是在革命道路上向前跨进了一大步,便把自己的名字改为“王尽美”,并写了一首诗送给朋友:“贫富阶级见疆场,尽美尽善唯解放;潍水河沙统入海,乔有麓下着沧桑。”(潍水即潍河,乔有山即南岭。)
△瞿秋白,最初的名字叫懋淼,号熊伯,衍化为“雄魄”。因为他生下来时头顶的发际呈双螺旋形,父母便给他取名瞿双,小名阿双。由于“双”与“霜”、“爽”谐音,后来又改名为瞿霜、瞿爽,再改为“秋白”。“秋白”二字即源于“霜”字。1913年,14岁的瞿秋白见秋菊凌霜,吟“咏菊”五绝一首:“今岁花开后,栽宜白玉盆,只缘秋色淡,无处觅霜痕。”通过赞颂秋菊高洁耐寒,寄托高尚志向与情操,诗中又巧妙地镶入了“霜”“秋白”3个字。
△李立三,原名李隆郅。1925年他在上海某厂参加工会选举,少奇同志建议说:“李隆郅这3个字笔划太多,工人不容易写,改个简单的吧。”李隆郅觉得有道理,恰巧这时迎面站着3个工人,少奇同志便指着说:“就叫‘三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