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董小宛 >

第59节

董小宛-第59节

小说: 董小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觉,董小宛口中咬紧一张手巾,结果俩人都不如意。看来沮丧的人无论做什么获得的都是新
的沮丧。
    接着又遇到连续几天的春雨。正是在雨淋淋的路途中,他俩看见一群北方逃来的难民。
他们衣衫破烂,毫不避挡地走在雨中,泥浆涂满双腿。但是,他们却唱着歌。董小宛和冒辟
疆深受感动。有个难民站在路中间撒尿,一个女难民骂道:“担心野狗咬那玩意。”董小宛
心想北方妇女大概从小就受到豪杰、响马、烈酒和寒冷的陶冶,所以都这么直爽吧!
    冒辟疆随口问他们从那儿来,结果听到了一个惊人消息,李自成亲率一百万大军强渡黄
河,横扫山西,打破宁武关,忠孝节义的周遇吉将军战死沙场,闯贼已直逼居墉关。这些难
民就来自山西。冒辟疆心里抖了一下,问道:“可有勤王之师?”
    “不知道。只听说洪承畴投了清。”难民们说着国难时,并不悲伤。冒辟疆一下明白这
些人是闯贼派到江南的细作,难怪有闲心唱歌。
    快到如皋的前一天夜里,天气晴朗,一轮满月将清光撒了一地。正是三月十六。董小宛
非常奇怪,她从未见过春天有这么好的月光。所以那天多赶了路。车夫也熟悉这路,也想早
点回家,尽快结束这倒楣的旅途。
    当月上中天时,车在旷野中行驶。冒辟疆觉得自己来了诗兴,便叫停车。他和董小宛下
了车,仰望着明月。
    冒辟疆搜寻了很久,也没找到一句诗。董小宛也一样。他这才觉得自己也有才思枯竭之
时,顿觉伤悲。胡乱念了句谢庄的句子:“美人迈兮音尘绝,人千里兮共明月。”
    第二天早上进了如皋城。人们惊奇地发现连车夫都抱着鞭子睡着了,幸亏老马识途,没
走错路。直到茗烟将他们叫醒,方才知道已经到了冒府门前。
    归根结底,这次远游令人丧气。本想将家中的幸福扩大到远方,结果却将远方的沮丧带
回了家。董小宛想大哭一场。
    四月底,噩耗传来。闯贼攻进北京,崇祯皇帝杀死几个皇妃之后,吊死在景山。正在厅
堂中喝茶的冒老爷往后便倒,经火速救治方才悠悠醒来。他令冒府上下带孝北祭。
    皇帝死了,到处是捶胸顿足的人,到处是垂头丧气的人,到处是想干从前不敢干的事的
人,到处是手足无措的人。人们心里空了,总觉得失去了什么依靠。到了晚上,到处是拼命
和老婆行房事的人,他们拿不准明天会不会死。反正,一切都失常了。
    董小宛听到这个消息时正在花丛里捉蝴蝶,她根本不相信。待看见许多人在哭时,她终
于相信了。这太令人震惊。
    一个叫钟三的屠户听说皇帝死了,一下掀翻油腻腻的案板,那具猪肉重重地摔在地上。
他提着明晃晃的杀猎刀冲进邻近一家专为人写对联的店铺,孟举人吓得跪在地上讨饶。他却
不是要杀人,而是请孟举人在他额角写上“复国”二字。然后,冲上街,振臂高呼。人群都
吓了一跳,许多正在轰抢猪肉的人甚至尿湿了裤子。钟三一路高呼:“复国!复国!”向县
衙门走去,不久,他身后跟了许多人。县太爷感动得给他跪下了。
    冒府的北祭活动非常惨烈。许多人自觉地加入带孝北祭的行列。但见白压压一片人,边
跪拜边哭嚎。分不清男女。后来便有人猜昏倒的一定是女人,但拖到村荫下急施救治的带孝
人大部分都是男人。
    哭声震天动地。
    场子边站着老太婆,手里提着瓦罐,罐中盛着热茶,罐口盖一只破碗。当有后生用破碗
饮茶时,她就说:“哭,狠狠哭,哭个好皇帝出来为咱们撑腰。”
    哭祭三天之后,许多人支持不了都回家睡觉去了。只有县衙的师爷马滇哭了四天。他疯
了。如皋城里常见他飞奔的身影。顺治九年还听见他在喊:“皇帝死了,皇帝死了。”
    最初,他的喊叫是惊心动魄的,特别是晚上。董小宛常在梦中惊醒,慌忙紧搂冒辟疆。
有时,冒辟疆在苏元芳处,她就大声叫惜惜快来。总之,那是人心最惶恐的时光。
    但是几天后,人们渐渐发觉如皋没发生什么了不起的变化,至少灭顶之灾没有降临。所
有一切又慢慢在恢复原状。天气也热了,他们开始在街边纳凉,像说一个远古故事一样谈论
着刚刚亡国的君主崇祯。
    对崇祯皇帝的评说有两种。一部分人认为是好皇帝,另一部分人认为是坏皇帝。两端各
执一词,争得面红耳赤,有打群架的倾向。这个问题的裁决就落在冒辟疆身上,因为他见过
皇帝的龙颜。
    冒辟疆认为不管崇祯是好是坏,他总是咱们的皇帝,“对吗?”
    众人点头称是:“的确如此。”
    他接着说:“崇祯皇帝至少是个有为的皇帝。”
    孟举人表示反对。
    冒辟疆斜了他一眼,虽然自己是个秀才,可从来没瞧得起孟举人。他反问道:“孟举人
饱读诗书,可知哪个亡国之君是自杀的?”
    孟举人默然,乃缄了口。崇祯是好是坏的争议就平息了。
    有一天,如皋城里突然出现了十几张伪大顺朝的安民告示。捕快们满城乱窜,不知谁是
闯贼的奸细。最后,一个货郎被揪了出来,因为他是唯一前一天方才到来的外方人。果然是
他,在他的货架底下还有七张没贴的告示。如皋人愤怒了,高呼:“把他吊死,吹成干肉再
放下来。”但最终货郎是被一二百人用石块砸死的,尸体被野狗撕得粉碎。
    不久,又传来了惊人的消息。清兵由吴三桂率领,杀入山海关,打败了李自成,占领了
北京。人们惊叹:“好厉害的清兵。”
    同时,最令董小宛难过的是人们都在传说吴三桂降清是因为陈圆圆,按秦淮河上的辈
份,陈圆圆是她的姐姐。她想起小时候外公教她弹《回风》曲时讲起陈圆圆时的眼神,那里
有无限的赞赏。董小宛悄悄流了泪。她端坐在水绘园里弹了一整天《回风》,院子里的花被
风吹得昏头转向。
    连日来,冒老爷食不甘味,忧思难眠。老夫人见他愁眉苦脸的样子,慌忙叫苏元芳去水
绘园里寻来冒辟疆。
    冒辟疆推开藏书楼的腰门,一股浓厚的旧纸味扑面而来,这是学问的真正气味。冒老爷
正在靠窗的书案前凝思。阳光的光柱笼罩着他,那些上下飘飞的浮尘闪闪发光。冒老爷示意
冒辟疆坐在旁边,他放下了手中的历史书,那书案上全堆的是历史书,显然,老爷是要从几
千年的变故中找出对付时局的办法。
    “吾儿,短短四五十天,江山三易其主,历史上没有先例。你认为谁是最后的赢家?”
    “孩儿以为清更强。”
    “清边远小国,不足以逐鹿中原。”
    “不。历史上有太多的例子表明泱泱大国常被小国欺凌。比如,汉有匈奴,五代有鲜
卑,宋有辽、金,乃至蒙古杀入竟得天下。孩儿思其根由,‘仁义不施,攻守易也’。”
    “既如此,清国早有入主中原的狼心。此次得手,必大举南下,江南不保,我等如何自
保呢?”
    “孩儿也正思虑这个问题。无论江山最终归谁所有,得先保住冒家的产业。留得青山
在,不怕没柴烧。”
    “有何良策?”
    “孩儿以为应该招募乡勇,自壮声势。一则可以于危险时自保家园;二则可以显示冒家
在如皋的影响,这样无论谁家得天下,都不便过分削弱冒家而冒失民心之险。造成一种印
象,就是让人觉得‘得冒家则得如皋’。三则可以窥视时局,如有良机,可趁机举义兵而成
千秋伟业。”
    “此策虽好,无奈有违大明王法,此诛九族之罪也。”
    “爹!”冒辟疆慷慨道:“明朝已不存在。”
    “逆子。”冒老爷嚯地站起,狠狠打了冒辟疆两个耳光。冒辟疆一动不动。冒老爷的手
悬在他面前,颤栗不止。冒老爷把自己打清醒了,而冒辟疆本来就清醒。
    “吾老矣!”冒老爷颓然跌坐在椅子中。
    冒府以招募护院家丁的名义贴了揭贴。轰动如皋。短短三天时间,就招募了三百壮丁。
许多人从大山里跑来,他们认为只是扛着兵器走来走去就可以拿银子,太划算了。
    果然,没有任何人出面表示异议。
    冒府里造了三个打铁的工匠棚,热火朝天地打制兵器。那种气氛到了午夜更显眼,仿佛
一切都被夜幕遮挡之后,天地间就剩三个铁匠铺似的。铁匠有时还唱歌。董小宛立刻就想到
李白的诗句:“郝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剩下的事便是操练人员。冒辟疆特意请来如皋一带有名的侠客李元旦做教头。在操练壮
士的间歇,李元旦常和冒辟疆议论国事,交换强兵复国的策略,两人建立了深厚情谊。
    有一天,李元旦建议冒府停止招募乡勇的做法。应该只保留二十个家丁,其余的都无偿
送给县衙,名则保卫如皋,实则顺便也就保护了冒府。这样,乃可以不引人注目地达到目
的。目前这种做法太冒险,反而不好。
    冒辟疆听从了这个建议。如皋人眼中的嫉妒消失了,觉得如皋有了切实的保障。
    董小宛和苏元芳闲得没事,便结伴去如皋东门边的一家杂货铺,挑选字画,那是城里唯
一一家有字画卖的店铺。
    杨掌柜认得二位夫人,便叫学徒看茶。那杂货铺的里面,有一间布置得比较文静的房
间,里面挂满字画。都是些下三流作品。董小宛和苏元芳随便看了一会儿,便欲告辞。
    刚要出门,店门外撞来一个壮汉,苏元芳认得是前村的脚伕王麻子。王麻子一进门便将
一幅字画丢在杨掌柜的柜台上,嚷着要换三斗米。字画上满是新沾的油污。
    “什么鸟画?值三斗米。”杨掌柜看也不看,就把画扔还王麻子。
    王麻子一怔,没接住,画滚落地上,卷轴一下将画幅展开在脚下。
    董小宛看得真切,那是一幅用枯笔法画的枯树和山石,笔力遒劲,气韵非凡,显然是大
师手笔。从颜色看也是好几百年的东西了。她忍不住蹲下身子看起来。王麻子贪婪地从她领
口偷看她的胸脯。
    董小宛看中了这幅画。她问:“三斗米折价合多少银子?”
    杨掌柜道:“值二两银子。”
    董小宛又问王麻子:“你这画从何处得来?可知它的来历?”
    “我一个粗人,怎么知道它的来历。那天我在凉风口的官道边用两斗米换来的,拿回来
想赚一斗米。”
    “跟谁换的?”
    “不知道。看摸样是个官,打扮得像个难民。”
    杨掌柜插话道:“夫人有所不知,最近那个凉风口快成集市了。官道上尽是从北方逃向
留都的达官贵人。原本荒凉的凉风口是必经之路,又加上是个歇脚的好地方,许多人都去卖
饮食,王阿婆卖茶水都挣了十几两银子呢。”
    “哦!”董小宛若有所思。苏元芳知道她准备买这幅画,便抢先掏出二两银子准备给王
麻子。
    “慢。”董小宛笑道。
    王麻子急了,怕她反悔。
    董小宛继续说道:“非常感谢你送来这幅画。我打算给你十两银子。”
    “十两!”杨掌柜瞪圆了眼。王麻子挠着后脑袋道:“真的值钱啊。怪不得那人换米时
抱着画放声大哭呢,想来是饿得受不了了才忍痛割爱的。”王麻子接了银子快活而去。
    回家路上,苏元芳怪道:“本来不必破费十两的。你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其实,就是花一千两我也要买。你知道这是幅什么画吗?”
    “只觉得很不错。”
    “这是宋代大家苏东坡的手笔,就是有名的《枯木竹石图》。”
    “什么?”苏元芳惊得瞪圆双眼,怔在路中间,她觉得太不可思议了,这幅画价值连城
只花了十两银子。
    这幅画通过冒老爷的不断考证,证明是模仿之作,非苏轼原作。但其气韵也不同凡响,
且年代也很久远,也值得收藏。
    那天夜里,董小宛搂着冒辟疆,告诉他一个好想法。她认为可以到凉风口去设个茶棚,
专门收购字画古玩。那些南逃的王公贵人将宝贝当废品扔,实在可惜。冒辟疆也觉得这个想
法极好。
    五月初九,董小宛和冒辟疆一道出发去凉风口,还带上了单妈来照应大伙的生活。为了
保证三十口银箱的安全,李元旦率领二十个精壮家丁随行护卫。一行人威风凛凛到了凉风
口。
    凉风口本来没有人户,这段时间却被精明的人看重,搭些简易凉棚挣些碎银子,从北方
逃来的人实在太多。冒辟疆到达时,那里已有二三十个棚屋,大都经营饮食。
    李元旦指挥家丁砍来几十根圆木,他曾在暗暗研习兵法的岁月里学习过搭桥术,此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