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日出日落三八线 军事 >

第25节

日出日落三八线 军事-第25节

小说: 日出日落三八线 军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阵地前的两个支撑点,只有3 .7 平方公里。五圣山地势险峻,西临平康平原,东扼金化经
  金城通往通川之咽喉,是志愿军中部防线战略要点。而597 .9 高地和537 .7 高地北山象五
  圣山伸出的两个拳头,楔入敌人阵地,可以俯瞰敌人金比一线全部纵深,直接威胁敌人的金
  化防线。如果敌人一旦夺取了上甘岭的两个高地,不但解除了对金化防线的威胁,志愿军的
  五圣山阵地就会受到直接威胁。五圣山万一失守,则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个朝鲜战局就要受
  到影响。
  秦基伟不禁紧锁起眉头:
  中国人民志愿军经过5 次战役,把美军从鸭绿江边一步一步地赶回了三八线以南。从
  此,战争格局大变,中朝部队由运动战转入了阵地战,先后进行了粉碎敌人1951年夏秋局
  部攻势、反“绞杀战”和反细菌战、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不仅把战线在三八线附近
  稳定下来,而且进行多次胜利反击,使敌人遭到了惨重的损失,迫使他们前来谈判。
  从1951年6 月开始,朝鲜战争就形成了边打边谈、军事斗争和外交斗争交织在一起的
  十分复杂的斗争局面。
  能否守住北朝鲜这半壁江山,金日成担心,毛泽东也关注。
  秦基伟嘴角又露出一丝笑意。秦基伟对自己的部队充满信心。部队从前沿阵地送来一大
  卷信。这些热情洋溢的信里报告:上甘岭前沿的战斗准备工作,都已就绪。在一封士兵的来
  信中写着如下的誓言:“要攻,上级指到哪里,我们就打到哪里;要守,只要我们活着,阵
  地决不会让给敌人!“
  士兵们这种行动,更增强了秦基伟的信心和责任感,他决心要指挥好这一战役。
  秦基伟向板门店方向望去,想到:“10月8 日,美国在板门店宣布无限期休会,同
  时,纽约将要召开联合国大会。不难估计:美军要在朝鲜战场上发动一次较大规模的秋季攻
  势,以打破战场上的对峙状态,夺回战场主动权。但是横贯朝鲜200 多公里的战线上,敌人
  会从哪一点上发动进攻呢?“
  “敌人在东线已连遭惨败,西线志愿军阵地也固若铜墙铁壁,敌人不会到那里去碰壁
  的。他们从中线突破以拉平这条战线的可能性最大。但是,中线长达60余公里,在这样长
  的宽正面上展开全面进攻,敌人是没有这个力量的。如果进攻,它可能选择一点,这一点选
  在哪里呢?平康是平原,便于机械化部队运动。但是,凡是对敌人有利的地方,就必然是我
  们守备最坚固的堡垒,这一点是敌人从历次的惨败中得出来的结论。因此,他们从平康进攻
  的可能性不大。“
  秦基伟凭直觉感到,“敌人的进攻点很可能选择在五圣山前沿的上甘岭一线。这些日
  子,美军第8 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到金化视察了3 次阵地,召开了高级军官会议,部队逼近
  上甘岭前沿进行联合兵种作战演习,侦察机反复进行低空侦察,并不断以小股部队的出击来
  侦察志愿军阵地的地形……。这些准备工作都是在烟幕遮盖下进行的。他们白天用汽车装载
  少数兵员西运,夜间却把大批大批的兵员运到这里来,看来,美国将军们想声东击西,以保
  证他们在主攻方向发起攻击的突然性。“
  一切迹象表明,敌人的秋季攻势要开始了。覆盖着五圣山的郁郁葱葱的松林,似乎也感
  到战火的迫近,忐忑不安地骚动不息。
  (2 )一天内,30万发炮弹把上甘岭岩石炸成了粉末。
  10月14日,黎明提前来临了。
  3 时,排山倒海般的炮火,突然打破夜空的寂静,敌人向597 .9 高地、537 ,7 高地北
  山开始了毁灭性的轰击。
  秦基伟感到,大地忽然震动起来,坑道顶上的沙石哗拉哗拉地落下,烛火跳动了几下熄
  灭了。
  果然不出所料,敌人向上甘岭阵地开始进攻了。
  敌人向这个共3 。7 平方公里的狭小高地上,一天发射了30万发炮弹,飞机投掷了500
  枚重型炸弹。透过浓浓的烟雾,只能看见太阳暗黄色的轮廓;大火熊熊不熄,浓郁墨绿的松
  木烧成了炭柱,灼热的空气令人窒息;花岗岩的石头炸成了粉未,山头都被削平了。敌人集
  中了7 个营的兵力,在飞机、大炮、坦克的掩护下,分成几路向阵地扑来。
  隆隆的炮声牵动着秦基伟的神经,他遥望着笼罩在烟雾中的前沿阵地,他深信,自己的
  士兵一定不会辜负祖国的期望。战后,他欣慰地看到一位步兵连长高永祥写自战地的报告:
  15军45师135 团1 连坚守在“537 .7 ”高地北山上最前沿11号阵地。当敌人炮火向
  这个山头开始猛烈轰击时,箱子上的油灯被震得跳了几下,然后狠狠地摔在地上,最终熄灭
  了。一个用弹箱做的柜橱,也吮当一声倒在地上。一阵疾风,把几个士兵的帽子吹跑了。
  坑道里黑洞洞的。这时负责观察敌情的一位士兵气喘吁吁地来报告,半天没听到他说
  话。连长高永祥着急他说:“你被炮弹吓昏啦!什么情况1 快说!”
  那个士兵向前迈了一步,大声说:“我报告完了,连长。”这时连长高永祥才明白,由
  于炮声震耳欲聋,自己竟没有听到报告,士兵又重新报告了一遍。
  坑道里所有的人包括轻伤员都霍地站起来。
  不一会儿,那个士兵又跑进坑道报告:“敌人炮火延伸了,步兵已接近前沿50米。”
  高永祥想向营里报告,但电话线断了!派人回去,已是不可能,暴风骤雨样的火力网是
  无法钻过去的。只有独立作战了。
  6 点,敌人两次进攻被打退后,高永祥走出坑道。他吃惊地看到,阵地上,所有的掘开
  式工事都仿佛被只巨手一把抹去,荡然无存。刚才还是一人多深的堑壕也消失的无影无踪,
  士兵们只得趴在弹坑里。只见山前像赶庙会一样,到处是敌人的钢盔在晃荡,估计足有3 个
  营的兵力。看样子,敌人为了拿下这个小小的阵地,真是不惜“血本”了。高永祥命令已准
  备反击的士兵即刻返回坑道,保存力量。
  刚回到坑道,敌人就开始了轮番不断进攻。
  7 点左右,轻伤员也都包扎一下伤口又去作战了。他们已打退敌人21次进攻,牺牲了
  15人。
  敌人展开了更疯狂的进攻。狂妄的机枪手连腰都不弯,边走边扫着冲上来。但当他们受
  到阻击又败退时,督战官却不让他们回去。只见白旗一摇,机枪就迎头向他们的士兵开起火
  来,敌人终于把预备兵力也投入战斗。前边是那些被打得狼狈不堪、精疲力尽的士兵,后边
  是刚投入战斗的士兵,他们自相践踏,疯狂进攻。
  战斗进行到白热化的程度。有的志愿军士兵干脆摔掉棉袄,用手雷狠狠向敌人砸去。有
  的士兵打光了子弹,端起刺刀冲人敌群。这场战斗,全连用完最后几根爆破筒和手雷,只有
  高永祥身上的两颗手榴弹。
  敌人又从两翼迂回上来,阵地被包围了。高永祥向主峰阵地眺望,浓重的烟雾遮住了视
  线,他知道火力支援暂时是不可能实现的。
  时间不能再拖了,他立即命令士兵们转入坑道。
  45师师长崔建功给秦基伟打电话汇报战况:“经过顽强的阻击和反复的争夺,两个阵
  地上共杀伤1000多个敌人,现在战士们己全部进入坑道。“
  他接着说:“按照作战计划,趁敌人立足未稳,我们正积极组织力量进行反击,从表面
  阵地上把敌人扫掉。“
  “应该这样,先给它个脸色看看!”秦基伟干脆地回答。
  不久,志愿军反击的炮火就轰隆轰隆地响起来了,无数颗炮弹无情地倾泻到敌人头上。
  士兵们勇猛地从坑道里冲出来,把刚刚攻上山顶的敌人赶下山。
  “597 .9 ”高地上,135 团7 连排长孙占元带领士兵,乘着夜色,争夺2 号阵地。
  孙占元是河南林县人,1946年参军,1951年人朝鲜作战。在朝鲜战场上,他参加了第
  五次战役、1951年阵地防御作战和1952年秋季战术性反击。他机智勇敢,屡立战功。
  此时,随着一阵密集的机枪声,前边出现3 个残存的火力点,十几挺轻、重机枪射出密
  集的火力。
  战斗中,孙占元身负重伤,两条腿被打断了,仍忍着剧痛爬行。敌人集中火力,拼命射
  击,子弹使前进的志愿军士兵抬不起头来。为了掩护战友完成任务,孙占元的机枪响了。顿
  时,敌人的火力被吸引过去。两个火力点接连都炸毁了。士兵们要接近最后一个火力点,敌
  人火力点严密地封锁着山崖的斜坡,很不容易攀登。孙占元在血泊里挣扎着打响了机枪,士
  兵们趁机用手雷炸掉了它。
  孙占元在于弹打完了,成群的敌人蜂拥而上冲到他身边时,拉响了最后一颗手雷,滚进
  敌人群中。孙占元的遗体周围横七竖八地躺着敌人的尸体,还有一个人压在他的脚上,两边
  山坡上也躺着不少尸体。
  孙占元后来被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追记特等功。朝鲜给予他“朝鲜
  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
  15日中午,秦基伟和政委谷景生给志愿军司令部发去电报说:
  “在上甘岭地区,14日3 时起,敌继12日连续两天航空兵、炮兵的火力突击,又进行
  两个小时的猛烈炮火准备。凌晨5 时,以美、伪军各一部共7 个营的兵力,在105 毫米以上
  口径火炮300 余门、坦克30余辆、飞机40余架的支援下,分6 路向我597 .9 高地和
  537 .7 高地北山两阵地发起猛烈进攻。是日,敌人对我597 .9 高地和537 .7 高地北山,
  以一个排至一个营的兵力采取多路多波的方式进行了连续不断的冲击。共发射炮弹30余万
  发,飞机投弹500 余枚。我135 团两个加强连在战斗开始时,仅有山野、榴炮15门和八二
  迫击炮12门支援作战。战至13时,我野战工事几乎全部被毁,人员伤亡较大,表面阵地大
  部被敌占领。我防守部队转入坑道作战。19时,我乘敌立足未稳,组织反击,又恢复了阵
  地。
  军长秦基伟政治委员谷景生“
  上甘岭战役的序幕就这样揭开了。
  (3 )美军一个连长点名,只有两个兵答到。
  15日以后,上甘岭战役进入了反复拉锯状态。
  连日不熄的炮火象巨大的犁钵,无休止地反复地耕耘着上甘岭的每一寸土地。敌人潮水
  一般地涌上来,又潮水一般地退下去,高地上血肉横飞,阵地上杀气森森。双方士兵之间相
  距很近,经常一在几十米、十几米之内相互射击,甚至扭打在一起进行肉搏。
  战斗发展到空前白热化的程度,双方都把自己的精锐部队逐次投入到这两个原是连阵地
  的小小山头上。
  李承晚军队的一个排长在战斗后回忆:“由于天翻地覆的炮击和白刃格斗,每当高地易
  手时,不到1 平方公里的狙击棱线(即537 .7 高地北山),便被鲜血染红了。“
  18日,敌人以各一个团的兵力,分别向两个高地发动轮番攻击,经过一天的较量,志
  愿军前沿连队伤亡过重,退守坑道。
  上甘岭表面阵地第一次全部失守。
  15军军部,秦基伟正在眺望五圣山,悉心分辨前沿阵地的枪炮声,参谋将45师的战况
  呈送过来。
  秦基伟看完后,一声不吭地径直走进作战室,拿起电话,对45师长崔建功下了死命
  令:守住阵地,粉碎敌人的进攻。
  秦基伟的语气虽然平和,却含着不可更改的威严。崔建功刚想说:“那当然。”那边已
  放下了电话。
  1935年参加红军的崔建功是河北魏县人,解放战争以来一直是秦基伟的部下。秦基伟
  任大行军区司令员、晋冀鲁豫军区第9 纵队司令员、15军军长时,崔建功分别任太行军区
  第7 军分区司令员、第9 纵队27旅旅长、15军45师师长。1951年人朝作战,参加了第五
  次战役、平康、金化地区防御作战、1952年秋季战术性反击。他深知军长的秉性,不是决
  以死战,军长不会说这么重的话。
  45师指挥所里,崔建功面目冷峻,脸色铁青。上甘岭战役打响后,他几乎没合过眼,
  愣是靠吸烟硬撑着。因缺觉和过度疲劳,他原本浑圆的脸瘦了一圈,显得干枯惟淬。
  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