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洁、汉城、胡军] 历险"大海道"-第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000 第7期 … 人与自然
王洁、汉城、胡军
“大海道”记载始见于《汉书·西域传》。唐代在《西州图经》中作了如下叙述:“东南向沙洲一千三百六十里,长流沙,人行迷误,有泉井咸苦,无草,行旅负水担粮,履践沙石,往来困弊。”据考古专家介绍,经过千余年的变迁,沙漠化的加剧,这条路比历史记载的情况还要恶劣,沿途有着丰富的古迹、古化石、古民俗遗存,至今在吐鲁番地区还存在关于“大海道”的种种传说。但是,因为道路过于艰难,中外探险家目前还无人成功地全程穿越过“大海道”。
穿越“死亡之海”
“大海道”是古代丝绸之路上连接吐鲁番和敦煌之间最近的一条道路,开通始于汉代,经此道比绕道罗布泊和哈密地区到吐鲁番的路近一半以上,因需穿越一片名叫“大沙海”的大沙漠,是以得名。
2月5日(正月初一),大海道考古探险队分乘3辆沙漠车从火焰山下的高昌古城踏上了艰辛的探险征程。这次考察从当年中西交通线重镇——吐鲁番一路向东南穿越数个沙漠“死亡之海”及著名的罗布泊无人区北端,最终到达敦煌,共穿越500多公里沙漠无水无人区。为保障安全,探险队准备了可在平地起飞、时速40公里、续航能力达1个小时的轮式动力伞作开路先锋,并配备有可在零下45摄氏度正常工作的柴油发动机和防冻液。
为什么要选在2000年春节去追寻失落的丝路,中央电视台的制片人骆汉城说:“我们是想在春节期间给全国人民一些不寻常的节目——回到先人生活的时代,走向已经湮没的历史中的未知,用生命活力去亲近赤裸裸的自然。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隆冬时节风小,是走大海道最佳的‘时间隧道’。”
大海道要经过罗布泊无人区这个令人生畏的“陆上魔鬼三角区”。科学家彭加木、探险家余纯顺都是在这里“失踪”的,1994年,日本探险队9人也在这里全部被“蒸发”得无影无踪。
探险队花了很大力气才请到一位据说曾经进入“大海道”的维吾尔族老人——肉孜乌拉(音)做向导,但这位老人珍藏至今的关于“大海道”的资料也仅仅是一张手绘的地图。
就在探险队出发之前,有消息说,敦煌的文物部门在“大海道”南端发现了近两万枚汉代钱币。古钱币让人想起“大海道”昔日是多么热闹的一条通商之路。
发现野骆驼群
从出发点高昌古城到吐鲁番的东南门户——阿萨古城,40公里垂直距离的一段路,探险队就摸摸索索走了整整一天。阿萨古城始建于南北朝,兴盛于唐朝,大约废弃于元代或元代以后。在至今还没有真正发掘过的阿萨古城区,探险队发现了大量的古城居民生活痕迹。一只女式皮鞋一半露在外面,一半埋在土里,旁边有些古陶碎片。这是从阿萨地面上能够看到的文物遗存。考古专家认为这只女鞋应该是1000年至700年以前回纥人穿的样式。从城池的规模看,当年这里可屯兵200人。这皮鞋可能是驻军首领的女眷穿过的。
在一座风化严重的山上,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海洋生物化石,主要是贝类化石和珊瑚化石,距今大概有两三亿年。
据专家说,这一带山石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后随大陆板块漂移以及剧烈的造山运动,古地中海变成了山地,如今这些山体在经历了沧桑巨变之后,山石严重风化,海洋化石随之裸露。
海洋化石的发现是大海道探险队的一个意外收获,它说明大海道在远古时期曾经是物产丰富的热带海洋。
6日(正月初二)在新疆鄯善境内的无人区,一直在空中引路的轮式动力伞上的队员们发现了数以百计的庞大野骆驼群。野骆驼是我国现存不多的珍贵一级保护动物,这次发现的规模如此宏大的骆驼群是近40年来罕见的。
2月10日那天,探险队再次发现新鲜的野骆驼粪,又发现野骆驼卧在地上休息时留下的印迹和几串清晰的蹄印。大家精神一振,看来有一家野骆驼离此不远。为了提高成功率,大家决定让载重最轻、车况最好的2号车先发一步,其它两辆车随后跟进。不到半小时,从前车的步话机中就传来大叫:
“野骆驼野骆驼!”
“小的上山啦!”
“去追大的!”
接着更是噢啊的叫成一片,兴奋得不能自已。
这时考古专家巫新华博士显得有些不安。接着他拿起步话机:
“不要再追了,不要再追了,让它走!会把它累坏的!”
原来,母骆驼发现追兵后,马上选择一块干河床平地继续向前跑,速度时快时慢,而它的三个孩子立即向山里逃去,母骆驼以它母性的本能来保护它的孩子们。巫新华博士讲,骆驼奔跑起来耐力并不强,时间一长会累坏它的。
望着巨大的母骆驼慢慢从视野里消失,探险队员们心里充满一种感动:这贫瘠的荒漠竟有如此美丽的生命存在。
3号车误入沼泽险地
夜里,探险队的3号车居然没有按约定时间返回营地。队员们利用车载电话呼叫至7日凌晨1点才得知3号车碰上沙漠上闻之胆寒的“鬼打墙”,偏离线路误入艾丁湖地区的沼泽地区,还没等反应过来,车一眨眼就掉进了沼泽。待1号、2号车闻讯增援时,3号车已经陷入泥淖1米多深,只露出驾驶楼部分了。艾丁湖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低于海平面154米,属世界海拔第二低的地区,是个正在逐渐萎缩的盐湖。沿岸表面已经形成了30厘米厚的硬壳,下边全是稀松的泥潭的复杂地貌,曾经有车辆误入后很快全部沉没,踪迹全无。
情况万分紧急,1号、2号车用数条粗大的钢丝绳试图把3号车和5名队员从泥淖中拉出,但钢丝被连续拉断4次也没有成功,车反而越陷越深,所幸5名队员及时脱离了险境。一直折腾到天亮,经多方设法无效后,探险队只好决定暂弃,留下两名队员待援。
7日,探险队意外地在库鲁克塔格发现了沙漠中英勇的人们——淘金者。从他们嘴中印证了吐鲁番是个聚宝盆,富含金、银、铜矿和玉石、玛瑙等等。但当探险队刚发现淘金者时确实吓了一大跳,因为谁也没有在这茫茫无边的无人区内发现人群的思想准备,而且这些工作十分辛苦的淘金者的形象确实让人有些难以突然接受。
最令队员们高兴的是,配备有重型吊车的救援小组已经从吐鲁番出发,赶往3号车失陷地点,如果顺利的话,3号车有望重返探险队。
9日(正月初五),探险队正式进入罗布泊北部地区。在喀瓦布拉克塔格山(维吾尔语意思是葫芦泉山)的盐碱地,探险队在一处低洼地发现了又苦又咸的“苦泉”。接着,获救的3号车依靠卫星定位系统追上了大部队。
海市蜃楼,经历寒冷与黑暗
10日,探险队来到天山缺口——明代称为黑风川、清代称作风戈壁的地方。这里坚硬的山石已经被风沙磨出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窟窿。幸运的是,探险队没有碰上清代《新疆图志》中所描述的“妖风时作……沙鸣石走,车马皆可飞腾”的大风,但风力仍让探险队员们感觉到呼吸都有很大困难。
11日,探险队幸运地碰上冬季极其罕见的沙漠海市蜃楼,它看上去仿佛是一个村落,有时像几棵树,有时又像成片的森林,飘浮在一片白茫茫的湖面上,待人想走近时,却什么也没有了。连绵起伏、纵横20多公里、高达30…50米的沙丘挡住了去路,马力强劲的沙漠车数次冲锋均以失败告终,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在这里还比不上骆驼。
选择冬天穿越大海道是为了避开沙漠中的酷热与沙暴,但是冬天的寒冷却让探险队员们受尽了折磨。白天在太阳的照耀下,气温为零下6度,一到夜里就降到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因为气温低,原本只需5个小时即可充足的电池,此时充上10个小时,也充不进五分之一的电,这就对第二天的拍摄工作构成威胁,步话机、铱星电话也常因没电而停止工作。天冷,每天晚上要花数个小时把几分钟的画面发送到中央电视台,以便第二天新闻的播出。
白天拍摄,晚上编辑、写稿、传送,一天仅有三四个小时的时间睡觉。可队员们都不愿躺在冷冰的帐篷里而宁愿挤坐在车上度过。
据记者领队骆汉城说:“由于天冷,传过去的画面在电视上播出时不是很清楚,像‘冻住了’,其实我们拍的带子很清晰。”
有一天晚上探险队宿营在一个古河滩,那是寸草不生、极其荒漠、地面跟月球表面一个样的地方,寂静得可怕,没有一丝风,也没有任何生命迹象。天黑下来了,居然黑到对面谁也看不见谁,真正是伸手不见五指。抬头看,天上的星星却又大又亮,队员从没见过那么亮的星星,好像一个一个大灯泡似的,就在头顶上长着,可地上没有任何反映,一片漆黑。考古专家说,这里的地形有强烈的吸光作用,加之这里没有一滴水,没有植物,没有任何可以反光的东西,到处是沙质的黄土,所以才这么黑。打着手电爬上一座山坡,电筒一关,没人再敢走第二步,因为不知道第二步是什么路了。有人说,估计宇宙中间也就是这样吧,能看到无数大星星,身边却无比黑暗。有人开玩笑说,谁要是犯了罪,不用关监狱,到了晚上就把他扔到这儿,第二天吓不死也摔死了。
12日,探险队顺利通过数十公里的沙漠无人区,在甘肃敦煌境内的汉代玉门关遗址接过了当地政府按照汉唐遗风颁发的通关文牒,沿着苏勒河谷,抵达敦煌,首次成功地走通最后一条丝绸古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