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清宫悬案:正说清朝十二帝-第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顺治总有剃度出家的念头。有一次他对木陈忞说,朕想前身一定是僧人,所以一到佛寺,见僧家窗明几净,就不愿意再回到宫里。要不是怕皇太后罣(guà)念,那我就要出家了!在爱妃董鄂氏死后,他更是万念俱灰,决心遁入空门。有记载统计,他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先后38次到高僧馆舍,相访论禅,彻夜交谈,完全沉迷于佛的世界。顺治命溪森为他净发,要放弃皇位,身披袈裟,孑身修道。溪森开始劝阻,他不听,最后就剃成和尚头了。这一下皇太后可着急了,火速叫人把溪森的师傅玉林琇召回京城。玉林琇到北京后非常恼火,当时命人架起柴堆,要烧死弟子溪森。顺治无奈,只好让步。溪森得免一死。后来溪森临终时作偈(jì)语说:“大清国里度天子,金銮殿上说禅道!”就是说的他同顺治的特殊关系。
这件事过去不久,顺治又听从玉林琇的建议,命选僧1500人,在阜成门外八里庄慈寿寺从玉林琇受菩萨戒,并加封他为“大觉普济能仁国师”。有一次,顺治和玉林琇在万善殿见面时,因为一个是光头皇帝(新发尚未长出),另一个是光头和尚,所以相视而笑。
顺治是个既任性又脆弱、既多情又哀愁的人。他接连受到情感上的打击——爱子夭折、宠妃死亡、出家不成,他极度忧伤的精神垮了,他骨瘦如柴的身体也垮了!董鄂妃死后刚过百天,“痴情天子”顺治,因患天花,终因医治无效,崩于养心殿。
顺治帝福临(6)
有人说,顺治并没有死,而是出家了。这不符合事实。从现有材料来看,顺治还是死了。顺治帝患天花有历史记载,清廷还曾禁止民间炒豆。还有更直接的证据。顺治病危时,翰林院清孝陵掌院学士王熙起草《遗诏》。《王熙自定年谱》记载了这件事情:正月初二日,顺治帝突然病倒,病情严重。第二天,召王熙到养心殿。初六日子夜,又召王熙到养心殿,说:“朕患痘,势将不起。尔可详听朕言,速撰诏书。”王熙退到乾清门下西围屏内,根据顺治的意思撰写《遗诏》,写完一条,立即呈送。一天一夜,三次进览,三蒙钦定。《遗诏》到初七日傍晚撰写与修改完毕。当夜,顺治就去世了。顺治临终前说:“祖制火浴,朕今留心禅理,须得秉炬法语……”顺治帝死后被火化,由溪森和尚主持。四月十七日,溪森和尚在景山寿王殿为顺治遗体秉炬火化。溪森死后,他的门人编辑他的语录《敕赐圆照溪森禅师语录》记载了这件事。所以,顺治帝确是死了,而不是出家了。
顺治帝死后,按照皇太后的懿旨,顺治帝的遗嘱,由8岁的玄烨继承皇位。玄烨就是康熙大帝,下面就要讲到他。
福临个人小档案
姓名:爱新觉罗·福临出生:崇德三年(1638年)正月三十日
属相:虎卒年:顺治十八年(1661年)
享年:24岁谥号:章皇帝
庙号:世祖陵寝:孝陵(清东陵)
父亲:皇太极母亲:孝庄太后
初婚:14岁结婚,配偶博尔济吉特氏,配偶:17人,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为皇后
子女:8子,6女继位人:玄烨(康熙)
最得意:惩治死后的睿亲王多尔衮最失意:想出家未成
最不幸:父亲早故最痛心:爱妃董鄂氏早死
最擅长:佛学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1)阎崇年:《清朝皇帝列传·顺治皇帝》,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
(2)周远廉:《顺治帝》,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3)宫宝利:《顺治帝与多尔衮》,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4)李治亭主编:《清朝通史·顺治朝》,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
康熙帝玄烨(1)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十八日,属马。他8岁登极,在位61年,享年69岁,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年号康熙: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又称康熙帝。
康熙的父亲是顺治,祖母是孝庄太后,祖父是太宗皇太极,曾祖父是太祖努尔哈赤;儿子是雍正,孙子是乾隆。康熙是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在清朝前六代皇帝中承上启下,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当时的大清,朝虽立而国未盛、民未安,守成和创业同等重要。上继父祖鸿业,下开后世太平,实现民众康宁、国家熙盛,是康熙帝面临的时代课题。
事实证明,康熙承担起了这样艰巨的历史使命。少年康熙,就已经表现出卓越不凡的才智和决断力。这一点,可以从他智擒权臣鳌拜一事中看出来。
同父亲顺治一样,康熙登极时也是儿童皇帝,太皇太后也要给他配备辅政大臣。为了避免再次出现类似于顺治初年摄政睿亲王多尔衮擅权独断的局面,决定:不由皇族宗室中的长辈摄政,而在异姓功臣中选拔大臣辅政;增加辅政大臣为4人,以便相互制约。皇族宗亲勋贵对辅政大臣实行监督,再由太皇太后对军国大政总裁。所以,康熙帝登位后,内有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懿训,外有索尼(正黄旗)、苏克萨哈(正白旗)、遏必隆(镶黄旗)、鳌拜(镶黄旗)四大臣辅政。在四位辅政大臣中,索尼曾为太祖一等侍卫,四朝元老,功勋卓著,位居四辅臣之首,但他年老多病。苏克萨哈爵位在遏必隆和鳌拜之下。四大臣辅政之初,尚能不结党羽,和衷共济,实践他们在顺治皇帝灵位前的誓言。但是后来逐渐形成鳌拜结党营私、欺凌幼主的局面。
鳌拜首先拿苏克萨哈开刀。
事情的导火线是土地问题。起先,顺治初年实行圈地时,摄政王多尔衮利用权势,将原定圈给镶黄旗的永平府一带的好地让给正白旗,而另拨河间府一带次地给镶黄旗。这件事当时曾引起一场风波,但事过20多年,旗民各安生业,旧怨也已淡忘。鳌拜却旧事重提,让正白旗与镶黄旗互换土地,目的是讨好自己和遏必隆所在的镶黄旗,而打击苏克萨哈及其所在的正白旗。这件事引起朝野上下的普遍反对,正白旗人诉告到户部。大学士、户部尚书苏纳海认为不可,直隶总督朱昌祚以此举会造成数十万失业者而抗疏称其不便,保定巡抚王登联以圈拨扰民而疏请停止。鳌拜矫诏将这三位大臣诛杀。鳌拜借机又“一连七日强奏”,矫旨将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及其子孙全部处死,并籍没家产。鳌拜肆无忌惮,专横跋扈,一些重大的朝政,在家中议定后便施行,不把少年天子玄烨放在眼里。鳌拜目无君主,举朝震惊。康熙帝虽内心对鳌拜极为不满,在表面上却同其周旋。
康熙六年(1667年),玄烨14岁。辅臣索尼援引先帝福临14岁亲政的祖制,疏请康熙帝亲政。康熙帝征得祖母同意后,允索尼所奏,不久开始亲政。亲政时索尼已死,鳌拜成了首席辅政大臣。鳌拜与遏必隆同旗结党,镶黄旗独掌朝政,既无意收敛,更飞扬跋扈。康熙帝同太皇太后秘商后,决定拔除鳌拜。但鳌拜为三朝勋臣,握有重兵,遍置党羽,不便轻动。
康熙帝便同索尼的第三子、侍卫索额图,在宫中召集满洲少年,组成宫廷卫队,天天演习“布库”(摔跤)。鳌拜以为少年戏耍,没有在意。一天,鳌拜奉召入内观看“布库”演习。康熙帝不露声色,命满洲“布库”少年将鳌拜擒捕,并公布其三十大罪。但康熙帝对鳌拜做出宽大处理,免于处死,终身监禁;对遏必隆仅革太师,后还公爵。这样处理,不仅一举清除鳌拜及其同党,而且稳住了镶黄旗。当时,康熙帝年仅14岁,而部署周密,沉着机智,处理得当,不失分寸,初露其胸怀谋略、临机果决的政治家风范。
此后,康熙大帝革除旧制,施行新政,勤于国事,好学不倦,御敌入侵,山河一统,治河重农,提倡文教,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对历史:八大贡献
康熙一生对中国历史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概括说来,共有八点:
《吴三桂斗鹑图》第一,削平三藩,巩固统一。三藩是指三个降清的明将:平西王吴三桂,镇云南;平南王尚可喜(子之信),镇广东;靖南王耿继茂(父仲明、子精忠),镇福建。三藩占据要地,拥兵自重,成为清初的三个地方割据势力,其中以吴三桂实力最强。从顺治朝开始,军费开支浩大,每年入不敷出。以顺治十七年(1660年)为例,国家正赋收入银875万两,而云南一省就要支出银900多万两。竭全国之财力,尚不足一藩之需求。到了康熙初年,财政困难局面仍旧未见好转。国家钱粮,大半耗于三藩。三藩在自己的独立王国里,设立税卡,私行铸钱,圈占土地,掠卖人口。平西王吴三桂还自行选派官员,称为“西选”。康熙帝除鳌拜后,三藩成为他最大的心病。他要削平三藩,强化皇权。
当时,朝廷上主张不可撤藩的占绝大多数,支持撤藩的只有兵部尚书明珠、户部尚书米思翰等少数官员。20岁的康熙帝力排众议,他认为:“三桂等蓄谋久,不早除之,将养痈(yōng)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于是,下令撤藩!
康熙帝玄烨(2)
康熙大阅盔甲一石激起千层浪。“东南西北,在在鼎沸”,京城里有杨起隆举事,察哈尔有阿尔尼叛乱。而且,先后发生京师大地震、太和殿火灾,康熙帝爱后赫舍里氏也崩逝。朝里与朝外,外叛与内变,雷火与地震,天灾与人祸,连连击到年轻的康熙皇帝身上。一时间人心惶惶,京师不少官员甚至把家眷送归江南乡里。
临大事,有静气。青年天子玄烨在危急时刻,持心坚定,气静不慌。原来主张不可撤藩的大学士索额图、户部侍郎魏象枢等,提出要处斩建议撤藩的大臣。康熙帝义正词严:撤藩出自朕意,他们何罪之有?这就坚定了主张平叛的大臣的决心。他下诏削夺吴三桂的官爵,公布其罪状。不久又将留居京师的吴三桂之子应熊、孙世霖等逮捕处死。消息传到吴军,吴三桂正在吃饭,闻讯大惊。后西藏五世达赖喇嘛为吴三桂说情,请求朝廷“裂土罢兵”,遭到康熙帝的坚决驳斥。他为了安定惊恐的军心,慌乱的民心,每天游景山,观骑射,以示胸有成竹。有人进行讽谏,康熙置若罔闻。事后他说:“当时我要是表现出一丝惊恐来,就会人心动摇,说不定会出现意外的情况!”他的坚定决心和平静心态,对于稳定大局和安定人心,起了很大的作用。
经过八年平叛战争,终于取得削平三藩的胜利。群臣请上尊号,康熙帝严辞拒绝。他认为,八年战火,生民涂炭,应该务实,切戒虚名。随后,他开始着手统一台湾。
第二,统一台湾,开府设县。明天启四年(1624年),荷兰人侵占台湾。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郑成功死后,其子郑经奉南明正朔(即承认南明的正统地位)。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抓住郑经死后,其子郑克塽年幼、部属内讧、台湾政局不稳的时机,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率军统一了台湾。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台湾府下设三县——台湾县(今台南)、凤山县(今高雄)、诸罗县(今嘉义),派总兵官一员、率官兵八千,驻防台湾。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管辖,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
第三,抵御外侵,缔结和约。黑龙江地域在皇太极时已经归属清朝。清军入关后,沙俄东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地区,占领雅克萨(今阿尔巴津)、尼布楚(今涅尔琴斯克)、呼玛尔(今呼玛)等城。康熙统一台湾后,调派军队进行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取得胜利。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同俄国在尼布楚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了中俄两国的东段边界,从法律上划定了以额尔古纳河、格尔毕齐河和外兴安岭为界,整个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都是中国的领土。这是中国历史上同外国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表明康熙帝独立自主外交的胜利。
第四,亲征朔漠,善治蒙古。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解决了漠南蒙古问题,康熙则进一步解决了漠西蒙古和漠北蒙古的问题。从秦汉匈奴到明朝蒙古的民族难题,到康熙时才算得解。康熙说:“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蒙古成为清朝北部坚固的长城。
第五,重农治河,兴修水利。清军入关后,最大的弊政莫过于圈占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