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因明的历史发展及其特点-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述小理路所阐述的这七对主要范畴,基本上都属于本体论范畴,但又都是从认识论的角度,以论辩对诤的方式来进行表述的,这也是“摄类”范畴的一般叙述模式。中理路和大理路则是对摄类范畴的进一步详述,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总之,藏传因明的摄类范畴系列使因明学成为一个比较严整的哲学范畴体系,包含了极丰富的哲理和教理。'15'
四、藏传因明的逻辑贡献
在学术界曾有一种观点,认为藏传因明的主要贡献在于知识论,而在逻辑方面似乎没有什么新的突破。现在看来这种看法是片面的。确实,藏传因明比较注重于知识论,这与以逻辑立破为中心的汉传因明是有明显区别的,但同时,藏传因明在形式逻辑方面,也有其独特的贡献,略举如下:'16'
1.关于概念的内涵与外廷 《量理藏论》云;“一切所知因性相、所表、事相三相同遍”。'17'这里的所表即是指概念,“性相”是指内涵,“事相”则是外延划分中的事例。宗喀巴《因明七论入门》中又讲了以下定义中的三种过失:
(1).“性相不遍之过,比如,以具颈背肉峰等花斑,为犏牛之性相。”这是定义过窄的过失。
(2).“性相逾遍过,比如,立具头颅,为犏牛之性相。”这是属于定义过宽的过失。
(3).“不存在于相依之过,比如,以具颈背肉峰等为理由,将马说为犏牛。”'18'这恐怕是指定义项与被定义项不相称之过失。
关于概念间外延划分的种类,在陈那、法称所提出的相属,相违关系之外,藏传因明又提出了“一”和“异”、“同”和“异”的范畴。《量理藏论》云:“识现为异与一之门,立诸事之一与异之名”,这是说“一”即是概念间外延重合,同一的这种关系;而“异”就是非同一,非重合的关系;后面又一分为三:“彼等异法若饶益则系属,若妨害则相违;若非二者,则安立为异'19'。”这里的系属也就是概念间外延上的包含与包含于的关系,相违是指并列关系,其中可包括反对关系和矛盾关系,面“为异”就是陈那说过的“别异”,可以理解为外延上的交叉关系。至此,藏传因明已经明确了概念的五种基本的外延关系。这是中国逻辑史上对概念外延的一次最明确的分类。
乙关于判断论 (1)、四遍与十六遍关于因和后陈(宗法)间的遍转关系,印度因明只讲同喻的后遍与异喻的遣遍,而藏传因明又新增了“下遍”与“违遍”。“凡无彼因、皆遍无彼后体,名为违遍;凡是后体,皆遍是因,名为下遍。”'20'可见,违遍是异喻体的前后换位,下遍则是同喻体的前后换位,这样就构成了“四遍”。进一步在四遍的谓词中加入一次否定,又构成四种颠倒周遍,合为“八遍”:
“彼因皆后体,唯许为后遍;后体皆彼因,为往下周遍;凡非是后体,非彼因遣遍,彼因非后体,许之为违遍;此等即名为,正确四周遍;彼因非后体,乃许为颠倒;之随因后遍,后体皆非因,为颠倒下遍;凡是非后体,皆非非彼因,许为倒遣遍;凡论式之因,非彼彼后体,为颠倒违遍。'21'”
用符号式可表达如下:(M为因法 P为宗法)
后遍 MAP 颠倒后遍 MEP
下遍 PAM 颠倒下遍 PEM
遣遍 PEM 颠倒遣遍 PEM
违遍 MEP 颠倒违遍 MEP
在这里PEM”MEP,MEP”MAP,PEM〓MEP。而PAM和PEM则是一种上反对关系。
四遍按二二排列组合又可成为十六遍,
即:
后遍后遍,后遍下遍,
后遍遣遍,后遍违遍;
下遍后遍,下遍下遍,
下遍遣遍,下遍违遍;
遣遍后遍,遣遍下遍,
遣遍遣遍,遣遍违遍;
违遍后遍,违遍下遍,
违遍遣遍,违遍违遍。
这其中,凡是后遍重迭的,判断的值不变;后遍之后重迭下遍的,单数之重迭即等值于下遍,双数的等值于后遍;违遍的重迭同此理。后遍,下遍,遣遍又分别还有八门翻法,又可形成多种判断形式。'22'四遍——十大遍的翻法实际上是讲判断间的对当和换质位关系,已涉及到了直接推理的内容,这无论是印度因明,还是汉传因明都未论及的,是藏传因明的一大贡献。
(2)关于肯定与否定 “否定非是与是二词同义语”,“否定非是重迭则与否定唯非是为同义语”,“否定是之双数重迭语与否定非是为同义语”,“否定是之单数重迭语与否定唯是为同义语”。'23'这里的“是”与“非”是指正概念和负概念,而“否定是”是指负判断,正负得负,负负得正,这就是双重否定律,藏传因明在11世纪即已由恰巴曲森提出了这一范畴,比西方德摩根整整早了500多年。
(3)关于联言判断 《因明学启蒙》提出五种类型的应成论式,其中有三种相当联言判断的省略式:
“一、谓若于有法重叠之立法”,“如言以瓶作为有法,以柱作为有法,以物作为有法,应是所作性,是无常故。”这是一个宗支省略了部分谓项的联言判断。
“二,谓后体堆砌之立法”,“如言以所知作为有法,应非所作性,应是常住,应非物,不能表功能故。”这里的宗是一个省略部分主项的联言判断。
“三,谓因堆砌之立法”,“如言以相智作为有法,应是物,是有为法故,是表功能故,是刹那性故。”'24'这里的小前提是一个联言判断的省略式。
印度因明和汉传因明的论式中只有直言判断和假言判断,广泛使用联言判断这又是藏传因明逻辑论的一个特点。
3.关于应成论式 藏传因明的逻辑论中,最著名的是它的“应成论式”。所谓应成论式,是指因明中专用于反驳的论式,早在龙树的《中论》中已有运用。龙树的后学,特别是佛护、月称的中观应成派就是用这种只破不立的论式去破斥他宗外道的。陈那《正理门论》、《集量论》也常用“反破方便”和“顺成方便”等一些论辨中的变通论式,但没有专用于能破的论式。有学者认为,法称的《释量论》又明确反对把应成论式作为能破的正式论式'25'。只是在藏传因明中,特别是宗喀巴以后的黄教因明才明确地把应成论式作为论辨中的主要论式。这种应成论式,用彻尔巴茨基的话来说是一种“因的系列”。在列举了第一个论题(宗)以后,下面全部是因支,每一因支是前一个因支的因,又是后一个因支的宗,这实际上是一个省略的连锁三段论。这种论式的最大特点是简略、紧凑,特别适用于激烈连续的论辨场合,在陈那因明中,三支式只能省略喻支,法称则主张二喻可单独立式,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省略宗支,而藏传因明的应成论式全部省略了喻支,并省略了大部分宗支(只保留第一个),这在逻辑论式上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发展。
藏传因明中又把应成论式分为“破他论式”和“断诤论式”,前者是对敌论的反驳,后者是对敌方反驳的反驳,二者同属于“出过破”。藏传因明还分析了应成论式本身的真和似,可以说对反驳论式的研究是具有独创性的。
藏传因明的特点之一还在于它建立了系统的课程设置和升级、考核、学位制度,并用论辨的方式进行研习和考试,这在佛家的教育制度中也是别具一格的。
综上所述,可知藏传因明直接渊源于法称及其后学,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了其自身的特点,这就是在教理上以中观应成说为主导,兼容有唯识、经部各家之精华,在体系上形成了“摄类”的系列范畴;在研习方式上是采用辨论的方法,形成了其所特有的应成论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藏传因明是印度因明在现代最杰出的继承者,是因明学发展之集大成者。故藏传因明不仅仅是中世纪以来藏民族文化的瑰宝,佛家文化之精英,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进一步挖掘和弘扬藏传因明,使其焕发出更加璀灿的光辉,这应该是当代藏、汉因明学者共同的光荣使命。
注释:
'1'引自BuddhistLogic,byF·Th.Stcherbatskyln TwoVolumesVolumeIP5358,引文由笔者译,刊于拉萨《西藏研究》1994年第3期。
'2'见杨化群《藏传因明学》P66,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年。
'3'以上三著均已由杨化群译成汉文,收于《藏传因明学》中。
'4'见神泰《理门述记》卷一,页2。
'5'引自《法尊法师佛学论文集》P4,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1990年。
'6'引自《法尊法师佛学论文集》P136,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1990年。
'7'《中国逻辑史资料选·因明卷》P275,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
'8'《列宁全集》第38卷P90,1959年版本.
'9'引自杨化群《藏传因明学》P93。
'10'杨化群《藏传因明学》P96。
'11'杨化群《藏传因明学》P97。
'12'杨化群《藏传因明学》P100。
'13'《藏传因明学》P112—113。
'14'可参见法尊译《释量论释》P71。
'15'更详细的介绍可参见拙文《藏传因明“摄类”范畴的哲学意义》刊于《上海教育学院学报》1995第1期。
'16'详见拙文《藏传因明的逻辑论》,刊于《哲学研究》1993年增刊。
'17'《中国逻辑史资料选·因明卷》P381,甘肃人民出版社,1990年。
'18'以上均引白杨化群《藏传因明学》P65。
'19'均引自《中国逻辑史资料选·因明卷》P379。
'20'引自《藏传因明学》P318,工珠·元丹嘉措的《量学》。
'21'引自《藏传因明学》P150。
'22'可参见《藏传因明学》P150—151所述。
'23'可参见《藏传因明学》P108所述。
'24'见《藏传因明学》P157—158.
'25'见《中国逻辑史·唐明卷》P159。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