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逸闻趣事-第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目录
致谢
序言
第 一 章 移民
第 二 章 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遗产
第 三 章 大学与坎贝尔
第 四 章 机器人
第 五 章 婚姻与战争
第 六 章 《基地》
第 七 章 家庭与背叛
第 八 章 长篇科幻小说
第 九 章 传奇的离婚经历
第 十 章 科学、上帝与一切
第十一章 离婚与新爱
第十二章 重拾旧爱
第十三章 绅士作家
第十四章 《基地在前进》
尾声
艾萨克·阿西莫夫小说目录
参考书目
致谢
我实在不想说那些乏味的客套话,但在写此书的过程中,确实得到了许多人可贵的帮助,因此,我要向他们表示感谢。
首先,我要感谢艾萨克的夫人珍妮特。尽管她也正在写一本关于艾萨克的书,但还是大度地为我提供了一些素材。
同时,我还要向以下各位致以最诚挚的谢意。他们是拉瑞·阿什米尔、詹妮弗·布莱尔、珍妮特·希尔、杜鲁门(麦克)·塔利与波士顿穆格图书馆的伊丽莎白·伯顿。还要感谢布莱恩·阿迪斯、杰科·科恩、艾思·斯德瓦特、麦姬·麦克唐纳、尼克·奥斯汀、弗雷德·波尔、瑞琪尔·克莱门、克里丝·荷利菲尔德、夏伦·伍德和戴伯拉·碧尔。在此,还要感谢我的太太丽莎。数月以来,对家中成堆的阿西莫夫平装本,她一直持容忍态度。这些书,有的堆在餐桌上,有的塞在沙发后,有的摇摇摆摆地擂在楼梯上,有的从壁橱里散落出来,还有的搁在床头柜上或湿漉漉地躺在浴池边上。最后,怀着同样诚挚的谢意,我还要感谢牛津大学OXFAM的全体员工,他们不辞辛劳地为我尽量找全了写这本传记必须参考的各种书目。这些书多得出奇,后来我把它们都堆在了家中。谢谢,谢谢,再次向你们表示感谢。
序言
13岁时,我第一次看艾萨克·阿西莫夫的书。当时,我们班中有个古怪的男孩,课余时间就在那儿研究对数表规则或看破旧的25便士一本的阿西莫夫平装书。
有一天,我注意到他在看一本名为《基地与帝国》的书。我问他书里讲的什么,他说(据我看,他当时很不耐烦)这是艾萨克·阿西莫夫写的三部曲中的一部。由于书名听起来很有吸引力,并且我也很喜欢关于帝国的书,于是我多问了一些问题。他告诉我,书中讲的是一位名叫哈里·夏尔登的科学家创建了两个基地,第一个基地上住着一群科学家,能制造出核桃大小的核反应堆,并能在超空间中旅行;第二个基地上住着一群能看透人心事的数学家。他说这番话时,语调懒洋洋的,还带着一丝优越感,让我有点恼火。
当时,我觉得自己对科学还是很在行的。在上次的物理考试中,我曾以87分的成绩打败了这个自以为是的笨蛋,可怜的他只得了72分。我知道要建造一个核桃大小的反应堆绝非易事,便毫不掩饰地讽刺他:“我想,这些基地人都是永生的吧,是不是?”他却当头给了我一棒,说:“别冒傻气了,这是科幻小说,不是童话故事!”
当时我就觉得,如果要坐稳班上最聪明的3A生的交椅,我得赶紧弄清楚科幻小说这东西是怎么回事。即便是那些留着难看发型、穿着不合身灰色校服的英国笨学生也能看得出来,带领我进人科幻小说这个新世界的,显然不是别人,而是《基地与帝国》的作者——艾萨克·阿西莫夫。
我买了一本《基地与帝国》,没过两天就看完了。接着,我便跟父母闹着要钱。我是那么地理直气壮,父母只好妥协。我飞奔出门,买了三部曲的第二、三部。自那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每到周六,我一周30便士的零花钱,几乎都用在了买阿西莫夫的平装本上。我故意读得很慢,生怕周四看完了,剩下的整整两天便得过着没有阿西莫夫的生活!
那时,每到周六,我站在家附近的书店里,总是拿不定主意看哪一本好。是看《太空洪流》还是看《钢之洞》?如果读者曾有过这种感受,就会了解我当时有多痛苦。唉!探险历程刚开始几个月,我就看完了最后一本阿西莫夫的书,再无更多的世界有待去发现了,也无新的疆域需要去探索了。我体验到了希拉里与坦欣登上埃弗勒斯峰后的心情,也感受到了大人物们写完《一生一世》这类书后产生的失落感——今后我该怎么办呢?
当然,我很快便冷静了下来,发现这世界上除了阿西莫夫之外,还有别的科幻作家。我拜读了克拉克与亨纳恩的大作,畅游了托克思与C.S.刘易斯的小说世界,赶上了“新浪潮”——那时它们确实是有新意的——甚至还找来了H.G.威尔斯与朱尔斯·弗斯的作品。但我的科幻小说情结仍源于阿西莫夫,他的作品始终是我的最爱。
尽管在我十来岁那段时间,阿西莫夫写完《诸神》后便再无科幻新作问世了,后来我还是不断地阅读他的著作。我上大学时,便看了他的科普丛书与杂文集,甚至还用过他写的课本,如经典之作《理解物理学》。作为消遣,我流连在赫曼·荷斯、约翰·福尔斯、陀思妥耶夫斯基、亨利·米勒等人的作品中,但在下意识里,我仍然期待著有一天能再看到《基地与帝国》系列的续篇。终于,阿西莫夫的新书问世了,尽管只有几部我比较喜欢,其余的让我很失望,但对我来说,真正重要的是阿西莫夫再次发挥了他那无人可及的想象力。
1992年3月底,我在纽约时曾向编辑瑞琪尔·克莱门提及自己想写一本关于儿时偶像的书。她带我去见了她的上司阿诺德·多林。当时多林告诉我,阿西莫夫病得很重,顶多再活一二年了。4月5日,我回到英格兰,第二天早上刚醒来,便听到了阿西莫夫去世的消息。
说实话,我与逝者素昧平生,与其家人、朋友也无往来,因此乍一听到死讯时,我产生的第一个念头是极为自私的——“天啊!这下我再也看不到《基地》的续篇了。”后来随着我对艾萨克·西莫夫这个既是普通人又是曾创作出了众多优秀小说的伟大作家有了越来越深刻的了解时,我对他的逝世也有了更多的认识,特别是在我见过他高贵的妻子珍妮特及他在纽约的与其他地方的好友后,我自私的想法更是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不可遏止的悲痛:文学界失去了一位最富色彩、最有情趣和最具创作天才的人物——在这个世界上,这种人委实为凤毛麟角!
在这部传记中,我将尽量实事求是地揭示他的生活,客观实际地评价他的作品,同时在书中,我也坦言了他的一些行为和人格。我相信,阿西莫夫的过失与其伟大一样,都是他自身的组成部分。
艾萨克·阿西莫夫写了那么多的书,但没有一部是关于他自己的,因此听信他对自己的生活与作品缺乏客观性的介绍,未免将失之偏颇,我认为有必要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讲讲他的故事。我希望自己已经做到了这一点,同时我想艾萨克·阿西莫夫也会同意我这么做。
米歇尔·怀特
1993年10月
第一章 移民
艾萨克·阿西莫夫于1992年4月6日逝世时,我们不仅失去了有史以来排名第三的多产作家,而且也失去了一位现代科幻小说的奠基人、美国头号科学普及者、演说家。无可救药的花花公子、写作机器及一位可爱的人。还有谁能在被麻醉后神志不清地躺在手术台上时,尚能瞪着大夫,信口胡诌着一首打油诗:
大夫,大夫,穿着绿衣服,
大夫,大夫,割着我的喉咙;
你割开后,大夫,
千万别忘了把它缝上。①
①艾萨克·阿西莫夫:《欢乐永存》第596页,纽约双日出版社1980年版。
在波士顿大学穆格图书馆的一间宽敞的、设有温控装置的储藏室里,我开始寻找真正的阿西莫夫。这里收藏着他的全部著作与信函。这些特殊的收藏占了将近1000只纸盒子,井然有序地排列在标有从A到Z字母的架子上,每只盒子上都精心列出了目录。
读者在进入这间屋子前,必须先存放好外衣和提包,然后带着纸和笔,戴上白色的阅读手套,在墙角视频摄像机的监视下,阅读丰富的藏书。波士顿大学曾是阿西莫夫生前作为学者工作过的地方。据估计,这里的收藏品近五万份,包括书迷来信、各种单据、明信片、纪念品和阿西莫夫一些最著名作品的手稿如《我,机器人》、《繁星若尘》、《空中卵石》等,无疑这些手稿是最为珍贵的。
许多人认为,阿西莫夫巨大的创作量正是导致他失败的原因。他在全球拥有数百万的书迷。有人认为,他不过是个文乞,一个写了太多书的笨蛋。而其他人则认为,他是位被低估了的天才、一位神秘的巨人,他拥有高超的写作技巧,能够随性所至地写出任何作品。
阿西莫夫生前创作了460多部书并写了数以千计的文章与评论。他的创作量如此之大,单独一家出版社已无法承担其作品的出版,因此,在他的写作生涯中,他一直同时与几家大的出版社保持联系。众人常常忘记,尽管阿西莫夫以其科幻小说名闻天下,但他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涉及科普领域,并曾有过14年内未写一篇科幻小说的记录。
当有人问起阿西莫夫的创作量时,他总是声称自己是“不得不”写。他说,写作是一种动力,如果他离开打字时间稍长,就会犯瘾。
毫无疑问,阿西莫夫是个固执的家伙,但幸运的是,他的固执用对了地方,为他带来了巨大的成功。阿西莫夫临死时名利双收,完全得归功于他的作品。他既不炒股票,也不参与房地产投机,甚至拒绝了好莱坞的高价交易。在他的事业临近终点时,出版商曾以每本书10万美元的价格预购他的书。这使得他声名赫赫,同时也表明了他在科幻小说与科普创作领域的地位。早在40多年以前,他就曾致力于这一创作领域的复苏。
阿西莫夫活着是为了写作。他很少旅行,甚至拒绝乘坐飞机,认为飞行是“不公平”的;如果乘车,还有可能在车祸中生还,但飞机若掉下来,那就死定了。然而,可笑的是,这位拒绝飞机的人却给我们讲星际飞船在太空中激战的故事,讲旅行者奔赴遥远的未来、飞越多维空间及遥远星云的故事。
尽管阿西莫夫以近乎苦行僧的态度对待写作,但他绝对不是和尚。他人缘很好,有几位终生的朋友;他是个称职的父亲,同时与父母也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直到他们去世。另外,他还为自己找到了第二职业——他是位极为成功的业余演说家。
他结过两次婚,第一次婚姻以离异而告终。在第一位妻子的眼中,阿西莫夫始终是个花花公子。但他的朋友们可以证实,自从娶了第二个妻子珍妮特·杰普逊后,他从未有过不轨之举。在珍妮特身上,他找到了自己一生中的伟大爱情。
阿西莫夫自知有写作的天份,因此对自己的才能也从未谦虚过,有人认为他自我膨胀、自以为是,他却喜欢称自己的冒失为“阿西莫夫式的狂妄自大”。
在穆格图书馆成堆的手稿、剪报和书迷来信中,第316号档案盒内的一篇文章生动展示了阿西莫夫对自己名声与成功的信心。70年代中期,一本名为《布丽尔》的无名杂志上,登载了一篇评论阿西莫夫及其作品的文章。在第一页的顶端,有一行阿西莫夫的手写笔迹,道劲、简洁地写道:大知道该文作者从何处取得的素材,传记作者请勿信之!
艾萨克·阿西莫夫不清楚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很早以前,他就将1920年1月2H定为自己的生日。之所以不清楚,是因为他出生在莫斯科西南约250英里的一个名叫彼得罗维奇的小村庄里,村里没有关于出生、死亡或婚姻状况的正式记录。
艾萨克的父母是俄国犹太人。他的出世对母亲安娜·瑞琪尔来说,是件痛苦而难忘的事。艾萨克的父亲朱达是位粮商,在当地也算是体面人。艾萨克出生前五年,他曾说服一位医生到村中定居。十月革命后,医生决定搬走,村中从此没有了专业的医疗机构。艾萨克显然不愿来到这个世上,母亲的生产持续了三天两夜,当时帮忙的只有一位无经验的助产妇。
幸亏安娜·瑞琪尔年轻体壮,挺了过来。艾萨克出生时,她只有24岁,个子矮小,身高仅4英尺10英寸,典型的斯拉夫人长相,不怎么像犹太人。她长着一双蓝眼睛,年轻时一头金发,与朱达的长相极不相同。朱达比她小一岁,却比她高出近一尺。他有一双棕色眼睛,头发呈深褐色。艾萨克与弟妹们都继承了母亲的肤色,但三个孩子中,惟有艾萨克继承了斯拉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