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孟子-第1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齐饥。陈臻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殆不可复。”
孟子曰:“是为冯妇也。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
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
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 页面 79…
第二十四章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
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
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
命也。”
第二十五章
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
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
“何谓善?何谓信?”
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第二十六章
孟子曰:“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归,斯受之而已矣。今之与
杨、墨辩者,如追放豚,既入其苙,又从而招之。”
第二十七章
孟子曰:“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
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
'大意'
以上几章内容不一,其中对人性与命运的关系、品德修养的程度的论述
极为重要。
孟子认为,人对各种欲望的需要均出自天性,但能否如愿,只能靠命运,
不能强求。同样,人对仁、义、礼、智、天道的禀赋各有厚薄,这也是天命
的安排。但人可以在心性中下功夫,努力实现它们,所以君子并不把它们看
做是自我把握不了的命运。
孟子认为:令人称道的品德叫做“善”;善德皆备于己叫“信”;优秀
的品德充实了叫做“美”;充实而又表现于外叫做“大”;大而能化,浑然
一体,这就叫做“圣”;圣德达到不可思议的境地就叫做“神”。
第二十八章
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第二十九章
盆成括仕于齐,孟子曰:“死矣盆成括!”
盆成括见杀,门人问曰:“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
曰:“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
第三十章
… 页面 80…
孟子之滕,馆于上宫。有业屦于牖上,馆人求之弗得。或问之曰:“若
是乎从者之瘦也?”
曰:“子以是为窃屦来与?”
曰:“殆非也。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苟以是心至,斯
受之而已矣。”
第三十一章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
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逾之
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士未可以
言而言,是以言 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 之也,是皆穿逾之类也。”
第三十二章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
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
——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第三十三章
孟子曰:“尧舜,性者也;汤武,反之也。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
也。哭死而哀,非为生者也。经德不回,非以干禄也。言语必信,非以正行
也。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
第三十四章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
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
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
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第三十五章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
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第三十六章
曾嗜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
孟子曰:“脍炙哉!”
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
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 页面 81…
'大意'
这几章的内容也很广泛,其中对修养的论述极为突出。从中我们可看到,
儒家“仁义”学说的基础就是推己及人。“说大人,则藐之”,反映了孟子
藐视权贵、注重品德的自强精神。此外,孟子还强调了“寡欲”的修养方法。
第三十七章
万章问曰:“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士狂简,进取,不忘其
初。’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
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
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
曰:“如琴张、曾晳、牧皮者,孔子之所谓狂矣。”
“何以谓之狂也?”
曰:“其志嘐嘐然,曰: ‘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
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狷也,是又其次也。孔子
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乡原,德之贼也。’”
曰:“何如斯可谓之乡原矣?”
“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
行何为踽踽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然媚于世也者,是
乡原也。”
万子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
哉?”
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
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 ‘德之贼’
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
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
也。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第三十八章
孟子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
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
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
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
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
'大意'
第三十七章的思想主题是反对“乡原”。所谓“乡原”,就是貌似君子
而行为却卑鄙虚伪的好好先生。儒家是主张“中道”的,但孟子引孔子的话
指出,狂狷之人要比“乡原’”好得多,他们虽然偏执,但都是具有真性情
的人。而“乡原”却貌似忠信廉洁,实际上到处取媚、同流合污,损害了君
子的形象,所以孟子对之痛加斥责和揭露。在本书最后一章里,孟子历数儒
家先圣。反映了孟子以继承儒家学说的道统为己任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