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莫斯科1941 作者:[苏] 伊万·斯塔德纽克 >

第24节

莫斯科1941 作者:[苏] 伊万·斯塔德纽克-第2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整个炮兵营马上就要大干一场了!”另一个人表示赞同。

  天空中,传来炮弹频繁而猛烈的爆炸声。格林斯基仰起头,在没有云彩飘浮的蔚蓝色天空中,在爆炸声中(这是一些连连闪光、转瞬不见的灰黑色烟团),看到有三架“容克”式飞机东奔西窜。这时,从莫斯科方面,有三架歼击机,悄无声息地突然飞高,去截击“容克”式飞机。

  格林斯基以赞许的目光,看那钻入晴空的歼击机,这恐怕是头一次不希望德军打胜,因为这受到威胁的阿尔汉格尔斯科耶,与他格林斯基伯爵有直接关系。

  他顺着花园的左侧,急忙向休养大楼走去,为的是去看一眼普希金纪念像,哪怕停留片刻也好。他特别想要去看看这位“抱恨终生的天才诗人”的雕像。旁边那棵同根而生、三个树干连理的根树,是否安然无恙。当年,他,弗拉基米尔,为了尤苏波夫家的那位少公爵夫人全然不理睬他那绵绵的情思,曾爬上这棵树,拴一根细软的绳套,想上演一幕殉情的活剧…… 

第二十章
 
  丘马科夫将军听到了附近高射炮的轰鸣,也听到了走廊里和病房窗外的路上人们奔跑的脚步声,他本来可以起身下床,从容不迫走出医院大楼,就近找个避弹壕躲避一下,周围有不少这种盖着松枝的避弹壕。但是,他连动也不想动。他好象处于麻木不仁,昏昏沉沉,与世隔绝的状态。他刚刚读完已故罗曼诺夫教授一封信的底稿,此刻,杂乱无章的思绪,疑虑,猜测,弄得他头昏脑胀。几天前,米科菲恩上校由罗曼诺夫寓所捡出了一个羊皮封面的普通笔记本,给他捎来。就在这本子内封页的纸袋里,他发现了这信的底稿。

  费多尔·克谢诺丰托维奇知道,尼尔·罗曼诺夫老人在战争爆发前夕,即在他住进医院之前,确曾给斯大林写过一封重要信件,而且克里姆林宫回了电话,说斯大林约罗曼诺夫将军谈话。谁知,尼尔·罗曼诺夫竟一病不起……丘马科夫想到,罗曼诺夫也和自己亲口谈过这封信的内容。他在这封信里扼要地阐述了他对未来战争中战役和战略问题上的观点,同时根据他对德国军事理论的研究,说明要防患于未然,而且提出了一旦苏联遭到突然袭击,如何在战略上取得有利地位的建议。

  但是,一切事情都令人难以置信的复杂和出乎意料。费多尔·克谢诺丰托维奇忆起最后和已故罗曼诺夫的几次见面和交谈,总感到不快,心里有点忿忿然。当时,战争已经在几个大陆上拉开了序幕,老人虽成竹在胸,但对他总是闪烁其词,不肯深谈。

  费多尔·克谢诺丰托维奇确乎也有点沾沾自喜,他不久前冥思苦想的所得,与尼尔·伊格纳托维奇临终时忧心如焚的告诫,大体相近。他,丘马科夫将军,虽说想得不那么透彻、明确,可总算想出了一些眉目:如果红军对法西斯德军的侵犯,能够立即击退,并能长驱直入,打进德国及其欧洲军事盟国的腹地的话,世界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格局……可是,罗曼诺夫教授的思路越走越远,好象违背了两个哲学上的概念,即违背了反映客观世界过程的两种认识形式——必然性和偶然性。也许,斯大林接到他的信后,想和他见面,他的看法就不会涉及太远?……或者,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只不过是想见见这个无所畏惧的怪老头而已,他的建议多有偏颇……或者,他的看法还有可取之处?……或者,他过分看重了由于客观规律的破坏而产生的偶然性?不过,历史科学博士罗曼诺夫教授很有点声望哩。

  尼尔·伊格纳托维奇在写给斯大林的信中,一开头就毫不含糊地断言,说两种社会制度势必兵戎相见,而且在军事交锋中最后解决“谁战胜谁”的问题。老教授仅仅根据一个独出心裁的论点证明,交锋的时机已经成熟。他断言,如果说在弓箭和长矛之后,人类又用了一定时间发明了有膛线的武器、火药和发动机的话,那么,根据人类的思维活动规律和认识能力加快的规律,军事技术必将进一步发展。现在,人类似乎已经跨进了这样的军事科学发明的门槛、跨过这个门槛,战争做为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冲突,或者推行各种社会学说的形式,巳没有意义,因为战争将来纯属各国人民自相残杀和自毁家园。说关于这个道理,全世界的杰出Y者,其中也包括许多苏联学者,都已有过精辟论述,虽然,新式武器的发明和使用,有若干技术问题尚未最后解决。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些老谋深算的政客,都无不力使本国的当政者尽快消灭苏联,这倒不仅仅是因为这个国家煽动世界革命,而且还因为,在军事上它也是危险的敌人。这个谜一样的国家,军事和经济潜力之大,就是它的政府也尚未预料到。

  丘马科夫将军仔细考虑了尼尔·伊格纳托维奇的这些观点,心中暗自好笑,觉得他这些看法,未免过于武断,未免脱离了战争已迫在眉睫的现实,未免忽略了资产阶级世界内部矛盾的阶级实质。但是,教授在信中接着又凭借自己在战争史方面的知识,开始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政治形势,他指出了战争的规律性、偶然性,背信弃义和出人意料,还指出古今人物对于事态发展的影响。尼尔·伊格纳托维奇提醒斯大林,战争的熊熊烈火已由中欧移到北欧和西欧各国,移到巴尔干、大西洋、北非和地中海。在亚洲,日本力图扼死中国,并涉足印度支那。总之,大约有三十个国家被拖进了战争……

  他说,很快就轮到苏联了。由于苏联是唯一由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在罗曼诺夫教授看来,尤其应当百倍警惕。这位老军事史学家建议斯大林,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尽最大限度进一步加强苏联国防力量,但与此同时,又要想方设法向希特勒表明,我们无意打仗。特别是,苏军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尚未完成,摩托机械化军尚未组建,工业也刚刚开始按战争要求调整,红军指挥骨干的配备,尚有待加强……

  毫无疑问,德国侦察机关对于这一切都一清二楚,希特勒面临着两种抉择:现在,要么进攻英国,要么进攻苏联。如果进攻英国,让苏联平安无事,那么,过一年半载,苏联就会强大到连戳它一手指都不无危险的程度。这一点,希特勒是明白的。同时进攻英国和苏联,历史的鉴戒不可忘记:两线作战曾使德国惨遭大祸。现在,希特勒和他的总参谋部,照尼尔·伊格纳托维奇的看法,正举棋不定,苦恼不堪。其实,法西斯德国已经取得了军事上的巨大胜利,它接连占领了欧洲九个国家,并在这些国家建立了纳粹式的“新秩序”。结果,英国陷于在欧洲已没有一个盟友的地步,而且在敦刻尔克一役大败之后,已大为削弱。德国下一步的侵略矛头将指向哪里?

  接着,罗曼诺夫教授写道:“衷心尊敬的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您国事繁忙,恐怕无暇一读象希特勒《我的奋斗》这样污浊的书。我出于工作上的责任感和履行我在科学上的使命,勉强读了这本书的原版。无论是从局部上说,还是从整体上说,一言以蔽之,这本书就是:野蛮残酷。这就是这本书的基调。但是,现在还是要谈现实。希特勒在书中写道:

  ‘现代政治疆界妨害了我们永久权利和正义的疆界……当然,谁也不会自愿让给我们土地。那么,我们民族就要行使良自权力,并承担由此而产生的一切后果。靠善良是什么也得不到的,只能靠拳头的力量……既然下决心要在欧洲夺取必要的土地,一般来说,我们只能靠牺牲俄国才能办得到。’

  丘马科夫翻过一页,想道,斯大林恐伯未必读过希特勒这段针对我国的话。

  ‘欲执行此政策,’教授又引述下文,‘我们在欧洲只能找到一个盟国——英国。只有同可能掩护我国后方的英国结盟,我们才能开始德国的伟大进军……为了取得英国的欢心,在我们看来,任何牺牲都不算过分……’

  希特勒往下又写道:

  ‘欲执行攫取欧洲新领土的政策,就只能结盟英国,反对俄国,反之,欲执行攫取殖民地和扩大世界贸易的政策,就只能结盟俄国,反对英国……’

  “亲爱的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您不会了解得比我少,在我代表团访问柏林期间,希特勒再三要求莫洛托夫缔结反英条约。莫洛托夫机智果断地回绝了这个建议……现在,希特勒已派赫斯去英国,此行的使命,其中的奥妙,就连不请世事的小孩也能猜到的。”

  罗曼诺夫教授劝斯大林,切不可相信希特勒的侈谈和平,也不可相信丘吉尔的“善意告诫”。丘吉尔实际上渴望德国发动反苏战争,他认为此举不仅可以使大不列颠免于德机轰炸之苦,而且归根结蒂,可以使之免于覆亡。现在,他更寄希望于希特勒的“明智”,自从红军解放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之后,自从苏联与芬兰发生军事冲突以后,希特勒就有了新的“根据”, 骂苏联的对外政策,重新煽动资本主义各国的反苏舆论,以期取得资产阶级世界支持他的政策。因此,德国进攻苏联,势在必然。这样,希特勒就会犯下致命错误:他肯定会在对苏战争中失败……一定会一败涂地……如果德国进攻失去了欧洲盟友而处于四面楚歌中的英国,那么,英国必定会迅速惨败。但是,在罗曼诺夫教授看来,英国一旦覆亡,很可能将来也会危及苏联……

  费多尔·克谢诺丰托维奇看到罗曼诺夫教授的思路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转折,简直就象透不过气来一样,带着疑问,读那信上的参差不齐的字迹,他急不可待,想尽快弄清这封信的主旨,想说服自己,这信上的话,确实不是教授缠绵病榻中的臆想,也不是一时头脑发热的胡言乱语,而是他的真知灼见,他,丘马科

  夫将军还暂时无法理解其中的奥妙。

  这信读起来很费力,因为经过了反复修改。有些删去的句子看来与重新改写过的大不相同,有些词几经尼尔·伊格纳托维奇修改,终于使他的思想表达得更透彻、明确、完整而显得锋芒犀利了。

  费多尔·克谢诺丰托维奇头脑里的阴霆,似乎已经消散,他看得越发清楚了,处于法西斯德国铁蹄下的,或已感受到侵略威胁的欧洲国家,在军事上和政治上的错综复杂关系,已故罗曼诺夫教授早已看到,现在,他也有同感。

  最后,丘马科夫将军看出,他上书斯大林所提出的论点完全正确,他对他故去的导师和在军事科学上的引路人,已经心悦诚服了。

  尼尔·伊格纳托维奇的信中继续写道:

  “……苏联政府一九三九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打破了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统治者希冀苏德行将发生战争的迷梦。这是防止帝国主义国家组成统一战线,共同反苏的明智之举。但是,根据条约,缔约双方不得参加旨在反对另一方的集团,虽然全世界都知道,所谓‘柏林条约’,是德、意、日三国的军事、政治同盟条约,是直接针对苏联的。直觉告诉我,芬兰当前的执政者也不会甘心它同苏联冲突的失败……欧洲国家中,或则由于军事上 的软弱,或则由干这些国家政府的趋炎附势,或则由于惧怕本国无产阶级,希特勒总会在欧洲找到另外一些盟友的。

  “鉴于上述种种,苏联不应在‘柏林条约’存在的情况下全面格守苏德条约的条款。如果还不晚的话,应不遗余力地采取紧急有力措施,建立反希特勒的军事同盟。这个同盟的中坚力量,应当是苏联和英国……如果为时已晚,则应尽快着手做好在军事上同法西斯德国拚死搏斗的准备……要设法让法西斯德国下不了进攻大不列颠的决心……”

  接着,罗曼诺夫教授分析了军事、政治形势和地理条件,充分证明,如果希特勒今年派海军和空降兵进攻英国,那么,毫无疑问,他用不着付出多大的牺牲,就会占领英国。然后,德国就可进占近东,出兵至我国外高加索一带,直逼巴库石油区。而且,勿庸置疑,土耳其、伊朗、埃及各反动政府必将迅即与希特勒同流合污……日本也会迫不及待地进攻苏联……因此,到一九四二年,苏联在军事上虽有所增强,然而却要孤军对付整个资产阶级世界。而资产阶级世界在法西斯德国强大军事力量面前,必将俯首帖耳,惟命是从……只是目前尚难逆料,美利坚合众国将如何行动……

  费多尔·克谢诺丰托维奇又坠入迷茫之中了,难道会是这样的局面吗?……是啊,罗曼诺夫教授给斯大林的这封信,寄得太晚了,离战争爆发仅有几天。说不定能从这封信中得到启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