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04-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千多年来,不少诗人用诗词歌谣等形式,揭示了劳动人民对奴役筑城
的愤怨。汉朝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诗中写道:“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
君不独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柱。”历史上不少人以此来斥责秦始皇无道,
并借一个早于秦始皇多年的“杞梁妻”的史实,编造了“孟姜女哭长城”的
故事。故事梗概是:陕西同官有女名孟姜女,丈夫范杞良 (或叫万喜良)因
拒不焚书,定了“城旦”之罪,在新婚之夜被抓去修长城。万喜良一去几年,
孟姜女在家里眼巴巴地盼望着丈夫回来,可总是毫无音信。后来她等急了,
怕丈夫受不了北方的寒冷,就做了棉衣,打成一个包袱,背着它,离开家乡,
路远迢迢地到长城工地上去给丈夫送棉衣,孟姜女一路上鸡鸣赶路,日落投
宿,跋山涉水,含辛茹苦地赶到了长城脚下。可是她只看到了望不到头、高
不可攀的长城,却再也找不到自己的丈夫。向别人一打听,才知道丈夫已经
死去,和其他为修长城而累死的人一起埋在长城底下了。孟姜女十分悲哀,
在长城脚下痛哭了起来,直哭得天愁地惨,狂风怒号,黑云压顶,积雪变色。
忽然间,只听得豁啦啦一声巨响,像天崩地裂,孟姜女把长城哭倒了800里。
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本来是件好事,但是由于劳役太重,死人太多,所
以就有孟姜女寻夫哭长城的民间故事流传下来。
在山海关建有孟姜女庙,其实秦始皇长城距山海关尚有数百里之遥,而
且杞梁妻的故事最早见于《左传》,是春秋时候的事,远在秦始皇之前。但
是将这个故事加在秦始皇头上,多少反映了他在使用民力上过多而造成的恶
劣影响及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长城,横亘在我国的北方大地上,它气势雄伟,历史上一直是中原王朝
阻挡北方蒙古草原上勇猛强悍的游牧民族进攻的一道天然屏障。今天,它又
以世界奇迹的姿态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当我们登上长城,看到它宛如长龙
奔驰在丛山峻岭之间的时候,一种惊叹赞赏之情不禁油然而生。秦时的长城
沿线,不是高山深谷,就是沙漠草原,又没有先进的施工机具和运输工具,
施工之难可想而知,然而,我国劳动人民以其勤劳和智慧,完成了这艰巨的
工程。
“因地形,以险制塞”,是劳动人民从实践中创造的一条宝贵经验,在
秦始皇时已经把它肯定下来,并成为以后历朝修筑长城时遵循的一项原则。
试想,假如不利用高山险阻修筑城墙,那将花费出许多倍的人力与材料。如
果不利用大河深谷作为屏障,而是平地筑墙,所费人力物力更无法计算。万
里长城凡是修筑关隘的地方,不是两山之间的峡口就是河谷会合转折之处,
或是平川往来必经之道。这样既能控制险要,又可节约人力与材料。至于修
… Page 5…
筑峰火台、堡子等则是更需仔细选择地形,因地制宜而建。烽火台一般建在
高山之上,或孤旷的地方。四面都便于看的到,至于修筑城墙利用地形,则
比比皆是。许多地方的城墙都是沿着山脊的脊背修筑,因为山脊本身就好似
一道大墙,再在山脊上修筑城墙就更加险峻了。而且在修筑时更注意到利用
山脊的崖壁来修筑城墙。有的地段从外侧看去非常陡险,但里侧却较平缓,
因外侧是御敌而内侧则是防守士卒上下的。有的山脊外侧巨石悬崖,本身即
可防御,长城修到这种地方即利用原来的悬崖巨石或陡坎险坡稍加修筑平整
即成险阻。在十分高峰的悬崖的地方,长城到此也就中断了,因为像这样的
悬崖是不可能上人的,用不着修城墙了。总之,使它能够达到防御的目的就
可以了。
秦代修筑长城的时候,还没有大量用砖,主要建筑材料是土石和木料、
瓦件等。因为工程浩繁,需用土、石量很大,一般都就地取材。在高山峻岭
的地方,就在山上开取石料,用石块砌筑,在平原黄土地带便就地取土,夯
筑成城。
运输也是修筑长城中的一个难题,把大量的土方、石灰、大条石、大城
砖运上山去,不仅在秦代,即使在现代也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为此,秦
代能工巧匠们想出了许多办法。根据记载和传说,搬运建筑材料上山的方法
大约有如下几种:
(一)人力搬运。这种方法是最原始的方法,用人背、肩扛、筐挑、杠
子抬等方法把大量的城砖、石灰、石块搬运到山岭上去。当时,人们还采用
了传递的方法,把人排成长队,从山脚下或已修好的部分城墙排到山脊上,
依次把城砖和小石块一块块传递上去。这样运输的优点是减少来回跑路。特
别是山路狭窄,可以减少来回的人互相碰撞,提高运输的效率。
(二)简单的机具运输。除了人力的运送之处,当时就已经利用了简单
的机具,如像手推小车,这是在比较平缓的山坡之上使用的。修筑关城和堡
子等平地建筑时就更多地利用推车。在运送上千斤的大石上山时还采用了滚
木和撬棍,并且在山上安装绞盘把巨大石块绞上山脊去。在跨过深沟狭谷运
送砖瓦和石灰时,还采用了“飞筐走索”的办法。即把砖瓦石灰装在筐内从
两岸拉固的绳索上滑溜过去,大大地节约了劳力。
(三)利用动物运输。传说在八达岭高山之上修筑长城的时候,曾经利
用过善于爬山的动物山羊和毛驴。把筐内盛满石灰,然后将筐跨在毛驴背上,
把毛驴赶上山去;在山羊角上系上城砖,然后把山羊哄上山去,以此代替人
力运输。总之想尽了一切办法,利用一切条件来修筑长城。
秦长城西达临洮,现在临洮还保存着一段秦代长城的遗迹。从秦代临洮
长城的遗迹看,我们可以了解秦代长城的规模和特征。
临洮位于甘肃省的南部的洮河岸边。沿着洮河是一片肥田沃土,宜于农
牧业的发展,所以,很久以来这里就成了人民居住生活的地方。驰名中外的
原始社会的遗址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遗址即分布在洮河的沿岸。史书上说:
临洮在春秋战国时属雍州,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这里属陇西郡,汉朝又设置
狄道县,并且成为陇西郡治的所在地,晋惠帝时改为狄道郡,唐朝初年属兰
州,唐肃宗乾元初年改为临洮州郡治,清初称为临洮府治。
临洮地区虽然古迹遍地,颇具浓郁的塞外风情,然而,目前来这里观光
的游客还不多。不过这就更使那些有幸前来的旅行者带有先睹为快的兴奋之
… Page 6…
情和探险家的自豪感。然而,来此地进行考察的中外历史学家和调查古典建
筑遗址的建筑家,以及专以走前人未开之路的探险家,倒是接踵而至。
专家们打开古书告诉我们,历代以来临洮都是封建王朝的地方政治军事
据点之一。司马迁的 《史记》上就说:公元前221年,始皇统一天下后,到
公元前214年,派名将蒙恬领兵30万击败匈奴,收复了河套地区,建立了
44个县,还增筑长城,从临洮修起,延袤万里,远达辽东。
专家们考证,秦代的长城,就是经现在临洮的东面山下,沿着洮河而西
达于岷县的。今日的游客还可以在长城坡长城遗址处看到这座实物例证。
长城坡秦长城在今临洮县城的东面。对古代建筑有兴趣的游客,可以在
此仔细研究我国两千年前祖先所建造的建筑奇观。出县城西门有一条小河名
叫东峪沟,《水经注》上说,这条小河就是古时的滥水,即陇水。沿东峪沟
溯流而上,行50里即可到达窑店驿。但见此地地形险隘,两旁高山夹峙,东
南是通渭南的大道,东北可通陇西各地,正是古代军事驿传的重要地点。长
城即跨于沟的两面高山之上,好不雄伟庄严。然而在两千年前在这缺砖少石
的荒地之中怎样修起的这惊世的建筑呢?我们聪明的祖先巧妙地采用了夯筑
的方法,建造了这一奇迹。在窑店驿东北有一个400多米高的山坡,被称为
长城坡,登上坡顶,可看到一段400多米的保存比较完好的长城。看着它的
雄姿有的游客会问,这真是两千年前的人所修建吗?秦朝的建筑居然还能保
存至今?对于这个问题,专家们为我们作出了科学的论证。
第一、城墙的夯筑方法与以后明代长城不同,从建筑技术历史分析,属
于秦汉时期的夯筑方法。
第二、在长城口所发现的板瓦、陶管等都是秦代或战国的风格,而这些
遗物绝非是此地居民所留下的。因为在这高山之上过去很难有居民居住,即
便有人居住过也不会有这样大的板瓦、陶管等建筑构件。
第三、从建筑施工方法上看,属于秦汉一类,但汉长城远在临洮之北,
因此不是汉代所修筑。
第四、汉代以后所有王朝都是把政治军事据点的郡、州、府、县的治所
设在今临洮的位置,而长城是决不会在其内修筑的。因此,也不会是汉以后
所修筑的长城。
据此,可以明显地看出这里完全是秦代的长城遗址。
秦始皇大修长城,激起民愤,成为秦朝灭亡的主因之一。但到了汉代,
不仅修缮了秦长城,而且修筑了外长城,它们的长度达到了两万里,是历史
上修筑长城最长的一个朝代。
汉朝修筑长城实际是秦始皇万里长城的继续,主要目的仍然是为了防御
匈奴。西汉初年,匈奴单于冒顿侵霸了友邻部落,并趁秦陷于内战,重占了
河南地,势力渐大,冒顿多次南侵。面对这种威胁,汉统治者在抗击的同时,
着手修缮秦长城。到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兵,开始新筑长城。
汉武帝在河西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修筑了两千多里长的河西
长城。为了抗击匈奴的掠扰,发展西域诸属国的生产,保护通往西方的交通
干道,汉武帝又在敦煌、楼兰修筑了列城、烽燧。
从此以后,汉统治者也修筑了一些长城,但远不及汉武帝时规模大。
在汉以后的历朝历代中,除唐、宋、辽之外,几乎都修过长城,但规模
都不大,唯有到了明朝,才又一次大规模修筑长城。在明朝二百多年中,差
… Page 7…
不多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和巩固长城的防务。明朝长城工程之
大,自秦皇、汉武之后,没有一个朝代能够与之相比,工程技术也有了
很大的改进。结构更加坚固,防御的作用更大了。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万
里长城这个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修筑,经秦始皇连成一气的伟大工程,到明
朝才完成的。
为了加强长城的防务和指挥调遣长城沿线的兵力,明朝将长城沿线划分
成为九个防守区——镇,形成了一道保卫中原地区的非常有力的屏障。但是
由于明朝末年吴三桂“引狼入室”,长城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就被攻破。到
了清康熙的时候,随着清王朝政治军事形势的发展,特别是统治策略的改变,
才决定不再修长城,明朝成了最后一个修筑长城的朝代。长城除个别地点之
外,从此再也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修缮。
万里长城的修筑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两千多年来,众说纷坛,有褒
有贬,各抒己见。汉朝的贤良唐生、贾谊、司马迁,唐朝的贯休,宋朝的郑
震等人都对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加以贬斥。他们斥责秦始皇为政暴虐,滥用
民力,修筑长城,劳民伤财,贻害百姓。唐朝的贯休还作了一首《杞梁妻》
诗斥责秦始皇,诗中写道:“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扭
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鸣。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
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清朝的康熙皇帝玄烨到东海巡视时也写了
一首诗,批评秦始皇修长城,虽然工程浩大,费尽了民力,可是仍然没有保
住天下。诗中写道:
万里经营到海涯,
纷纷调发逐浮夸。
当时费尽生民力,
天下何曾属尔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