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古代电子书 > 嫡女成长实录 作者:御井烹香(晋江金推高分vip2012-10-21完结,种田、宅斗) >

第86节

嫡女成长实录 作者:御井烹香(晋江金推高分vip2012-10-21完结,种田、宅斗)-第8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善桐忽然自失地一笑,她发觉自己到底还是为自己的发现,乱了方寸。

    难怪母亲不肯明说……即使是亲如母女,也有些话有些窍门,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

    众人又等待了很久,王氏才领着二姨娘回了二房居住的小院子。——却没有让二姨娘跟进堂屋,还在院子里,就吩咐望江,“拿热水和云南白药来,让大椿给二姨娘上药。”

    自然就有人啧啧连声地将二姨娘扶进了屋子里,善桐隔着窗户想要看看二姨娘的神色,可二姨娘头垂得实在太低,她还没看清楚,王氏已经进了里屋。

    “人倒是齐全啊。”王氏扫了大姨娘一眼,抿着唇不动声色地道,“樱娘呢?今儿个如何,可以出门吗?”

    或许是杨家血脉里就有这样的病根子,善樱的身体虽然要比善柳好些,但进了秋冬也经常要犯哮喘,和善柳一样,等闲都是不出门的。大姨娘进了冬天,不是照管榆哥的起居,就是进内院去陪善樱,也很少在人前现身。

    “怕是不大能出门的……不过,她一个不懂事的丫头片子。”大姨娘从容地道,“还不是听长辈们的安排,难道还容得她反了天不成?”

    虽然由头至尾没看善梧一眼,但话里到底还是露了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得意……

    王氏好似没有听到,神色不变地放过了大姨娘的话茬,“既然樱娘不能来,那也就罢了,闲话不多说。如今村子里的情景,大家都是看得到的,三房的柏哥、四房的桂哥同两个婶子,都要到安徽去了。我们家和三房、四房不大一样,你们父亲就在定西,因此我是不会走的——但也不能一个都不送出去,大姨娘帮着楠哥收拾出一个包袱来,明儿就动身……楠哥一路要听柏哥的话,也要灵醒一些,出门在外不比在家,没人顺着你的少爷性子,要警醒小心,别被人欺负了去。”

    这番话固然耸动,但一来善桐心里有数,二来善梧其实多少也猜到了些,因此唯独只有善楠一个人大惊失色,立刻就站起来道,“娘……我……我……”

    他我了半天,结巴得几乎赶得上榆哥,望了生母一眼,也不知得了什么眼色,断然又道,“我不走!”

    就算明知道是大姨娘教他这样客气,王氏依然是有几分欣慰的,她微微笑了,低声道,“你也不走,我也不走……都是好孩子。”

    这话似讽刺,又似乎是欣慰,还没等众人搭话,她又抬高了声音,疾言厉色地道,“让你走你就走!男子汉大丈夫,婆婆妈妈的像什么话!你和我客气,也是空客气,真孝顺我,一路上小心一些,到了安徽,不要分心,好好读书!万一家里出事,给我们二房传宗接代,振兴家业的重担就要撂在你肩上了——孩子,你心里要有数!你不能再这么一天大两天小的了!”

    众人顿时都站起身来,陪楠哥听训,倒是榆哥还坐得稳稳当当的——却也晓得结结巴巴地为弟弟缓颊,“也……也是舍不得家里人嘛!”

    王氏却似乎心里有气,越说语气越硬,“舍不得家里人,谁能舍得?你当你们三婶舍得善槐吗?天底下的事,有多少能随着你们的意来?要不是为了这个家,我犯得着……”

    话说到这里,却又戛然而止,她看了善梧一眼,又乏力地叹了口气,挥手道,“就这么一件事,都出去吧,该干嘛干嘛……安生点儿,别再惹事了——我受不住,我受不住了……”

    这个素日里最是要强、最是妥帖的当家主母,似乎也再经受不住这多番的内外煎熬,罕见地在孩子们跟前露出了疲惫与无奈。榆哥第一个忍不住,轻轻地站起身来,叫了一声娘——话还没出口,却已经被善桐拉着,半强迫式地扯他出了屋子,大姨娘紧接着又牵走了善楠。善梧迟迟疑疑地站起身来,走到门口,又回头望了王氏一眼,见王氏撑着脑袋,也正疲惫不堪地望着他,眼神中真有无数说不出口的话,他的脚步一下就沉重起来,不知为何,那忍耐了许久的眼泪,竟再无法忍耐下去,一时间夺眶而出,不多时,便已经爬满了脸颊,他哽咽着叫了一声娘,回身几步就扑到王氏怀里大哭起来,眼泪纷纷落进了王氏裙子里,好半天才断断续续地道,“儿子、儿子不会让娘失望的!”

    王氏沉默着没有做声,只是一下又一下地拍着善梧的肩膀,听他似乎是赌咒发誓,又似乎是呓语一样地道,“娘的慈爱,儿子心里明白……儿子断断、断断不会让娘失望,一定……一定发奋读书,一定孝敬您……”

    这还是梧哥第一次在嫡母跟前失态成这个样子。

    他的肩膀又剧烈地抖动了一会,这才渐渐地安静了下来,王氏目光闪动,才要说话,梧哥又开口了。

    “二姨娘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他似乎下了很大的决心,抬起头来望着王氏,红着眼道,“您只管敲打她、责罚她,儿子绝没有一句怨言,儿子知道您是为了她好。今儿个在祖母跟前,委屈您了……”

    姨娘不贤惠,真正没面子的其实还是主母,至少为二姨娘揽下“没有拜见长上”这个罪过,王氏是有几分冤枉的。

    能够体贴到这一层,足见梧哥是真的站在了嫡母的角度上考虑事情。

    王氏的眼神里就渐渐露出了欣慰,她慈爱地揽住了梧哥的肩膀,低声道,“有儿子这句话,娘受了多大的委屈,都不要紧的。”

    顿了顿,又道,“不过,二姨娘始终是你的生母,虽说主仆有别,但你也不能这样说话。什么敲打、责罚?这不是你一个为人子的能说的话,当着娘的面说一说还好,当着别人的面,再也别露出一句了。”

    梧哥面上浮现出了一个极为复杂的表情,他似乎想哭,又似乎想笑,又似乎根本哭笑不得,拧巴了一会,泪水又不受控制地从他眼中汹涌而出,他只得继续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似乎要让那嚎啕的哭声,将心中两难的情绪带走一般,竟是罕见地如孩童一般,哭得都打起了嗝来。

    王氏一边拍着他的肩膀,一边不禁就透过窗户,望向了铁灰色的天空。冬日那刺目的光芒,似乎都不能刺痛她的双眼,这位和蔼的中年妇人微微地笑了,笑颜竟同女儿犹有几分相似,都带了一缕说不出的天真。

慈母

 二姨娘难得的一次表演,并没有在村子里激起多少波澜。虽有几个老太太窜门时问了一句,老太太亦不过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就是舍不得孩子,想要把梧哥留下,难为她一片慈爱,我便也准了。”

    有了小五房开头,村子里好些殷实的人家,都有乘着天气冷,劫道的冻得不成样子,路上反而更太平的这一两个月,用快马将孩子们送出了宝鸡,如同飞鸟投林一般,各自投亲靠友去了。只是养得起马的人家毕竟不多,大部分村民还是只能依靠宗房发下来的过冬粮食度日。到了年前,村墙附近的流民渐渐地越来越多,杨家村能够拿出来赈济的粮食却越来越少,自己的饭都不够吃了,流民们得到的残羹剩炙,也就渐渐地更少了。仅仅是一个腊月,每日里就有七八名老弱饿死在村墙外头,村里虽然暂时还没有减员,不过两三个老人家自然过身,但这个年还是过得没滋没味的,非但没有祭祖,就连除夕日,也就是零零落落地响了几挂陈年的鞭炮,就再没有什么响动了。

    族长就又派人请老太太到宗房说话,老太太懒怠活动,族长也没有办法,只好又一次屈尊进了小五房的院子,和老太太商量,“还是要把村墙外面打扫打扫,不说也都是老亲戚的住处,现在被人闯进去居住,以后人回来了,我们也不好意思。就说这天气要暖和起来了……若是还像现在这样死人,他们又不掩埋的,一旦起了瘟疫,一村人都要跟着葬送进去了。”

    这是正事,也是正理,老太太和王氏都点头,“是该这样。”紧接着问题就来了:要搬运尸体驱赶流民,那就得要起村兵,可一起村兵,粮食消耗必然大增,也所以饥荒持续了半年多,流民聚集在村墙外头,渐渐地成了隐患,族长都没有能够下定决心。

    众人又商议了一番,老太太见族长白眉紧蹙,宗子杨海林也是一脸的欲言又止,心知在这样的时候要起村兵,的确就是在往宗房的心头剜肉,便道,“三妞?过来伺候祖母抽一袋烟。”

    善桐人在外屋端茶倒水呢,听到祖母一番话,忙碎步进来伺候老太太抽起了水烟,老太太徐徐喷了一口白烟,又指点着善桐,向杨海林道,“就是这丫头,往西安去看她舅舅,回来的路上还遇了险……这件事虽然我们没有张扬,但海林大侄子也该知道吧。”

    杨海林便目注善桐,笑道,“听说啦,怪道是您的孙女呢,听说她临危不惧,好机变呢!”

    老太太神色不变,又道,“也不是为了勾引你称赞她的——三妞,你把那事儿告诉给你宗房大爷听听。”

    善桐便将那匪首和自己的连番对话,又详细复述一番,给杨海林听了,犹豫了一下,又续道,“我听着他们自己有几个人,汉话说得很不清楚,喊话的时候,说的是突厥人的话。就是都拿黑布缠了头脸,也不知道是不是草原上进来抢掠的人,还是只是惯说突厥话的匪徒。”

    北戎和大秦在西北打了这么多年,当然也不可能没有交流,会说突厥话的人其实并不少,也并不都是北戎自己的蒙古人。不少亡命徒一旦落草,进入北戎境内,便操起了突厥腔,拿黑布缠了头脸,转身就以北戎的身份来打草谷,这样的事,二三十年前西北是屡见不鲜。杨海林听了,只是惊,却不异。就是老太太都不禁皱起眉,“怎么之前没和我们说!”

    善桐看了看杨海林,又看了看族长,声若蚊蚋,“我也没听明白,其实他们说不说突厥话也不算什么,反正都是大马贼……一色都带着的是火铳呢。”

    这是以退为进,巧妙地又凸显了马贼群的武力,还是小姑娘真的只是一时疏忽,众人自然已经是懒得去分辨了。杨海林又低头盘算了片刻,征询了父亲一眼,才慢吞吞地道,“若是如此,明年三四月青黄不接的时候,最是难过了……我看从二月起,就起了村兵操练起来吧!说不得,大家都减省些,就是饿着肚子,也把这个难关熬过去再说了。”

    于是进了二月,村里家家户户都出了青壮,起了村兵,由那十一个许家的铁卫领着操练了几日,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将流民们都驱散开来,又把一冬倒毙的饥民们草草安葬。又把村墙上的冰给预先凿落了,免得到时候冰雪融化,反而腐蚀木头。——却并不曾随着天气的和暖,将村墙拆卸收藏,反而依旧保持了这样一座堡垒,此后日日上夜,也是一样太阳落山就不许进出。只是这一遭进出的人也少多了:天气一暖,道上就更不太平得多了。就是明知道杨家村已经不是以往那乐善好施的名门望族,依然不断有饥民怀抱侥幸过来试探,从他们口中,村民陆陆续续便知道了:前线战事时断时续,无论如何都说不上是太平,甘肃那边似乎已经要乱起来了——实在是饿死人,能吃的全吃光了……就是种粮都绝了,流民们全涌进陕西来,陕西又偏偏也没有粮食,路上乱得太过分,已经有人卖儿鬻女,易子相食……

    就是杨家村的日子也不好过,从组村兵起,族长就联合耆宿们,进各户收缴粮食,言明是宗房‘借’的,实则是将各房的粮库都打扫一空。由宗房派了二爷、二太太做主,各房都出了人帮厨,做起了大锅饭。要紧着村兵们先吃,女眷们落得着的就少得多了,一般的老弱一顿就是一个馒头,除非家里有病人、老人,不然再不许开小灶。

    小五房更是严格地执行了这个规矩,因为三老爷、四老爷年纪都上三十,未能入选村兵,善梧等小一辈的年纪又太小了些,因此全家上下,此时竟也不分主仆了,除了老太太偶然能打打牙祭,竟是连王氏都是一顿一个馒头。好在小五房窖藏多的,三不五时,还能借给老太太做饭的名义,多炒几个菜,大家也算是开过荤了。

    如此进了三月,厨房里出来的馒头渐渐是越来越小,却是谁都没有抱怨……自从开春以来,一滴雨都没下,麦苗简直都要蔫了,宗房在这个时候把粮食扣得紧一些,大家心里都能谅解的。一村人慢慢地都瘦了下来,三老爷那天还开玩笑,说自己,“还怕中年发福,经过这一番,倒是又精干起来了。”

    他没有说错,显著地精干起来的不但有他,还有善榆、善梧,这两兄弟作为小五房仅剩的男丁,虽然多少得到了各方若有若无的照料,因身体长得实在快,两兄弟都有些头重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