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关东军侵华罪恶史-第4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谓“具有浓厚的军政色彩”。与其他地区相比,这些都是特别之处,所以叫“特别大讨伐”。
1937年6月11日,植田谦吉又下达“关作命第995号”命令,及所附1937年7月至1938年3月《东北防卫地区治安肃正计划纲要》,部署伪三江省特别大讨伐。根据这一命令,关东军特派当时在东北的5个主力师团之一第4师团前往三江地区,第4师团长松井任东北防卫地区司令官,全面负责三江地区的特别大讨伐。与此相适应,又调整了伪军管区司令官,派遣日本顾问进行指挥。
特别大讨伐,仍采取“治本”与“治标”相结合的办法,大体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1937年7~10月,为第一阶段,以治本工作为主。治标工作主要是分散配置部队,收集情报,就地进行讨伐。
治本工作以建设集团部落为主,妄图隔绝群众与抗日武装的联系,以断绝粮道,切断情报来源,使抗日武装陷于困境。日伪特别修订了集团部落建设计划,将康德4年(1937年)度预定数目78个增加150个,共228个。集团部落的建设,给抗日武装在粮食、衣物和药品的补给、情报的获取以及作战行动等方面,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1937年11月,敌人的军事布置已基本完成,对集结在三江地区的抗联部队形成包围之势。于是开始进入治标为主的第二阶段。所谓治标,就是武力讨伐。日伪军武力讨伐的主要目标有两个:一是破坏密营,妄图消灭抗联的根据地;二是捕捉抗联部队,妄图消灭抗联的有生力量。
从1937年11月至1938年6月,敌多次向抗联密营发动进攻。例如:1937年11月上旬,敌2000余人进攻七星砬子,抗联第8军4师、6师和第11军的密营遭到破坏。其中5军某连在抗击日伪讨伐中谱写了壮烈篇章。1938年3月,敌300余名向5军密营进攻。我军3师8团1连在小孤山顽强战斗,激战竟日,敌始终未能突破。是役击毙日军27名,伪军20多名。我1连连长李海峰、指导员班路遗等12人壮烈牺牲。为了纪念12名烈士,第2路军总指挥在追悼大会上宣布,将小孤山命名为“十二烈士山”。
面对敌人凶猛的攻势,为了打破敌人“聚而歼之”的阴谋计划,跳出包围圈建立新的游击根据地,打通与其他抗联部队的联系,1938年4月,中共吉东省委决定第2路军向西南远征。敌得知我军动向,四处围追堵截,我军损失严重,但仍英勇抗敌。其中,1938年10月发生了“八女投江”的壮烈事迹。至年底,4军军长李延平、副军长王光宇先后牺牲,部队全部溃散。第5军也损失惨重,第二路军西征失败。
1938年6月,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决定,组织抗联第3、6、9、11军,向西北进行第二次远征。以3军、6军为主体的西北远征部队一路上摆脱敌人的尾追,冲破敌人的堵截,经过千辛万苦,浴血奋战,终于跳出了日伪军在三江地区的包围圈,保存了抗联的一部分主力,粉碎了“聚而歼之”的企图。于年底分别抵达海伦县境,在黑嫩平原开辟了新的游击区。1939年1月,成立了东北抗日联军西北指挥部,将两次远征到西北的抗联部队,编为4个支队,决定依托小兴安岭山区,在黑嫩平原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1938年初,日伪军开始向饶河地区大举进攻。抗联第7军为了避敌锋芒,决定除留军部与敌周旋外,1师、2师转至同江、富锦地区,3师转至宝清与5军3师共同开展游击战争。
抗联各部队在反讨伐战争中,在防御作战的同时,也相机出动进攻,积极打击敌人。例如:1937年8月,在5军副军长柴世荣的指挥下,抗联各部向刚刚驻在三道通的日军发动进攻,击毙击伤敌人40余名。8月20日,抗联5军、8军和独立师各一部,在周保中的指挥下,在桦川县孟家岗截击日军黑石部队,击毙敌300余人。1938年9月28日,抗联第7军参谋长兼代军长崔石泉率部,在挠力河下游的西风嘴子,伏击了归敌日野支队支队长日野武雄少将的汽艇,击毙敌日野以下39名。
敌人对抗联在军事围剿的同时,还加强了政治瓦解工作,由日伪宪警组成的田中工作队和日军各部队中的特设游击队,通过侦察、诱降等手段,围剿抗联。第8军军长谢文东,第9军军长李华堂等,就是在敌人的“特别工作”下叛变投敌了。
1937年7月至1939年3月,历时21个月,日伪军出动数万之众,对三江地区的抗日联军进行的大讨伐,虽未完全达到“聚而歼之”的目的,但也使抗联部队遭到严重的损失。在三江地区的8个军,有3个军(4军、8军、9军)完全解体,其他各军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特别严重的是损失了不少优秀指挥员,他们绝大多数是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也有个别病逝和被叛徒杀害的。
日伪军三江大讨伐基本结束以后,转战到黑嫩平原的3、6、9、11军部队,成立了东北抗日联军第3路军,继续开展游击战争。第2路军的5军在牡丹江下游和穆棱、宁安一带,7军仍在虎林、饶河、抚远、同江地区,坚持战斗。
第四部分:刺刀下的“新国家”围剿抗日武装第3期(6)
五“东南部治安肃正”
在日伪军开始三江地区“特别大讨伐”的同时,日本帝国主义在关内先后发动了“七·七”事变和上海事变,把从“九·一八”开始的侵华战争,扩大为全面侵华战争;对此,中国也开始了全面抗战。随之,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也发生了变化,由局部的独立抗战,变成了全国抗战的一部分。因此,在日伪军三江地区“特别大讨伐”期间,抗联第1路军为了配合全国抗战和策应三江地区抗联部队的反讨伐斗争,在南满和东满地区,积极地进行游击作战,以牵制敌人。他们四处伏击火车和汽车,破坏交通线,袭击伪警察署、分驻所和集团部落以及进攻城镇和日伪军据点。例如:1937年10月25日,魏拯民指挥2军夜袭辉南县城,打死日伪军数十名,缴获大批物资;10月31日,杨靖宇指挥1军,在宽甸县双山子和四平乡之间伏击日军守备队,击毙水出大队长、陆岛小队长以下20多人;6月6~12日杨靖宇和魏拯民,共同指挥了伏击伪军李(景清)旅的战斗,歼敌140多人。由于抗联1军1师师长程斌于1938年6月底叛变投敌,1军和2军改编为3个方面军和1个警卫旅。1938年8月2日,杨靖宇指挥所部,在老岭山区长岗,痛歼伪李旅,伪旅长李景清仅带少数残兵逃走。至此,这个号称“满洲剿匪之花”的伪军李旅,被抗联消灭殆尽,对敌人的打击是很沉重的。
总之,在日伪军进行三江地区“特别大讨伐”期间及其以后,抗联第1路军,在南满地区积极作战,给敌人很大打击。因而,到1939年3月日伪的“治安肃正三年计划”,虽然随着三江地区“特别大讨伐”的结束而告结束,但远未达到“大致实现确保全国治安”的预期目的。于是,日伪不得不以抗联第1路军为目标,继续进行所谓“东南部治安肃正”。
“东南部治安肃正”,亦称“通化、吉林、间岛三省日满军警联合大讨伐”,又因其讨伐的头目叫野副昌德,所以也叫野副大讨伐。在引文中,为了方便,将视情况分别使用。
“东南部治安肃正”,早在1938年底就开始策划了,1939年5月,在吉林市成立了讨伐司令部,司令官为第2独立守备队司令官野副昌德少将。
参加讨伐的日军有:独立守备队,6个大队,约6000人。伪军有:7个旅,2个教导队和1个团,约25万人。讨伐的对象是杨靖宇、魏拯民领导的抗联第一路军,据敌人掌握“约有3000余人”。讨伐的范围,为伪通化省和间岛省全境以及吉林省东部。
在讨伐正式开始以前,敌人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一是调动、编组和部署部队;二是出动军警强迫农民在9月末以前进行秋收,严禁粮食外运,以断绝抗联的粮源;三是搜索无人区,摧毁山寨,使抗联无处藏身;四是向整个讨伐地区的居民发放按有指纹的居民证,以便在讨伐过程中搜捕潜伏在居民中的抗日人员。
整个讨伐,从其过程来看,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39年10月至1940年3月。讨伐的主要目标是杨靖宇及其率领的第1路军司令部、警卫旅和第1方面军。
敌讨伐开始后,1路军决定采取化整为零,分散游击的办法,粉碎敌人的讨伐。杨靖宇率军部及警卫旅,转战于桦甸、金川、江等地,多次粉碎了敌人的追剿。1940年初,由于叛徒出卖等原因,杨靖宇行踪被敌发现。敌集结重兵追捕。2月23日,在江县三道崴子,杨靖宇与敌进行了最后的英勇搏斗,壮烈牺牲。尔后,第1方面军余部仍在艰苦环境下坚持斗争,直到4月损失严重而解体。敌在集中兵力讨伐抗联第1方面军的同时,也对第2、第3方面军进行了讨伐。第2方面军主力,在金日成的指挥下,于敦化、抚松、桦甸等地与敌周旋。1940年2月又转进和龙、安图,打了几个漂亮的伏击战和歼灭战,取得了反讨伐斗争的胜利。第3方面军以团为单位,进行游击战争,在敦化、延吉、桦甸、宁安等地,时而隐蔽,时而出击,粉碎了敌人的讨伐。
第2阶段,1940年3~9月,杨靖宇牺牲以后,日伪军认为在伪通化省的讨伐任务已基本完成,3月开始把讨伐重点转向吉林省东部和伪间岛省北部地区,伪第2混成旅调归伪第2军官区指挥,伪通化省的警察大队,大部调到间岛省。讨伐的主要目标是第一路军政委兼副司令魏拯民、第2方面军指挥金日成和第3方面军指挥陈翰章。
这一阶段第1路军各部仍分散进行游击活动。
警卫旅一部由政委韩仁和率领,转战桦甸、敦化、安图、延吉、和龙等地。警卫旅另一部约200人,由旅长朴德范率领,在东宁至汪清间活动。9月朴德范在汪清县天桥岭西方被敌逮捕叛变。
第2方面军活动于安图、抚松、敦化、珲春等广大游击区,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与敌周旋,较好地保存了自己,并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第3方面军为避敌锋芒,于1940年春由敦化向五常远征。7月,为了寻找魏拯民,陈翰章率部回师敦化,与敌几次战斗,损失很大。去敦化不成,遂转入宁安县活动。
第3阶段,从1940年10月至1941年3月。这一期间,魏拯民因病在桦甸县抗联密营休养,金日成率领第2方面军,韩仁和率领警卫旅活动在敦化、宁安一带;陈翰章率领第3方面军活动在镜泊湖地区。
敌人为彻底剿灭上述“匪首”,制订了《1940年度第二期修正讨伐肃正计划纲要》。规定,讨伐重点是伪间岛省,特别是伪牡丹江、间岛、吉林3省省境和汪清、珲春、东宁、穆棱4县县境地区。
根据这一“纲要”,日伪调集大批部队,组成4个地区讨伐队,日伪军警总兵力至少在3万人以上,而敌判断我军“只有300人左右”。面对百倍于我的强敌,抗联将士们顽强斗争。陈翰章率部转进宁安县境,在极其困苦的环境下,坚持与敌周旋。最后于1940年12月在南湖头遭敌包围,壮烈牺牲,年仅27岁。
尔后,敌将追剿目标集中到金日成和魏拯民等抗联领导人身上。敌人判断,金日成可能在“五道阳岔西马鞍山北部山区”,魏拯民在“吉林、通化、间岛三省省境地区”。于是,敌于1940年底至1941年1月上旬,调整了部署,制订了《1941年度吉林、间岛、通化各省讨伐肃正计划纲要》参见《东北大讨伐》第584~591页。,开始了新一轮讨伐。其实,金日成早于1940年11月就摆脱了日伪围剿,进入了苏境。敌人自然没有收获。追捕魏拯民的敌长岛工作班,于3月8日发现魏拯民等12人,在激战中魏拯民等8人壮烈牺牲。3月15日,韩仁和率部在宁安县境与敌战斗中牺牲。
至此,抗联第1路军主要领导干部,除金日成外,全部牺牲或被捕叛变,部队损失殆尽。余部在中共吉林省委帮助下编成第1路军第1支队。到1941年3月,敌“东南部治安肃正”的目的已基本达到,遂撤销了野副讨伐司令部,结束了讨伐。
第四部分:刺刀下的“新国家”围剿抗日武装第4期(1)
第四节围剿抗日武装第4期(1941~1945)
——“西南地区特别肃正”
所谓“西南地区”,是指伪满疆域西南部的伪热河省和奉天省西部(后改为锦州省)地区,这里以长城为界限,形成了所谓“西南国境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