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中国历代名女 奇女卷 >

第4节

中国历代名女 奇女卷-第4节

小说: 中国历代名女 奇女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谓“太祝”,就是为帝王家掌握鬼神祭祀的官职,与“太宗”、“卜正”、“太
史”同列,“太祝”代表主祭者向鬼神致辞,“太宗”管理词庙及安排祭祀的
事务,“卜正”专司占卜吉凶,“太史”记录时事,观察天象,保护文书,在
商周时期,迷信鬼神的时代,这是四种非常重要的官职。

这四种掌管鬼神祭祀的官职,世代承袭,由于子孙众多,食田俸禄不
足以糊口、于是纷纷挟其专业才智,从周王室出走,逐渐分赴各诸候国谋求
发展,施家就这样来到鲁国,施良梯的父亲也就成了鲁国的“太祝”。

祭祀鬼神是一种清贵而受人尊敬的职业,何况施良梯才貌双佳,要找
一位金龟婿易如反掌,然而她却偏偏拒绝了王孙公子的追求,而看中了芒鞋
布衣的黔娄子。

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女子在娘家毫无宗法地位,更没有任何继承权。
所以女子的娘家声势地位不论如何显赫,你一旦出嫁就毫无相干,只看你夫
家的情况,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娘家只是你的暂住地,夫家才是
永久的归宿,女子出嫁以后都要随丈夫姓,自己根本没有独立人格,所以一
生的贵贱苦乐从此决定。因此对于施良娣要嫁黔娄子,她的家人全体反对,
多次劝解、告诫。无奈施良娣心志已坚,百折不回。

施良娣豪气如云地从贵族家庭的娇女,变成平民庐中的黔娄夫人,从
此脱下绮罗换上布衣,洗尽铅华插上荆钗,躬操井臼,并下田与丈夫一同耕
作,晨兴理荒废,带月荷锄归。穿的是自己纺织并缝纫的衣服,吃的是自己
种植的五谷及菜蔬。夫唱妇随,情好无间,看花开花落,听鸟语声喧,风过
林梢,月上蕉窗,过着与世无争的幸福生活。

《黔娄子》四篇旨在阐扬道家法理,由伏羲氏凭天降河图神龟显示八
卦之数,而研究天地生成的道理,重在从天地运行的气教,来求得宇宙变化
的理教。其内涵分为两大部分:一为“数学”部分,如太极生两仪,两仪生
四相,四相生八卦,再化为六十四卦再成三百八十四爻,从而更衍生一千五
百二十策数,作为包罗宇宙一切的事物的“常数”;另一为“化学”部分,
如五行、阴阳、奇偶、顺逆、本末,始终,为构成宇宙一切的“变理”。黔
娄子认为:‘数学”,总摄万物之数,是万物的“性”,“化学”以成万物之形,
是万物的“质”,先天而生其性,后天而成其质,从无形而生有形,为一切
事物生成演化的步骤。

开始《黔娄子》一书,由于调子谈得太高,似乎还未能与眼前事物产
生密切的关连,因而也未得到大家的推崇。自从施良娣成为黔娄夫人后,挟
其家学,于枕畔私语或桑荫闲话中,不断把阴阳相感,天人合一的道理灌输
给丈夫,认为天地之间先有阴阳,有阴阳则再有感应,有感应则有变化,有
变化再有感应,如此循环激荡,变化无穷,放吉、凶、得、失、悔、吝、忧、
虞之象明了!便涵盖了古今万事万物,究察了宇宙天人之际。

黔娄根据夫人的意见,对以前所写的四篇论著,加以充实、订正,加


上了解人类自然的天性,洞悉其生克辅消之道,阐明了“常的无定便是变,
变的有定就是常”的道理,既可验证人的“变态心理”,更可验证人的“常
态行为”。于是重订的《黔娄子》四篇,立即轰动了齐鲁一带,士子们悉心
研究,因它学究天人,于是奉它为圭桌;国君与卿大夫也因为它有益治国安
邦之道,对于黔娄的渊博和修养非常心仪。鲁共公想立他为宰相,黔娄以立
志清守,不意仕途而拒绝;鲁共公又赐他三千钟粟米,希望能改善他的生活,
也以无功不受禄而拒绝。所以,一般人对黔娄先生的高风亮节更加钦敬。

这种人生观和生活取向在今天这种纸醉金迷,趋炎附势的社会里是很
难理解的,然而黔娄夫妇却确实是这样做的。当时连年荒旱,又逢巨风肆虐,
黔娄和夫人衣食为艰,达官显贵纷纷馈赠,也被婉言谢绝,迫于生计,他们
迁居齐都临淄,设馆授徒,自食其力。齐威王听说高士黔娄来到齐国,就想
聘他为国卿,也遭拒绝。

黔娄虽未在齐国担任官职,但齐威王对他十分尊敬,齐国一有重大事
故或外敌来犯,齐威王总到黔娄住处就教,多能化险为夷,可见黔娄不仅有
德,尚且多才,可称贤人。

一代贤人黔娄先生死时,孔子的高足曾参前往吊祭,看到黔娄停尸在
破窗之下,身着旧绨袍,垫着烂草席,盖的短衾竟不能蔽体,不禁为之心酸,
建议:“斜尔其被则敛矣!”意思是说把衾被斜过来盖就可以盖住黔娄先生的
全身了。

不料,黔娄夫人却答道:“斜之有余,不若正之不足,先生生而不斜,
死而斜之,非其志也。”

曾参无言以对,深感惭愧,旋即又嗟叹道:“先生之终,何以为溢?”
因为古人死后,总爱根据他一生的事迹,用一两个字加以概括,这就叫“溢”,
当然,后来愈溢愈滥,到慈德死后,竟达二十八字。这种“溢”法,也不完
全出于朝庭,一般有头有脸的人,照样可由亲友或者家人赠溢,以慰死者在
天之灵。

曾参的问话刚结束,黔娄夫人立即回答:“以康为溢。”

曾参大惑不解,问道。”先生在时,食不充口,衣不盖形,死则手足不
敛,旁无酒肉,生不得其美,死不得其深,何乐于此而溢为康乎!”

黔娄夫人正色道:“先生在日,鲁君欲任为相,辞而不受;齐君欲聘为
卿,亦辞而不受,是有余贵也。鲁君尝赐粟三千钟,齐君亦屡欲予以报酬,
均辞而不受,是有余富也。彼先生者,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
戚于贫困,不忻忻于富贵,求仁得仁,求义得义,以康为溢,谁曰不宜!”
曾参听罢,受到极大的感动,连呼:咱斯人也,而有斯妇!”

刘向在“鲁黔娄妻”篇未赞道:“黔娄既死,妻独主丧,曾子吊焉。布
衣褐衾,安贱甘淡,不求丰美,尸不掩体,犹溢曰康。”

黔娄夫人继承夫君遗志,设帐授徒,专心教化,仁慈俭约,为贤慧妻
子树立了一个可贵的典范。曾子说:“唯斯人也,而有斯妇!”我们未尝不可
以说:“唯有妇也,而有斯人!”

黔娄弃繁华富贵如敝履,与他的信仰有关,道家学派,痛恨不平等的
社会,鄙视富贵利禄。”著名人物庄子讲过:“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候”的
名言,也曾拒绝楚国等诸候国要他作相国的请求,过清贫而逍遥的生活。所
以黔娄的行为并不荒诞,他反映了一种社会思潮。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夫人、
贵族小姐施良娣。


唐代诗人元稹的《遣悲怀》诗,吊唁亡妻写道:“谢公最小偏怜女,自
嫁黔娄百事乖。”或许他的妻子有施良娣的美德,但元稹自比黔娄未免太过
炫夸,因为元稹一辈子追求功名,最后做到宰相。他伽三首悼唁亡妻的诗最
后归到:“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或许人人如此,但黔娄夫人
则确实与“人人”迥然不同。

孟母教子三迁

“孟子能成为“亚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
子的人,多得力于他的母亲。孟子的母亲是位伟大的女性,她克勤克俭,含
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
数十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
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属于典型的
中国良母。

孟子生于周威烈王三年四月初二日深夜,邹城郊外马鞍山下凫村。伟
大人物的诞生,大都伴随一段神奇的征兆,据《天中》记载:“孟子生时,
母梦神人乘祥云自泰山来,止于孟宅上空,母凝视久之,忽片云坠而寤,闾
巷皆见五色彩云覆其居。”天象变化无常,彩云随时都有所谓神奇的征兆不
足深信,倒是“胎教”的说法,根据科学的实验结果是颇有几分道理的。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胎教”的说法由来已久。据说周文王的母亲妊娠
时,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恶言;周成王的母亲怀孕期间,立而
不跛,坐而不差,独居不倨,虽怒不骂,孟母深深体会到“胎教”的重要,
《韩诗外传》就载有她的一段话说:“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
食,胎教之也。”

孟子的母亲姓仇,父亲名叫孟激,字公宜,是一位怀才不遇的读书人,
他为更大的发展,光耀门媚,抛别娇妻稚子,远赴宋国游学求仕,三年后,
带给孟母的是晴天霹雳般的噩耗,从此孤立无援的孟母开始了坎坷的人生旅
途。她下定决心,要凭着自己的双手谋取衣食所需,更要以自己的力量,把
独生儿子,教养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按照“心理学”的分析,这也是一种“补偿作用”的高度发挥,孟母
不只是小心翼翼地注意儿子起居冷暖,更不厌其烦地以“言教”和“身教”
来完善儿子的人格。大体上一个人的基本人格是在六岁以前基本形成的,从
此根深蒂固。六岁以后,活动范围逐渐扩大,自然而然就会受到周围环境的
影响,使原本已经塑造完成的脆弱人格模式,遭逢强烈的试炼和考验,这时
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环境十分重要。
孟母突然发现,一向伶俐听话的儿子,已受到了不良环境的影响,从此为了
给儿子寻找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孟母开始了漫长的迁居活动,至今还
留传下“孟母三迁”的美谈。

孟家原在马鞍山下的鬼村,山麓坟莹处处,村中儿童追逐嬉戏,不时
看到丧葬的情形,也三五成群地模仿大人们的礼仪,扮演丧葬的过程,孟母
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既不能老是把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关在家里,唯一办


法就是变更居住环境。

经过一番周折,孟家母子从凫村迁到了十里外的庙户营村,这里是一
个“日中为市”的交易集市,每逢一、三、五、七单日,远远近近的百姓们,
手拎肩挑一些自己的土产来到集市交易,讨价还价,喧嚣热闹,这场面对孩
子来说是颇有吸引力的,耳儒目染,孟子和其他一些孩子也学会了锱铢必较
的模样。孟母忐忑不安,住了半年又再次迁居。

孟母既不愿儿子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也不屑于儿子沾染唯利是图
的市侩气,她一定要选择一个适合儿子成长的环境,她第三次把家搬到了邹
城的学宫附近,虽然房子漱隘不堪,但是孟母带着儿子还是安安心心地定居
下来。

学宫附近常常有读书人来往,高雅的气韵,从容的风范,优雅的举止
与循规蹈矩的礼仪行为,都给附近居民不少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初解人
事的孩子们,常群集在大树底下,演练学宫中揖让进退的礼仪,有模有样,
一片庄严肃穆的景象,使得远远察看的孟母内心深处大为高兴:“这才是孩
子们最佳的居住环境!”她由衷地发出感叹。

做人是要求诚实,所谓“言必行,行必果。”当孟家还在庙户营村市集
旁居住时,东邻有人杀猪,孟子不解地问母亲:“邻家杀猪干什么?”孟母
当时正忙,便随口漫应:“给你吃!”孟子十分高兴等待食肉,孟母为了不失
信于儿子,忍痛在捉襟见时的生活费中,拨出一部分钱买了一块肉,让儿子
吃了个痛快。

做事必须要有恒心,一旦认准目标,就不为外界所干扰。孟子具有天
生的灵性与慧根,但也有一般幼童共有的怠情贪玩习惯。有一天,孟子竟然
逃学到外面玩了半天。当儿子回家时,孟母不声不响地拿起一把剪刀,将织
成的一段锦绢咔嗒咔嗒,拦腰剪成两段,就在孟子惊愕不解时,孟母说道:
“你的废学,就像我剪断织绢!一个君子学以成名,问则广知,所以居则安
宁,动则远害,你今天不读书,就不可以离于祸患,今后永远就只做一些萦
萦苟苟的小事,中道废而不为,怎么能衣其夫子,而不乏粮食呢?”孟母用
“断织”来警喻“辍学”,指出做事半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断织督
学”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既惊且惧的鲜明印象,从此孜孜汲
汲,日夜勤学不息。

春秋战国时代,学术风气蓬勃发展,诸子百家争奇斗胜,使人眼花缭
乱,不知如何选择才好,然而孟母有她坚决的主张,无视于老庄的玄虚,不
屑于杨朱的功利,惟独醉心于孔子的忠恕之道,亲自寻寻觅觅,终于在孔门
诸子中为孟子找到启蒙老师。

当时孔子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