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天下衙门 >

第4节

天下衙门-第4节

小说: 天下衙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字又统一换成黄庭坚的书法。假如 现在谁还能找出一块来,倒是双料文物了。 
  两宋之后,戒石上的文字基本上稳定下来,只是所立位置从大堂上搬了家,朝前移至堂 前甬道上,原因是妨碍行走。不过明人郎瑛所著《七修类稿》中又说,当时浙中官衙里的戒 石上镌刻着另外16个字—— 
   
  天有昭鉴,国有明法。 
  尔畏尔谨,以中刑罚。 
   
  戒石的另一变化是:原先石碑北向上刻16个字专给老爷瞧,南向上也刻有3个大字专给 百姓看的,这就是后来飞到衙门匾额上的“公生明”;到了清朝时,“公生明”三字变成了 “圣谕”二字,或许是清朝皇帝认为这16个字讲得很好,他再来讲一遍,便成为他的“圣谕 ”了。戒石亭又叫圣谕牌坊的来历,似也缘于这个原因。 
  体现“廉政”要求的戒石历史有这么长久,而且天下州县衙门里都有一块,可是无论汉 唐五代,还是宋元明清,官场的腐败、吏治的堕落,也从来没有断绝过。看来形式主义真是 官僚主义的好兄弟。至于把它从大堂上搬到甬道上去,依笔者看来,也有个小小讲究:原 来县衙的大门(亦称头门),确实是“八字朝南开”且长开不闭的,但是二门 (亦称仪门)却时 常关锁。虽说“上天难欺”是吓吓人的,但做贼心虚,看看总是心有余悸,如今把它关在 二门外,坐在堂上行舞弊敲诈之事的老爷便可以眼不见为净了。《瓮牖闲评》记,曾有人于 戒石铭每句下各添一句,云—— 
   
  尔俸尔禄,只是不足。民膏民脂,转吃转肥。下民易虐,来的便著。上天难 欺,他又怎知? 
   
  真是绝妙的讽刺。 
  堪与戒石亭媲美的“廉政”摆设,是有明一代之制的“皮场庙”。我们看沈榜所著《宛 署杂记》中,这样描写宛平县衙门的前面一部分,“堂前为露台,为甬道,为戒石亭,为仪 门。其外,东为土地祠,西为狱,又前为大门”。可知大门和二门中间之一侧,还有个土地 祠。为什么要把土地祠造在衙门内呢?原来这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发明。这位叫花子出身的皇 帝 ,曾在民间目睹元末吏治的腐败,所以开国之后,就以倡导廉政为巩固政权的急务。他告谕 群臣说:“从前我在民间时,见州县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苦, 视之漠然,心里恨透了。如今要严立法禁,凡遇官吏贪污蠹害百姓的,决不宽恕!”但是“ 天 高皇帝远”,他—个人顾不了天下州县,于是请上天和土地一起帮着监督。“上天难欺”, 已写在了戒石上,这会儿再令全国“府、州、县、卫之左特立一庙,以祀土地”( 赵翼《 廿二史NC021记》卷33)。按他手订的惩贪法律,凡贪污额达60两银子以上的官员 ,一律枭首示众 ,还要享受剥皮之刑。剥皮的场所,就放在这个县衙里的土地祠内,所以土地祠又名曰“皮 场庙”。贪官的人皮被剥下后,还要继续发挥反面教员的作用,“官府公座旁,各悬一剥皮 实草之袋,使之触目惊心”(赵翼《廿二史NC021记》卷33),这等人皮 模特儿的摆设,无论是听 起来还是亲眼看见,都怪吓人的。可惜到了后来便流于形式。《明史·海瑞传》记,万历十 三年(1585)正月,海瑞以72岁高龄出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劲头十足地给皇帝 上疏,引证太祖 剥皮故事,极劝明神宗恢复对贪官污吏的酷刑,“时议非之”。由此可见,皮场庙的作用早 已消失,不仅土地老爷赋闲,那会儿防腐药水还没发明,那些人皮模特儿想必也腐烂而火化 了。   
  鼓楼·戒石·皮场庙(2)   
  如果说皮场庙只是明朝一代之制的话,那么鼓楼可谓是古来衙门的积年通 用之规了。鼓楼通常都建筑在县衙大门正前方的街口,其作用是向人们报告时辰。中国古代 的传统,是以一方官署掌握本地区标准时间,这也是体现衙门尊严的一个方面。报时的方式 一般是每天分早、午、晚三个时辰各擂鼓三通。后来发明了火药,擂鼓之外,还要放炮,炮 筒子就安置在鼓楼底下。有的地方是白天擂鼓三回,报早晨、中午、傍晚,夜里放炮三回, 报初更、三更和五更;也有些地方,擂过鼓后还要放炮。是否按时击鼓,也是判断一方吏治 的标准之一。宋朝时张泳守金陵,有人出公差经过,他问沿路可曾见好官员。那人说,昨天 经过萍乡县,虽然没见到知县张希颜一面,但知道他是个好官。所举的依据之一,便是“夜 宿邮内,闻更鼓分明,是以知其必善政也”(魏泰《东轩笔录》)。假使同一 城池内,还有比 县署更高的官署,如府署等,那么放炮报时的职责就用不到县衙门管了。此外,鼓楼还具有 报警的作用,也有人认为它的起源就和报警有关。——北齐时,李崇在交州当官,当地的治 安状况极坏,于是他设计了在官署前起造鼓楼的措施,一发现盗情,马上擂鼓,通知各方 警戒并发兵来援,从此就有了衙门前盖鼓楼的制度(引自《土风录》卷4)。    
  五脏俱全麻雀小(1)   
  看过《老残游记》这部小说的读者,都该记得老残在齐河县为贾魏氏澄清不白之冤那一 段故事,因此又会对齐河县县衙的构造,留下依稀有点儿轮廓却又含混不清的印象,一会 儿仪门、大堂,一会儿厅房、门上,一会儿又是本房、花厅……只听有“侯门一入深似海” 一说,难道小小一个州县衙门内,也有此回折往复、曲径通幽的景致? 
  正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用这句俗话来形容州县衙门大墙内的空间状态,真是再 确切不过了。 
  我们不妨先从最有象征意义的大堂看起。具体的大堂都各有名称,比如明朝时宛平县的 大堂叫节爱堂,清朝时上海县的大堂叫清节堂;但它们除了依排列次序被统称作大堂之外, 还照例有个一致性的别号——讼堂。所谓老爷升堂,听讼断案,场面都摆在这个大堂上。古 时候计算房屋占地面积的单位,以一列为一楹,大堂的宽度和进深规制,照例是三楹。大堂 上的具体摆设,则是: 
  大堂的背后是堂帐,犹如现在舞台上挂的“天幕”,不过这幕布后面并非是实实在在的 墙壁,而是六扇门,又叫中门,专供县太爷升堂时进出,所以这堂帐上齐门枋,下及于地, 从中间上方起呈人字形分挂两边。由中门往前走,堂上又砌起一块石台,比起现在学校里的 讲台要高出许多;台上再放一张长方形公案和一把靠背椅子,这就是县太爷高高在上的地方 了 。在明刻小说的插图里,人们还常能见到在中门与公案之间放了一架六扇头的屏风作障蔽之 用,但到了清末的写实画报里则少见了,看来也是时异事移,原无一贯之规矩的。比如秦汉 时还没有靠背椅子、高台面,正史上也只给后人留下县署前树有桓表 等零碎记载(参见《汉书·尹赏传·注》)。 
  公案之上和公案两边可记者,即印包、签筒、笔架、砚台、醒木,以及写有“回避”、 “肃静”等字样的虎头牌面之类。看过《十五贯》等戏剧的人,对这些应有形象性的记忆。  
  大堂前也有一面大鼓,放在一个高高的木架上,叫作堂鼓;和鼓楼的作用不同,它是用 来作“放衙”的。“放衙”,就是宣布县太爷退堂下班。元杂剧《窦娥冤》里,那个昏庸的 楚州太守桃杌下令说:“左右,打散堂鼓,将马来,回私宅去。”正可作为这一制度的印证 ,又可见当长官的可以随自己需要灵活掌握击鼓放衙的时间。据《坚瓠集》记,宋太祖赵匡 胤曾对县令们下过一道指示,“切勿于黄绸被里放衙!”大概五代时基层吏治腐败纪律涣散 ,不少老爷直到日上三竿乃至西斜,还在被窝里睡觉。所以刚创建新朝的宋太祖有此告诫。 文彦博登第后,被派到榆次县 当知县,县吏新鞔衙鼓一面,文彦博在上面戏题小诗一首,末两句为“如今幸有黄绸被,努 出头来道放衙”(《宋人轶事汇编》卷9),引用的即是这个典故。《老学丛 谈》谓高爽和 孙抱交好,孙抱当了延陵县官后,高去看他,而孙翻脸不认人,高爽便在堂鼓上题诗一首: “徒有八尺围,腹无一寸肠,面皮如许厚,受打未渠央。”照这类记载来看,堂鼓上题诗弄 墨,也是一种风气。 
  明清时期,衙门上班退堂的信号改为敲梆子击云板,但是堂鼓依旧放在 那儿,专供来不及写帖子告状的老百姓鸣击叫冤用。《坦园日记》的作者杨恩寿系清朝时湖 南长沙人,曾随其兄赴广西北流知县任上,日记里有这么一段—— 
   
  五月初八日,晴。早起,有击鼓鸣冤者,乃乡民胡步云。其妻梁氏,与其邻 梁兆才私通;初七日,胡上城贩米,遇雨,梁兆才以为必不返,遂赴阳台。胡踏月而归,撞 破之,立决其首,故荷男女二首级赴诉。 
   
  此便为典型事例:胡步云杀了人,没有从容写状词的时间,急急忙忙提着两颗人头来县 衙门里投诉,便以击鼓方式相惊扰。故老相传,击鼓喊冤法只是在紧急情况下才使用,因为 稍有应答失误,便要挨上几十大板,所以很少有胆敢轻易去敲它的人。 
  大堂上又可一叙的,是牌额下那块横匾,名色不少,诸如“神君慈父”、“才高制锦” 、“续奏弦歌”、“弹琴而治”、“愚民见日”等都有,更常见的则是“公生明”或“清慎 勤”。总之,大堂匾额的中心意思,都是突出清正和廉明。不过也有唱反调的,比如郑板桥 之“难得糊涂”就是著名的例子。 
   
  大堂后是二堂,也是派听讼问案用处的,和大堂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公开审理,一个是秘 密审理。二堂的后面,有的还安排有三堂,有的安排为后衙,也叫内衙或知县廨。本章开篇 时郑板桥长吟竹诗的 地方,就在这个圈子里,包括县太爷的书房及其家属生活起居的上房、仆人房、师爷房、花 厅等许多建筑,其中最称衙门心脏 部分的是签押房,是衙门第一把手的办公厅。   
  五脏俱全麻雀小(2)   
  签押,即签名画押的简称。古代州县衙门的文书公事,从拟稿到正式发出,要经过各道流转 程序,相关的办理人员都要一一签上自己的姓名(也可用姓氏、名字代替), 表示连带责任,然 后由衙署首长用红笔画“行”。如果属于判示、文告或牌照契约、任命书等性质的文书,还 要钤盖衙署的大印。这些最称关键性的程序履行,按规定都得在签押房即机要办公室里运作 。同样,上司下发或平行衙署平移的机密文件,按规定也必须在签押房里拆阅。惟实 际情 况是官府文书中需要长官朱笔画“行”或钤盖官印的数量极多,怕辛苦的老爷,往往将一般 性的 签押盖印或批词拟稿委托给亲信“长随”和“师爷”之类操作,所以签押 房也不是一间屋子的概念。仍以《老残游记》为例,该书第十九回述老残先生应山东巡抚约 请 ,去抚署签押房谈话,有“迎至门口”、“迎入屋内”等描写,可知是一个多开间的套房结 构 。上述机要人员的办事场所,通常都安排在外房,长官本人的办公室则深藏在内室,故签押 房尚有内外之分。清代小说《宦海》第二回,述广东布政使金翼“回到藩台衙门,就催着 师 爷办稿,自己踱到签押房去等着送稿”。接下来便有一段其儿子为人利诱溜进来找父亲耳语 要当说客,被老头子劈面一巴掌叱责的描写,岂知儿子已经受了别人一万两银子贿赂,还偷 了他的“藩台印信印在那收据上头”。这间屋子,显然就是连机要人员亦不得涉足与闻的内 签押房了。 
  另一部清代小说《活地狱》第十二回中,也有一段桃源县衙的签押房写照,略谓知县魏剥皮 上午坐堂审案后,“命将诸盗带过一旁,暂派差役看守,自己退转签押房吃饭。一时饭罢, 躺在炕上抽烟,又命人请了刑名老夫子来,同他商量。刑名老夫子便在他对面躺下……”可 知这个签押房还有小饭厅和可供老爷打盹抽烟的铺炕。宜称设备齐全,舒适方便。 
  再说花厅。花厅是个宽泛的概念,厅房多间之外,往往还 有园林假山、楼台小阁等建筑供老爷太太们享受,这就叫“凡治必有公署,以崇陛辨其分也 ;必有官廨,以退食节其劳也,举天下郡县皆然”(沈榜《宛署杂记》)。  
  古人往往称州县官署的具体办公场所为“堂前”或“门上”,这就是泛指大堂前面左右 两侧的廊房式建筑了。秦汉魏晋时代,它们分别有户曹、法曹、兵曹、吏曹、仓曹等名称, 唐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