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第5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望正值夜班,当李华强把稿子送到他手上时,他不住地称赞稿子写得有理有据,切中要害,是一篇难得的佳作。其实对于李华强的能力和水平,他从来没有打过折扣。加之上次的事件发生后,李也真正改邪归正,对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前不久还以“海山退耕还林启示录”一稿拿回来一个全省新闻一等奖。所以,他没有丝毫犹豫地签发了该稿。
令人奇怪的是,次日出版的《牵手百姓报》竟然也披露了这件事情,如果两份报纸放在一起对比着看,随便就可以从他们的稿子里看出,除了李华强稿子里的内容外,他们的稿子里绝没有任何一点儿自己独到的素材,只不过是加了一段关于整个海山市的供水情况,那也是完全来自市水务网上的。他找来李华强询问,是否把稿子同时也提供给牵手报。李否定了此事,回忆说在送到夜班的时候遇到了韩总,韩总很认真地看了几遍稿子,还询问了一些情况,并主动帮忙改动了一句话。
事情的真相显然是不言而喻的。叫周望有些不理解的是难道韩水平就是为了钱吗?据了解,他的家庭生活并不算困难,前几年无职业的父母算是有些拖累但现在都已去世,只有一个正上中学的女儿,作为副总的他本身工资就不低,再加上做律师的妻子稳定而较高的收入,在消费水平不很高的海山来说他家起码是中等收入的家庭。那他为啥要这样吃里爬外,想看《海山日报》的笑话?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打倒自己?俗话说损人利己,既然损人了,那也要利己呀。即使打倒了自己,社长或者是总编辑的位子他能得到?现在看来他不仅是有心理疾病,甚至是一种严重的变态。
情况是这样的严重,周望也没有当场给以揭穿。当然,他不止一次地想过要设计一个很大的圈套,像国际间谍经常用来迷惑对方的那样,给韩水平传递一条特大的假新闻,通过他的手将牵手报置于死地,而杨阳自然不会放过他。不过这也仅仅是一念中的想法,这种借刀杀人、鸡鸣狗盗的事情不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能干出来的。目前,杨阳、韩水平仅仅依靠偷鸡摸狗这种雕虫小技进行较量,岂不是“蚍蜉撼大树”。他们的报纸现在仿佛是进入一个黑暗的山洞,前进似乎没有了出路,后退也很茫然,这样的摸黑行走必定是死路一条。周望只是暗中观察韩水平的动态,有时候甚至把他的行为当作低能儿的表演来欣赏。
对周望来说,更重要的工作是彻底改革《海山日报》,尽快组建起海山报业集团这艘航母。纵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报业的显著变局是“母报守阵、子报出击”,晚报、都市报、生活报等这些子报只要能够出击便都可以频频得手。他们凭靠的不外乎两条经验,即对内实行聘用制、考核激励等创新机制,对外利用新闻改革、形式更新等抢占市场,并力使两者得到协调配合。海山日报社从《第一声问候》的日历翻到今天,是该轮到母报出击的时候了!在周望的心里,此次出击的“难点”则是党报改革的特殊问题,比如人事改革,别说韩水平是市委组织部发文任命的副处级领导,就是那些部主任们也都是上报过市委宣传部审查和备案的,敏感的人事问题隐藏着中国党报改革的普遍规律,而规律有时候却成为创新的障碍。
从人事改革上动手,说穿了,就是首先要在韩水平身上开刀,除了周望继续兼任总编辑外,包括副总编在内的所有人员都实行全员聘任。这个方案周望认为现在已具备了实施的条件。在上报宣传部前,他拿出方案在报社中层干部会上讨论,首先破除“党报特殊,无须改革”的观念,增强对改革必要性的认识;破除“日子好过,不必改革”的观念,增强对改革紧迫性的认识;破除“矛盾太多,不好改革”的观念,增强对改革可行性的认识,从“三破除三增强”入手,讲明党报改革是为了把市场机制引入党报,内部形成“模拟市场”激发活力,增强党报的竞争力,而在外部形成报业的“真实市场”,让内外两个市场良性地互动起来。为此,必须全面实行“公开公正公平”的全员聘用制,真正体现能上能下的现代企业制度。
说到包括副总编在内的正报的所有领导和编辑记者都要竞争上岗时,周望喝了几口水,有意识地停顿了一会儿,似乎等待着什么发生,其实他已经听到坐在旁边的韩水平的喉咙里发出咕咚咽口水的声音。周望心里更瞧不起这个人了,于是他提高了嗓门继续深入地谈到具体的操作办法,比如要因市场设岗,因岗定人,是此次改革的重要特色,包括一些重要的改变必须以占领报业市场为依据、为目的,鉴于我们党报员工往往有较深的官本位观念,似乎“好记者非得当主任”,所以在这次改革中淡化行政级别,强化业务岗位,实行首席编辑、首席记者制度,其“首席”的待遇等同于副主任、主任甚至副总编,要切实把一批业务骨干从管理序列中解放出来转入记者序列,引导更多的记者专心致志精益求精地提高业务水平,突破正式员工与招聘员工、干部与工人、本单位和社会其他人员的身份界限,把广大员工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后,他讲了具体操作的步骤,比如要全面实行“十公开”措施:即公开上级文件、公开改革方案、公开竞聘职位职数、公开报名资格条件、公开资格审查合格人员名单、公开竞聘考评规则、公开演讲答辩过程、公开进入民主推荐和测评的人员名单、公开竞聘结果、公开群众来信的核实情况等等。因为方案比较完善,具有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因为有《第一声问候》这面成功的“镜子”无声地耸立在那里,几年里无论个人收入和待遇方面和《问候》有一定差距的正报人员对于改革的态度是欢欣鼓舞,整个会议中反对的声音几乎毫不存在。
会议一结束,韩水平径直走进了周望的办公室,满脸愠怒地问道:“这么重大的改革,我作为副总编怎么事先一点儿都不知道呢?”看周望笑眯眯地望着自己不说话,他又接着说道,“如果这个问题不好回答的话,那么,我再问你周社长、周总编辑,此次改革后,你准备安排我到哪里?”
“两个问题都好回答。第一,我们今天讨论的仅仅是方案,相当于是扩大会议,今天知道方案的内容和以前知道没有任何区别;第二,你的何去何从不是我一个人能说了算的,是由报社各方面人员组成的考评组经过认真严肃的考核后才能决定的。至于正报的改革,在我上任的时候就纳入了议事日程,现在开始显然有些姗姗来迟了!”周望看着神情沮丧的韩水平,起身给他倒了一杯水,又说,“水平同志,至于谁给报社做过何种贡献或者是损害过报社的利益,面对改革该把自己放在什么样的位置,我想你心里比谁都清楚,是不?”
韩水平听了这有所指的话,口微微张开动了两下,像是离开水的鱼那样口是张着但毫无生机,他表情木然地放下水杯,一声不吭地离开了。
周望带着报社的改革方案来到市委宣传部给朱冠军和宣传部其他领导进行了详细地汇报。朱冠军对方案大加赞赏,认为正如方案所总结的五条,海山日报社全面改革的条件已经具备,特别是方案里面有些超前的做法,的确如尚进书记所期望的那样,有好多的做法走到了全国同类报纸改革的前列。在夸赞了一阵后,朱冠军似乎很不经意地提到,涉及到市委组织部管理的干部在招聘过程中应该相对谨慎一些。周望知道这是有所指的,明白韩水平已找过朱冠军,说不定还找过了另外的领导。既然说到这个问题,周望也乘势建议,如果市委管理的干部真的在报社落马的话,市委应该考虑早点调离其到其他单位任职的问题。
“你的建议倒是不错,但人事的事情是由组织部管的,由不得我们宣传部门。”朱冠军看着周望然后用一副严肃的表情说,“当然,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要动如此大的手术,就考虑不了那么多的小毛病了,况且,真要出现了落选的问题,市里不也经常‘库存’县区里那些落选的干部吗?是不是,呵呵!”他很快又换上了一副很轻松的样子说道。
具有决胜意义的改革开始在海山日报社有条不紊地推进,虽然改革的力度前所未有,但运行起来异常的平稳,兴许韩水平知道自己在报社的威信,或者说他抱着一股抵触的情绪,在报名竞聘职位的时候,就告病在家没有露面。周望也不理会他的举动,按部就班地按照“十公开”和一系列程序顺利地完成了报社的改组,一位过去的总编办主任和市委党史办的一位科长最后竞聘成功担任了常务副总编和执行总编,接下来层层竞聘很是顺畅,落选的三分之一人员充实到了广告发行部门。其实,最难办的事情是痛下决心,像一个重病人在保守治疗期间感觉很是漫长,可一旦真正上了“手术床”,是死是活也便就是很短暂的几个小时。
至于自动放弃竞聘的韩水平该作何安排呢?周望早已胸有成竹,在获知韩水平没有报名参与竞聘时,他就有了答案。韩水平不报名参加竞聘,那更说明他对于副总的职位非常在意,而对能否竞聘成功没有底气。而根据韩水平多年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特聘他为首席编辑非常合适,这样待遇也和副总编一样。当然,这不经过竞聘而直接上任的决定也要履行组织手续,好在有市委组织部以前的任命文件放在那里,手续履行起来很顺利。
自从周望暗示他早已知道了自己和杨阳勾结的事情后,韩水平的精神彻底地崩溃了,本来对于竞聘就没有多少把握,加之有这样的事情,他早已心灰意冷。其实在讨论方案前他不仅知道了方案的内容,也结合方案找过了市里的领导,不管怎么说自己是市委管理的干部,他找朱冠军和刘平化,希望他们能考虑自己的处境,必要时让他换一个新的工作环境。朱冠军显得爱莫能助,而刘平化为了石寨县和“三万工程”的事情此时心里添堵着呢,哪还有精力再搭理报社的事情。他前思后想,念起自己这几年对报社一向勤勤恳恳,没功劳也有苦劳吧,所以又把惟一的希望寄托回到周望身上,希望人事改革从中层以下进行。那天会后,他气冲冲地去找周望,谁知人家在不咸不淡的几句话语中流露出对自己和杨阳的事情早已一清二楚。既然这样自己还有啥脸面继续呆在报社,出了周望的门后他甚至感到了后怕。无奈他只好装病躺在家里,似乎自己的后半生只有听天由命了!当考评委员会做出特聘自己的决定后,他好像还不相信周望会这样宽容自己。等到周望亲自带着有关领导到家里探望并征询对他的安排意见时,他在忙乱的点头当中理解了“感恩涕零”这个词的真正含意。
哪个单位改革的核心都是人事和体制的改革。海山日报人事改革一结束,随着新聘员工的陆续到岗,激励机制自然便开始运行,报纸围绕着“三贴近”和市场需求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力求实现领导层和读者群两个满意。对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的稿件全面更新,突出深度报道、舆论监督报道,依照这些内容再决定版面的设置。他们在头版长期开辟了《今日关注》和《百姓你我他》专栏,在其它的版面开辟有《读者之声》、《百姓连线》、《你在我心中,我在你心中》等专栏,力求做到从百姓关心的角度报道政府工作,最大限度地引起共鸣;从百姓关心的角度报道建设成就,最大限度地激发热情;从百姓关心的角度报道社会热点,最大限度地平衡心态;从百姓关心的角度报道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主导舆论。
周望根据报社的实际状况,很早便形成这样一个观点,中心工作报道是党报性质的使然,贴近百姓生活是市场的需求所在,而舆论监督除了能对政府职能部门起到督促作用外,对于社会上的许多不合理现象的揭露还能很好地安抚受盘剥的百姓,如果操作的好,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缓解社会矛盾。
看着改革后的《海山日报》在一片叫好声中既平稳又快速地运行,周望觉得有必要通过网络来体现“三贴近”。他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由报社网络中心创办的海山新闻网上。这个网站几乎和两年多前《海山日报·牵手百姓报》的改版同步建立,现在不仅已成为海山市最大的门户网站,而且在全省的同类网站的点击率也名列前茅,日平均达到15万人次以上,超过了报纸的最高发行量。仅在新闻版上每天跟发的帖子平均达到三千多份,这些帖子多数是很有见地的,不仅对新闻消息本身给与